高二语文渔父课件(2).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571486 上传时间:2021-03-08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6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渔父课件(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二语文渔父课件(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二语文渔父课件(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二语文渔父课件(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二语文渔父课件(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渔父课件(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渔父课件(2).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渔父,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语: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

2、,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知识介绍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

3、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三、关于本文: 见教材P75注释。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四、梳理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主人公的情况及渔父的问话,展开一场思想交锋。 第二部分(第2、3段)是文章的主体。 渔

4、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的思想的信徒。渔父所取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这是一场重大的人生哲学论辩,在折节保身和舍生取义的鲜明对立中,屈原以其坚定的抉择,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第三部分(第4段)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 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和意境。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作为对比和衬托,还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众多诗词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五、问题探讨: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

5、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 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 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3.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

6、格。,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见第一段)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六、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

7、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报任安书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

8、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七、文言知识整理: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

9、,今多指色彩)(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 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停止流动,不灵活;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一词多义 而:渔父莞尔而笑 (连词,表修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连词,表转折)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 (连词,表承接)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连词,表因果,因而),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 (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何故至于斯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中 (介词,在) 以: 是以见放 (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 (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 (介词,表目的,用来),

10、文言句式(1)省略句 行吟(于)泽畔 (省略介词) 不复与(之)言 (省略介词宾语) (2)被动句 是以见放,八、诵读要旨: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主义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 请标出下面需要重读的字: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

11、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九、深入探究 “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

12、。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渔翁:“(歙)乃一声山水绿”,这位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可是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消逝。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

13、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第五,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设想某一天屈原 与司马迁相遇,将 会发生怎样的情 形,展开想象,写 一个短剧。,作业:,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