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当中的诗歌流派教学改革探索.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614934 上传时间:2021-03-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当中的诗歌流派教学改革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当中的诗歌流派教学改革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当中的诗歌流派教学改革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当中的诗歌流派教学改革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当中的诗歌流派教学改革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当中的诗歌流派教学改革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当中的诗歌流派教学改革探索.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当中的诗歌流派教学改革探索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设置改革现状与课程当中的诗歌流派教学的不变现状由于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做了一些改革,“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也做了一些相应的调整。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学1”在第1学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2”在第2学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3”在第3学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4”在第4学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5”在第5学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6”在第6学期开设;转变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1设”在第1学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2”曩在第2学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3”在第3学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4”在第4学期开设。现在课程由以前的6个阶段赌6个

2、学期3年的教学转变成为4个阶段4骺个学期2年的教学,不但教学时间整整缩短了1年,而且每个阶段每个学期的教学试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讲义、教学课件、昼教学日历都做了相应的大幅度调整。但是尢应该注意到的是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括“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教皋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因为“中国铌古代文学”课程没有根本性变化,所以作浔为教学内容的诗歌流派教学也就没有根本缍性变化。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来看,检索1979年XX年这30多年中国期诱刊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全铛国报刊资料索引等资料以后,发现没有1篇专门探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当中换诗歌流派教学改革的文章。具体情况如下:从研究中国古代

3、文学教学的课题来看,纲如中山大学吴国钦主持的教育部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是研高等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头戏。吴国钦在黥1999年第1期中山大学学报论丛怯发表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初见成效对所研究的成果作了综述。从综述来看,课程的教学仍然按照章节进行,而19猖99年1月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兜约120万字的中国文学通史包括先秦两汉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拱学史、宋辽金元文学史、明清文学史,诗歌流派教学仍然是分散于各章撂节中,没有改革的迹象。而从诗歌流派研究性课题来看,也仍然是按照章节来进行锢,如苏州大学罗时进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江南文

4、化氏族递嬗与文学发展饩关系研究,XX月5月发表在江海学决刊中明清之际江南文学版图中的诗歌钫流派等文章只是研究明清诗歌流派,没樘有把“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中所有的诗歌流派做一次系统、全面的整理、酆归纳。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当中燔的诗歌流派教学改革思路虽然“中国古错代文学”课程设置改革并没有将课程当中汶的诗歌流派教学的现状改变,但是从现状来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当中的诗歌沤流派教学做系统、全面的教学改革是势在免必行的。笔者尝试做以下探索:1.教讦学改革的目的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探索一找条符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的教学新路子。从课程的教学大纲看,诗歌流派是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建安

5、风骨”、“永明体”、“初唐四杰”、“盛唐边塞诗派”、“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觌“大历十才子”、“元白诗派”、“韩孟勰诗派”、“江西诗派”、“明代前七子”删、“明代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杂派”、“虞山诗派”、“娄东派”等等。蘸它们既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蘧,但是又分散于各章节中,没有得到充分醢的归纳与总结。从目前“中国古代文学”北课程教学中对诗歌流派的教学没有进行合龌理的教学改革来看,固守多年一成不变的鄱分段教学固然有利于对章节的掌握与应用伉,但是毕竟不利于整个诗歌流派的分析与理解。教学改革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中诗歌流示派的教学。2.教学改革的途径首先嗓

6、,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所有的诗歌流派打破章节界限做一次系统、全瘅面的整理、归纳与分析。其次,遵循“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诗歌流派的特点,进行实事求是的教改。鉴于本次教学铎改革是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鬣的第一次打破章节界限、系统全面的教改陌,很少有别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所以抒务必从大纲的实际情况出发,先做好整理榈工作,然后再进行改革,按部就班来实施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3.教学改革必警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诗歌流派的概念问题鳙理论研究在古代一直是中国的软肋,学浃贯中西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对中西文化做了比较:“抑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月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

7、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对世界一切吩有形无形之事物,无往而不用综括Gen宏eralization及分析Specification之二法,故言语之多诲,自然之理也。吾国人之所长,宁在于实践之方面,而于理论之方面,则以具体的醺知识为满足,至分类之事,则除迫于实际沭之需要外,殆不欲穷究之也。”1即名使经过多年的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尤其后是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全方位多领域寸的交流,理论研究到现代还是中国的软肋扑,如李壮英、李青春主编的中国古代文铢论教程绪论说:“首先是所谓失语症的问题。这本来不是直接的古文论话题嶙,但它隐含着对古代文论的一种很大的期称望,所以对古文论的研究来说也就具有重凌要影响作用。失语

8、症的提出,无疑是葛基于对西方学术话语充斥学界这一现状的酌不满。这当然不仅仅是文学理论方面的事嘘,它可以涵盖当代中国整个学术界。”酗2又如吴建民著的中国古代诗学原理黄霖序:“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文锲论零碎散乱,不成体系,研究中国古代文昆论体系是可怜无补费精神。”3驺如何解决理论方面的问题确实令普通的高睡校教师感到有些不知所措。诗歌流派的芰概念问题迄今为止没有得到解决,一些权慝威的教材都没有这方面的结论。全国性的枰教材,如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只有关于文学流派风格的阐释:“文学流昭派的风格指某一文学流派在他们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点。”4省级教材丨,如欧阳友权、季水河、夏昭炎、余三定镂主编的

9、文学原理也只有关于一般的文馆学流派的阐释:“文学流派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由一批创作倾向相同、艺术见解相庠近、文学风格相似的作家自觉不自觉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文学派别。”5季晡水河主编的文学理论导引沿用了这一坦概念。6而国外的权威文学理论著作蛇,如美国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7逍根本没有章节讨论一般的文学流派的概坭念。如果说因为这些都属于“文艺学”课彬程方面的书,一般都只对比较普遍的理论进行探索,而不会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当中所面临的诗歌流派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但是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课抛程方面权威的教材,如袁行霈主编的中昵国文学史,集中了国内一流学者们的力剡量编撰而成,对课程教学当中比比皆是的

10、隼诗歌流派,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又如李壮英、李青春主编的教材是“中国文学抟批评史”课程方面的权威教材,该课程是泠“中国古代文学”这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主干课程的选修课程,是对“中国古槽代文学”课程的补充以及深化,但是也没有诗歌流派的明确的理论概念。又如吴建哌民著的中国古代诗学原理,是高等学莲校文科教材,用于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在绪论当中说:“诗论是中国古代文论埒的主体,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成就、价值沟、特色等,在诗学理论中得到了最充分地鸨体现。”8该教材确实对中国古代诗受学体系做了非常系统的探索,力求把中国擞古代诗学的“潜体系”变为“显体系”,对诗歌的本质论、创作论、诗人论乃至鉴徊赏与批评论等

11、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做了非常哂周密的研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教材。但高是令人遗憾的是百密一疏地遗漏了诗歌流付派的概念,如第十一章诗歌风格论当睿中说:“古人所论及风格成因、风格形态胴、作品风格、诗人风格、时代风格、地域骷风格、诗体风格等,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泶诗歌风格论的庞大体系。”9这一章册是全书涉及诗歌风格的唯一一章,可是在论及诗歌风格的方方面面当中就没有诗歌拽流派的概念方面的探索。4.诗歌流派讼的概念界定虽然笔者所见的教材都没有垢这方面的结论,但是在教学当中又不可避嶙免地要面临这一问题,所以笔者根据自己诵多年的教学体会,综合“中国古代文学”邯、“中国文学批评史”、“文艺学”3个毫课程5种权威教材,

12、同时考虑到汉语言文戴学专业本科生阶段在授课时候不宜讲授深奥的接受特点,将诗歌流派的宏观理论概念暂时简洁地界定为:“中国古代诗歌流派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由一批创作倾向相垲同、艺术见解相近、诗歌风格相似的作家堞不自觉或者自觉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诗歌群体。”而诗歌流派微观概念界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而且要与宏观概念界定鳎互相联系界定,因为两者是个别与一般的柃关系。在授课时候特别要向学生讲清楚,即不自觉的诗歌群体较自觉的诗歌群体更塑普遍。自觉的诗歌群体是组织性较强,有明确的理论纲领的诗歌群体。这样很容谡易辨别,但是它们属于少数,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教材第四编隋唐五衰代文学的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扫

13、柳宗元等诗人,在第一节韩孟诗派及銎其诗歌主张当中对韩孟诗派的形成与“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崇尚雄奇怪异之美的诗歌流派特点进行阐述说:“韩泵孟诗派及其诗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梨通过这两次聚会,诗派成员酬唱切磋,相曜互奖掖,形成了审美意识的共同趋向和艺镀术上的共同追求。”10“作为一个弩诗派,韩、孟等人有明确的理论主张,首噶先是不平则鸣说。”11“韩孟诗派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笔补造化、。”12“韩孟诗派在倡导笔补造艽化的同时,还特别崇尚雄奇怪异之美。肫”13教材归纳得非常明确具体而且生动透彻,学生可以做到一目了然,一般骝不会有什么疑问。但是像这样组织性较强,有明确理论纲领的自觉的诗歌群体,在娄整

14、个“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当中不多见,只有“元白诗派”、“江西诗派”等轰少数诗歌群体具备这方面的特征。不自舯觉的诗歌群体是自发的,也就是没有组织的,没有明确的理论纲领的诗歌群体。它分们属于多数,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教材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五章仂大历诗风归纳“大历诗风”的概念说:“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星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铨。”14像这样自发的,没有组织的昴,没有明确理论纲领的诗歌群体,如果没龈有教材具体而且生动的阐述,学生要靠自己归纳而得出结论,恐怕有一定的难度,咐但是像这样的诗歌群体却在整个“中国古向代文学”课程教学当中相当常

15、见。在对玛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授课时候,可以简锷单明了地阐述为什么不自觉的诗歌派别较自觉的诗歌派别常见的一些基本原因。可瓒以引导学生做一些课后的延伸阅读,以开绗拓视野,同时教师也可以探索这方面的研究性教学。需要强调的是诗歌流派宏观理毽论研究和微观的流派研究必须统一于课程冕的教学。教学研究与纯粹的科研不一样,躬它遵从教学规律,面向课堂,面对学生。5.教改的研究方法教改的研究方法是缱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诗歌流罴派发展为线索,以名家名篇为重点,把宏观理论研究与具体流派研究相结合,把科严研与教学相结合。在诗歌宏观理论方面启发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理论纲领与实际创作、流派领袖与

16、一般成员、流行的时间与地域、对当时及后阡世影响、流派的自觉与不自觉等方面。在微观流派方面,启发学生掌握具体的流派,可以专题为核心进行讲授。教改的研究塾路线是:拟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的集基本思路,建立一套“中国诗歌流派研究镀”的“中国诗歌流派教学”体系,主要内髁容包括:第一,中国诗歌流派宏观理论研旄究;第二,中国诗歌流派微观流派研究;撞第三,中国诗歌流派宏观理论教学;第四薰,中国诗歌流派微观流派教学。三、教窒改的特色和创新之处教改的特色可以从妞纵向性和横向性两方面做简单的阐述:从芑纵向性来说,教改建立在“中国古代文学拼”课程教学大纲的纵向教学改革上,将大癯纲中所有的诗歌流派打破章节界限,做一

17、蹙次系统、全面地整理、归纳与分析。这既鲢有利于教师对诗歌流派做出既宏观又具体广的把握和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对诗歌流派湃的全面理解与掌握。从横向性来说,教改仝从诗歌流派出发,注重与其他文体流派如戒散文流派、词体流派等等比较,以突出诗西歌流派的特点。例如,同为唐代文学,“洲初唐四杰”这样的诗歌流派就与“韩柳”黝这样的古文流派不同,前者注重在诗风方荑面的教学而后者侧重于文风方面的教学;缃又如,“虞山诗派”这样的诗歌流派就与堞“浙西词派”这样的词体流派不同,前者坳注重在诗风方面的教学而后者侧重于词风绘方面的教学。从以上对教改特色的简介菰就不难理解教改的创新之处。创新之处在遑于首先打破章节界限对诗歌流派做一次既唼宏观又具体的教学改革,并把诗歌流派与誊其他文体流派进行比较而显现出特色。10 /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