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徐志国-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实验探究.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948671 上传时间:2021-04-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渝北区-徐志国-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实验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渝北区-徐志国-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实验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渝北区-徐志国-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实验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渝北区-徐志国-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实验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渝北区-徐志国-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实验探究.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实验探究徐志国 郑如彩重庆市渝北中学校 401120摘要: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做中学。要做到做中学,那么实验无疑是最好的一种途径。然而,演示实验、模拟实验、学生固定实验都无法实现新课程理念的目标。因而,课外实验成了课内实验很好的补充和延续。关键词:新课程 实验 探究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做中学;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内

2、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而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要做到做中学,那么实验无疑是最好的一种途径。然而,现在的化学实验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进行“远距离”观察,甚至根本就观察不到应该有的信息,更无法做到“做中学”;后来有了动画模拟,开始从很大程度解决了传统实验观察不到位的问题。但是新的疑问又在学生中出现了: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都是实验前实现做好的,这种“实验”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另外,学生实验也不太能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因为多数

3、学生实验都是固定的,实验目的是固定的,实验器材是固定的,实验步骤是固定的,甚至实验结果都是固定。缺乏学生的主动性,没有自我学习的动机。实际上学生是“做实验的机器”。显然,演示实验、模拟实验、学生固定实验都无法实现新课程理念的目标。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课外实验成了课内实验很好的补充和延续。总体来讲;课外实验有两种形式:一是家庭实验;二是学校课余实验。一、家庭实验化学家庭小实验作为课堂实验的补充,使学生由教师演示实验的“旁观者”变为亲自实践的“当局者”,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描述和解释实验现象能力、处理实验数据能力、以及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等化学实验基本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家庭

4、实验由于受药品和“仪器”不足的影响,最好安排验证和制备实验。举例如下: 1、制备氢氧化钠材料:食品干燥剂(生石灰,旺旺仙贝里那包),做面团用的石碱(碳酸钠)方法:(1)将干燥剂溶于水,得到氢氧化钙溶液 CaO + H2O = Ca(OH)2(2)在此溶液中加入石碱,得到氢氧化钠溶液及碳酸钙沉淀Ca(OH)2+ Na2CO3 = 2NaOH + CaCO3(3)过滤出沉淀可得碳酸钙,将滤液稍蒸发可得较浓的NaOH溶液,然后可制得固体NaOH。 2、制备CO2材料:鸡蛋壳,醋,小型的广口瓶方法:将较多量的醋倒在广口瓶中,投入洗净、去除内膜、干燥的鸡蛋壳,密封一段时间,瓶中将产生浓度较高的CO2气体

5、,将燃烧的火柴放入会熄灭 3、制备乙酸乙酯材料:医用酒精(浓度70%以上),醋,煤气灶,干燥剂(生石灰)方法:(1)将生石灰倒入适量的医用酒精中,使其中含有的水分与CaO化合并产生不溶于酒精的Ca(OH)2,过滤掉氢氧化钙,得到较纯的酒精(2)将醋倒入碗中,小心地加热,热至100度以上,以便尽量蒸发掉醋中的水分,加热不宜超过110度,否则乙酸也会大量蒸发,用此加热法不能完全去除水分,因为乙酸与水形成恒沸混合物,但能增加乙酸的浓度(3)将酒精、醋倒入锅中,小火加热(注意火候),需要加热较长时间,但是此法产率不高,原因一是日常家中没有强酸(催化),二是醋中的水和反应产生的水很难排除(需要找到合适的

6、干燥剂,不能与酸反应,如有硅胶即可)二、学校课余实验家庭实验受器材和药品匮乏的局限,有很多探究性实验无法完成。这就需要学校在课余时间对有兴趣的学生开放实验室,以完成相对复杂的实验,如探究实验。在化学的学习中,学生会产生一些疑问,而且有些问题,老师只能按课本的意思给予解释,但是,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其实教师也不甚了解。这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用事实说话,用实验说话。比如在讲解氯离子的检验时,我们都要强调在加入硝酸银溶液之后,要加入稀硝酸,观察白色沉淀是否溶解。学生会问,为什么必须加硝酸。我们一般要将,这是为消除SO42-等其他离子的干扰。这种讲法意味着,硫酸银白色沉淀是溶于稀硝

7、酸的。但实际上能力强的学生会产生疑问:硫酸银不能和稀硝酸反应,如何溶解。这时,最好就安排课余实验来探究一下。实验名称:硫酸银溶于稀硝酸的探究实验。仪器和药品:试管若干,1mol/L硫酸钠溶液、1mol/L硝酸银溶液、1mol/L硝酸、0.1mol/L硝酸、1mol/L硫酸、1mol/L盐酸、蒸馏水。步骤:1、取大试管一支,注入5mL硫酸钠溶液,再向其中加入10mL硝酸银溶液,制得硫酸银沉淀。 2、把产生的硫酸银均分入5支试管,分别加入1mol/L硝酸、0.1mol/L硝酸、1mol/L硫酸、1mol/L盐酸、蒸馏水各3mL。观察现象。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硫酸银沉淀确实溶于稀硝酸。然后启发学生

8、查阅资料,探讨原因。通过这样的探究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在空气中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氢氧化铁时,学生问,这个灰绿色的物质是不同于氢氧化亚铁和氢氧化铁的新的一种物质吗?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测灰绿色沉淀的成分。然后在根据学生的猜测,进行验证。有学生猜测:是氢氧化亚铁的白色和氢氧化铁的红褐色的混合色。就此,学生提出用人工配色的方法,看能否重现灰绿色。最后证明:白色和红褐色只能得到粉红色。学生进一步提出,是否存在没有反应完的亚铁离子的浅绿色的影响。于是在白色和红褐色的基础之上,加入绿色,最终复原了灰绿色。因此,学生高兴的得出结论:灰绿色是浅绿色的Fe2+、白色的氢氧化亚铁以及红褐色氢氧化铁共同影响的结果。当然,这种结论是否正确,还应有更精密的实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了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达到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实验是化学基础,是非常值得化学教育者去研究和探讨的。为培养新形势下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主要参考文献1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精简版)20112张力李明翠家庭实验在高中化学新课改中的实践意义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9 0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