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施教的原则 (2).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681229 上传时间:2021-03-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辩证施教的原则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辩证施教的原则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辩证施教的原则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辩证施教的原则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辩证施教的原则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辩证施教的原则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辩证施教的原则 (2).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辩证施教的原则好心不一定有好报一棵小树生长在一棵大树之下,他想:我一定会像妈妈一样长得笔直高大,可是等了好多年,他的愿望还没有实现,他苦恼的问大象:“大象爷爷,我为什么长不大呢?”大象爷爷看了看小树,又看了看傍边的大树,沉默了一会儿,说“你真的想长大吗?”“是的”小树说。于是大象就不顾小树疼痛,把他从妈妈的身边移到了一处开阔的地方。很快,小树就长了起来。小树觉得很奇怪,怎么离开了妈妈反倒长得快了呢?这一则小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孩子的生长和小树一样,不仅需要妈妈的呵护,也需要烈日和风雨,妈妈为孩子遮住了烈日和风雨,也遮住了孩子的成长。在家庭教育中,像这样富于哲理,有着辩证关系的东西还很多

2、。(一) 爱与“狠”的辩证关系(爱是一种矢量)爱,尤其母爱是人类最伟大的爱。但是,这种爱有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我们从小就听过这样的故事:有一个孩子非常调皮,沾染上了许多坏习惯,别人到家里告状,他的妈妈总是护着,替自己的孩子辩解,舍不得管教,终于有一天孩子因为罪孽深重,被判处死刑,在临刑前他要求见妈妈一面,见了妈妈,他说:“让我再吃最后一次奶吧”。当他的妈妈解开怀抱时,他上去一口咬掉了妈妈的奶头,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向刑场。 这位妈妈对孩子付出了所有的爱,却没有得到好报,反倒被孩子憎恨,被社会耻笑,原因是她因为“爱”而袒护孩子,娇惯孩子,最终害了孩子。爱是一种矢量,不但有大小,而且还有方向,

3、方向错了,其绝对值越大,危害越大。我国的孩子和西方国家的孩子在一起活动时,我国的孩子在生活能力、创新能力、抗挫折能力方面,明显不如西方国家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呢?有一位娶了中国太太,在中国定居的西方人,孩子五、六岁时就让孩子自己洗碗,孩子个子太低够不着水池子,他就给孩子做一个小凳子,让孩子踩着凳子洗,中国的姥姥和姥爷,觉得孩子的爸爸太“狠”,心疼孙子非要替孩子洗,大山坚决不允许。不难看出,正是由于西方国家父母的这种“狠”,才使得他们的孩子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他们可以在18岁以后,不再依赖父母,独立承担起工作和生活的重担,迅速成为一个“大人”。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大爱无言。大爱就是一种理性的

4、爱、长远的爱、高尚的爱、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爱。这种爱勇于让孩子经历挫折,承受磨难;勇于让孩子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勇于让孩子独立自主,自食其力。孩子只有在大爱之下,才能迅速成长,茁壮成长。大爱咋看起来,似乎对孩子“狠”了一些,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一种真正的爱,爱和“狠”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是可以转化的一对辩证关系,平时教育中的小“狠”可以获得最终的大爱;平时教育中的小“爱”也可以铸成最终的大“狠”。把握好这一对矛盾,对促进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二) “扬长”和“补短”的辩证关系每一个孩子的智力结构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比较均衡,有的孩子则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比如有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但擅长语言

5、表述;有的孩子数学、语文学不好,但在美术、音乐等方面却特别有悟性。这样孩子能否成才,怎样教育,是一个教育策略问题。同样一个孩子,如果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比如有一些孩子,文化课学不懂,但在体育或艺术上却有特长,自己也非常喜欢。对于这样的孩子,多数家长采取的是“补短”的方法,整天给孩子补文化课,不允许孩子参加文体活动,害怕孩子分心,耽误时间,逼的孩子越学越倒退,甚至厌学、逃学,结果是文化课没赶上去,特长也被丢掉了,孩子最终是平平庸庸,一无所成;有的家长则采取扬长的办法,鼓励孩子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发展自己的特长,同时注意把孩子的热情向文化课延伸,把优势能力向弱势领域迁移,鼓励孩子

6、在发展个性的同时多学一些文化知识,让孩子知道,即使要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必须要学好文化知识,以优势带动弱势。结果是孩子在特长上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文化课也学了一些,有的上了专门学校,有的成了专家或健将。不对称图形同样可以成为一幅美丽的画卷,智力结构不均衡的孩子同样可以成人才,甚至是奇才。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在文学上有巨大成就,但数学不及格,发明家爱迪生是一个被学校赶出校门的笨学生,却创造了一个个世界奇迹,等等,如果这些伟人不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而是在一味地补差,他们就不可能成为一代伟人,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所以说,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一定要以“扬长”为主,”“补短”为辅,“补短”要为“扬长”

7、服务,“扬长”反过来又会促进“补短”。(三) “快(高)”与“慢(低)”的辩证关系孩子在上学前班或一年级时成绩差别不大,多数孩子都是“99”分或“100”分,而且学习的热情都很高,但到了后来差距越来越大,有的孩子看到书本头就疼,甚至放弃了学习。这是为什么呢?可以举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一群孩子,个头有大有小,体质有强有弱,如果我们让他们背负同样重的东西,以同样的速度到达目的地,结果会怎样呢?体质强壮的轻松到达;体质一般的勉强到达;体质弱的有一部分被别人拖着到达;有一部分则被压垮,逃离目标。我们现在对孩子学习的要求不也是这样的吗?不管你的智力结构有何不同,不管你在此方面的能力大小,统统一

8、个标准,而且是以最好的孩子为标准。结果是:跑在前面的孩子越跑越有劲,体格越健壮,体格越健壮,反过来跑的又越快,形成了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跑在后面的孩子越跑越没劲,甚至停下来,不跑了,不跑就得不到锻炼,体格就越弱,反过来跑的又越慢,越落后,形成了恶性循环,这就是孩子成绩越拉越大的原因。跑步和学习虽然不是一回事,但孩子的心理活动是一样的。细细想一下,我们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跑在前面,但是,孩子的差别是客观存在,不是我们能左右的。如果我们能正视这种差别,不互相攀比,让体质弱的孩子背负可以承受的重量,在可以努力实现的时间内到达,虽然,目标低了一些,速度慢了一些,但孩子毕竟还是有了收获

9、,毕竟得到了锻炼,有了锻炼的机会,就可以使身体强壮起来,速度就可以逐步加快,就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否则,只能让体质弱的孩子丧失信心,退避三舍,丧失锻炼的机会,反而阻碍了他们的发展。如果一下子被压垮了,更会一蹶不振。现在的“低”是为了将来的“高”;暂时的“慢”是为了今后的“快”。对于孩子来说,合适的目标应该是“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桃子”,孩子的学习状态应该像“追胡蝶”一样,跟着“目标”快乐地奔跑!(四) “多”与“少”的辩证关系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一个渔夫救了一只金鱼,金鱼说:只要你放了我,我可以满足你的一切愿望。渔夫看小鱼可怜,就把小鱼放了,没有提任何要求。回到家里,渔婆看渔夫没有捕到鱼大发雷霆,让渔

10、夫去找小金鱼要一个完好的木盆,然后又要房子,要当女皇,最后要当海上女霸主,让小金鱼听她使唤渔婆的贪心不足惹怒了小金鱼,小金鱼收回了一切,渔婆最后什么也没有了,又回到了破烂不堪的家。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的家长有时也会不自觉地充当鱼婆的角色,他们除了让孩子超额完成学习任务外,又给孩子安排了剑桥英语、钢琴、美术、舞蹈、奥数等等课外学习活动,恨不得强迫自己孩子把全世界的知识和技能一下子都学到手。这些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们并不懂得教育科学,简单地把学习活动看作是一种没有知觉、没有情感的机械运动,孩子则是从事这种运动的一架机器。其实不然,学习不仅仅靠智力,而是一种伴随各种非智力因素,复杂的心理活动,

11、孩子和机器更不相同,孩子是有血有肉、有知觉有情绪的人,孩子学习效率的高低,和时间与投入不一定成正比。对电子游戏的掌握也是一种学习,也需要付出,但孩子对游戏的学习却乐此不疲,效率很高,甚至成瘾,根本不需要家长的督促与检查。同样是一个孩子,对于数学、语文的学习,就没那么容易,像是逆水行舟,比较艰难,离不开家长的监督,效率也比较低。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一个兴趣问题,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之一始终伴随着孩子的学习活动,影响学习的效果,如公式所示:学习效果=智力兴趣指数其它孩子的兴趣又决定于什么呢?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直接兴趣来自好奇心,但这个很短暂;其次是来自孩子从事该项活动的良好感觉,比如弹琴,孩子弹琴

12、的感觉很好,比别人学得快,弹得好,能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第三是学习不能太疲劳,疲劳感会抹杀兴趣。如果孩子学习的东西太多,付出的精力太多,孩子太疲劳,但分配到每一项学习的精力并不多,每一项可能都学得不比别人好,这样孩子就会对每一项学习产生倦怠,丧失兴趣。结果是哪一样都没有学好。甚至造成孩子的逆反,比如有的孩子愤怒的砸坏了钢琴等,这样做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想得到很多,反而什么都没有得到;想得到的不要太多,量力而行,反而会得到很多,“多”和“少”也是一对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孩子应该学多少,能够学多少,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一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精力,精力充沛的可以学得稍多一些。孩子的兴趣所向,一般

13、都是孩子的特长,是特长就值得发展;二是看孩子的类型,均衡型的可以多学一些,非均衡型的可以少学一些。因为能力均衡的孩子,各种能力的强弱都差不多,没有很弱的方面,也没有很强的方面,要想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很困难,这种孩子适合横向发展,可以培养成全面型的人才;非均衡性的孩子,有的方面很弱,有的方面特别突出,这种孩子适合纵向发展,可以培养成专门型人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辩证关系,如“严”和“宽”、“学”与“玩”、“理论”与“实践”等等。以上仅举出了四个方面的例子,力图说明存在于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唯物辩证思想和需要遵循的原则,以便更好的教育孩子,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因为,教育的错误不是都可以挽回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