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9993904 上传时间:2021-04-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20.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玉溪一中2017 2018 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语文学科试卷一、现代文阅读( 一 )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积善之家 , 必有余庆赵法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周易?文言传,大意是经常行善的人家会有许多可以庆贺的事,经常做恶事的人家会有许多灾祸在等着。初看起来,这句话是在讲报应,其中也的确含有报应的含义,但是作为儒家文献的易传,这话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念又有所不同。儒家的主流观点不太强调报应,因为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成为君子,而君子的首要条件,就是明白义利之辨。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孟甚至要求他们的弟子杀身

2、成仁、舍生取义。他们认为,仁义既是天道,也是人道,为仁义而牺牲,死得其所,使生命获得永恒意义。钱穆先生曾经将儒家人生观与其他文明宗教相比较,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而且君子人格恰恰是要超越这种功利主义的考虑,他不把道义当作手段,而是当作目的本身。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的羁绊,并不是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对此有独特的理解。杀身成仁是君子的担当和境界,实践仁义礼智信也经常意味着要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总的来看,长远来看,道德对于人生和社会都是有益的。讲仁爱奉献的儒家道德何以有利于人生?说到底,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得利于一时,却难以长久持续。比如一个“信”字,欺

3、诈或许能够短期获利,但是长此以往必然臭名远扬。那些讲诚信的人虽然有时也吃亏,但能获得广泛的信誉和信任,事业便越做越大。道德与利益的问题,又被称为德福关系问题,也是西方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哲学家康德认为,经由上帝审判之后,德与福最终能够实现一致,作恶者将会下到地狱,而行善者将会升入天堂,于是公平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可是,儒家没有上帝观,有人经常行善却穷困潦倒,有人作恶多端却福寿俱全,如何解释这种情况呢?儒家对此的回答是:家庭。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但一定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

4、、骑骏马,但他的债务将由子孙偿还。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也成功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那么,现实中是否真是如此?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不易觉察,但在乡村中则常常应验。常听有年纪见识多的村里老人说,凡是目前发展不错的家庭,现在有出息的人,祖先父辈多是厚道人。我们看历史上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比如范仲淹、曾国藩等家族,人才辈出,福泽绵长,乃是因为他们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结为优良的家教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优良品格。这也算是对“积善人家论”的经验证明。因此古人也说:“德者,得也。”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深入人心。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并非迷信,而是儒家历史理性的结晶

5、。它以儒家的成德之教为思想基础,强调德行修养和与人为善才是一个家庭长期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经验的证实, 反映了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 摘自光明日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易传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虽然也含有报应的含义,但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不同,与西方的德福观也有区别。B. 明白义利之辨是成为儒家君子的首要条件,君子为了仁义不但可以放弃一些个人利益,而且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C. 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成为君子,君子人格讲求超越功利主义的考虑,同时也要为后代积下“阴德”。D. 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却追求道德在更大范围

6、、更长远的时间对人生和社会的益处。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从“积善”与“报应”这一话题出发,从个人修养、社会效应和家族传承三个层面阐述了儒家独特的福报观。B. 本文运用了引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让读者对“积善”的意义有了一个新的认识。C. 本文的二三自然段通过对孔孟观点及对钱穆先生研究成果的介绍,从个人道德修养的层面强调了儒家的主流观点。D. 本文的四至七自然段主要阐释了“积善” 观在社会效应和家族传承方面的影响力,其中重点强调了儒家成功地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的意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与佛、

7、道及西方哲学相比,儒家报应观念有其独特性,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经验的论证。B. 文中引入康德对现实生活中德福矛盾现象的解说,是为了引出儒家德福观的内容并与之对比、对其加以衬托。C. 作者认为,“阴德”之说在乡村常常应验,而在城市中不易觉察,表明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源于传统的农业社会。D. 作者认为,在儒家那里,“积善之家”的“家”被赋予了时间因素,常用来指那些传承久远的家族。【答案】 1.C2.B3.C【解析】1.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

8、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C 项,“同时也要为后代积下阴德”错。儒家君子如果有“给后代积下阴德”的目的,也就不能说是“超越了功利主义”了;原文第三段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 强拉因果、 曲解文意,偷换概

9、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 项文中没有运用比喻论证。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C项,原文倒数第二段开头说,“阴德”之说在城

10、市中不易觉察的原因是“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养鸭人筱敏乡村,还留着这一面驯顺的池塘。养鸭人来到这里。绿意慵倦,旧年相熟的苔草,刚进入夏季就衰老了,倒伏着,瑟缩着。听凭车辙和鞋印碾过去,踏过去。桥架起来了,于是有车,楼宇竖起来了,于是有并不荷锄而出的人。风已经是反季节的了,带着金属尖利的呼啸,从池塘上空划过的时候,池塘就梦魇一般的痉挛一下。夏季很冗长。公路是棕红色的,如一道鲜活的擦痕,切割着水湄笔直而去,又笔直地切割了远方的山脚。那道棕红色的擦痕也很冗长。走了比乡愁更漫长的路,养鸭人在这里搭起他的席棚。把骨节粗大的手掌拢

11、在眉际,并非为着遮住乡野暴烈的日光,却是为着遮住都市声浪的日渐近逼。在每一个遍体尘土的傍晚,他次第收缩自己的视线,如同次第收缩对世界的幻想。当鸭群在晨间欣然醒来,摇摆着扑入池塘中嬉戏的时候,那种生之欢愉是如此饱满。暗影在席棚之下,而日光尽情倾下。池塘在欢愉中绽开,苔草在欢愉中青润,绿水中是银亮的光斑和洁白的羽翎。只有养鸭人知道,苔草和鸭群都只存活一季。生之欢愉是没有未来的欢愉。故乡已经不可触摸,他是漂流的,漫无目的地漂流了一季,又漂流了一季。因为远方总是好的。而当远方也被挤迫着慵倦并且沉落的时候,究竟有什么可以长存?席棚的日夜都是低矮的,漂流者是低矮的,夜里靠近哪一盏灯,才能确切地感觉到其实还

12、很健壮的自身?月亮如儿时一样升起来了,橙黄色,很瘦弱,一言不发,却依然带着一个奔月那样明亮的关于远方的故事。远处的山更浑糊了,近处的山更沉重了。目力所及的每一座楼房都紧闭着,只留下几方如月光一样橙黄得黯淡的玻璃。鸭群睡了,而虫鸣仍在,儿时一样的清越,在仅存的水湄和苔草之中。又有一股带着金属气味的风划过,月亮就在池塘里痉挛了一下,望之令人心惊。忽然他开始喊叫“ 啊!啊,啊 啊 ”像是呼唤,也像是抒情。于是夜空中有了一种裂帛似的回声。然而没有人能听懂这外乡人的语音。鸭群惊着了。忽啦啦一阵张皇的扑翼,逃亡似的纷纷扑入水中,然而池塘依旧惺忪。远远的黑暗中传来几声狗吠,很困倦的。没有一扇门就此打开,回应

13、他的嘶叫。于是,一切复又平静,或许世界上还有未曾撕碎也未经证实的远方的故事。此刻,那故事也必定栖在夜色之中。养鸭人就枕着那故事睡着了。他当然不会梦见,将近一百年前有一位名叫卢森堡的女人是怎样做着关于池塘的梦。这位曾经使整个欧洲为之惊厥为之歌哭的女人,这位曾使整个世界为之侧目为之摇曳的女人,一次再次地梦见自已是一个乡村的牧鹅女,赤足走在露水深重的苔藓上,于是世界不再存在,只余了她默默地照看绿水,照看水中银亮的光斑和洁白的羽翎。那面有着月光的池塘对于她太遥远太遥远了,那是一个无法撕碎也无法证实的远方的故事,她是枕着这个故事逝去的。假如养鸭人在梦中与她相遇,他能不能领她去找远方的乡村?(选自血脉的回

14、想 ,有删节)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前三段的环境描写,展现了一派乡村衰落的景象;特别是风“带着金属尖利的呼啸”和乡村被公路切割得支离破碎的描写,揭示了乡村受城市挤压侵扰、生态遭到破坏的现状。B. 本文 8 至 10 段以繁琐的文字写了养鸭人的喊叫,这凸现了人物的踌躇满志,也表现了他对现实的反抗和对远方的呼唤;其中还用到了比喻,既生动地写出了回声嘹亮、静夜空旷,又烘托了人物内心的孤独。C. 作者最后写到了被列宁誉为“革命之鹰”的波兰女革命家卢森堡,是因为养鸭人和卢森堡都爱池塘和放牧,也都热爱自然、向往远方;并以此说明人类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有对梦

15、想的向往。D. 本文是一篇散文性小说,通过大量的环境描写,围绕养鸭人不断漂流的放牧生活,表现了城市化进程中因过度开发给乡村带来的困扰;养鸭人对远方的向往,卢森堡对乡村的渴望,蕴含了作者对乡村重归平静安宁、自然重现生机的憧憬。5. 结合全文,分析第 12 段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或许世界上还有未曾撕碎也未经证实的远方的故事。此刻,那故事也必定栖在夜色之中。6. 本文的语言文字优美动人,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答案】 4. B5. 虽受现实困扰,但相信远方还有完整美好的乡村,表明对未来的希望。蕴含了对乡村重归平静安宁、自然重现生机的憧憬。也蕴含对生活中拥有理想、信念的人们的肯定。6. 语言文字典雅秀丽

16、,绘声绘色、形神兼备。对乡村环境的描写,绘声绘色、形象生动,如“风, 带着金属尖利的呼啸”“公路是棕红色的,如一道鲜活的擦痕”“绿水中是银亮的光斑和洁白的羽翎”;对人物的描写,以貌写心,形神兼备,如“养鸭人, 把骨节粗大的手掌拢在眉际,并非为着遮住乡野暴烈的日光,却是为着遮住都市声浪的日渐近逼。在每一个遍体尘土的傍晚,他次第收缩自己的视线,如同次第收缩对世界的幻想。”“卢森堡 , 一次再次地梦见自已是一个乡村的牧鹅女,赤足走在露水深重的苔藓上, ”修辞手法多样。文中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具体、形象、生动,令人映像深刻。如:“绿意慵倦, , ” “月亮如儿时一样升起来了,橙黄色,很瘦弱,

17、一言不发,, ” “公路是棕红色的,如一道鲜活的擦痕 , ”对环境的描写做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语言画面感浓厚,又饱含情韵。如“远处的山更浑糊了,近处的山更沉重了。”“鸭群睡了,而虫鸣仍在,儿时一样的清越,在仅存的水湄和苔草之中。”【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 项有两个错误,第一,“繁琐的文字”错,应是“简洁优美的文字”;第二,“踌躇满志”错,应是“心中的迷茫”,因为养鸭人一直在漂流着,一直在寻找远方美好的乡村,而眼前这个被“车辙和鞋印碾过踏过”的乡村、被“带着金属气味的风划过”的乡村,不可能让养鸭人“踌躇满志”,只会让他感到“迷茫”。5. 试题分析

18、:这是一道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题目。首先明确划线句有无艺术特色,然后再圈划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结合文意进行解答。“未曾撕碎也未经证实的远方的故事”指的是对完整美好的乡村的向往等;“栖在夜色之中”,则有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之意。点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这是一个重要考点。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一般可采用关键词解读法、手法解读法、情感解读法和主旨解读法等方法来作答。比如本题,应结合关键词和语境来分析句子的含意。6.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要求鉴赏语言特色的题目。分析语言的特色可从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上考虑。如

19、: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回答本题可懂这三个方面来考虑。( 1)语言文字典雅秀丽,绘声绘色、形神兼备。对乡村环境的描写,绘声绘色、形象生动,如“风, 带着金属尖利的呼啸”“公路是棕红色的,如一道鲜活的擦痕”“绿水中是银亮的光斑和洁白的羽翎”;( 2)修辞手法多样。 文中大量运用拟人、 比喻等修辞手法, 具体、形象、生动,令人映像深刻。 如:“绿意慵倦, , ” “月亮如儿时一样升起来了,橙黄色,很瘦弱,一言不发, , ” “公路是棕红色的,如一道鲜活的擦痕, ”( 3)语言画面感浓

20、厚,又饱含情韵。如“远处的山更浑糊了,近处的山更沉重了。” “鸭群睡了,而虫鸣仍在,儿时一样的清越,在仅存的水湄和苔草之中。”点睛:语言本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整散句、长短句、修辞格、叠音词的运用上,有的用整句,有的多用散句,有的整( 整句 ) 散 ( 散句 ) 结合 ; 有的多用长句,有的多用短句,有的长( 句 ) 短 ( 句) 结合 ; 还有的运用修辞格等等,都是语言的表现形式。 单从形式上看,整句的语言特色为“典雅”,散句的语言特色为“口语化”,长句显得“柔和”,短句显得“激昂”,叠音词显得富有节奏感、韵律美。运用修辞格的要对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后,才能确定其或清新、或典雅、或华丽、或含蓄,

21、3.掌握语言特色的词语( 形容词 ) 、通过比较、选择予以定性。积累常见的语言特色的词语有:平实质朴、含蓄隽永,豪放刚健、黯淡凄婉,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幽默讽刺、富丽清新( 清新、华丽 ) 、淡雅肃静等等。结合具体内容,通过比较,使抽象的语言特色词语与具体内容吻合一致,选择恰当予以定性。(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近年来国内外游学线路迅速升温,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游学的方式拓宽眼界。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暑假国内游学报名人数增长140%以上,是海外游学增长率的2 倍。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参加游学的人数位居前列。据携程发布的

22、2017 年我国城市家庭亲子游学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 显示,今年暑期报名海外游学的人数增长达到70%,人均花费2.5 万元。而国内游学的增长是出境的2 倍,人均花费在4000 元。从售卖城市的分布来看,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报名参加游学人数最多,一线城市排名靠前。内蒙古、宁夏、贵州、甘肃等城市是国内游学热门目的地,沙漠徒步、草原亲子、文化自然游学等产品最为火热。在海外游学市场方面,报告显示,中产家庭是海外游学的主力;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位居十大海外游学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三甲。报告预计, 今年全国夏季海外游学市场规模达到80 万人次, 营收 200 亿元,国内外游学总体量预计超过3

23、00 万人次。材料二:不久前,微信朋友圈里很火的文章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里提到,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可是,她最近却连新衣服都不敢买了,原因就是孩子一个暑假就花了35000元。 20000( 美国游学 )+5000( 阿姨 )+2000( 钢琴 )+2000( 游泳 )+6000( 培优 )=35000 元。 这样养孩子的花费令人咂舌。那么问题来了,在一线城市,例如天津,孩子过暑假要花多少钱呢?就此“津云”前沿新闻记者在天津的部分网友中做了问卷调查,共收到203 份有效问卷,让我们来看看这些问卷反映了什么问题。在问卷调查中,对于孩子暑期花费这一项,有70%以上的网

24、友选择了 5000 元以下,仅有7%的网友愿意为孩子花费上万元。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中不难看出,花费的大头是海外游学,这跟近两年中小学生出国游学热不断升温有关。对于调查中,“您自己的孩子或者周围朋友的孩子参加过海外游学吗”一项, 选择“周围很多孩子参加过”的网友仅 20%,大多数人“周围孩子参加过海外游学”的没几个,或者干脆没有。对于“有机会是否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 50%以上的网友认为应该视家庭经济条件而定,而“有机会就会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网友不足 20%。对于参加海外游学的目的,绝大部分网友选择为了让孩子开阔视野,提高独立性,仅 16%的网友认为是“同学都去,不去怕孩

25、子有失落感”。对于目前孩子的教育消费,过半网友认为偏高了,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但认可放养式教育的家长却寥寥无几。对于暑假怎么过才有意义,网友们意见不一,但愿意遵从孩子的意愿者不少。从该调查可以看出,家长们还是比较理性的,更认同培养孩子量力而行,对海外游学这样的高端消费盲目跟风者不多。以下是其中的两个调查数据图:1 有机会您会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吗?数据图一2 您认为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数据图二北方网材料三:何谓“游学”?传统上,游学是游学者游历四方、寻师求学、传播思想的文化活动。古语云:“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游学之益在于体验,人世间有些知识,有些情感,有些

26、体会,非亲历其境不能得其益。游学传统由来已久,早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就有“游学博闻”之语。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余年,行程数千里,历经艰难险阻,一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边带领弟子读书、体验山水、感悟人生,并将一路的所闻、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进行整理,编成论语 ,传诵至今。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漫游祖国各地,到处寻访古迹,采集传说,行迹所至,殆遍宇内。 壮阔的游历, 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阅历,而且壮丽山水中的灵气,也赋予了他“疏荡颇有奇气”的文风,为他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一直到明代的徐霞客、清初的顾炎武,这种传统代代相

27、传,成就了中国古人知行合一的优良士风。其实不仅仅在中国,游学也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教育形式。13 世纪,来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学17 年,其口述的马可波罗游记不仅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奠定了新航路开辟的基础,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元朝地理和历史的重要典籍。18 世纪,英国上层社会也兴起了一股赴欧洲大陆游学的热潮。今天的日本,游学早已成为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国家大力支持中小学学生游学,并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其费用。曾经,游学这种教育形式因费时、费力、费钱等缺点的存在,加之社会各方担心学生在游学过程中会受到意外伤害,一度有被搁置的趋势。2016 年末,教育部、中国国家旅游局等11

28、 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该计划的发布和实行使游学获得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其扫清障碍,解除后顾之忧。从目前来看,游学传统的回归弥补了学校教育的很多不足,扩大了见闻、磨炼了意志、陶冶了情操,值得大力推广。但目前也有些游学掺杂了一些别的因素,比如有些融入了过多的商业因素,游学逐渐变成商人赚钱的一种手段。对于这些问题,摆正心态是关键。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要意识到游学是为学生提供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是锻炼学生意志和提升境界的绝佳方法,尤其是那些在自然界中的游学,可以使学生在天地人的交融之中陶冶人格境界,感受天地的大气象。游学教育

29、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 其价值依然灿若明星,其精髓贵在知行合一,诚如青年毛泽东所言:“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光明时评7.根据两个数据图及材料二,下列关于海外游学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54% 的网友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是否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表现得很理性。B.多数网友并没有反对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但仅有20%的网友明确表示会让孩子参加。C. 多数网友希望孩子通过海外游学实现“开阔视野”“提高独立性”的目的,但这些想法都是家长一厢情愿。D. 16% 的网友因怕孩子有失落感而让其参加海外游学;对于暑假怎么

30、过才有意义,网友们虽意见不一,但愿意遵从孩子的意愿者不少。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A.材料一表明2017 年暑假海内外游学人数大幅增长,并点出了游学的热门目的地,材料二以天津的部分网友为调查对象,指出家长们的选择还是很理性的。B. 材料三以较大篇幅谈及游学的内涵和中外游学的传统,并借着阐释游学的意义与价值,深刻地揭示了游学的精髓在于知行合一。C. 曾经,游学这种教育形式一度被搁置,是因为社会各方担心学生在游学过程中会受到意外伤害。D. 针对游学融入过多的商业因素的情况,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做出了保障,从而消除了家长“有游无学”的担忧。E. 三则材料,

31、虽然体裁不一,但是对象一致,都是对游学现象的报道与评论,有利于我们从不同视角认识游学这一现象。9. 怎样才能正确地开展游学活动?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概括。【答案】 7. C8. AB9. ( 1)根据家庭经济情况,量力而行,合理设计。( 2)正确认识游学的意义和价值,有针对性地开展游学活动。( 3)把游学活动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 4)遵从孩子的意愿,更好地锻炼孩子,促进其成长。【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 项“这些想法都是家长一厢情愿”理

32、解不准确,不能说“开阔视野”“提高独立性”就一定不是孩子的选择。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 项,“游学这种教育形式一度被搁置”错,根据材料三,应为“游学, 一度有被搁置的趋势”;另外,该项对原因的分析也不全面,游学 , 一度有被搁置的趋势除了担心学生在游学过程中会受到意外的伤害之外,还因为费时、费力、费钱等缺点的存在;D项,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只是使游学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并不能限制商业因素对游学的渗入;E 项,材料一没有评论。学 .科 .网 .学

33、 .科 .网 .学.科 .网 .学 .科 .网 .学 .科 .网 .学 .科 .网 .学.科 .网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陈恕,字 仲言,洪州南昌人。少为县吏,折节读书。太平兴国二年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洪州,恕以乡里辞。改澧州。澧自唐季为节镇兼领,吏多缘簿书干没为奸。恕尽擿发其弊,郡中称为强明,以吏干闻。会契丹引去,召入为户部郎中、户部副使,迁右谏议大夫、知澶州。驿召为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太宗询以农战之旨,恕对曰:“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太宗曰

34、:“卿第行,朕思之。”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遂寝。俄知代州,入判吏部选事,拜盐铁使。恕有心计,厘去宿弊,太宗深器之,亲题殿柱曰“真盐铁陈恕”。恕每便殿奏事,太宗或未深察,必形诮让。恕敛板蹴缩,退至殿壁负立,若无所容。俟意稍解复进,悫执前奏,终不改易,如是或至三四。太宗以其忠,多从之。迁礼部侍郎。真宗即位,加户部,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恕久不进,屡趣之,恕曰:“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真宗嘉之。咸平二年,帝北巡,充行在转运使。俄以母老求解,拜吏部侍郎。五年,知贡举。恕自以洪人避嫌,凡江南贡士悉被黜退。又援贡举非其人之条,故所取甚少,而所

35、取以王曾为首,及廷试糊名考校,曾复得甲科,时议称之。恕事母孝,母亡,哀慕过甚,不食荤茹,遂至赢瘠。起复视事,迁尚书左丞、权知开封府。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真宗曰:“卿求一人可代者,听卿去。”是时寇准罢枢密使,恕即荐以自代,遂以准为三司使,恕为集贤学士、判院事。准即检寻恕前后改革兴立之事,类以为册,及以所出榜,别用新板,躬至恕第请判押。恕亦不让,一一押之,自是计使无不循其旧贯。(节选自宋史?陈恕传 )注释:擿发: t f 揭露。 悫: qu 诚实,谨慎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古者兵出 / 于民无寇则耕/ 寇至则战 / 今之戎士皆

36、以募致衣食万一生变 / 悔无及矣 / 仰给县官/ 若使之冬持兵御寇/ 春持耒服田/B.古者兵出于民/ 无寇则耕/ 寇至则战/ 今之戎士皆以募致/ 衣食仰给/ 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 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 / 悔无及矣C. 古者兵出 / 于民无寇则耕/ 寇至则战 / 今之戎士皆以募致/ 衣食仰给县官/ 若使之冬持兵御寇/ 春持耒服田 /万一生变 / 悔无及矣 /D. 古者兵出于民/ 无寇则耕 / 寇至则战 / 今之戎士皆以募致/ 衣食仰给县官/ 若使之冬持兵御寇/ 春持耒服田 /万一生变 / 悔无及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是男子20 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

37、所取、女子15 岁许嫁举行笄礼时所取,以供同辈或朋友称呼。B.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C. 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如咸平;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明清以前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往往有多个年号。D. 起复,指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守丧尚未满期而应召赴任官职;也可泛指一般开缺或革职官员重被起用,文中即是前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陈恕为官清廉,精于吏治。他因自己家在洪州而辞去洪州通判之职,后改任澧州通判,到任后将积久的弊政清理一空,

38、太宗极其器重他,亲笔在殿柱上题词“真盐铁陈恕”。B.陈恕公忠体国, 讲究策略。陈恕奏事,有时太宗没有深察,误解责问;他就收回手板退到大殿墙边站立,等皇帝气消了一点后,又上前奏事,不改变立场,有时会如此三四次。太宗因他忠心,大都采纳了他的意见。C. 陈恕非常孝顺,事母尽心。母亲年老,他曾请求解官回家服侍,未被批准。母亲死后,他又因过度哀伤,不吃荤腥,以至于瘦弱不堪。D. 陈恕擅长识才,举贤任能。陈恕生病,后病情加剧,上表请求任闲职,真宗要他推荐可以接替他的人,于是他推荐了当时被罢免了枢密使之职的寇准,寇准被真宗任命为三司使后不负所托。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富于春秋

39、,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 2)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答案】 10. D11. C12. A13. ( 1)陛下年轻,如果知道府库充实,恐怕生出奢侈之心,臣因此不敢上报。( 2)陈恕已经生病了,还勉强亲自处理政事,几个月后病情加剧,上表请求任馆殿里的闲职,用获得的俸禄来解决家贫之急。【解析】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首先可从句式结构上排除,“无寇则耕/ 寇至则战”句式结构一样,所以排除AC。“衣食仰给”中“仰给”指依靠别人供给,那么根据句意应该说明“衣食是谁提供的”,所以应该是“衣食仰给县官”,意思是补给都要依靠官府

40、。故选D。这句话的意思是:古时候兵从百姓中临时征集,没有军情就种地,敌寇来了就当兵打仗,现在的战士都是招募来的,补给都要依靠官府,如果让他们冬天持兵器抵御敌寇,春天拿着锄头种田,万一有什么变故,后悔都来不及啊。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

41、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 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

42、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 : ) ,“哉”后叹 ( !) ,“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 ? ) ,“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 ( 。 ) 或逗 ( , ) 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C明清以前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往往有多个年号”错,应为“明清以前一个皇帝往往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A 陈恕“得到太宗的器重”,太宗“亲笔在殿柱上题词真盐铁陈恕”是在陈恕“任代州知州”并被“授予盐铁使”之后,而非任职澧州之时。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注意关键字词,( 1)“富于春秋”指年少,年轻。“侈心”奢侈之心;“是以”因此。(2)“亲职”亲自处理政事;“表”名词作动词,上表;“奉”通假字,通“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