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关注你、我、他.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825464 上传时间:2021-03-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 关注你、我、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2课 关注你、我、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2课 关注你、我、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2课 关注你、我、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2课 关注你、我、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 关注你、我、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 关注你、我、他.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注重你、我、他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带领我们走进的是人物肖像画的世界,教材以“情”为纽带串联起全课的各个知识点,透过丰富的图片,借助画家恰到好处的技能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人物生动逼真的容貌和体态,感受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画面背后的故事。熟悉的朋友很多,细细地去观察他们,会发现每个人的五官比例各不相同,不同的视角会产生多样的透视变化。因为饱含感情才使我们乐于去画他(她),通过笔端流露真情实感,打动观众也打动了自己。注重了“你、我、他”也正是注重了我们本身。一、教学路径欣赏面对一幅幅肖像画,我们经常会被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打动。通过画家精湛的技艺,透过时间和空间让我们看到了各个年龄、

2、各种风格、单个或组合人物生动逼真的容貌和体态,感受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画面背后的故事。发现多彩人生是我们绘画的源泉,学着用画家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人并用画笔记录。发现每个人额角的宽窄,五官的形态、距离的细微差别造成的各自相貌上的不同。这些特征,让我们记住了理解的每一个人,并发现他们各自不同的身份,体会人生的丰富与多彩。研究了解不同年龄的人物五官位置在头部比例中的变化,学习如何发现具体人物的特征及比例关系,研究不同的表现方法。实践使用前面所学用画笔描绘身边的人,尝试着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注重“传神写照”。交流记录下我们身边熟悉的朋友,交流彼此表现人物时的心得。把全班的作品串成长卷、做成相册或张贴

3、起来展示交流。我们的画笔不但记录下了我们的影像,更传达了彼此的情意。二、课时建议本课建议1课时。欣赏人物作品,发现人物脸部特征与比例,研究表现技巧,最后描绘身边的人,注意体现情感关怀。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人物,对五官比例有一定的了解,体验人物的各种表现方法。技能目标:通过对人物的发现和观察,尝试用多种表现方法描绘。情感目标:通过艺术的表现体会同学之间真挚的友情。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对人物多角度观察,使用一定的肖像画知识大胆肯定地描绘身边的人,描绘时注重人物的神韵。三、教学准备不同风格的人物作品、图书资料、课件。四、教学要点头部比例:正面看,

4、头顶至下颌底部的1/2 处是眼睛的位置。自发际线至下颌底部分为三等份,第一等份自发际线至眉线;第二等份自眉线至鼻底线;第三等分自鼻底线至下颌底部,三部分的距离相等,称为“三停”。面部宽度相当于五眼的长度,称为“五眼”。两内眼角间的距离为一眼的宽度,外眼角至发际线的边缘也为一眼的宽度,内眼角和鼻翼外侧缘在一条垂直线上,两个外眼角与鼻尖的连线为等边三角形,口的宽度相当于两眼瞳孔之间的宽度。幼儿的眼睛通常在头部1/2以下的位置。眼睛:包括眼眶、眼帘和眼球三部分,上眼帘的弧度大于下眼帘,眼球是个球体,有眼白、褐色的虹膜和虹膜中央黑色的瞳孔组成。随着头的转动,眼睛可见部分逐渐变小,眼球也由正对变成侧对,

5、能够看到明显的弧线。两眼之间的距离差不多是一个眼睛的长度。鼻:分为鼻根、鼻梁、鼻尖、鼻翼四部分。鼻子上端由鼻骨形成,下半部由软骨组成,鼻骨与鼻软骨相接处,在外形上稍呈突起状。随着头部运动,其角度发生一些变化,产生各种透视关系,分别为平视、仰视和俯视。教学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实行深入观察,注重不同的视角下人物的透视变化,避免先入为主的概念性绘画。在表现手法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水平,以小组为单位对不同艺术家的表现方法实行自主研究。寻找自己最喜欢的表现方法,为创作作铺垫。本课的明线是人物肖像画的学习,以“情”为隐线串联起各项活动。作业的安排应引导描绘身边的同学或熟悉的人。完成后能够考虑以

6、相册的形式展示,还能够在肖像画上写上祝福语互相赠送,传递友谊。本课的教学应注重人文情境的营造,因为彼此熟悉,富有感情,才使我们乐于去看、去画。一、观察与发现回忆和好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交流各自好朋友的外貌与神态。发现身边朋友相貌上的不同。画家正是用画笔描绘下这些细节,表现了一幅幅生动的肖像画。二、欣赏与研究欣赏大师的经典作品,比较画家描绘人物的不同手法,分析不同年龄人物的大致特征及五官位置在头部比例中的变化,探讨人物表现的核心传神。三、分析与交流以某件作品为例,从人物的外貌特征和传神特点展开分析,在分析中注重打开学生的视野,改变传统单一的视觉和表现方法。借助经典作品的深入分析,带领学生进入描

7、绘人物的艺术空间。四、实践与表达以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人或同学为对象,选择一个特别的角度,用合适的手法描绘。描绘时能够从局部细节开始,也能够从脸的轮廓开始,只要觉得顺手都是好方法。在完成的作品上写上对好朋友祝福的话,表达自己的情意,还能够为自己的肖像作品画一个镜框实行装饰。五、展示与分析以相册或长卷的方式串起全班的作品,在班级里开个作品发布会,分享艺术的魅力,表达纯真的友谊。教学评价建议本课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人物五官比例的观察,不同的视角下产生的多种透视变化的研究,让学生体验不同表现手法下作品的艺术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画法并记录下我们身边熟悉的朋友,交流彼此表现人物时的心得。并将作品以相册或长卷的

8、形式展示,交流彼此的情感和对人物绘画的体验及感悟。教师应该从观察、体验、表达、交流等方面进行点评学习全程。参考案例一、我的朋友在哪里闭上眼睛听音乐,回忆和好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二、我眼中的你1. 因为我们很熟悉,了解彼此的性格和表情,所以描绘起来更加惟妙惟肖。拿画笔先简单勾勒一下好朋友最有意思的一个表情或一个动作。2. 探讨在绘画时最需要关注的是什么?角度、五官还是其他方面。共同分析:画人物时应从哪儿入手,怎么把人物画得生动,五官的比例是怎样的,用什么样的形式画?3. 在动手画之前,首先要仔细观察他们各自额角的宽窄、五官的形状、距离的细微差别造成的相貌上的不同。比较两张照片,以眼睛为例,运用

9、范例教学法触类旁通。4. 哪个角度最能体现所要描绘的同学或好朋友的特征呢?仔细观察。三、我帮你,你帮我师生一起交流从哪儿起笔,可以选择从整体出发,先画头部的外形,再画细节;也可以从某个你觉得有特点的局部开始,逐渐画出全部。无论选哪种方法,都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来画,这样所画的人物才会鲜活生动。1. 很多画家都热衷于表现自己身边熟悉的家人、朋友,以抒发对他们的深厚感情。请同学们感受不同画家所表现的人物性格,体会艺术家塑造人物时所用的不同艺术手法。同一个人,观察的角度不同,人物五官所发生的透视变化也非常有趣。2. 欣赏作品:同学们互相交流各自喜欢的风格,最想学习的画家风格。五、画一个你,画一个我在音乐

10、友谊天长地久的音乐声中选择自己的同学或熟悉的人进行创作。六、快乐的心灵之旅1. 在完成的作品上写上祝福语或古人描写友情的诗句。可以在作品的四边画上花纹作装饰,或者在画的四边贴上硬纸板作为画框,送给同学。还可以把作品串成一本全班集体相册留念。2. 集体观摹。仔细看看眼前的这些作品,你能认出画中的同学吗?作品都抓住了同学们的哪些特征来画的呢?可以从线条、结构等方面互相点评。七、拓展与延伸看着全班的相册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和困惑,对于身边的你、我、他是否有新的感受呢?细细地观察,相信不只会看到相貌上的细微变化,还能体会到彼此的友谊和关爱。相关链接头部与面部比例的影响:我们不应该无视生来就具备一定比例感的

11、事实,它影响我们的判断,促进我们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最重要的是头部、面部的比例会让我们形成比较性的观察和思考的方式,对抓住人物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头部比例 伯里曼(美国)五官比例 伯里曼(美国)精美的古典主义表现:古典主义绘画以庄重单纯的形式,强调理性与严谨的外表,贬低色彩与笔触的表现,追求构图的均衡与完整,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妙的明暗色调,并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概括。画家自画像中透露的个性:画家们专注地凝视着镜子中的自己。凡高用颤抖的线条诉说着自己痛苦的心灵,画风强烈、明朗,用笔奔放,并将色调分解成跃动的线条,表达主观的感受和激动的情绪。埃弗里是美国的一位快乐的“星期日画家

12、”。他当过装配工、机械师、保险公司的职员及建筑工人,画画只是埃弗里的爱好。40岁的时候他来到了纽约,开始了职业画家的人生旅程,通过极简匀称的结构,优雅、柔情的色彩来安排画面的布局,画出了母亲、儿童安详的状态,并给予喜剧性的描绘。埃弗里的艺术中有一种很宝贵的幽默感。荷尔拜因(德国)荷尔拜因(德国)高更(法国)我中有他,他中有我的造型样式:每个艺术家独有的造型审美趣味和内在规范,使他的作品在一定时期里虽然描绘对象各异,却产生一种共同的造型样式,这也是证明画家的风格个性的艺术现象。真实的记录:唯物主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摹仿,英国艺术理论家劳伦斯比尼恩指出:“欧洲艺术理论中许多不恰当的看法,或许都由于那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即认为从如此这般的意义上说,艺术就是对于现实的摹仿,是人类摹仿本能的后果。”达芬奇说:“镜子为画家之师。”生于英国约克郡的大卫霍克尼,受过英国学院派的正统训练,通过色彩勾画出线条是他在艺术世界里的通行证。凡高(荷兰) 莫迪里阿尼(意大利) 追求客观的表现:马蒂斯坚持认为“准确不等于真实”。他在面对自然对象作画时从来不会被自然对象束缚,总是非常从容地按照自己的艺术观念处理画面。毕加索(西班牙)亨利摩尔(英国)马卡维耶娃(俄国)马卡维耶娃(俄国)高更(法国)班级肖像画:选择自己的同学进行观察比较,用画笔记录自己的感受,共同创作出本班的肖像画册。 学生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