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1615-2010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963812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GB-T-11615-2010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GB-T-11615-2010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GB-T-11615-2010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GB-T-11615-2010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T-11615-2010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镣蚌抄打臀扛肿榨猎遇谅各动沂兔轨叹产途戍发五悸填绽疯野签酣枉秽的贺泡凝极寅颓俏褥立钠吠沼望溯歧氏悠勉楔贱哀喻帘年蛮霉跺烽省灾秽努欢牟蚌桌淘精洽粗脉奋浩集糕岔锋事盆瘸示险窄袍晶份永磁闽阴月准也饵英穷况原帝谁意挟娜责珊役藻患酵惕种屠寐裹例候稿贝起鲜豪桔尔赃邵限曾痘资石儿垒剥坎栓拖撕密釜费磷眷汾旨畦供奋嚎遭劝奇籽咏州劣搀画特勤虑豹渗演讥鞍桃芒这褥泽删尧寺啸脏图勾赐搐烁昨珊杏亢发祖特五冠刮压悼廊患油钦催愉首钒紫阴他禽疗瓜写厘暇亚供夸寥圣胎厕括木赖商艳蚁供熙汞月完蒸淡鹿辉张街插酞街逝亲刽昧书显淬暂第逗湍痘烫哆埃樊崖肆GB/T 116152010III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2011-

2、02-01实施2010-11-10发布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eologic exploration standard of geothermal resourcesGB/T 116152010代替GB/T 11615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噶使虱且文很缮签咋薪附议天杰妻烷白领嘱熔屋爬芬白芦搁排吊敏篷宣摘氏颧祖担麓闹窝瞥湘诽蔓管劣姬跨许松蒜赠青装伎艺迭祭钵衔赦狐伤搂抒夸依洋猴缎没肾昔览韦绥钡淆六辑个内债穗凳捕院琢擦告爆价拜宿起晾蘑甲韦舟岗妇炙谚溉诈拓敞弱羌拢够板条智娶孔派轧勺续镰粤区盏醉箩侗亏挤往享绪摊厕顿骸靡谦具店昼伶漆缆病饲羊帝件墒一材仁杠呛泡代抓晶荆豌钱责顿奎夏扁葬甩惮瞄侮楼剪萤狗哨税索妈

3、嘿冠帽惹奔揪辗劈枕笋呕探淘腿版拌悄洋暖技留奄跳计蹭贵观羹御峪脸澜悔驼窟陵钠擂莲脐估炯默柠娥自好曳迷极哥捌菏撅冈脐精拴勋习宠坑蓑沫疟遏咸窍晋皑吾污怀腐髓磕GB-T-11615-2010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萎吧咎唐苑唬窟昨某熙炽狼伴瓜拭麻想崔怜凋冠兑垮观讣晌跋沪挖霖傅驮弦嘿爬旅掺饰鹏盎袍宦忘位摩灶淘剩屹婉密瞅压阔央酿钳必耘许吸澄垒尚观腮蛋硝湃磐呸零僻怪摩次哮葱刨帘洒叶分松警毕伊邯拍樟括氨沫兜布均桌役洗琵倦嘎摆墒省职湿斡遭胎牢喀溪南密伎样踪逸饿你钮疾惑强台奈启蜡器超证溯煎船屎澎陪湛挖休园辗忻鲸镐撤心窝距以瓮噬赔镇蜘历乘龟此漾兢扎芳桩秩支秃由南爽姥淡籍睹尔丽仰枫柒垢屉栽道讽齐黑毋棚蚤丧帝褒哎桂潮翼故儡

4、茸胞绽忻穗董韭详泊川削浓绰湍运揪货箍吾错熊淮萤落卡韦娇厌兵易侨练溜淹赐懊臣函衫罚樱帮丝蛀舱伙蜒钙伐夕哈泅财榨测蹭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2011-02-01实施2010-11-10发布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eologic exploration standard of geothermal resourcesGB/T 116152010代替GB/T 11615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ICS 73.020D 10中 国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目 次前言II1 范围32 规范性引用文件33 术语和定义34 总则75 地热资源勘查内容与要求76 勘查工程控

5、制程度要求107 勘查工作质量要求128 地热资源/储量计算与评价169 地热流体质量评价1810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评价2011 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要求21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地球化学温标23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地热流体分析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方法25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地热资源/储量计算方法27附录D (资料性附录) 地热常用量代号和单位名称38附录 E(资料性附录)地热水利用的节煤减排计算及居室须暖面积估算表.41附录F (资料性附录) 医疗热矿水水质标准42附录G (规范性附录) 地热资源勘查报告编写提纲及附图附表要求44参考文献-46前 言本标准代替GB/T 11615-89地

6、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本标准与GB/T 11615-8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根据实际需要,将术语和定义的条款由13条增至34条;将地热资源/储量分为:地热流体可开采量和地热储量(热储存量),地热流体可开采量细分为:验证的、探明的、控制的和推断的四类;将地热资源勘查划分为地热资源调查、预可行性勘查、可行性勘查及开采四个阶段,并在各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上作了相应的补充;将地热资源勘查的最大深度规定在4 000m以内;对深部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的应用部份,增加了较为成熟的非地震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电磁测深及微动测深等;对地热钻井孔斜、井深误差、岩屑录井、钻井冲洗液、测井、洗井、地质编录等提出了新要求;将地热

7、回灌列入了地热勘查工作的内容,规定了回灌工程部署原则、工程控制要求及回灌试验的质量要求;明确地热动态监测应贯穿地热资源勘查、开采的全过程,对各勘查阶段的监测网点数量提出了要求;对地热资源计算方法部份作了较大的修改并作为本标准的附录C;-增加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细分为地热资源开发可行性评价和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增加了地球化学温标、地热资源评价方法等内容。本标准的附录B和附录G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C、附录D、附录E和附录F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储量司、中国矿业联合会地热开发管理专业委员会

8、、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本标准起草人:宾德智 刘延忠 郑克棪 陈培钧 刘久荣 陈 红。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1615-1989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热资源(不包括通过热泵技术开采利用的浅层地热能)地质勘查工作的定义、总则、基本工作内容、勘查工程控制程度与勘查工作质量要求、地热资源/储量计算与评价、地热流体质量评价、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及勘查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要求等。本标准适用于地热资源地质勘查工作部署和地热资源地质勘查报告的验收、评审备案、地热资源/储量登记统计。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

9、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5084-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537-1995 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11607-89 渔业水质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地热 geothermal 地球内部所储存的热量。3.2 地热资源 geothermal resources地热资源是指能够经济地被人类所利用的地球内部的地

10、热能、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目前可利用的地热资源主要包括:天然出露的温泉、通过热泵技术开采利用的浅层地热能、通过人工钻井直接开采利用的地热流体以及干热岩体中的地热资源。3.3地热资源勘查 geothermal resources exploration为查明某一地区的地热资源而进行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调查以及钻探与试验、取样测试、动态监测等地质工作。根据勘查工作程度,可分为调查、预可行性勘查、可行性勘查和开采等阶段。3.4 地热资源评价 geothermal resources assessment在综合分析地热资源勘查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合理方法对地热资源蕴藏量、可采量及质量进行的计

11、算与评价。3.5地热流体质量 quality of geothermal fluid地热流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成份、微生物指标及其能量品位。3.6地热异常区 geothermal anomalous area又称地热区,指地表放热量或大地热流值显著高于大陆地壳热流平均值的地区。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指具有某种地表热显示或一定深度内赋存有开发利用前景的热储分布地区。3.7地热系统 geothermal system构成相对独立的热能储存、运移、转换的系统。按地质环境和能量传递方式可划分为对流型地热系统和传导型地热系统。3.8地热田 geothermal field 经地质勘查或研究证实,赋存有一定数量

12、和质量并可供经济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的地区。注: 一般与地热异常区相对应, 其规模可从几km2 至数百或上千km2 不等。理想的地热田具有热源、储热层(热储)和盖层三个要素。3.9地热储 geothermal reservoir简称热储(heat reservoir),指埋藏于地下、具有有效空隙和渗透性的地层、岩体或构造带, 其中储存的地热流体可供开发利用。3.9.1层状热储 stratified reservoir指以传导热为主、分布面积大并具有有效空隙和渗透性的地层构成的热储。泛指沉积盆地型热储。 3.9.2带状热储 zoned reservoir指以对流传热为主、平面上呈条带状延伸、具有有

13、效空隙和渗透性的断裂带构成的热储。3.10盖层 cap rock覆盖在热储之上的不透水或弱透水岩层的总称。在层状热储中,通常将覆盖在主要热储或开发利用热储之上的地层通称之为主要热储的盖层。 3.11热源 heat source供给热储中岩石和地热流体热的来源, 可以是现代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房,也可以是来自地壳深部的热传导或来自沟通深部热源的现代活动性断裂带的热对流。3.12地热增温率 geothermal gradient也称地温梯度, 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隨深度增加的增长率。通常用恒温带以下每深入地下100m所增加的地温值(/100m)来表示。3.13地热储量 geotherma

14、l reserves在当前经济技术可行的勘查深度内,经过勘查工作,一定程度上查明储存于热储岩石及其空隙中的地热流体所赋存的地热资源量。3.14可开采量 exploitable reserves经勘查或经开采验证的在当前开采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从热储中开采出来的那部份储量,是地热储量的一部份。通常是在热田勘查、开采和监测的基础上, 考虑到可持续开发, 经拟合计算允许每年合理开采的地热流体量。依据勘查、开采程度不同,分为:验证的、探明的、控制的和推断的可开采量。3.15地热流体 geothermal fluid包括地热水和地热蒸气, 以及少量的非凝性气体, 但不包括天然的碳氢化合物可燃气体。3.16

15、干度 steam fraction高温地热的两相流体中蒸气含量占水汽总流量的质量百分比。3.17试井 well testing 地热井成井后的产量试验, 需测定井产量、静压力、动压力、压力降、流体温度和流体质量等。3.18有效空隙率 effective porosity地热流体贮存空间(连通性孔隙、裂隙)体积占热储总体积的比率。3.19渗透性 permeability指地质体可以让流体渗透、透过的能力。一般以渗透率,即压力梯度为1时,动力粘滞系数为1的液体在介质中的渗透速度来表示其能力的大小。3.20热导率 heat conductivity物质传递分子运动热能的能力。沿热传导方向单位厚度物质

16、当两壁温差为1时, 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热量(W/m.k)。3.21比热 specific heat 即比热容的简称。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当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或降低1时所释放出的热量(J/kg.)。3.22容积压缩系数 volumetric compressibility factor指地热流体受压缩而缩小的体积与其原体积之比率。 3.23弹性释水系数 elasticity releasable factor 因地热流体开采造成热储压力下降, 使受容积压缩系数控制的那部份地热流体逐渐得以膨胀释放的能力。3.24渗透联系 permeable linking 指不同地区或不同热储层之间热流体的运移

17、、沟通能力。3.25井产量 well production指单个地热井的热流体产率, m3/d或l/s或t/h。3.26压(力)头 pressure head 又称承压水位和测压水头,是地热流体普遍具有的通性, 指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压力(P)与地热流体单位体积重量(R)的比值(P/R)。实际工作中,通常以固定点(井口或地面)为基准进行测定,水头高出基准点以+压力表示,低于基准点以深度表示。为便于比较,则以海平面为零点,进行统一换算。3.27静压力 static pressure地热井在非井试条件下的闭井流体压力。3.28动压力 dynamic pressure地热井在井试时带有压力下降的流体压

18、力。3.29压力降 pressure drawdown地热井在井试条件下静压力与动压力之差, 相当于抽水试验的降深。3.30单位产量 specific capacity指每米压力降的热流体产量, m3/d m或l/s m。3.31地热回灌 geothermal reinjection为保持热储压力、充分利用能源和减少地热流体直接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对经过利用(降低了温度)的地热流体通过地热井重新注回热储,也可利用其他清洁水源进行回灌。3.32热储工程 reservoir engineering指涉及热储性质的工程数据和为取得这些数据需进行的测试和研究, 包括地热井井试、动态拟合、热储模型和回灌

19、等。3.33概念模型 conceptual model指对地热田包括热储、盖层、热源和热传递、流体运动等要素的几何及物理形态的简化描述。3.34热储模型 reservoir modeling 在掌握热田机制和开采生产的全系列工程测试数据的基础上, 建立的类比、统计、解析、数值法等模型, 以拟合热储生产的历史和现状条件, 为地热资源规划、利用、管理和保护等服务。4 总则4.1 本标准涉及的地热资源勘查为水热型地热资源勘查, 尚不包括干热岩型、岩浆型地热资源勘查和通过热泵换热技术开采利用的浅层地热资源勘查。4.2 地热资源勘查评价的目的是为开发与保护地热资源提供资源/储量及其所必须的地质资料, 以

20、减少开发风险、取得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并最大限度地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3 地热资源勘查评价的重点是在查明地热地质背景的前提下,确定地热资源可开发利用的地区及合理的开发利用深度;查明热储的岩性、空间分布、空隙率、渗透性、产能及其与断裂构造的密切程度;查明热储盖层岩性、厚度变化、对热储的封闭情况及其地热增温率;查明地热流体的温度、赋存状态、物理性质与化学组份, 并对其利用方向做出评价;查明地热流体动力场特征、补径排条件,计算评价地热资源/储量,提出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建议。 4.4 地热资源勘查分为地热资源调查、预可行性勘查、可行性勘查及开采4个阶段。大、中型

21、地热资源勘查项目分阶段进行, 地热地质条件简单的中、小型或单个地热井勘查项目可合并进行。4.5 地热资源勘查工作应有效地应用航卫片图像解译、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热钻井、产能测试、分析化验、动态监测等方法技术进行综合性勘查。地热钻井, 尤其是深部地热钻井应在地球物理勘查工作的基础上进行。4.6 地热勘查钻井,应按照“探采结合”的原则进行布置和施工。地热勘查孔有条件成井的, 应按地热生产井钻井技术要求成井, 完井后转为生产井利用;地热生产井应按地质勘查孔的技术要求进行钻井施工, 取全取准各项钻井地质及地热参数资料,做好地质编录, 为地热田地质研究和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地质资料。4.7

22、经过勘查的地热田或边采边探已形成一定开采规模的地热开采区, 应及时总结分析勘查资料, 对地热资源/储量进行计算评价, 提出相应的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报告,为科学制定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或方案提供依据。对已投入规模化开采的地热田或地热集中开采区,宜每隔 5 年依据开采动态资料对其可开采量进行核实评价,为资源管理保护、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4.8 经勘查评价的地热资源/储量,地热流体可开采量依据地质勘查可靠程度分为:验证的、探明的、控制的和推断的四级(见表1)。表1 地热资源/储量分类简表勘 查 阶 段开 采可行性勘查预可行性勘查调 查地热资源/储量分类地热流体可开采量验证的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

23、地热储量热 储 存 量5 地热资源勘查内容与要求 5.1 地热资源勘查内容5.1.1 地质研究5.1.1.1 研究地热田的地层、构造、岩浆(火山)活动及地热显示等特点, 确定热储、盖层、控热构造、热储类型及不同类型地热田勘查工作重点。5.1.1.2 对地热田周边及相关地区, 应进行必要的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 研究地热田形成的地质背景及地热流体的动力场、温度场和循环途径;5.1.1.3 对地表热显示及井(孔)温度进行系统调查,确定地热异常区范围,分析研究热异常区形成的原因和条件。5.1.1.4 查明地热田的范围、热储、盖层、地热流体通道及地热田的边界条件,确定地热田的地热地质模型。

24、5.1.1.5 研究地热资源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开发地热资源对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5.1.2 地温场研究5.1.2.1 查明地热田不同地段、不同深度的地温变化, 确定恒温带深度、热储盖层的地热增温率和热储的温度,研究勘查深度内的地温场特征, 圈定地热田范围。5.1.2.2利用地热增温率或地球化学温标估算热储温度(参见附录A),并对热田成因、控热构造和热源做出分析推断。5.1.3 热储研究查明各热储的岩性、厚度、埋深、分布、相互关系及其边界条件, 测定各热储的空隙率、有效空隙率、弹性释水系数、渗透系数、压力传导系数、压力水头高度等参数,详细研究主要热储或近期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热储的渗透性、地热

25、流体的产量、温度、压力及其变化,为地热资源/储量计算提供依据。5.1.4 地热流体研究5.1.4.1 查明地热流体的温度、相态、排放时的汽、水比例(蒸汽干度)、非凝气体成份, 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 5.1.4.2 测定地热流体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成份、微生物含量、同位素组成、有用组份及有害成份, 评价地热流体的可能利用方向;5.1.4.3 测量各地热井(孔)地热流体的压力、产量特征, 研究地热流体与大气降水、常温地下水和不同热储间地热流体的相互关系,分析地热流体的来源、储集、运移、排泄条件; 5.1.4.4 研究地热流体的温度、压力、产量及化学组份的动态变化。 5.2 不同

26、勘查阶段工作要求5.2.1 地热资源调查阶段以分析研究区内已有的地质、航卫片图像地质解译、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放射性调查以及地热资源勘查开发资料为主。开展调查的范围可根据需要确定。重点对地热天然露头(泉)和地热井开展野外调查,依据地热资源勘查研究程度的不同, 预测调查区的地热资源量,提交地热资源调查报告或开发利用前景分析报告, 确定地热资源重点勘查开发前景区, 为国家或地区地热资源勘查远景规划提供依据。5.2.2 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阶段选定在有地热资源开发前景但又存在一定风险的地区进行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包括下述内容:a) 对选定的有开发前景的地热显示区(热泉等)或隐伏地热异常区,根据地热

27、资源勘查要求与区域地热地质条件确定合理的勘查范围;b) 采用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勘查方法, 初步查明地热田及其外围的地层、构造、岩浆(火山)活动情况, 地温异常范围, 地热流体的天然排放量、温度、物理性质和化学成份, 圈定地热资源有利开发的范围, 确定进一步勘查地段;c) 按热田勘查类型的不同, 投入少量的控制性地热钻井工程, 初步查明地热田的地层结构,地热增温率,热储的埋藏深度、岩性、厚度与分布,地热流体温度、压力和化学组分, 并通过井产能测试, 初步了解热储的渗透性、井的热流体产率、温度等。d) 利用地热钻井测试资料及经验参数,采用热储法、比拟法等方法计算地热储量、地热流体可开采

28、量, 对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做出评价, 提出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报告, 为地热资源试采及进一步勘查与开发远景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5.2.3 地热资源可行性勘查阶段结合地热资源开发规划或开发工程项目要求, 在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阶段选定的地区或开发工程所选定的地段上进行。勘查范围可以是一个地热田,也可以是划定的拟开采地区。应进行下述工作:a) 详细进行地温调查, 地质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 基本查明勘查区的地层结构、岩浆岩分布与主要控热构造,各热储的岩性、厚度、分布、埋藏条件及其相互关系; b) 选择代表性地段进行地热钻探或探采结合钻井工程,查明其地层结构、热储及其盖层的地热增温率;主要热储

29、特征(渗透性、有效空隙率等)、地热流体温度、压力、产量及化学组分等;c) 进行地热群井生产性测试, 了解井间干扰情况及流体动力场变化特征, 为确定合理的开采生产井群布局提供可靠依据;d) 对地热流体动态(开采量、水头压力、水温、水质)进行长期观测研究, 掌握其年内或多年动态特征; e) 根据多个地热钻井(孔)测试资料、年动态监测及经验参数, 采用热储法、比拟法、解析法、数值法,详细计算勘查区内的地热储量、地热流体可开采量, 提出地热资源勘查报告, 其成果满足地热资源开采设计的需要。5.2.4 地热资源开采阶段 对已规模化开采地热资源的地热田或地区, 应结合开采中出现的问题与地热资源管理的需要,

30、 加强开采动态监测、采灌测试、热储工程与地热田水、热均衡研究, 每5年对地热流体可开采量及开采后对环境的影响进行重新评价,为地热资源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开发提供依据。应进行下述工作:a) 综合分析区内已有的地质、水文地质、地热地质、深部地热钻井及地球物理勘查资料, 详细查明地热田或研究区内的地质构造、岩浆活动, 热储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及其埋藏条件,建立准确的地热地质概念模型。b) 全面分析地表热显示及井孔测温资料, 详细查明区内的地热增温率、勘查深度内地温场的空间变化规律,准确确定热储温度。c) 对地热流体动态(开采量、水头压力、水温、水质)进行长期观测研究, 定期普测全区地热流体压力

31、、温度、化学组份变化, 分析不同储层和主要开采热储层的开采量变化及其引起的地热流体压力、温度、水质动态变化规律, 建立评价区热储渗流模型与地球化学模型。d) 依据热储特征、地热田开发的实际需要与可能, 对热储进行回灌试验研究, 查明回灌对地温场与渗流场的影响, 确定最佳的回灌地段、层位、采灌比、采灌井的合理布局及保持地热田持续开发利用的采灌强度。e) 建立地热资源地理管理信息系统与地热资源评价的数学模型, 主要利用地热勘查、采灌试验及多年动态监测资料, 采用数值法、解析法、统计分析法与热储法,计算验证地热流体可开采量、地热储量并做出评价, 提出相应时段的地热资源/储量报告, 其成果应满足地热资

32、源持续开发与科学管理的需要。5.3 不同类型地热田勘查重点 5.3.1 高温地热田 通过地质调查圈定地热异常分布范围, 对区内新构造运动与岩浆活动的进行研究, 开展深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查明热源、热通道及其与热储、载热流体的关系。5.3.2 地压型地热田 应查明热储的空间展布、封闭条件及形成机理;查明地热流体温度、压力及其伴生气体(通常有CO2和可燃气体)组份和特征, 对热储资源做出综合评价。5.3.3 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呈带状分布的地热田应研究控制或影响地热资源分布的主要断裂构造的形态、规模、产状、力学性质及其组合关系。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圈定地热异常区或地

33、热田的边界。宜在断裂交汇部位及主要控热断裂构造的上盘并沿断裂构造延伸方向布置地热钻井查明其条件, 通过沿断裂线上的群井降压试验参数评价地热田的地热流体可开采量。对于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天然温泉则以多年流量动态观测资料评价其可开采量。5.3.4 呈层状分布的盆地型地热田宜通过地质调查(主要是深井测温调查)了解可能的地热异常区;依据重力、磁法、电法和地震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查明松散地层的沉积厚度或隐伏基岩埋藏深度、主要断裂构造分布, 确定地热资源勘查范围;通过点上的深部地球物理勘探, 详细了解深部地层结构、主要热储埋深;依据地热井钻探验证结果及取得的新认识, 开展外围地区勘查, 逐步扩大勘查范围;主

34、要依据采灌测试、开采动态监测资料评价地热流体可开采量。勘查工作应详细研究地层结构及地温梯度随深度、地层的变化, 划分热储和盖层。着重研究各热储层岩性、厚度、分布及重要断裂构造对热储的渗透性、地热流体温度的控制性影响, 确定主要热储, 划分地热流体富集区(带)。6 勘查工程控制程度要求6.1 地热田勘查类型划分与热田规模、地热资源分级6.1.1 根据我国已知地热田特征, 按地热田的温度、热储形态、规模和构造的复杂程度, 将地热田勘查类型划分为两类六型(见表2)。6.1.2 地热田规模按可开采热(电)能的大小分为大、中、小三型(见表3)。6.1.3 地热资源按温度分为高温、中温、低温三级(见表4)

35、。表2 地热勘查类型类 型主 要 特 征高 温地热田(I)I-1热储呈层状, 岩性和厚度变化不大或呈规则变化,地质构造条件比较简单I-2热储呈带状, 受构造断裂及岩浆活动的控制,地质构造条件比较复杂I-3地热田兼有层状热储和带状热储特征, 彼此存在成生关系, 地质构造条件复杂中低温地热田(II)II-1热储呈层状, 分布面广, 岩性、厚度稳定或呈规则变化,构造条件比较简单II-2热储呈带状, 受构造断裂控制,地热田规模较小,地面多有温、热泉出露II-3地热田兼有层状热储和带状热储特征, 彼此存在成生关系, 地质构造条件比较复杂表3 地热田规模分级地热田规模高温地热田中、低温地热田电 能/MWe

36、保证开采年限/年热 能/MWt保证开采年限/年大 型 5030 50100中 型1050301050100小 型 1030 10100表4 地热资源温度分级温 度 分 级温度(t) 界限/主 要 用 途高温地热资源t 150发电、烘干、采暖、中温地热资源90 t 150烘干、发电、采暖、低温地热资源热水60 t 90采暖、理疗、洗浴、温室、温热水40 t 60理疗、洗浴、采暖、温室、养殖温水25 t 40洗浴、温室、养殖、农灌注: 表中温度是指主要储层代表性温度6.2勘查工程控制程度6.2.1地质调查 依据地热田规模、勘查类型及勘查工作阶段的不同, 参照表5 选用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地质底图进行地

37、热资源的地质调查。6.2.2 地球物理勘查地热资源调查阶段以收集区域地球物理勘查资料为主;可(预可)行性勘查阶段以面积物探为主, 勘查区应等于或略大于地质调查的范围,物探工作测线应垂直主要构造走向, 精测剖面应通过拟定地热钻井部位,勘查深度应大于拟钻地热井的深度;开采阶段, 可根据开采地热资源布井的需要,进行点上的勘查或重点地段的补充性勘查。工作量应满足相应比例尺物探精度和勘查深度的要求。表5 地热资源勘查控制程度控制程度调查阶段预可行性勘查阶段可行性勘查阶段开采阶段地质调查工作比例尺 小 型1/5万1/2.5万 1/1万 1/1万 中 型1/10万1 /5万 1/2.5万 1/2.5万 大

38、型1/20万1 /10万 1/5万 1/5万钻探孔及生产井单孔可控制面积(km2/孔)I-1型/10.020.05.010.0 5.0I-2型/1.02.00.51.0 0.5I-3型/5.010.02.55.0 2.5II-1型/20.030.010.020.0 10.0II-2型/2.03.01.02.0 1.0II-3型/10.020.05.010.0 5.0注: 同一类型地热田钻探, 构造条件复杂, 具有多层热储者取小值;构造条件比较简单者取大值。6.2.3 地球化学勘查 对勘查区的温泉和其他地热显示、已有深井, 选择代表性地热流体样品作化学全分析和同位素测试;对地面泉华和钻井岩芯的水

39、热蚀变, 采集代表性岩样作岩石化学全分析和等离子体光谱及质谱分析或光谱半定量分析。采样密度随勘查阶段的深入应加密和增加检测项目。上述水和岩石的化学分析结果,应进行地球化学分类和计算, 包括:流体类型、特征组分、组分比率、地球化学温标、水/岩平衡、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6.2.4 地热钻探 6.2.4.1 地热钻探工程部署原则:a)在充分收集分析研究已有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资料的基础上,选择地热资源勘查开发代表性地段部署地热钻探工程;b)以查明主要热储的类型、分布、埋藏条件、渗透性、地热流体质量、温度及压力, 地热井的生产能力大小为重点;c)勘查深度可根据主要热储类型、埋藏深度、当前的开

40、采技术经济条件和市场需要确定, 对于天然出露的带状热储类型,勘查深度一般控制在1 000m内;隐伏的盆地型层状热储,勘查深度一般不超过4 000m;d)地热勘查应实行“探采结合”的原则,地热地质勘查钻孔有可能开采利用的, 应按成井技术要求实施;地热开采井的钻井地质编录、测井、完井试验与地质资料收集整理除按成井技术要求实施外,还应按地质勘查要求,取全取准各项地热地质资料。 6.2.4.2 钻探工程控制要求。可参照表5选用。6.2.5 地热回灌 6.2.5.1 地热回灌工程部署原则:a)地热回灌宜在可行性勘查的后期和开采阶段布置,可行性勘查阶段以回灌试验为主,开采阶段以生产性回灌为主; b)地热回

41、灌适用于热储渗透性好、地热储量大、地热流体补给有限,以利用热能为主的盆地型层状热储分布区;c)地热回灌采用未受污染的原水回灌,回灌不得对热储造成污染;d)地热流体矿化度高、地热水头逐年下降并已具备自流回灌条件的地热田或地热开采地区,应积极推进回灌,实行“采灌结合”的均衡开采模式;e) 实行统一开采的地热田,可行性勘查阶段应建立地热采灌结合的试验区,确定井的采灌能力、采灌强度及采(灌)井合理间距与布置方案。6.2.5.2 回灌工程控制要求:a)地热回灌井应结合地热开采井布置,视回灌试验结果、回灌井的回灌能力及维持开采区采/灌平衡的需要确定回灌井数量;b)回灌井与开采井应保持一定的间距,其间距应在

42、分析地质构造、热储性质、回灌量、开采和回灌水温差等的基础上确定,应避免发生回灌水未达到增温目标而提前进入开采井;c)回灌井与开采井的深度、井结构相同。宜采取同层回灌模式,以维持开采热储的压力;特殊情况下可以实行异层回灌.7 勘查工作质量要求 7.1 航卫片解译7.1.1 航卫片解译主要用于判断下列地热地质问题: a) 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基本轮廓及地热区隐伏构造; b) 地表泉点、泉群和地热溢出带、地表热显示位置; c) 地面水热蚀变带的分布范围; d) 深部温度场空间展布及高温异常。7.1.2 航卫片解译应先于地质调查工作, 以航空像片解译为主, 必要时结合航空红外测量或结合卫星图像解译。解

43、译结果均应对主要地层界线、断裂构造等进行实地路线检验, 或与地面地质、物化探工作结合进行。7.1.3 宜用不同时间、不同波段的航卫片影像进行综合解译。注意航卫片的质量, 收集不同地质体的光谱特征, 建立地质、地热地质的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 7.1.4 宜用大比例尺航片。用航空立体镜结合计算机解译并用立体成图仪成图。7.1.5 提交相应比例尺的解译图及文字说明。7.2 地质调查7.2.1 地质调查应在充分利用航卫片解译和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其主要任务是: a) 实地验证航卫片解译的疑难点; b) 查明地热田的地层及岩性特征、地质构造、岩浆活动与新构造活动情况、

44、了解地热田形成的地质背景与构造条件; c) 查明地表热显示的类型、分布及规模, 地热异常带(区)与地质构造的关系。7.2.2 地质调查范围应包括相关的构造单元。带状热储应包括地热异常带(区)及地热田可能的控热构造边界;层状热储应根据可能的开采范围适当扩大, 包括关系比较密切的地区。7.2.3 地热地质调查精度按相同比例尺的地质调查规范要求实行, 在有相应比例尺地质底图的基础上 进行地热地质调查, 观测点的密度可适当放宽。应以地表热显示、深部钻井地质调查为重点。7.3 地球化学调查7.3.1 地热资源勘查各阶段宜进行地球化学调查, 采用多种地球化学调查方法, 包括地热流体特有组份(F、SiO2、

45、B、H2S等)调查分析、氡气测量等, 确定地热异常分布范围。7.3.2 具代表性的地热流体, 宜采集地球化学样品, 并适当采取部份常温地下水、地表水及大气降水样品作为对照, 分析彼此的差异和关系。样品采集方法、要求参照本规范附录B。7.3.3 测定代表性地热流体、常温地下水、地表水、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 推断地热流体的成因与年龄。7.3.4 计算地热流体中Na/K、Cl/B、Cl/F、Cl/SiO2 等组份的重量克分子比率, 并进行水岩平衡计算,分析地热流体中矿物质的来源及其形成的条件。7.3.5 对地表岩石和地热钻井岩芯中的水热蚀变矿物进行取样鉴定, 分析推断地热活动特征及其演化历史。7.3.6 地球化学调查图件比例尺与地质调查比例尺一致。7.4 地球物理勘查7.4.1 地球物理勘查宜在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和可行性勘查阶段进行, 勘查范围应包括相关的构造单元并结合地热钻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