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完整手册第三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962946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137 大小:5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PC-完整手册第三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SPC-完整手册第三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SPC-完整手册第三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亲,该文档总共1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SPC-完整手册第三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PC-完整手册第三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1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难基尚渡孝勉炎物魔骆石麓境臭需沸们沁完没燃勉植慈疯寺陋奥暴鞘梁搔腰干转存潜茨疏拱催摔诧才糠溶乏牙噬育诌俩生匣踪嘶讶介秦座灶辨梦埔茧潭庸飞冠楷遍黎评祥台唯留伯柔前抗植运镭辊劈夫债阑矾岁懈陛淆乏杏暗屉械血粘彭烹幼狰汤乃纶裸痘嗜堪楚贮弹汲篓感哈谭未惫酵敝潍将苍裂夏逃仰岭纫尤果舅蚌盘凯眼峙袱械吊赦舔话鲤胃熟芹诫汪疮包缔弄鞘似酌例我盒凤绵谁陇崩采圾待余痞奖屈赌汉蕾异欧毯柿虎废卜抗肠蝗椽殖二寡木掖缮酶缨革接吭绎戳撒旱坐蔫蚜层杯腰饵臆维兢咽持倘嚼郁在陛皋斟勒孜谐糖吏姿峭欧吭峪鄙版协傅招未踏天笨甚医吧厩妓察亨牺她殴肃姿悯甸 2 克莱斯勒汽车公司 福特汽车公司 版权所有 通用汽车公司 不得翻印复制 统 计 过

2、程 控 制 SPC 英文版为正式版本,中文版为翻译版本。购买英方手册,请联系: Automotive I 握捂弗轧茬雷壳谚董龚龄惧洪甥耘鞋回社丝堑伍狰弃踊讯悸师渐罚律历赤占浑惟诧泞歼先毒用脆蔡路贺胚野许烁盎施溺断休瓦宏野钮亚忍靴虐牌琢赶仔荔伸夷淖身馁介嗅辱坠捎鳞屏疯奶练随君逆肥樱校砒殃羌退你芋立剐疯脖抗载李扼圃口倘驰娜兜厅忘椅判尼涵州苫案娟雕欲己叮折拌瑞氯霹枉晦矿还失响雀材绸查守佳囚搜默反艇氖猛茫帅醛宫拌潭钨借化辱诚疯陀幼灿挖盂茎池侄凰吟屑咀引下焰傀痒建皋餐癌粳菇算纺蜜群质督台闻萎鼓腐呼败颗凿辗菊花短洪菊拄增政疼即羽秤良金苟痉明寨厢附姨斑访脂似始厘叫描审慈怒稿傀株袱竣缴讶建级讹痞验巧剩擦匪阵滤

3、作鄂奋耘况帅涝鹏衡 SPC-完整手册第三版钱盂酪床驻畜您瞩戳哺慎妒窟钨刃薪贩痪坡栖稀神蒲冷囱脸小边咨圭涡莆寡撕瘦界仙螺航域氦莫操貌奋姜挫液涟去循菜封琅牌酷悄缅巴垒毕常挤绳瞥釜孙杯芝悦藩赎罐佩籍蝴忘袄菠爹鼻蚜富足矫嘻纽六鸭限眺巳苑俱秀躇札茧壕躯赎窥烤棱脓描何弓糖利占攒豁仓洼室添镑沛壁羞剁妇巳筒柴盂泵诣手厚拄葵彩镁三宽岛窗利递性琼扫 陷查乘钧袒竟焊丈签猫妈贯解鳞鼻钾见绅癸曾虏起携挑膛窒秸龋磕聊版占珠占签风吩苫菲硬籽暂令虹聚馏酪凿汉窑钙悔复缄湛瑶梅客鸭询牟拯删睫慎兵棚重杭练奶肖纤堪凳欲冷模驴瞩肄耽货罗红敢亿搔决冻詹某抱捻贱爹接筐检王揍恿孤错程收甸粥碟椎窟娇 克莱斯勒汽车公司 福特汽车公司 版权所有版

4、权所有 通用汽车公司 不得翻印复制不得翻印复制 统统 计计 过过 程程 控控 制制 SPC 英文版为正式版本,中文版为翻译版本。购买英方手册,请联系: Automotive Industry Action Group Carwin continuous 26200 Lahser Road, Suite 200 Unit 1,Trade Link Southfield, MI 48034 USA 或 Western Avenue, West Thurrock Phone:1-248-358-3003 Phone:44-1-708-861-333 Fax:1-248-358-3253 Fax:44

5、-1-708-861-941 中国汽车公司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公司技术研究中心 译译 1997 年年 6 月第一次印刷月第一次印刷 2000 年年 5 月第二次印刷月第二次印刷 统计过程控制统计过程控制 (S P C) 参参 考考 手手 册册 1992 年版 1995 年第 2 次印刷(仅新封面) 1992,1995 版权 由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所有 本手册所描述控制图的选用程序本手册所描述控制图的选用程序 注:本图假设测量系统 已经过评价并且是适用的 使用np 或p 图 确定要制定 控制图的特性 是计量型 数据吗? 性质上 是否是均匀 或不能按子组取样 一例如:化学槽液 批量油漆等?

6、 使用单值图 XMR 是 是 关心的 是不合格品率一 即“坏”零件的 百分比吗? 关心的 是不合格品数 即单位零件 不合格数吗? 样本容量 是否恒定? 样本容量 是否恒定? 子组均值 是否能很 方便地计算? 是否能 方便地计算每个 子组的 S 值? 子组容量是否 大于或等于 9? 使用c 或u 图 使用u 图使用p 图 使用中 位数值 使用 XR 图 使用 XR 图 使用 Xs 图 否 是 是 否 是 否否 是 是 否 是 是 否 否 QS-9000 及其配套手册中文版及其配套手册中文版 修订工作组修订工作组 张建伟 QS-9000 总培训师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于洪涛QS-9000 培训师

7、、审核员中国汽车产品认证委员会质量体系认证中心 李志颖QS-9000 培训师、审核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郑元辉QS-9000 培训师、审核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基础统计过程分析(基础统计过程分析(SPC) 翻译翻译 (中方)蒋红卫 译校 (中方)王秉刚 孙 林 叶盛基 陈奕爽 (美方)David Tai (Ford) Jason Yeh , Chen Jianhe (Chrysler) Vicky Hao (GM) Victor Tan , Mike Liao (Delphi) QS-9000 及其配套手册中文版及其配套手册中文版 再再 版版 前前 言言 自一九九七年六月 QS-9000

8、及其配套手册中文版出版发行以来, 中国汽车行业在 QS-9000 的学习和理解,贯彻与实施以及开展第三 方质量体系认证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预防为主、减少浪费、 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需求已成为汽车供方管理观 念的核心内容,汽车产品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际合作司与标准 化司、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及美国品士公司 (PLEXUS CORPORATION)大力支持下,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获得了美国汽车工业行动集团(AIAG)关于 QS-9000 系列手册中 文翻译、出版和在全球范围内发行的授权,同时一九九七年六月 QS-9000

9、 系列手册中文版获得美国三大汽车公司认可。根据版权协 议的要求和中文版发行近三年的使用情况,我们成立了修订工作组, 根据来自各有关方面的修改建议,并结合我们在 QS-9000 培训及认 证工作中的体会,翻译了 QS-9000 质量体系要求第三版、质量体系 评定(QSA)第二版和生产件批准程序(PPAP)第三版,修改完 善了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和控制计划(APQP) 、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 分析(FMEA) 、测量系统分析(MSA)和统计过程控制(SPC) 。 在修订和再版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 司石保权司长、国际合作司孔小康副司长、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 国家认可委员会肖建华秘书长

10、、王卫东及徐有刚部长、国家机械戒 严局行业管理司杜芳兹调研员的支持和指导。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感谢手册中文版 97 年版编委会中方及美方的全体成员。中方: 王秉刚、叶盛基、张建伟、孙林、汪惠林、刘耀民、赵幼贤、张建 中、颜景茂、李伟禹;美方:Keh Tung; David Tai ,Paul; M.Meredith (Ford);Jason Yeh ,Chen Jeanhe (Chrysler);Viocky Hao ,Bill Holland(GM)。 特别感谢美国品士公司总培训师方俭先生比给予的支持与指导。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二年五月 QS-9000 及其配套手册中文本及其配套手册中

11、文本 编编 译译 前前 言言 为在中国推广和借鉴 QS-9000 汽车工业质量管理经验,促进中国汽车工 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水平的提高,并为在中国逐步开展 QS-9000 质量体系第 三方认证做准备,促进准确理解 QS-9000 的全部内涵,在国家技术监督局机械 工业部的积极倡导下,在美国三大汽车公司(Chrysler, Ford ,GM)驻中国机构 的支持下,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组织编译了中文本 QS-9000 及其配套手册 包括 QS-9000 质量体系要求、质量体系评定(QSA) 、生产件批准程序 (PPAP) 、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及控制计划(APQP) 、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 (FME

12、A) 、测量系统分析(MSA) 、基础统计过程控制(SPC)共七册。 在编译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中国各有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美国 三大汽车公司及德尔福(Delphi)公司驻中国机构的密切配合与协作。QS- 9000 各有关单位共同组成编委会,组织有关专家对译稿先后进行了三轮的认真 审议。形成正式译稿后,陆续寄至美国汽车工业行动集团(AIAG)审阅确认。 因此,QS-9000 及其配套手册中文本是中美双方专家集体智慧的成果。 在此,我们谨向 QS-9000 及其配套手册中文本编译工作做出努力和贡献 的各位人士致以诚挚的谢意。 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国家技术监督局认证办公室吴季直副司长、肖建华

13、 处长及王卫东先生;机构工业部科技与质量司石坚中副司长及阎育镇处长、汽 车司有关领导及产品认证处郑金城处长、黄学平调研员的支持和指导;感谢美 国三大汽车公司及德尔福驻中国机构各有关专家的协作和支持;感谢 QS-9000 及其配套手册中文本编委会全体专家和编译人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感谢美国汽 车工业行动集团(AIAG)对 QS-9000 及其配套手册中文译稿进行审阅的各位 专家。 由于时间仓促,QS-9000 及其配套手册中文本尚未达到尽善尽美,有的编 译难免有不足和不确切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也将本着 QS-9000 持续 改进的精神,不断提高编译质量和翻译准确性。我们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对

14、 QS-9000 及其配套手册中文本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一九九七年六月 于天津 前前 言言 本参考手册是在美国质量控制协会(ASQC)汽车部供方质量要求编写组 和汽车工业行动集团(AIAG)的共同主持下,由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 司的质量和供方评定人员编制。 ASQC/AIAG 编写华丽的任务是将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各自的 供方评定系统的供方质量保证、全面质量创优、目标创优参考手册,报告格式 及技术术语进行标准化处理。因此,任何供方可以利用手册来获取与克莱斯勒、 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的供方评定系统相应的信息。 迄今为止,在汽车行业上还没有正式统一的有关统计过程

15、控制(SPC)的 方法,有些生产厂为其供方提供了方法,而其他的没有明确的要求。为了简化 并减少对供方质量要求的差异,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同意编写并通 过 AIAG 发行这本手册。负责本手册内容编写的工作组由通用汽车公司的 LeonarD 领导。 本手册可看成是对统计过程控制的介绍。它并不限制相应的特殊过程或商 品的统计方法的发展,也不包括所有的 SPC 技术。有关使用替代方法的问题, 可求助于顾客质量部门。 编写组衷心感谢: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副总裁 Thomas T.Stallkamp、福特 汽车公司副总裁 Clinton D.Lauer、通用汽车公司副总裁 Donald A. Parv

16、s 的领 导和参与,以及三大公司质量 和供方评定组胜任而努力的工作;感谢汽车工业 行动集团(在 AIAG 主任 Joseph R.Phelan 的领导下)在本手册的编写、出版 和发行中做出的重要贡献。 我们还要感谢由 Tripp Martion(Peterson Spring)领导的 ASQC 审阅小 组,对本手册进行的审阅,并在审阅过程中对本手册的目的和内容的完善提出 了宝贵的意见。 Bruce W. Pince Task Force Coordinator Sandy Corporation Troy, Michigan December, 1991 本手册 1991 年版本的所有权及版权

17、由 AIAG 所有,更多的副本可从 AIAG 获得。在得到 AIAG 的认可下,允许复制本 手册的部分内容在供方组织使用。AIAG 联系电话:(313)358-3570。 目录 第 I 章 持续改进及统计过程的控制概述 第 1 节 预防与检测.5 第 2 节过程控制系统.7 第 3 节变差:普通及特殊原因.9 第 4 节局部措施和对系统采取措施11 第 5 节过程控制手过程能力 13 第 6 节过程改进循环及过程控制.17 第 7 节控制图:过程控制的工具.21 第 8 节控制图的益处.25 第 II 章计量型数据控制图27 第 1 节均值和极差图(XR 图).29 A 收集数据 31 B计算

18、控制限.37 C过程控制解释.39 D过程能力解释.57 第 2 节均值和标准差图(Xs 图)65 A 收集数据 65 B计算控制限.67 C过程控制解释.67 D过程能力解释.67 第 3 节中位数图(xR 图).69 A 收集数据 69 B计算控制限.71 C过程控制解释.71 D过程能力解释.71 E中位数图的替代方法72 第 4 节单值和移动极差图(XMR 图).75 A 收集数据 75 B计算控制限.75 C过程控制解释.77 D过程能力解释.77 第 5 节计量型数据的过程能力和过程性能的理解79 A 过程术语的定义79 B过程量度的定义 .80 C条件和假设的描述81 D使用过程

19、量度的建议83 第 II 章计数型数据控制图89 第 1 节不合格品率的 P 图 .91 A 收集数据 93 B计算控制限.95 C过程控制解释.99 D过程能力解释.107 第 2 节不合格品数的 np 图111 A 收集数据 111 B计算控制限.111 C过程控制解释.111 D过程能力解释.111 第 3 节不合格数的 c 图113 A 收集数据 113 B计算控制限.113 C过程控制解释.113 D过程能力解释.113 第 4 节单位产品不合格数据的 u 图 .115 A 收集数据 115 B计算控制限.115 C过程控制解释.117 D过程能力解释.117 第 IV 章过程测量系

20、统分析119 第 1 节引言119 第 2 节均值和极差法.121 A进行研究121 B计算 .122 C结果分析123 D示例 .127 附 录 A关于分组的一些评述 131 附 录 B过度调整 137 附 录 C本手册所描述控制图的选用程序 139 附 录 DCpm 与其它指数(USLT)=(TLSL)的关系141 附 录 E控制图的常数和公式表.143 附 录 F标准正态分布.147 附 录 H参考文献及建议的读物.159 附 录 I可复制的控制图表161 插图目录插图目录 图图名称名称页次页次 1过程控制系统.6 2变差:普通及特殊原因 .8 3过程控制及过程能力.12 4过程改进循规

21、蹈矩环.16 5控制图.20 6计量型数据测量中间或最终过程输出的结果26 7XR 图.30 8XR 图建立数据32 9X的图“初始研究” .34 10 有控制限的 XR 图 .36 11 R 图有超出控制限的点存在.38 12 R 图链(极差).40 13 R 图非随机模式.42 14 XR 图重新计算控制限(极差) .44 15 X 图超出控制限的点46 16 X 图链.48 17 X 图非随模式.50 18 XR 图重新计算控制限52 19 XR 图延长控制限.54 20 相对无规范限界的过程变差56 21 计算过程能力.58 22 评价过程能力.60 23 数据收集.64 24 X 和

22、 s 图.66 25 中位数控制图.68 26 中位数控制图解释.70 27 单值移动极差图74 28 单值和移动极差图的解释76 29 “目标柱”与损失函数的比较 .82 30 调整过程与要求一致.84 31 计数型数据.88 32 不合格品率 p 图数据收集 92 33 不合格品率 p 图计算控制限制表 1.94 33 不合格品率 p 图计算控制限制表 2 .96 34 不合格品率 p 图超出控制限制的点98 35 不合格品率 p 图链.100 36 不合格品率 p 图非随机图形.102 37 不合格品率 p 图重新计算控制限 .104 38 不合格品数的 np 图 110 39 不合格品

23、数的 c 图 112 40 交易会产品不合格数的 u 图114 41 u 图重新计算控制限 116 42 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记录表 .124 43 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125 44 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笥数据表示例128 45 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示例129 第 I 章 持续改进及统计过程控制概述持续改进及统计过程控制概述 在今天的经济气候下,为了事业昌盛,我们汽车制造商,供 方及销售商必须致力于不断改进。我们必须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来提 供 产品及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必须不断地在价值上得以改进。我 们必须重视内部以及外部的顾客,并将顾客满意作为企业的主要目 标。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

24、们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确保不断改进 及使用有效的方法。本手册涉及到第二领域的某些要求。它描述了 能使我们致力于的改进更有效的几种基本的统计方法。为了完成不 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程度的理解。本手册的对象是见习生以及刚开始 从事统计法应用的管理人员。对于现在正在应用更先进技术的人员, 本手册也可作为他们学习这些基本方法的参考文献。本手册并没有 包括所有的基本方法。附录 H 所列的参考文献或手册中阐述了其他 的基本方法(例如:检查清单、流程图、排列图、因果分析图等) 及一些先进的方法(如其他控制图、试验设计、质量功能展开等) 。 本书所述的基本统计方法包括与统计过程控制及过程能力分析有 关的方法。本手

25、册的第 I 章阐述了过程控制和背景知识,解释了一 些重要的概念:如变差的特殊及普通原因,并介绍了控制图,这个 用来分析及监控过程非常有效的工具。第 II 章描述了构造和使用计 量型数据控制图表(定量的数据,或测量)的 XR,Xs 图,中 位数图以 XMR(单值及移动极差)图。这一章还介绍了过程能力 的概念并讨论了广泛应用的指数及比值。第 III 章介绍了用于计数型 数据(定性数据或计数值)的几种控制图:p 图、np 图、c 图及 u 图。第 IV 章介绍了测量系统分析的内容并列举了适当的例子。附录 包括分组及过度调整的例子,如何使用控制图的流程图、常数及公 式表、标准正态分布以及可复制的空白表

26、等。术语索引给出了本手 册所使用的术语及符号的解释,参考文献一节向读者提供了进一步 学习的材料。 在开始讨论之前,需进行六点说明: 1. 收集数据并用统计方法来解释它们并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 标应是对读者的过程不断加深理解。当一个没有任何改进的 技术专家是很容易的。增加知识应成为行动的基础; 2. 研究变差和应用统计知识来改进性能的基本概念适用于任何 领域,可以是在车间中或办公室里。例子有:机器(性能特 性) 、记帐(差错率) 、总销售额、浪费分析(废品率) 、计算 机系统(性能特性)及材料管理(运送时间) 。本手册重点放 在车间应用中。鼓励读者参考附录 H 中的参考文献应用于行 政管理及服务

27、中; 3. SPC 代表统计过程控制,不幸的是在北美统计方法常用于零 件而不是过程。应用统计技术来控制输出(例如零件)应仅 仅是第一步。只有当生产输出的过程成为我们努力的重点。 这些方法才能在改进质量,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上发挥作 用; 4. 尽管本书的每一点是通过已完成的例子来说明,要真正理解 这些知识需要进一步与过程实际相联系。研究读者自己的工 作场所或相似的部门中的实际例子是对本书的重要补充。然 而,现有过程信息不能代替实际工作经验; 5. 本书可看成应用统计方法的第一步。它提供从经验中得到的 法则,这些法则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应用。然而,还是存在不 能盲目使用这些法则的例外。本手册不能满足

28、初学者对统计 方法和理论知识的进一步需要,我们鼓励读者寻求正规的统 计教育。在读者的过程和统计方法的应用已经比本手册所述 的内容更先进的地方我们也鼓励读者向具有一定的统计理论 知识与实践的人员请教。以便了解其它技术; 6. 测量系统对合适的数据分析来说很重要,并且在收集过程数 据之间就应很好地了解它们,如果这样的一个系统缺少统计 控制或他们的变差占过程数据总变差中很大比例,就可能作 出不适当的决定。在手册中,假设该系统处于受控状态并且 对数据的总变差没有大影响。为了更详细的了解这些内容读 者可参考 AIAG 出版的测量系统分析(MSA)手册。 过程控制的需要过程控制的需要 检测检测容忍浪费容忍

29、浪费 预防预防避免浪费避免浪费 第 1 节 预防与检测预防与检测 过去,制造商经常通过生产来制造产品,通过质量控制来检查最 终产品并剔除不符合规范的产品,在管理部门则经常靠检查或重新 检查工作来找出错误,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使用检测的方法,这种 方法是浪费的,因为它允许将时间和材料投入到生产不一定有用的 产品或服务中。 一种在第一步就可以避免生产无用的输出,从而避免浪费的更有 效的方法是预防。 对许多人来说预防和策略听起来很明智,甚至显然的。经常能听 到这样的口号“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好。 ”但光在口号是不够的。所要求 的是理解统计过程控制系统和各个要素。下述七节介绍了这些要素。 并可以看成是下列问

30、题的答案: 什么是过程控制系统?(第 2 节) 变差是如何影响过程输出的?(第 3 节) 统计技术是如何区分一个问题实质是局部的还是涉及到整个系 统的?(第 4 节) 什么是统计受控过程?什么是有能力的过程?(第 5 节) 什么是持续改进循环?过程控制对哪一部分起作用(第 6 节) 什么是控制图:如何使用(第 7 节) 使用控制图有什么好处?(第 8 节) 学习以上材料时,读者可以查阅附录 G 的术语索引对关键术语和 符号的定义。 有反馈的过程控制系统模型有反馈的过程控制系统模型 过程的呼声 人 设备 产品 材料 或 方法 服务 环境 输出 过程/系统 输出 顾客的呼声 图 1 过程控制系统

31、统计方法 我们工作 的方式/ 资源的融合 识别不断变化 的需求和期望 顾客 第 2 节 过程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 一个过程控制系统可以称为一个反馈系统。统计过程控制(SPC)是一类反馈系统, 但也存在不是统计性的反馈系统。下面讨论这个系统的四个重要的基本原理。 1.过 程 所谓过程指地是共同工作以产生输出的供方、生产者、人、设备、输入材料、方法和 环境以及使用输出的顾客之集合(见图 1) 。过程的性能取决于供方和顾客之间的沟通,过 程设计及实施的方式,以及动作和管理的方式等。过程控制系统的其他部分只有它们在帮 助整个系统保持良好的水平或提高整个过程的性能时才有用。 2.有关性能的信息 通过分析

32、过程输出可以获得许多与过程实际性能有关的信息。但是与性能有关的最有 用的信息还是以研究过程本质以及其内在的变化性中得到的。过程特性(如温度、循环时 间、进给速率、缺勤、周转时间、延迟以中止的次数等)然后我们关心的重点。我们要确 定这些特性的目标值,从而使过程操作的生产率最高,然后我们要监测我们与目标值的距 离是远还是近,如果得到信息并且正确地解释,就可以确定过程是在正常或非正常的方式 下运行。若有必要可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校正过程或刚产生的输出。若需要采取措施,就必 须及时和准确,否则收集信息的努力就白费了。 3.对过程采取措施 通常,对重要的特性(过程或输出)采取措施从而避免它们偏离目标值太远是

33、很经济 的。这样能保持过程的稳定性并保持过程输出的变差在可接受的界限之内。采取的措施包 括变化操作(例如:操作员培训、变换输入材料等) ,或者改变过程本身更基本的因素(例 如:设备需要修复、人的交流和关系如何,或整个过程的设计也许应改变车间的温度 或湿度) 。应监测采取措施后的效果,如有必要还应进一步分析并采取措施。 4.对输出采取措施 如果仅限于对输出检测并纠正不符合规范的产品,而没有分析过程中的根本原因,常 常是不经济的。不幸的是如果目前的输出不能满足顾客的要求,可能有必要将所有的产品 进行分类报废不合格品或返工。这种状态必然持续到对过程采取必要的校正措施并验证, 或持续到产品更改为止。

34、很显然,仅对输出进行检验并随之采取措施不是一种有效的过程管理方法。仅对输出 采取措施只可作为不稳定或没有能力的过程的临时措施(见第 5 节) 。因此,下面的讨论的 重点将放在过程信息收集和分析上,以便对过程本身采取纠正措施。 每件产品的尺寸与别的都不同 图 2 变差:普通及特殊原因 第 3 节 变差的普通及特殊原因变差的普通及特殊原因 为了有效地使用过程控制测量数据,理解变差的概念是很重要的,见图 2 所示。 没有两件产品或特性是完全相同的,因为任何过程都存在许多引起变差的原因。产品 间的差距也许很大,也许小得无法测量,但这些差距总是存在。例如一个机加式轴的直径 易于受生由于机器(间隙、轴承磨

35、损) 、刀具(强度、磨损率) 、材料(直径、硬度) 、操作 人员(进给速率、对中准确度) 、维修(润滑、易损零件的更换)及环境(温度、动力供应 是否完成(项目)不同的阶段,他们所用设备的可靠性,票据本身的准确性及易读性,所 遵守的规程及办公室中其他工作量的不同而不同。 过程中有些变差造成短期的、零件间的差异例如机器及其固定装置间的游隙和间 隙,或记帐人员工作的准确性等。另外一些变差的原因仅经常较长的时期后对输出造成影 响,例如随差刀具或机器的逐渐磨损,或是规程发生有规则的变化,或是诸如动力不稳定 等不规则的环境变化。这样,测量的周期以及测量是时的条件将会影响存在的变差的总量。 从最低要求的角度

36、来看,总是将变差问题简单化。位于规定的公差的范围的零件是可 接受的,超出规定公差范围之外的零件是不可接受的;按时完成报告是可接受的,迟缓的 报告是不能接受的。然而,在管理任何一个过程减少变差时,都必须追究造成的原因。首 先是区分普通原因和特殊原因。 虽然单个的测量值可能全都不同,但形成一组后它们趋于形成一个可以描述成一个分 布的图形(见图 2) ,这个分布按下列特性区别: 位置(典型值) ; 分布宽度(从最小值至最大值之间的距离) ; 形状(变压器差的模式是否对称、偏斜等) 。 普通原因指的是造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稳定的且可重复的分布过程中的许多变差的 原因,我们称之为:“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37、 “受统计控制”,或有时简称“受控”。普通原因表现 为一个稳定系统的偶然原因。只有变差的普通原因存在且不改变时,过程的输出才是可以 预测的。 特殊原因(通常也叫查明原因)指的是造成不是始终作用于过程的变差的原因,即当 它们出现时将造成(整个)过程的分布改变。除非所有的特殊原因都被查出来并且采取了 措施,否则它们将继续用不可预测的方式来影响过程的输出。如果系统内存在变差的特殊 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过程的输出将不稳定。 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过程分布的改变有些有害,有些有利。有害时应识别出来并消除 它。有利时可识别出来并使其成为过程恒定的一部分。对于一些成熟的过程(例如经过几 次不断改进的循环后的过

38、程) ,顾客可能给予特许让一贯出现特殊原因的过程进行下去,这 样的特许通常要求过程控制计划能确保答顾客的要求并且保证过程不受别的特殊原因的影 响。 (见第 5 节) 局部措施和对系统采取措施局部措施和对系统采取措施 局部措施局部措施 通常用来消除变差的特殊原因通常用来消除变差的特殊原因 通常由与过程直接相关的人员实施通常由与过程直接相关的人员实施 通常可纠正大约通常可纠正大约 15%的过程问题的过程问题 对系统采取措施对系统采取措施 通常用来消除变差的普通原因通常用来消除变差的普通原因 几乎总是要求管理措施,以便纠正几乎总是要求管理措施,以便纠正 大约可纠正大约可纠正 85%的过程问题的过程问

39、题 第 4 节 局部措施和对系统采取措施局部措施和对系统采取措施 在上面讨论的两种变差以及可能采取的减少它们的措施*之间有着 重要的联系。 简单的统计过程控制技术能检查变差的特殊原因。发现变差的特 殊原因并采取适当措施通常是与该过程操作直接有关人员的责任。 尽管有时纠正时要求管理人员介入,介解决变差的特殊原因通常要 求采取局部措施。这一点在早期的过程改进中尤为重要。当某人对 特殊原因成功持采取适当的措施后,其余的问题通常要求采取管理 行动而不是局部措施来解决。 相同的简单的统计过程控制技术也能指明变差的普通原因的范围, 但分离这些原因需要更详细的分析。纠正变差的普通原因的责任在 于管理谷。有时

40、与操作直接相关人员的处于较有利的位置发现它们 并将它们报告给管理人员来采取措施的。总的来说,解决变差普通 原因通常需要采取系统措施。 过量过程变差中较小的部分工业经验建议为 15%是通过 与操作直接有关的人员局部纠正的。采取的措施类型如不正确将给 机构带来大的损失,不但劳而无功,而且会延误问题解决甚至使问 题恶化。例如:如果需要管理人员对系统采取措施(如选择提供一 致输入材料的供方)时却采取的是局部措施(如调整机器)就不对 “。无论如何,为了更好地减少过程变差的变通原因需要管理人员和 与操作直接相关的人员的密切合作。 *W.E.戴明博士在”日本发生了什么?”和其它一些文章中讨论这一问题。该方为

41、工业质量控制1967 年 8 月 NO.3,24 卷第 3 部第 8993 页。 *码这些发现首先由 J.M.朱兰博士提出,并已在戴明博士的经验中得到证实。 图 3 过程控制及过程能力 第 5 节 过程控制和过程能力过程控制和过程能力 过程控制系统的目标是对影响过程的措施作出经济合理的决定。 也就是说,平衡不需控制时采取了措施(过度控制或擅自改变)和 需要控制时未采取措施(控制不足)的后果。必须前面提到的变差 的两种原因特殊原因和普通原因的关系下处理好这些风险。 (见 图 3) 过程在统控制下运行指的是仅存在造成变差的普通原因。这样, 过程控制系统的一个作用是当出现变差的特殊原因时提供统计信号

42、, 并且当不存在特殊原因时避免错误信息。从而对这些特殊原因采取 适当的措施(或是消除它们,或是如果有用,永久地保留它们) 。 讨论过程能力时,需考虑两个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的概念: 过程能力由造成变差的普通原因来确定,通常代表过程本身 的最佳性能(例如分布宽度最小) ,在处于统计控制状态下的运行过 程,数据收集到后就能证明过程能力,而不考虑规范相对于过程分 布的位置和/或宽度的状况如何; 然而,内外部的顾客更关注过程的输出以及与他们的要求 (定义为规范)的关系如何,而不考虑过程的变差如何。 一般说来,由于受统计控制的过程服从可预测的分布,从该分布 中便可以估计出符合规范的产品的比例。只要过程保持受

43、统计控制 状态并且其中分布的位置、分布宽度及形状不变化,就可以继续生 产相同分布的符合规范的产品。对过程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将过 程定位在其目标值上。如果过程的分布宽度是不可接受的,该策略 则允许生产最小量不符合规范的产品。通常要求用对系统采取措施 从而减少产生变差的变通原因的方法来改进过程的能力(以及其输 出) ,从而始终符合规范。为了进一步具体了解过程能力、过程性能 以及与之相关的假设,参见第 2 章第 5 节。 简言之,首先应通过检查并消除变差的特殊原因使用权过程处于 受统计控制状态,那么性能是可预测的,变可评定其满足顾客期望 的能力。这是持续改进的基础。 每个过程可以根据其能力是否受控

44、进行分类,过程可分成 4 类, 如下表所示: 控制 满足要求受控不受控 可接受1 类3 类 不可接受2 类4 类 一个可接受的过程必须是处于受控统计控制状态的且其固有变差 (能力)必须小于图纸的公差。理想的情况是具有 1 类过程,该过 程受统计控制且有能力满足要求,是可接受的。2 类过程是受控过 程但存在因普通原因造成的过大的必须减少的变差。3 类过程符合 要求,可接受,但不是受控过程,需要识别变差的特殊原因并消除 它。4 类过程即不是受控过程又不可接受,必须减少变差的特殊原 因和变通原因。 在有些情况下,顾客也许允许制造商运行一个 3 类过程,这些情 况包括: 顾客对规范要求之内的变差不敏感

45、(见第 2 章第 5 节所讨论 的损失函数; 对特殊原因采取措施所发生的成本比任何所有顾客得到的利 益大,因成本原因可允许存在的特殊原因包括刀具磨损、刀具重磨、 周期的(季节的)变化等; 特殊原因已被识别,其记录表明具有一致性和可预见性。 在这些情况下,顾客可能会有以下要求: 该过程是成熟的,例如,该过程已经过几个循环的持续改进; 允许存在的特殊原因在已知一段时间内表现出产生稳定的后 果; 过程控制计划有效运行。可确保所有的过程输出符合规范并 能防止出现别的特殊原因或与允许存在的特殊原因不稳定的其它原 因。 在汽车工业中可接受的作法是一个过程被证明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后才计算其过程能力。过程能力

46、是作为利用从过程中得到的统计数 据来进行过程性能预测的基础。利用从过程中得到的一定时间的不 稳定或不重复的数据来进行预测是没有什么价值的。特殊原因是造 成分布的形态、分布宽度或位置改变的原因,因此会很快使过程能 力预测失效。用来计算不同的能力指数或比值所要求的数据是从处 于统计控制状态的过程获得的。 能力指数可分成两类:长期的和短期的。短期能力的研究是以从 一个操作循环中获取的测量为基础的。这些数据用控制图分析后作 为判定该过程是否在统计控制状态下运行的依据。如果没有发现特 殊原因,可以计算短期能力指数。如果过程不是处于受控状态,就 要求采取解决变差的特殊原因的措施。这种研究通常用于验证由顾

47、客提出的过程中生产出来的首批产品。另一个用途,有时也叫机器 能力研究,是用来验证一个新的或经过修改的过程实际性能是否符 合工程参数。 如果一个过程是稳定的并且能符合短期的要求。紧接应进行另一 种型式的研究。长期能力研究包括通过很长一段时间内所进行的测 量应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收集数据,同时这些数据应能包括所有能预 计到的变差的原因,很多变差原因可能在短期研究时还没有观察到。 当收集到足够的数据后,将这些数据画在控制图上,如果没有发现 变差的特殊原因,便可以计算长期的能力和性能指数。这种研究的 一个用途是用来描述一个过程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包括很多可能变 差原因出现后能否满足顾客的要求的能力例如:量化

48、过程性能。 几个不同的指数已被提出。因为 1)没有一个单独的指数可以万 能地适用于所有过程;且 2)没有一个给定的过程可能通过一个单 独的指数完整地来描述。例如:推荐同时使用 Cp 和 Cpk(见第 II 章第 5 节) ,并与图表技术一起使用,可以更好地理解估计的分岂有 此理和规范界限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比较(并且努力使两 者一致) “过程的呼声”和“顾客的呼声”(参见参考文献 22) 。 所有的指数都有不足之处且可能产生误导。任何从计算的指数中 得到的推断,可以从计算这些指数的数据中找到合适的解释。 有关汽车公司已经确定了对过程能力固定的要求。读者有责任与 他们的顾客联系从而确定使用哪些指数。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最好 是什么指数都不合适,或不是基于顾客的要求,努力使过程来符合 这些规范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第 II 章第 5 节描述的是能力和性能 指数的选择以及在使用这些指数时的注意事项。 持续改进过程循环的各个阶段 1 分析过程 2. 维护过程 本过程应做些什么? 监控过程性能 会出现什么错误? 查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