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贺丹教案.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658202 上传时间:2021-03-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3.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贺丹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三年级上贺丹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三年级上贺丹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三年级上贺丹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三年级上贺丹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贺丹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贺丹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 1 课时教学内容: 数学 7173 页教学目 :1使学生在解决 的 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 开展思考 , 分析解决相关 。2使学生在 解决 程的不断反思中 , 感受解决 策略的价值, 展分析、 和 推理的能力。3使学生 一不 累解决 的 , 增 解决 的策略意 , 得解决 的成功体 , 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 点 :会用列表或列式的方法解决 。教学 数:4 课时教学教具 : 片和 制表格教学 程:一、引入学 内容师: 同学 都看了司 光 缸救人的故事, 个故事 述了司 光遇到了要救落入大水缸里的孩子的 。救人的 法有很多,如:可以从缸口把孩子拉出来,但是由于在 的都

2、是孩子,人 没有缸高呢,力气就更小了,不可能能把落水的孩子拉出来;再如:也可以去叫大人来救,但是可能 不允 些 法都不能很快地把落水的孩子救出来。 在 种特殊情况下司 光通 筋、想 法, 于看到了一 石 ,于是想出了“ 缸放水救孩子”的 法救了落水孩子一命。 司 光通 自己的 察和思考, 在 多 法中 缸救人的最好 法, 就是一种大智慧, 的 程就是 用策略解决救人的 (板 :策略) 。 是生活中的 用策略解决 ,其 在我 的数学学 中也 常遇到 ,也要 筋、想 法解决 ,要更好、更快地解决 就必 采用一些解决数学 的策略。 今天我 就来研究数学中的“解决 的策略”。板 :解决 的策略二、合作

3、探索, 悟内涵。1. 出示例 1: 小猴帮 摘桃 , 第一天摘到了 30 个, 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 5 个。小猴第三天摘到多少个?第五天呢?2. 小 : 可以用怎 的方法来解决?3. 方法。指明同学 , 交流方法。师: 你 会用列表或列式 算求出答案 ?第一第二第四第五天天第三天天天第二天 :30 535( 个)第三天 :35 540( 个)第四天 :40 545( 个)第五天 :45 550( 个)师归纳:解决条件较多的问题时, 我们可以把有用的信息和问题列表整理,使数量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从而很快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列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4.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在

4、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一种策略解决这些问题,你知道是用了什么策略吗?(列表)你觉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除了清楚、简洁,还有什么优点?(便于我们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巩固拓展,提升策略。师:刚才我们用列表和列算式解决了问题,下面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下面的题。1. 教材第 72 页“想想做做”第 1 题。老师问:仔细观察这张图,你知道什么信息?你是根据哪些条件提出的问题?学生汇报自己的问题后,并汇报解答过程,说出解题思路。2. 教材第 72 页“想想做做”第 2 题。引导学生应该先算第几次的高度 ?再接着算第几次的高度 ?3. 教材第 72 页“想想做做”第 3 题。交流

5、你是怎样想的 ?4. 教材第 72 页“想想做做”第 4 题。5. 教材第 72 页“想想做做”第 5 题。四、总结、作业。1. 总结收获。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2. 布置作业。五、安全警示语 :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7475 页例 2 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 使学生会用画图的策略理清思路 , 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决步骤 , 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2. 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 , 进一步发展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使学生在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 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

6、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 提高学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教具 : 纸制红、绿、黄花卡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 在上节刻的教学中 , 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在解决问题时 , 可以用什么策略 ?生: 列表。师: 打家体会到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那么 , 这节课在学习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 ( 板书课题 : 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识1. 出示 74 页例 2, 观察情景图 , 让学生找一找图中有用的信息。(1) 绿花有 12 朵。(2) 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 2 倍。(3) 红花比黄花多 7 朵。2. 分析问题。要求红花有多少朵 , 首先根据前两

7、个已知条件求出黄花有多少朵 , 求出黄花的朵数 , 就能求出红花的朵数了。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先在下面的图中填一填。绿花()朵黄花()朵红花()朵根据线段图所示 , 可以很容易解决“红花有多少朵这一问题了”。3. 解决问题。(1) 黄花朵数 :12 224( 朵)(2) 红花朵数 :24 731( 朵)答 : 红花有 31 朵。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 74 页“想一想”。学生独立完成 , 集体订正。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 你有什么收获?在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时 , 都可以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五、作业、1. 教材第 75 页“想想做做”第一题。2. 教材第 75 页“想想做做”第二题。3.

8、 教材第 75 页“想想做做”第三题。4. 教材第 75 页“想想做做”第四题。六、安全警示语 :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练习十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练习十教科书第 7677 页的内容。教学目标复习和巩固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 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系统化。2. 进一不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善于观察、探索、发展生活中的规律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 增加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 加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难点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学具直尺教学过程一、课堂作业新设计教材第 76 页“练习十”第一题。组织学生审题 , 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

9、, 说出自己的思路2. 教材第 76 页“练习十”第二题。组织学生审题 , 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独立思考 , 说出自己的思路。3. 教材第 76 页“练习十”第三题。学生独立完成 , 然后集体汇报。4. 教材第 76 页“练习十”第四题。组织学生审题 , 理解题目中上、下的意思。小组合作完成, 集体订正。5. 教材第 76 页“练习十”第五题。学生独立审题 , 弄清题目要求。6. 教材第 76 页“练习十”第八题。学生独立完成 , 集体订正。7. 教材第 76 页“练习十”第十一题。组织学生审题 , 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独立思考 , 说出自己的思路。二、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 你有什

10、么收获?三、安全警示语 :间隔排列第四课时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78、79 页“找规律”。教学要求:教学课时数 : 1. 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 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以及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3. 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经历一一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11、。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引出规律游戏 1:拍手游戏 师生一起拍手,发现规律。游戏 2:手指游戏引导学生发现手指根数和吸管根数之间的联系。指出:当两种物体交替出现,也就是一个隔一个出现,在数学上称作间隔,这样的排列叫做间隔排列。二、开门见山,揭示课题三、创设情境,探索规律1. 观察:夹子与手帕,小兔与蘑菇,木桩与篱笆一一间隔排列。2. 探究师: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像手指和吸管一样的规律存在呢?大家数一数,填写在作业纸的表格一中。师:仔细观察表格中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 把你的发现填在表格下面的横线上,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夹子和手帕生:夹子个数比手帕

12、块数多1 。师:反过来?生: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1 。师:为什么夹子个数会比手帕块数多1,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1 ?小兔和蘑菇生:小兔个数比蘑菇块数多1 ,蘑菇块数比小兔个数个数少1 。师: 8 只小兔中间有几个蘑菇?9 只小兔呢? 10 只小兔呢?师:为什么说得这么快?生:根据规律说就快了。木桩和篱笆生:树桩个数比篱笆个数多1 ,篱笆个数比树桩个数少1 。3、猜想(1)提问:从位置上看,夹子、小兔、木桩在每组的排列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师:我们把处于一一间隔排列成一行两头的物体叫两端物体。(2)师:每组中的两端物体相同吗?(3)师:反过来,手帕、蘑菇、篱笆处于中间,就叫?生:中间物体。(4)师

13、:猜一猜,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行,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个数和中间物体个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用式子表示?四、动手操作,内化规律。展示交流。师:看看他的 3 种不同摆法, 小棒和圆在排列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师:小棒和圆一一间隔排成一行,两端都是小棒,我们发现的这些关系与前面猜想的规律一致吗?(4)抽象规律模型师:大家用小棒和圆画出了许多摆法,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师:看来,不管是什么物体,也不管有多少个,只要是一一间隔排成一行,两端相同,就有怎样的规律?谁来说说看?师:反过来,中间物体个数?(5)拓展延伸师:两端是小棒时, 100 根小棒应摆几个圆片? 100 个圆片需要摆几根小棒?

14、五、联系实际,巩固规律1. 寻找生活中具有一一间隔规律的物体2. 练习(1)马路一边有 25 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呢?(2)折纸问题(3)锯木问题师:现在大家已经熟练掌握了规律,解决问题的速度就快了。六、游戏过渡,拓展规律1排成一行,两端物体不同(课件出示)师:仔细观察,它们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吗?与前面排列有什么不同?师:发现什么了?2围成一圈,首尾相连(1)师:有 12 名男生排成一行,我们用小棒代替,如果用用圆代替女生,每 2 根小棒之间摆 1 个圆,你觉得需要几个圆?师:这时候需要摆几个圆呢? 11 个圆够吗?师:发现小棒根数和圆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师:

15、这种现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见。3小小设计师桃红柳绿(课件出示:小操场照片)师:小操场的一周准备栽 10 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师:你是怎么想的?鲜花锦簇师:学校计划在校园里按照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来摆设红黄两种鲜花。有 4 盆黄花,那么需要多少盆黄花?欣赏学生设计作品。(七)总结评价,延伸规律师:这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回忆一下,你在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师:能具体说一说吗?师:这些规律都经过我们的观察分析、实验验证过。可以说,有规律的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 就一定能发现更多规律, 解决更多问题。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学内容1.

16、 平移。2. 旋转。3. 轴对称。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实例 , 认识生活中的物体有平移、 旋转和对称的现象 , 进而认识平移、旋转和对称。2. 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将图形向上、 下、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 了解我国的国旗法 , 并教育学生爱国。教学重难点 :1. 认识平移 , 并在方格纸上画出将图形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后的图形。2. 认识轴对称图形 , 会区分轴对称图形。教学教具 : 实物图、水彩笔、正方形纸。教学课时 :2 课时。平移和旋转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认识平移和旋转教材第 8082 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实例 , 认识生活中的物体有平移、 旋转和对称的

17、现象 , 进而认识平移、旋转和对称。了解我国国旗法 , 并尊重国旗,爱护国旗。2. 知道方格纸上的图形发生平移时方向和位置上的变化 , 并且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将图形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 体会图形经过平移和旋转后 , 只是在位置上发生了变化 , 而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4. 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的理解。教学重难点 :1. 认识平移。2. 数出平面图形平移的格数 , 以及画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教学教具 : 实物图。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 火车运动 , 电梯在上下运动。小朋友玩电缆车。每周一升国旗 . 。同学们见

18、过这些物体的运动吗?你能描述一下吗?生:见过。火车在向前开,电梯在上下移动,电缆车在向前开。师:对,它们都是平着走的。我们每周一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升旗的时候,你是怎样做的?生 : 眼睛要看着国旗,立正姿势站立,少先队要行队礼。师:说的真好,我国国旗法中的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 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所以,我们要尊重国旗,爱护国旗。二、认识平移和旋转。1. 认识平移。师:像刚才说到的火车、电梯、缆车的运动都是平移。板书:平移 在这儿教师直接说明这种运动方式是平移,使学生对平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认识旋转。出示实物 : 纸制风车 , 风扇的转

19、动。飞机螺旋桨的转动。钟表摆的摆动。师:你能描述一下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吗?生:它们都在转。师:对,说得很好,这几个物体的运动方式和刚才那几个物体的运方式一样吗?学生讨论。生:它们的运动不一样。生:火车、电梯、电缆是平着走的,风扇、飞机的螺旋桨,它们都是旋转的。 通过比较讨论,使学生充分体会平移和旋转是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 师:像风扇的转动、收音机螺旋桨的转动和钟摆的摆动都是旋转。板书:旋转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物体的两种不同运动方式: 平移和旋转(板书课题)。教师提问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 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的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3. 平面图形的平移。通过观察和举例 ,

20、我们清楚了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平移运动和旋转运动。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平面图形的平移。教师出示第 82 页“想想做做”第3 题。师: 怎样画两个棋子的移动。生 ; 我们要明白图形中的方向 , 确定方向后再去移动棋子。学生集体交流。教师总结。三、联系实际,巩固练习。1. 教材第 80 页“试一试”。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平移。2. 教材第 80 页“试一试”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3. 教材第 81 页“想想做做”第 1 题。4. 教材第 82 页“想想做做”第 2 题。学生独立完成 , 集体订正。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教材第 8386 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 通过

21、情景图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 认识轴对称图形。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 体会图形的对称美。教学重难点认识对称图形 , 会区分轴对称图形。教学教具 :若干图片和几张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水彩笔 , 剪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1根据下图中一半的图形,你能猜出图中画的是什么?( 1)你们觉得这些图形美不美,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这些图形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请再图中指出。( 3)你是怎么知道这些图形左边和右边完全相同的?(板书:对折 , 教师演示对折过程)2实验。( 1)如下图,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沿折痕画图,用剪刀把图形剪下,再打开。(

22、2)学生动手操作。( 3)把你们剪的图形在沿折痕对折,你发现了什么?(板书: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二、动手操作,理解新知1揭示概念。(1)象刚才剪下来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谁来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板书: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 2)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板书: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画出你所剪的图形的对称轴。( 3)这些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为什么?2巩固概念。A、把下面的图形剪下来折一折,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1)同桌合作完成并交流。(2)全班交流。B、把上面的轴对称图形在折一折,画出它们

23、的对称轴,数一数各有几条对称轴。( 1)同桌合作完成并交流。(2)全班交流。强调圆为什么有无数条对称轴。3小结。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是由什么决定的?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1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2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智力抢答。(1)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对折()。A能完全重合B不能完全重合(2)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A一定B 不一定C一定不(3)数字 03 、8 都()轴对称图形。A是B 不是(4)圆有()条对称轴。A2 条B4 条C无数条(5)正方形有()条对称轴。A1 条B2 条 C4 条(6)长方形有()条对称轴。A1 条B2 条 C4 条(7)等腰三角形有()条对称轴。A1 条 B 2 条 C3 条(8)等边三角形有()条对称轴。A1 条B2 条C3 条(9)三角形有()条对称轴。A1 条B2 条C不一定,根据三角形类别定(10)等腰梯形有()条对称轴。A1 条B2 条 C4 条4推理游戏:下面应该是什么图形?5看看哪位同学最聪明?一张方格纸,怎样剪一剪刀,得到一个十字形。(如图)四、安全警示语: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