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叙事的主观倾向性:以《史记·孝景本纪》为个案分析.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9590852 上传时间:2021-03-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历史叙事的主观倾向性:以《史记·孝景本纪》为个案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历史叙事的主观倾向性:以《史记·孝景本纪》为个案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历史叙事的主观倾向性:以《史记·孝景本纪》为个案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历史叙事的主观倾向性:以《史记·孝景本纪》为个案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历史叙事的主观倾向性:以《史记·孝景本纪》为个案分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历史叙事的主观倾向性:以史记孝景本纪为个案分析浅谈历史叙事的主观倾向性:以史记孝景本纪为个案分析摘要:历史叙事不只是对于曾经发生了的事件的再现,还饱含着叙事主体的评述立场,这就使作为文本的历史叙事,总具有着或隐或显的主观倾向性。司马迁的史记孝景本纪是一个很典型的个案,从对孝景本纪与班固汉书景帝纪及其他相关典籍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在司马迁冷峻的笔法后面,隐藏着严肃的对于汉景帝事功的道德评判。这种道德评判倾向,有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概而言之,与时代精神和作者为史之动机密切相关。关键词:历史叙事:司马迁:孝景帝:道德评判人们通常不能直接地接触作为“实在的历史”,而只能透过作为“记载的历史”去间接地触

2、及它。历史从其被记录的那一刻起,就并非是对“发生了什么”的简单再现。英国历史学家F.H.布莱德雷指出:“历史显然包括这两种成分:一方面是在时间中的各种事件;另一方面是在人们心灵中的回忆。”在历史文本中,这两方面是有效地又必然地联结在一起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任何诉诸文本形态的历史,都不可避免地要具有当代性。历史的当代性“不是某一类历史的特征(如同经验性范围所持之有理的),而是一切历史的内在特征。按照这种观点,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历史不是一大堆杂乱、无序的材料汇编,而表现为一种思想活动。历史家的职责,并不只是去把杂乱、无序的材料变得有序,把不连贯的故事变得条理清晰起来,他更要做的,是把这

3、类材料放到它们应放的位置,借助于叙事的种种技巧(有时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把它们看作历史知识在时代精神所限定的范围内的一种辅助,并或显或隐地告诉读者,其思虑何在,其理由何在。所以司马迁在谈到其着史时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由此可见,其创作史记是有鲜明的动机和目的的,是一种自觉的意识和独立的精神在史学传统和时代精神下的弘扬。史记孝景本纪即以冷峻的叙事笔调体现着这种倾向。一、史记孝景本纪之编年分析十二本纪中,孝景本纪的写法比较特殊。全文仅1600余字,为本纪中篇幅最短者,与其它诸本纪言、事

4、并重且对重大历史事件记载甚详的特点不同,孝景本纪采用编年之法,虽如“七国之乱”之类重大的事件,记载亦极为简略。因其全篇充斥着一些关于天象异变、自然灾异的叙述,以致历来不乏有人疑其为伪,同时也有学者对其进行反驳。当今,比较保守而又通行的说法是:今本孝景本纪是在司马迁原作的基础上的一个删节本,大体亦保存了原作的风貌和思想倾向。为研究方便,本文以编年的形式对其作以简要摘录1、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孝景元年,匈奴入代,与约和亲。2、二年八月,彗星出东北。秋,衡山雨雹,大者五寸,深者二尺。荧惑逆行,守北辰。月出北辰间。岁星逆行天庭中。3、三年正月长星出西方。天火燔雒阳东宫大殿城室。吴、楚等七国叛乱,

5、发兵西乡。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4、四年九月,更以(弋)(易)阳为阳陵。5、五年三月,作阳陵、渭桥。五月,募徙阳陵,予钱二十万。江都大暴风从西方来,坏城十二丈。6、六年,梁、楚二王皆薨。九月,伐驰道树,殖兰池。7、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十(二)(一)月晦,日有食之。春,免徒隶作阳陵者。丁巳,立胶东王为太子,名彻。8、中元年,地动。衡山、原都雨雹,大者尺八寸。9、中二年二月,匈奴入燕,遂不和亲。三月,召临江王来。即死中尉府中。九月甲戌,日食。10、中三年三月,彗星出西北。丞相周亚夫(死)(免,以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四月,地动。九月

6、戊戌晦,日食。11、中四年三月,置德阳宫。大蝗。秋,赦徒作阳陵者。、中五年秋,地动。13、中六年三月,雨雹。四月,梁孝王、城阳共王、汝南王皆薨。七月辛亥,日食。八月,匈奴入上郡。14、后元年,五月丙戌,地动,其蚤食时复动。上庸地动二十二日,坏城垣。七月乙巳,日食。丞相刘舍免。15、后二年正月,地一日三动。为岁不登,禁天下食不造岁。三月,匈奴入餍门。十月,租长陵田。大旱。衡山国、河东、云中郡民疫。16、后三年十月,日月皆(食)赤五日。十二月晦,雷。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微。月贯天廷中。正月甲寅,皇太子冠。甲子,孝景皇帝崩。置阳陵。上文的摘录,并非对一系列事件的简单胪列。笔者在此所要尝试的是,从这些

7、平淡而又客观的叙事中寻绎出某种道理和意义。笔者发现,作者笔下,每次紧随灾异的叙事,便是人间的纷乱。这样的叙写,显然隐含了对天人关系的某种思索。司马迁是曾经向董仲舒问过学的,但今人并不能据此就判定,司马迁接受了董生“天人感应”的学说。相反,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并不是借天象来预示或支配人事的吉凶、灾祥,而是通过对兴衰成败的探讨,来揭示人事的可为,这里面有顺应自然的倾向,也有对天道不公的质问。因此导致的接受情况是,本篇传记的叙事态度,令那些只热心于故事讲述的读者不无失望。纵观孝景十六年,除却元年、四年、六年无灾恙外,其余十三年,要么地震、水旱、火灾、蝗虫、瘟疫等自然灾害发生,要么兵戈大起,天下咸无安宁。处在这样的“治世”下,是不能不倍感沮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