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1].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654483 上传时间:2021-03-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1].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八 、亠前言陈堡镇经济发达 , 同时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目前有留守儿童 1000 多, 约占 16 周岁以下 本土儿童的 11% 左右。目前国内公开发表的多项调查研究显示 : 农村留守儿童处境不利 , 他们 生存在不健康的成长环境里 , 特别需要全社会的关怀。 为此 ,2012 年五月间通过学校摸 底、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 , 对全镇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进行调查 , 获得一批详实的数据和资料。一、调查对象与方法(一)调查对象2012 年 2 月 10 日、11 日、 12 日,对村民特别是家中育有女儿的农村家长进行了实地 调查活动。(二)调

2、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书面记录为载体,通过一对一访谈方式开展,以入户调查为主,街头随机 调查为辅。其中,深入农户 34 家,随机调查 11 位村民,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 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二、调查结果( 一 ) 道德水准下降 , 品质行为不端有些留守儿童没有正常的生活习惯 , 品行不端 , 如抽烟喝酒、偷窃撒谎、破坏公物 , 甚至 聚众闹事、打架斗殴 , 走上犯罪道路。据镇关工委调查 , 留守儿童中 20%出现违纪现象 ,1 0% 有打架斗殴经历 , 个别的甚至加入社会不良群体 , 成为“小混混”。( 二 ) 学习习惯较差 , 学业成绩不佳多数留守儿童无心读书 , 学业成绩不佳 , 少数

3、孩子甚至逃学厌学。在留守儿童中 , 双优生 仅占 7%,学习成绩一般的占 25%,双差生比例高达 68% 。不少留守儿童读书上进观念淡薄 , 应 付式读书 , 放任自流现象比较普遍 , 辍学比例明显高于同龄孩子。( 三 ) 心理问题突出 , 人格特征不良留守儿童中普遍有冷淡敏感、孤僻不合群、不善交往 , 或冲动易怒等不良心理特征 , 不 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 xx 学区 43 名留守儿童中 , 性格内向或孤僻的占 16.3%,迷恋网游的占 4.6%, 任性不能自控的有 16.3%, 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明显不如正常家庭 的孩子。三、调查问题分析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 事物往往具有

4、两面性 , 父母长期外出对子女成长的影响应是各有 利弊。( 一 ) “留守”家庭的教育资源普林格尔认为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所有的儿童都是易受伤害的 , 都会经历痛苦和压力。 , 在某种程度上说 , 易受伤害只是一个统计学的概念 , 而不是一个精确的预言 ; 就某个具 体孩子而言 , 这只是一种可能性 , 而不是必然性。可以这样说 , 父母长期外出确实使留守儿童 处于“易受伤害”的境地 , 但父母长期外出并不必然影响孩子的发展。“留守”也可以成为一种教育资源。首先 , 父母外出务工 , 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 , 增强了 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第二 , 许多父母外出务工 , 他们的教

5、育理念、教育方式等 会发生明显变化 , 如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 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 要让孩子将来掌握某门 时尚技术 , 等等。假期把孩子叫来父母打工的城市 , 也能增长孩子的见识和阅历。第 三, 不少父母切身体会到现代社会缺少文化的苦痛 , 渴求新知 , 对孩子的教育有更高的期望和 要求。第四 , 孩子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父母的努力 , “穷苦的孩子早当家” , 他们获得 更多的成长动力 , 独立自主能力更强。调查中很多孩子表示长大要报答父母。 30% 的孩子表示父母外出打工很辛苦 , 要父母注意 身体和安全。 24% 的孩子希望父母别担心家里 , 并表示会用心学习。这些孩子比较

6、独立 , 能够 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二 ) “留守”家庭的教育缺憾有些研究认为 : 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和关爱 , 身心发展诸多方面容 易受到负面影响 , 成为问题儿童。一是缺乏亲情关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 使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 , 毛病无人 指点 , 缺陷无人矫正 , 作业无人辅导 , 倾诉无人听取 , 创伤无人安慰 , 对其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 极为不利。二是缺乏科学监管。调查显示 , 超过七成的留守儿童由隔代监管 , 少数由亲 戚监管 , 管而不严是隔代或亲戚监管的一大通病。他们只关注孩子的安全和学习成绩, 以便日后向其父母交代 , 而忽略了对孩子生

7、活习惯、社会交往、人格发展的培养。三是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大多数父母经常通过电话关心子女 , 但往往问最近学习情况 , 关注学习成绩 而对孩子的生活情况、内心感受、情感交流极少顾及。有些父母甚至只养不教 , 教育过分依赖 学校 , 孩子出问题后 , 一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没有父母的教育 , 缺乏亲情的温暖 , 留守儿童就容易从别的地方获取 , 结交了一些不三不 四的“朋友”。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 , 使这群缺少父母管教的孩子在行为方面容易出格 , 这不 仅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治安。四、解决对策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 既有积极的 , 也有消极的 , 既可以是

8、教育资源 , 也可能是 教育缺憾。很多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发现的问题同样也发生在非留守儿童身上。农村非留守 家庭中的父母也多多少少存在着类似的教育问题 , 甚至某些城市家庭也存在其中的某些教育 问题。父母出外打工并不必然导致留守儿童的发展问题 , 对待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父母的处境 必须采取更客观的态度。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 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加以 解决。针对留守家庭的亲子关系和家长素养两大重要问题 , 我们觉得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 育关键要抓好两点 :( 一 ) 加强亲子交流 , 架设情感桥梁诚如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所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

9、顺利开展家 庭教育的重要前提。父母对子女爱的程度和方式 , 影响子女的身心发展水平。父母外出打工 , 使得日常生活中亲子交流机会减少 , 不经意中 , 亲子关系疏远 , 甚至各自生活在不同世界里。 孩子感受不到爱 , 就不会去理解父母的心思和意图 , 把父母的话当成“耳边风”。父母爱子女 是人之常情 , 但怎样爱子女、怎样表达爱却是要特别注意的。1. 家长要采取主动 , 通过电话、书信、网络等多种途径与孩子交流 , 在交流中增进感情 , 在沟通中渗透教育。2. 亲子交流除了解孩子学业状况外 , 还应涉及生活细节、工作情况以及双方的内心情 感等诸多方面。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 , 家长尤其要把自己

10、对孩子的爱和希望用语言表达 出来 ,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3. 家长不妨尽量多用书信方式和孩子联系 , 加强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全方位交 流, 很多平时说不出口的想念和心理活动可通过无声的语言表现出来, 而且比较理性 , 可以促使亲子间的充分交流和理解 3 。4. 父母应尽可能多回家看看 , 在家期间要多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变化 , 要引导和鼓励孩 子自尊、自信、自强 , 把父母外出打工看成是自我成长的良机 , 增强生活、学习自理能力和自 我控制能力。( 二 ) 提高家长素质 , 发挥家教优势 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许多农村家长自身素质颇成问题 , 难以胜任教育

11、者的职责。为此 , 政府、学校和社会各部门必须加强对农村留守家庭和城市外来务工家长 的教育指导和培训 , 让每个家长在子女教育上达到“五有”: 有义务、有知识、有能力、有威信、有理智。1. 举办家教学习班与讲座通过校校建、村村建、个个社区建家教学习班与讲座 , 大力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 , 提 高广大农村家长的知识素养文化水平 , 更好地发挥家长言传身教的作用。这类学习班与讲座应 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教育问题具体开展 ; 既普及家教知识 , 又培养家教骨干分子 , 努力形成相 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带动的团队力量。2. 开展家教咨询服务活动文化水平和信息资源限制了广大农民对科学家教观念的接触

12、 , 他们需要实践中的具体指导 和帮助。有关部门应开展农村家教咨询活动 , 最好能多渠道、长期地、定期地开展 , 并采取有效 措施 , 创设出一种氛围 , 引导和鼓励农村留守家庭和城市外来务工家庭前来咨询 , 主动探讨子女 的教育问题。主要措施有热线答疑、现场咨询、巡回指导、板报宣传、广播电视推介等。3. 制作和发放家教宣传资料地方政府要发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宣传和指导作用, 印制实用的家教光盘、书籍和图像资料 , 免费或部分免费地发给农村家长。这些资料应该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具体特点 进行整理编写。目前城市“优生优育”宣传资料的制作和发放很见成效 , 虽然存在着城乡 差异 , 但还是有值得借鉴之处。, 家长负有不可推卸总之 , 父母的教育和关爱是促使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催化剂 的重要责任。全社会需共同努力 , 增强农村家教效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