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木瓜恰恰恰》课堂观察报告.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671397 上传时间:2021-03-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70.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木瓜恰恰恰》课堂观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木瓜恰恰恰》课堂观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木瓜恰恰恰》课堂观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木瓜恰恰恰》课堂观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木瓜恰恰恰》课堂观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木瓜恰恰恰》课堂观察报告.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观察缘由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教学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 为了增强教师教学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开展了以“有效的课堂提问”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二、观察设计本次观察者为全组音乐教师,执教内容是四年级下册木瓜恰恰恰。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 1. 制订观察方案,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我们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理解,认为“提问的有效性”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有效的,包括铺垫型、思考型、提醒型及其他;二是低效的,包括过易或过难的、无意义重复的、表述含糊的;三是无效的,即没有必要的那些提问。 2. 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

2、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 本次观察研究中, 我们采集了整节课上教师的几乎所有提问及学生的回答、 教师的理答情况, 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反思阶段。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 我们对所有问题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归类,选择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进行相应的讨论。三、观察引发的困惑我们对课堂提问进行了汇总与处理, 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也由此给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带来了困惑。1. 从量上看来,教师课堂提问数量偏多,一堂课共有 63 个问题,平均每分钟达 1.6 个问题之多。这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也让

3、上课老师大吃一惊。 教案上只写有 15 个问题,为什么会化解成这么多问题呢?这是困惑之一。2. 从质上来看,有效问题共有 36 个,占 57.14%,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问题为多。低效问题 25 个,占 39.68%,主要集中在过易以及无意义重复问题上。无效问题 2 个,占 3.2%。教师提问的有效度还是不够理想。由此我们进行假设:去掉低效与无效问题,如果一堂课提的是 36 个问题,是否恰当?这是第二个困惑。3. 教师所提的核心问题并不多, 共有 5 个,但在交流时分解成了很多小问题,平均每个核心问题要化解成 8 个左右。其中第二个五分钟时段原本只有一个问题,可执行教学过程中却分成了 13 个

4、问题。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细小的问题来支撑一个核心问题呢?这是困惑之三。所谓真理是越辩越明, 可这回那真是越讨论越迷糊了。 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实在是让人困惑。 不说别的,就说说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有效吧。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主要是由问题构成的, 这些问题不仅串联起了整个教学过程, 更是引导学生逐步探索感悟, 从而完成一系列教学目标。 那么,这些问题是否就都自然而然地是有效提问呢?我们且用数学中的假设推断法来论证一番吧。教学现象之假设一:教师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将预设好的问题一个个提出来,学生们发言踊跃,对答如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进程稳步进行。推断论证:每一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

5、正确回答,几乎不需要老师的引导、纠正,这样的问题还值得提吗?这样的问题难道不是成了那种缺乏思维内涵的低效提问了吗?这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商榷。课堂现象之假设二: 教师提出了设计好的问题, 但学生没能说到刀刃, 答出精髓。于是老师便耐心地引导。 终于,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启发下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答出了更加精彩的内容。推断论证:在老师进行启发深入感悟、 引导多元理解的过程中, 无形中添加了很多个问题。 这样一来, 首先提问的数量就多了。 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问数量在增加,这样的课堂不就是在向“满堂问”发展了吗?那么,那些预设的问题是否本身也就存在问题呢?这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是值得商榷。我的困惑:课

6、堂提问,横也是问,竖也是问。课堂提问到底该怎么问?四、观察问题解疑笔者又随之观察了特级教师的一堂音乐课, 进行了对比研究仔细分析, 试图找出困惑的症结所在。1. 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被观察教师口才一流, 思维敏捷,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以及反应状况。 整堂课课堂节奏过快,平均每分钟要提 1.6 个问题,学生忙于应付,无暇思考,思维停留于浅表层次, 无法向纵深方向发展; 面对学生不够理想的回答状况, 教师势必要进行诸如“再想一想?” “还有吗?”之类的不断追问与提醒,导致问题数量增加。这样不良循环,得不偿失。2. 除了提问以外,教师没有安排更多的学习形式有效的提问可以串联起一堂课的知识结构

7、体系, 但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提问过于频繁,无疑会造成无效提问数量增加并影响学习效果。其实,过多的课堂提问往往会挤占其他诸如思考、练唱等有效的学习形式。比如,从折线图可看出,课上提问数量最少的是第三个时段,因为这个时段是以学生感悟为主的;而提问数量最多的是第二个时段,以师生问答为主。3. 教师所提的问题含糊或者不到位这可以分为两方面的因素:一、客观上,是由教师语言表达、知识水平、性格习惯等原因造成的。 美国鲍里奇等人将 “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 的第一条列为“清晰讲授”,因此,教学提问的模棱两可势必影响到提问的实效性。二、主观上,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存在偏差, 致使提问低效。 对教材把握

8、不当,使得看似有效的提问成了 “表面的繁荣” ;有时过于分散了问题, 使问题琐碎化,没有提炼出紧紧抓住课文灵魂的核心问题。4. 教师过多依赖提问展开教学过程每一个环节,教师总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串联起来, 这样导致有些问题完全可以不问或根本不是问题却要画蛇添足提出来, 如答案在书上的问题, 教师自问自答的问题以及学生脱口而出的问题等。 教师还是以提问来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需要点拨评价的语言却以提问来替代。5. 无法调控生成,教师点拔功力欠火候教师处理学生的回答时由于答案与自 . 己的预设相悖,此时教师因缺少经验等原因不能机智应对或者点拨不够, 造成这一教学环节很难收到相应效果而反复纠缠于同一个问

9、题无法自拔。 这时教师采取的方法就是不断增加提问的数量以解决这一尴尬局面,最后的效果可想而知。而且,有些问题本来是有效的,可教师由于不会点拨或引导不当致使有效问题也不有效了。6. 学生不会提问,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整堂课上,教师提了这么多问题, 却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 教师充分霸占了提问的主动权,形成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可见,学生表现拘束,不会提问,不善于提问,更没有展开深入复杂的思维,因此班内也没有形成大胆质疑的习惯。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学生没有帮助教师分解问题, 最终所有问题汇集到教师一人身上。五、观察建议1. 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课堂, 而课

10、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从这次课堂观察来看,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一理念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理念与实践脱节, 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较为普遍。作为教师,要牢牢记住:课堂上,别忘了把自己隐藏起来,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特级教师在整堂课上就以学生活动为主,或练唱或思考或发表观点或表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2. 改变方法,倡导学习形式的多样性虽然课堂提问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教学形式, 但不能独霸课堂, 挤占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 课堂时间如以声音为标志一般分为两种: 一为有声时间; 二为无声时间。有声时间分为师生交流时间, 学生朗读时间等; 无声时间分为学生思考时间、练习时间等。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

11、该辅以多种教学形式展开教学,诸如小组讨论、静思默想等。3. 研究规律,注重提问操作的技巧性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自己, 更要备学生, 了解学情也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把握提问机会,在课堂实战中逐步积累经验,丰厚教学功力,学会提问,力求做到三点: (1)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2) 提问面要广,不能局限于几个学生; (3) 教师提问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作出调整。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中有一个与学生交流的环节,他没有将核心问题分解成很多琐碎的问题,而是在学生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时才进行适时的点拨性的提问,通过这种暗示性的提问旁敲侧击,引导学生自己思考。4. 把握教材,提高课堂问答的实效性教师理解教材的程度对提问的有效性起着深刻的影响, 提问要关注歌词的关键处,要留心歌词的言外之意, 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确保提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特级教师深入把握歌词实质, 设计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只有两个:这是一首怎样的歌?是什么使这个孩子离开了祖国妈妈?这两个问题的学习感悟多以学生交流、 教师点评为主, 特级老师只是在关键处提了几个提醒型的问题,在学生理解有偏颇时起到了暗示、引导的作用,整堂课的提问干净利落,富有实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