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934285 上传时间:2021-04-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 、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 愬于王: 愬,通“诉”,控诉、控告10 、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

2、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 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 受到危害3 、朝秦楚:朝,使动,使 来朝见4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

3、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 、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 、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 、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 、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

4、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 、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 、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 、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

5、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 、若是其甚与五、一词多义1、道(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 2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3)道芷阳间行(取道)(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5)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规律、途径)( 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 、诚( 1)诚有百姓者(的确)( 2)是诚何心

6、也(真的)(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 、闻(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 听到)(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 听到)( 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 4)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听到)(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听到)( 6)闻鸡起舞 闻风而动 闻过则喜 (听到)( 7)(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 闻名)( 8)(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 闻名)( 9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 10 )(屈原)博闻强识(见闻)4、是( 1)是诚何心哉! (这)( 2)是乃仁术也! (这)( 3 )是以后世无传焉

7、(这)(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 5)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 6)是心足以王矣 ( 这)5、盖(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车盖,盖子 )( 3)枝枝相覆盖 ( 遮盖,掩盖 )(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大概)( 6)颜渊、子路侍。子曰:盖各言尔志?(同“盍”,何不,为什么不 )6、其( 1)其若是,孰能御之?(表假设,如果,连词)(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表反问,难道)(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8、乎?(表揣测,大概)( 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表加强语气)( 6)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表选择,还是)( 7)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表选择,还是)( 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祈使语气,一定)六、重要虚词之一、代词,根据上下文文意,指代有所不同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代齐桓晋文之事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保民而王的人3、故民之从之也轻:代保民而王的人4、“臣闻之胡 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代后文所说之事,后省“于”,做复指宾语5、王曰:舍之 ! :代牛6、以羊易之:代牛7、以小

9、易大,彼恶知之?:做这件事的原因8、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代别人心思9、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之,霸道,即指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10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代王道11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 :代王道12 、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代一般人民13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之,指五亩之宅。14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代指推行王道却没有统一天下的人(事)15 、 故王之不王,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王之不王, 是折枝之类也: 指示代词, 译为“这(类) ”16 、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指示代词,译为“这(类)”二、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10、立性(11 个)1、臣固知王之不忍也。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3、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4、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6、故民之从之也轻三、宾语前置的标志(3 个)1、夫子之谓也2、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四、往,到 去,向(2 个)1 、牛何之?2 、然后驱而之善。五、君子之于禽兽: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无实义。相类似的用法如:“寡人之于国也”六、结构助词“的”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除上文提到的相关语句外,文中其余的“之”都属于这种用法。以一、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或“因为这”,引出事理发展或

11、推断的结果。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二、同“已”,止无以,则王乎 ?三、“所以 者”的固定格式,译为“ 的原因”1、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2、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四、用作连词,用法同“而”(一)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1、挟太山以超北海 (二)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从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从而。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同上。五、以为,认为,有时和“为”一起用,但有时以为连用时又是“以之为”的省略1 、百

12、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以王为爱”,即认为王吝啬,“以为”连用。2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认为;后面的“为”是做之意。可译为百姓认为大王做事吝啬。3 、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六、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以”后省略了“之”,此句可译为希望你辅助我(完成)我的愿望。明白的把这教给我,“之”指王道,即上文所说的具体做法。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此句可译为重视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嘱给他们。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的倒置,可译为把桑树种植在五亩之宅内外。树,种

13、植之意,动词。(二)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 “按照”“用 (凭 )什么身份”等。1、“以”可译为“用,用来”的有( 1)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此句可译为德行怎么样能用来推行王道。( 2)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可,能或能够之意,“以”译为用(来)。( 3 )对曰:将以衅钟。“以”后省略了之(牛),此句可译为将用它来祭钟。( 4 )以羊易之。( 5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文中出现两次)译为用这样的行为 2、可译为“凭借,凭,依据”的有( 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区别),形:具体表现。

14、异:动词,区分,区别。( 2)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以”后省略之凭借的手段(兴甲兵 )于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 “在 方面” “在 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1、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于,在。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无:通“毋”,副词,不要。异:奇怪,这里是感到奇怪的意思。于:对于。3、君子之于禽兽也 于,对于。4、有复于王者曰: 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下文“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中的“于

15、”用法同,不译。5、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于,到。(文中出现两次)6、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第一个为“给”;第二个 为“到”;第三个引出动词“御”(治理)涉及的对象“家邦”,不译;另外,加点的“诸”是文言兼词“之于”的合音。之,到;于的用法同第三个。7、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于,在。8、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第一个是“跟”“同”,第二个是“在”。9、否,吾何快于是?快于是,即于是快,于,对。10 、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于,“跟”“同”。11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1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 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前四个是“在”,第五个为“给”。12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于,到。13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于,“在 中”。14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于,“在 方面”。15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在。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 )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1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不译。2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3 、犹缘木而求鱼也。(二)表示修饰关系,一般不译。1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2 、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3、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17、是罔民也。(三)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才”。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四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但是”“却”。1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2、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文中出现两次)3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而,但。4、焉有仁人在位, 罔民而可为也?此句可译为那里有仁义道德之人处于上位却可以做出害民的事呢;罔民而可为,即而可为罔民。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此句可译为这样却不能称王 而,却。(五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 ,有时可译为 又 。1 、王笑而不言。2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六)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或“尚且”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二、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 ,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2、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