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书法创作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592650 上传时间:2021-03-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书法创作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年书法创作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年书法创作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1年书法创作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1年书法创作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书法创作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书法创作心得体会.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书法创作心得体会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它以方正端庄的结构、线条优美的造型、风格各异的体势、内涵深邃的意境,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接下来就跟好范文网我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书法创作心得体会吧!书法创作心得体会 篇有道而无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胸中之竹,毕竟不等于手中之竹。王国维所说的大家之作其辞脱口而出,白石老人作画的所谓一挥,都是学化于才、熟而能巧的结果。齐白石早年临摹金农的画作,惟妙惟肖;为了画好昆虫、鱼虾,他长时间地观察写生。老人的画,那几片叶茎,看似粗犷随意,却搭配得那么精巧,你要移动一点点都不行。这些,充分说明大家之能得心应手,正先由于得手应心。傅山说宁真率、毋安排,不是说不要谋篇布

2、局、意在笔先,其意应是极有布置而了无布置痕迹,徐青藤的这句话透露了天机,正像韩退之诗中所描绘的那样:草色遥看近却无。东坡论书无意于佳,乃佳耳。学习书画的人,没有不想自己的笔下呈现佳作的。长期艰苦地学习训练正是有意于佳的真实写照。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于具备一定水平的书画家来说,只有在放下思想包袱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意笔交融,心手两忘,从而造就真正的佳作。有意于佳只是基础,无意于佳才是境界。一个为获得更大市场份额而改变初衷讨好买主的作者,他丢失了艺术家最为宝贵的东西,又怎能产生真正的佳作?刘熙载早已指出,书非使人爱之为难,而不求人爱之为难。盖有欲无欲,书之所以别人天也。此外,一件作品的成功往往不在

3、作者的有意处,而在其无意处。戴熙说:有意于画,笔墨每去寻画。无意于画,画自来寻笔墨。有意盖不如无意之妙耳。陈曼生也说: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有时,有意着力的地方,偏偏导致了天趣的流失,在战术上,虽属锦上添花;在战略上,已是画蛇添足。即便是优点,过分地强调或表现得不是地方,也会变质变味。恽南田论画习气者,即用力之过,强调宁恒见不足,毋使有余,正是这个道理。相反,局部的瑕疵,有时并不妨碍作品整体的成功,恰如黄庭坚所言: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中国书画注重功夫,熬出来的功夫。宜乎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最忌浅尝辄止,一曝十寒。学生抱怨老师:您老是要我夯实基础,别人的墙已经砌

4、得老高了!他不懂老师对他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岁月的力量不容忽视,书谱所谓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哲理深刻。以为别人几十年走完的路,自己几年、几个月就能走完,是幼稚。艺术学习、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自有其规律,这些规律又是无情的。违背规律的催长、打造和走捷径,只会得到与初衷相反的结果。从较长的时间看,书画家们对艺术的追求,好比接力赛,更像是马拉松。起跑时人头攒动密密麻麻,能跑完全程者却已不多,能打破纪录者更是寥寥。那些开始不久就在领跑的选手,往往难以领到最后,甚至难以跑到终点。有人说赢在不该赢的地方,比输在不该输的地方,输得更彻底,不无道理。一种艺术风格、一种个人面目的成立,既要得到人们的认可,更要经

5、得起时间的检验。陆游在学书一诗中说得好:即今讥评何足道,后五百年言自公。要想真正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人,必须具备这样的眼光和气度,不计较一时一事,而能够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不懈、自甘寂寞。书法创作心得体会 篇1、运笔(中锋、侧锋,露锋、藏锋,方笔、圆笔,按笔、提笔)成熟的艺术往往具有比较严苛的规范和普遍适用的方法、技巧。运笔的技术,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流派、书法家的书写习惯等不同,形成了所谓不同的笔法,中锋与使其中锋本身就是传统论述中关于笔法的重要核心部分。2、笔顺谈线条、谈构型、谈布白,同时还要关注笔顺。所有的线条不是同时呈现在纸上的,是有先后的呈现,并且这种先后次序不是无关紧要的,不是拆破打

6、散随便安排都可以的。3、速度初临帖宜缓宜逼真,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书写的速度,缓慢不羁仅仅在笔画运行时,更多的时间应该花在下笔和下笔前的准备。古人说凝神敛气,不是夸张。当你握笔紧张,手都在颤抖,呼吸急促,肺部收缩,如何能写得好呢?必然不能着急下笔,需要调整好呼吸后,以最放松的姿态,自然舒适的写出这一笔,完结之后,再准备下一笔。久而久之,加上读书的功夫,最终需要养成的是一种静气,自信而淡定。4、姿态人可贫,而行为不可猥琐,书不佳,唯姿态不肯让人。字已不佳,更无赴急草率的资笨,更要讲求书写时的姿势,头正身直、臀平足安。二、读贴读帖,可使自己更多地了解各家各派书风,从而融会贯通选择,创立自己的风格。

7、实际上,读比临、比写都要多得多。读可以破万卷而临摹再多,于几千年累积的优秀碑帖,也不过凤毛麟角,书道中的厚积,非同小可。这段时间从图书馆借阅了大量的书法临帖,从书写毛笔字的三要素中体味每一笔在这个字中的行气、势度。老师还亲自带我们去岱庙、经石峪考察,观看历代书法大家的石刻作品,风格各具特色,独树一帜。虽然他们的风格各异,却是同样的拥有一种气势,磅礴有度,能感觉到是用心写出来的字。身临其境,方能感受其神韵。三、创作在临帖与读贴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字体创作具有自己风格书法作品,通过书法表达一种心声。书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笔墨线条造型艺术。我在每次书法创作前,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写内容,然后设计章法,

8、把每个字的写法、每行字的大小布白都考虑好以后,再进行对帖临习,以唤起自己的创作灵感,进入角色,然后把事先选择好的书写内容进行作品创作。书法创作心得体会 篇【3】这一个学期的书法与上个学期不同,主要学习的是行书,而且不仅仅是行书的临摹,更是在临了一段时间的帖子后,在其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作,包括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书法,经过历代先民或书家的摸索研究、学习实践,终于确认了表现汉字之美的不外五大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而且总结了一整套的法笔法,而这五大书体又离不开线条,线条之于汉字书法确为关键因素,没有线条即没有汉字,没有线条的变化,即没有汉字美的结体变化,更无美的章法和艺术风格的变化。不

9、同的书体,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即便是同一作者所为,也依然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就像一个人的性格可以有多面一样,同一位作者的笔下同样可以呈现不同种类的书体和面目繁多的风格情趣。虽然目前只临摹过苏轼的行书,但老师建议我们学习两三个不同书法家的行书字帖,即使是楷书也最好多学习几种。学练书法,要练用笔,要练结体。学用笔、学结体,首先需要入帖,先入帖,先继承,但继承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创新,但没有前面的继承,又怎样谈创新呢?创新需要出帖,不是一种帖,需多种帖,那就需要学习别人的东西,集多个人的优点,融会贯通,结合自己情况,创出新风格,写出新特点。书法的结体,将横线缩短,竖线拉长,就出现了长体造

10、型的汉字小篆;将横线左右拉长,竖线缩短,就出现了扁体造型的汉字隶书;将线条做对比不大的平正规整组合,就出现了正方型或长方型的汉字楷书;将线条做不规则的恣肆组合,就出现了形体多变的造型行书、草书,而且用笔轻重、行笔快慢、用墨浓淡、线条粗细、毫锋软硬都对线条、章法风格特点产生影响。我其实挺仰慕那些卓有成就的大家,在他们的笔下一切内在的东西都是相通的,尽管形式多样书体各异,但其蕴涵的大的审美气息却能一脉贯通,随意点染都能显现自己独有的风神。我想,那一定是书家的内外修养达到了某种较高境界后的自然结果;至于自己目前行书章草魏碑等不相往来的格局,也希望随着技法的日益磨砺、功力的不断积累,乃至于其他修养的逐步加强而会有所改观。所以更高层次的书法语言,已经不再是笔法字法的特点,也不是章法墨法的习惯,而是充盈在其中、无处不在的神采和气息。这些,才是需要我们用毕生精力去追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