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9692426 上传时间:2021-03-1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乌马河一中张婷一、对本课的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的实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引起馒头在口腔中变甜的因素。通过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和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培养创新、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唾液的分泌、温度、时间等都有关的生物学基本知识。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2、说出口腔内唾液、牙齿、舌、以及温度对食物消化的作用;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设计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多变量实验方案,2、规范、熟练操作实验。3、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

2、释日常饮食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会反思和纠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2、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三、实验内容不同小组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探究唾液、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温度对馒头消化的作用。四、实验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全班分为 18 个小组( 2 人一小组, 6 人一大组)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培养全体学生的动脑动手以及合作能力 .2、处理好放和收:因为本课要在 45 分钟完成多组实验,对年龄较小的初一学生来说十分不容易,所以要特别处理好放和收。过程时间教师创设情境放3 分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7 分钟收实施

3、计划放28 分钟表达交流归纳升华3 分钟收3、应用发展性评价鼓励创新,体验成功。4、问题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五、教学过程:课前准备 :因课堂容量大,探究实验种类多,所以课前我和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我和实验员教师为学生准备了 18 套齐全的实验器材 . 供学生自主选择, 学生课前尝试制定实验方案,小组明确分工 . (2 人一小组, 6 人一大组,组长负责指导,做到每个人都参与到实验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设计意图;体现面对全体避免有的人只在旁边观望)1、创设情境让学生吃馒头,细细体会馒头味道的变化。 (学生能说出感觉:馒头会变甜)提出问题:馒头变甜会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

4、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设计意图:生活中入手激发兴趣)2 制定计划分组设计实验方案馒头变甜如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的话,它们各起什么作用?这时我将书中的文字改成图片,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分析出 37 度的水温及 510分钟的意义是什么?同时鼓励学生说探究实验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不一定就按书中的方法步骤进行,我们可以想出更好的新方法进行创新实验。这时可以适当的启发学生,例如 37 度的水浴可以用什么方法代替?传统的取唾液方法是把消毒棉絮放在口里,如果你觉得不方便的话,可以想出什么新方法代替?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很强,都应该表现得兴趣盎然,纷纷说出自己的想

5、法,对于他们的想法我不给予评价,只说你们自己去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并交流(设计意图: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3.完善交流方案各小组代表说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学生重点说清楚本组的新方法,如何控制变量?预测的实验现象是什么?,再由其他小组同学质疑、纠正。形成可行方案,并用简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整合知识的能力)4、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有了可行性方案实验就很容易了,实验中嘱咐学生分工合作,各尽其职。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同时大屏幕提醒注意的细节,如馒头快的大小,滴碘液的量等。以保证实验效果明显。(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严谨性)5、展示成果,

6、归纳总结各小组代表实验后自行板书设计展示本组的实验过程、现象,并分析原因:得出本组所探究问题的结论。 值得一提的是,全班六大组的同学居然没有一个是按书中的方法,集体改实验为 4 组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既分别探究了唾液、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温度对食物消化的作用 . 并且在实验中采用了新方法;1)材料的改进,:关天探究牙齿的咀嚼时,放馒头块的一组也要进行搅拌,而一搅拌时就成碎屑了,使实验效果不明显,于是探究这个问题的小组改用 10 粒熟大米,(课前同学就有了想法并自带了大米) 因为馒头和大米所含淀粉量相似而大米粒不易被搅碎,所以效果很理想。(2). 唾液的获取:通过口含消毒脱脂棉的方式收集的

7、唾液量即少又不大卫生,多数同学改为濑口后再含一小口清水保持几分钟即可获取分散度均匀的水唾液, 这种式即简便也易于被学生接受(3). 在 37的温水中酶解是此实验最不易把握的一个步骤。 热水温度过高、 过低均会影响最后的验证效果,而温度的高低不好控制,启发学生大胆尝试利用自身的体温的进行实验,。既激发了实验兴趣,又保证了温度的恒定性。当然实验中也一定会有操作存在失误者,师生一起分析,找出原因,有的是温度没掌控好,有的是时间不够。有的滴加的碘液过多等,这时从另一个角度对他们做出了评价,他们的操作让我们知道了科学的实验是要有严谨性的,让这些同学觉得原来我们的失误也是很有价值的。最后结合全班的分组实验

8、归纳出结论: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以及温度都有关系。(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动脑、创新精神等综合性的科学素养。充分挖掘潜能 .)6、回归生活( 1)为了让牙齿、舌和唾液发挥最大的作用, 我们平时吃饭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细嚼慢咽)( 2)为什么吃凉食不利于消化?(酶在 37 摄氏度左右活性最强)通过学习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7、小结:学生畅谈收获。8.完成实验报告六、说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个人感觉比较成功的方面有:1. 注重动手与动脑的结合,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本课中,我不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做对与错的评价,而是把重心放在设计并实施实验过程上给学生足够的发挥潜能的空间,让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中生成新的知识。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 本节课的生活入手, 最后回归生活, 不仅让学生获得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等知识,还让学生学会关注饮食卫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在饮食方面的科学素养。当然,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学生独立思考、表达交流时间不足,在学生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后,怕时间不够,没有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交流包括质疑 . 就急于整合方案,以致于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参与进来,就被迫接受了方案。以上是我对本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还请各们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