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doc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100016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4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高效、集约、均衡、永续发展的美好江苏目录I#序言第一篇 条件与基础 4第一章 自然条件 4第一节自然状况 4第二节综合评价 6第二章 经济社会状况 7第一节基本状况 7第二节综合评价 8第三节存在问题 810第二篇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第三章 指导思想 10第一节空间开发理念 10第二节主体功能区类型 12第四章 规划目标 14第一节主要目标 14第二节空间开发战略格局 16第三篇 主体功能区 20第五章 主体功能区划分 20第六章 优化开发区域 23第一节 功能定位 23第二节 发展方向 23第七章 重点开发区域 26第一节 功能定位 26第二节 发展方向 26第八章

2、农产品主产区 29第一节 功能定位 29第二节 发展方向 29第九章 禁止开发区域 31第一节 功能定位 31第二节 管制原则 31第三节 近期任务 32第四篇 区域政策与绩效评价 34第十章 区域政策 34第一节 财政政策 34第二节投资政策 35第三节产业政策 36第四节土地政策 38第五节环境政策 39第六节人口政策 41第七节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 42第十一章绩效评价 43第五篇 规划实施 45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 45第一节省级人民政府职责 45第二节市县级人民政府的职责 48第三节监测评估与公众参与 49附件 1主体功能区名录 51附件 2点状重点开发区域 53附件 3其他限制开发区域

3、农产品主产区) 55附件 4禁止开发区域名录表 57附件 5附图 694江苏气候宜人、平原广阔、土地肥沃、 物产丰富, 千百 年来承载着鱼米之乡的盛誉,是无数人为之向往的梦里水 乡。在 10.67 万平方公里的江苏大地上,江河湖海交汇,自 然禀赋优越,是我国最具开发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富庶宝地。 为了让美丽富饶的江苏大地经济更繁荣、 社会更和谐、 区域 更协调、 人民更富裕、 环境更优美, 必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 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国家国土空间开发的重大战略 部署,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也是江苏全面建 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 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保 障。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

4、 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 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 经济布局、 国土利用、 环境保护和城镇化格局, 将国土空间 划分为优化开发、 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 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 开发方向和开发强度, 实施区域开 发政策,规范空间开发行为, 促进人口、 经济、 资源环境的 空间均衡和协调发展。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就是要提高城镇化地区的开发密 度,促进经济和人口的集中集聚, 增强集约开发能力; 就是 要优化建设、 农业和生态三大空间结构, 有效落实开发与保 护并重的要求,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就是要合理配置公共 服务资源, 促进形成基本公共服

5、务均等化, 缩小地区间公共 服务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就是要制定并实施差别化的区 域政策,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 增强区域协调发展与管 理能力。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2011-2020 年)(以下简称 本规划) 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 科学开发国土 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 是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 基 础性和约束性规划。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开展全国主体 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 2006? 85 号)、 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 ( 国发 , 2007? 21 号),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2010-2020 年)和江苏省“十一五” 、“

6、十二五”规划纲要 ,并参考 相关规划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范围为全省陆地、 内水和海域 空间。本规划总体上以省辖市城区和县 (市、 区)作为主体 功能区的划分单元。 本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 时间是 2020 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将根据形势 变化和评估结果实时调整修订。海洋既是目前我省资源开发、 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也 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鉴于海域空间在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特殊性, 省有关部门将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并作为本规划的重和本规划编制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要组成部分,另行颁布实施。2第一篇 条件与基础江苏自然条件优越, 区位优势明显, 开发历史悠久, 发

7、展基础雄厚, 是我国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 长期以来的工业 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使江苏的国土空间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 变化。构建高效、集约、均衡、永续发展的美好江苏,要全 面认识国土空间的自然条件、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第一章 自然条件江苏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 是我国三 大平原之一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季分明, 地 势平坦, 水土资源丰富, 自然灾害少, 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承 载能力强、 开发适宜性高、 人居环境优的区域 (图 1、图 2)。第一节 自然状况地形地貌。 平原广阔,平原面积占陆域国土空间的 68.8%,主要由苏南平原、江淮平原、黄淮平原和东部滨海 平原组成,

8、江河湖泊密布, 水面面积占 16.9, 平原和水面 面积比重均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低山丘陵环绕, 集中在西南 和北部地区,面积占 14.3%,主要有老山山脉、宁镇山脉、 茅山山脉、宜溧山脉和云台山脉等(图3、图 4)。气候特征。 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以淮河 灌溉总渠一线为界, 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北属暖温带 湿润季风气候, 具有南北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农业生产的适 宜性。水热同期,雨量适中,降水较为丰富,年均降水量 1000 毫米左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60%(图 5、图 6)。水资源。 水资源比较丰富,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 量 266.3 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 138.7 亿

9、立方米,水资源 总量 321.6 亿立方米;具有通过工程措施利用长江、 淮河和 沂沭泗河过境水资源的条件,长江过境水量为9114 亿立方米,还拥有太湖、洪泽湖和京杭大运河等主要水体。土地资源。 全省陆域国土面积 10.67 万平方公里, 占全 国的 1.1。2010 年,建设用地面积为 2.16 万平方公里, 农 用地面积 6.59 万平方公里, 分别占全省的 20.2和 61.8; 未利用地面积(含水面)占 18.0%;后备土地资源丰富,尚 未围垦的海域滩涂资源达 5000 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四分 之一。植被。 由北向南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落叶 常绿阔叶混交林及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

10、地带性植被类型, 并拥有多样的海岸湿地植物资源。但森林资源总量不足, 2010 年森林覆盖率为 15.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图 7)。其他资源。 有近 954 公里的海岸线和 1175 公里长江岸 线。海洋资源富集, 综合指数居全国第四位。 生态资源和自 然景观资源丰富, 拥有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重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遗迹等灾害。 我省自然灾害种类较多,但总体上发生级别不 高,具有区域性、季节性和阶段性特征。以气候、 海洋和地 质灾害为主, 台风、连阴雨、 冰雹等气候灾害和风暴潮等海 洋灾害时有发生, 部分地区有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 滑坡崩 塌等地质灾害。第二节 综合评价相对均

11、质性。 除北部边缘、西南边缘地势较高外,大 部分的地区属于冲积平原, 山地面积比重最大的县 (市、区) 也仅为 23.6%。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 降水时空分布相对均 衡,全省一半以上的县(市、区)水面面积比例超过10%。高承载性。 滨江临海,水气环境容量大,自净能力强; 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突发性恶性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低, 人居环境优良; 可开发的土地面积大, 可利用的水资源充沛, 适宜建港的海岸线和长江岸线资源丰富, 集聚人口和产业的 能力较强, 是高强度、 大规模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的优良地 区(图 8)。局部脆弱性。 全省受保护国土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 25%,局部地区生态系统较为敏感,

12、具有不同程度的生态脆 弱性,特别是易受洪涝、 滑坡、 沉降等灾害影响的地区易损 性较强(图 9、图 10)。第二章 经济社会状况江苏经济社会较为发达, 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程 度较高的省份, 2010 年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的目 标。第一节 基本状况区位。 位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区域,我国大陆东部沿 海中部,长江、淮河下游, 东濒黄海, 与上海、 浙江、安徽、 山东接壤,地理位置优越。人口。 2010 年,全省常住人口 7869 万人,人口密度 737 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5倍,居各省区之首, 城镇化率达 60.6%(图 11)。经济。 2010 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3、41425 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52840 元。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保持高速 增长,年均增速达 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 个百分点(图 12)。交通。2010年,高速公路网通车总里程突破 4000 公里, 二级以上公路密度居全国第一;铁路营业里程1907 公里;建成沿海沿江深水港群, 拥有长江下游深水航道和连云港港 15 万吨级航道,港口万吨级泊位和吞吐量位列全国第一; 拥有南京禄口、 无锡硕放、徐州观音等 9 个空港; 南京、 徐 州、连云港是全国性综合运输枢纽(图 13)。第二节 综合评价区位显要。 我国 “两横三纵 ”城市化战略格局中的沿海、 长江、陇海三条重要轴线贯穿全省,绝

14、大部分区域是长江、 陇海与沿海的交汇区域, 是以上海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产出率高。 产业基础雄厚,技术水平高,配套能力强。 综合交通体系完备, 运输网络高效便捷, 利用国内外两种市 场和两种资源的能力较强; 综合开发成本低、 效益高, 劳动 生产率和地均产出率均位于全国前列。发展潜力大。 科教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社会和 谐稳定, 市场环境优良, 创新创业创优的发展氛围浓厚; 水 土气等主要自然资源匹配度高, 集聚要素资源能力强, 发展 大规模高密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潜力大。第三节 存在问题优越的自然禀赋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独 特的条件,

15、 造就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但也要清醒地 看到, 为保证 “两个率先” 宏伟目标的实现和永续发展的需 要,国土空间开发还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 是人多地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较快,对空间需求较大, 建设用地增长较快, 土地开发强度较高, 河湖水域存在无序 开发占用现象, 水面面积有所减少; 二是空间结构不够合理, 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 部分城市建设空间扩张过快, 土地利 用效率还不够高; 三是生态环境改善任务艰巨, 经济发展方 式转变相对滞后, 排污总量较大, 流域性水污染问题尚未根 本解决, 区域性灰霾污染呈加重趋势; 四是人口分布与经济 布局在空间上不够协调, 区域间

16、和城乡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较大。7第二篇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未来一段时期, 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继续快速推进, 空 间结构持续调整优化。 这一时期, 科学的国土空间开发导向 极为重要, 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 树立正 确的开发理念和开发原则。第三章 指导思想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 十八 大精神, 紧紧围绕富民强省和 “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 以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据, 以人口、 经济、资源环境在空间 上的合理均衡分布为要求, 明确空间开发的战略格局, 调整 开发方向,创新开发方式,规范开发秩序,提

17、高开发效率, 构建高效、集约、均衡、 永续的美好江苏,为率先基本实现 现代化提供空间安排和空间支撑。第一节 空间开发理念科学开发国土空间,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必须调整和 更新开发理念, 坚持节约优先、 保护优先、 自然恢复为主的 方针。主体功能理念。 根据自然条件的适宜性和资源环境的 承载力,确定空间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分为开发建设功能、8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在空间开发的过程中,要突 出主体功能,也要兼顾其他功能的发展。空间均衡理念。 要促进经济、人口和资源环境三大要 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匹配。 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的地区, 以开 发建设功能为主,应提供更多的工业和服务产品,集聚更多 的人

18、口;其他地区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和生态服务功能, 以提 供农业产品和生态产品为主, 减少农业人口,降低人口密度。 促进人口分布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在空间上的均衡布局,缩小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空间结构理念。空间结构是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在空 间上的反映,每个主体功能区都要合理配置建设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以开发建设功能为主的区域, 建设空间比 例相对较大,以农业生产和生态服务功能为主的区域,农业空间和生态空 间比例较大。必 须把空间结构 调整作为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 的重要内涵,国 土空间开发的 着力点应放到调整和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上。工业品份额增加 开发集约度和优先序增加要素集聚

19、农业或旅游等开发生态保护使用内容和强度限制增加 生态品份额增加专栏1空间均衡的要素集聚与财富转移关系9生态补偿理念。 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 人气候是人类生活的共同需要, 是空间开发中不可或缺的重 要组成部分。要对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的区域加大转移支付 力度, 维系生态平衡, 实现这些区域的永续保护, 提高生态 文明建设水平。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类型 根据国家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 按开发方式, 将 全省国土空间分为优化开发、 重点开发、 限制开发和禁止开 发四类区域; 按开发内容, 分为城镇化地区、 农产品主产区 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按行政层级,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

20、 以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为依据, 以 紧凑型开发、 开敞型保护为基本导向, 以不同区域的资源环 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为评价标准。城镇化地区、 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 是以提 供主体产品的类型为基准划分的。 城镇化地区是以提供工业 品和服务产品为主的地区, 也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 农产 品主产区是以提供农产品为主的地区, 也提供生态产品、 服 务产品和部分工业品;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以提供生态产品为 主的地区,也提供一定的农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品。优化开发区域是经济比较发达, 人口较为密集, 开发强 度较高、 资源环境问题凸显, 应该优化进行工业、 服务业和城镇开发的城

21、镇化地区重点开发区域是具有一定经济基础、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 应该重点 进行工业、服务业和城镇开发的城镇化地区。限制开发区域分为两类: 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即耕地 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尽管也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但从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出发,必须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 城镇化开发的地区;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 即生态系统脆 弱或生态功能重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 不具备大规模 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条件,必须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 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 化开发的地

22、区。禁止开发区域是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 护区域,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禁止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并点状分布于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之内的生态保护地区。第四章 规划目标第一节 主要目标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 2020 年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 形成的总体要求, 结合我省 “两个率先” 战略目标实现的需 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目标是:到 2020 年,全省 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国土空间格局,经济布局更加集 中,资源利用更加高效, 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开发秩序更加 规范,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 基本实现人口分布与 经济布局、资源环境相协调,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国土

23、空间开发格局清晰。 形成以优化开发区域和重 点开发区域为主体的经济建设布局, 推进人口适度集聚, 集 中全省 95%以上的经济总量和 80%以上的人口;形成以限 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为主体的农业与生态布局。 空间结构得到优化。 全省开发强度控制在 22%以 内,建设空间控制在 2.22 万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工矿空间 控制在 0.82 万平方公里以内,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减少到 0.90 万平方公里;农业空间为 6.88 万平方公里,基本农田 不低于 4.22 万平方公里 (6323 万亩);保护生态空间, 生态 红线区域占全省国土面积 20%,江河湖泊等水面面积不减 少,保持在 16.9%左

24、右。空间利用效率提高。 促进资源向优势空间集聚, 单 位建设空间的经济产出提高 2倍以上,城市人口密度进一步 提高;规模农业和高效农业面积大幅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单位生态空间蓄积的林木数量和涵 养的水量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缩小。 不同主体功能区以及同类主体功能区之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表1国土空间开发的规划指标指标现状值2020 年目标值开发建设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口比例(%)86 和 6395和80以上开发强度(%)20.2小于22建设空间(万平方公里)2.162.22其中:城镇丄矿空间(力平方公里)0.670.82农村居民点(万平方公里)1.030.

25、90农业空间(万平方公里)6.596.88其中:基本农田(万平方公里)/ (万亩)4.29/6648.354.22/6323粮食播种面积(万平方公里)/(万亩)5.32/7978.85.2/7800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例(%)1820江河湖泊等主要水面面积比例/ %)16.916.9林木覆盖率/ %)15.824地表水好于川类水质的比例/ %)6613纯收入的差距缩小,人均财政支出大体相当, 努力实现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 水、空气、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 切实保护,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4%,碳汇能力明显增强,地表水好于川类水

26、质的比例达到66%,自然灾害防御水平进一步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咼。第二节 空间开发战略格局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美好江苏永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出 发,构建全省城镇化、农业和生态三大空间开发战略格局。构建“一群三轴”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根据国家划定的主体功能区,结合我省对国土空间的综合评价,形成“-群三轴”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作为全省乃至全国工业化和城镇 化发展的重要空间(图14)。表2 2010年沿江城市群各城市基本情况名称国土面积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总规模(平 方公里)占全省比 例(%)总规模 (万人)占全省 比例(%)总规模(亿 元)占全省比 例(%)南京市6582.316.17800.471

27、0.185130.6512.39无锡市4787.614.49637.268.105793.3013.98常州市4384.574.11459.205.843044.87.35苏州市8487.777.951046.6013.309228.9122.28南通市10534.389.87728.289.263465.68.37扬州市6634.016.22445.985.672229.495.38镇江市3845.493.6016311.343.961987.644.80泰州市5796.855.43461.865.992048.724.95 沿江城市群。 沿江城市群是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 域,是我国参与国际

28、竞争的核心区域, 进一步做强长江三角 洲世界级城市群北翼核心区, 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 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打造江海一体的高端 生产服务业集聚区和我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先导区。 沿海城镇轴。 沿海地区是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区 域,加快建设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 以沿海综合交通通道 为纽带、 以近海临港城镇为节点的新兴城镇化地区, 形成我 国东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 沿东陇海城镇轴。 沿东陇海地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 开发区域,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 加快徐州都市圈 和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 深化与陆桥沿线 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协同,成为国家陆桥通道的东部重要支

29、 撑。 沿运河城镇轴。 彰显运河文化底蕴和环境景观特 色,突出集约发展、绿色发展, 形成贯通南北、 辐射带动苏 中苏北腹地的特色产业带。 加快建设沿运河城镇、 交通、 生 态走廊, 深化淮河流域地区经济合作, 走出一条生态、 环保、 低碳发展的特色之路。构建 “两带三区 ”为主体的农业空间格局。 根据全国主 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农业战略格局,以全省农业区划为支撑,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确定 “两带三区 ”的农业空间格 局和重点生产基地(图 15)。沿江农业带。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扩大多种经营, 重点建设优质水稻、弱筋专用小麦、双低油菜、蔬菜林果、 花卉苗木、畜禽、特色水产基地, 发展城郊型

30、 生态型和体 验型农业,成为我省重要的综合性农产品生产区域。 沿海农业带。 大力推进规模化农业生产, 提高农业 机械化、设施化水平和产出效率,建设粮食、棉花、蔬菜、 水果、畜牧、桑蚕生产基地;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发展海洋 渔业,建设特色海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加大沿海 滩涂农业开发力度, 建设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耐盐能 源植物种植基地。 太湖农业区。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提高农业机 械化、设施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 在确保稳定现有粮食自给 率的基础上, 稳定优质粳稻生产, 建设特色鲜果、 优质茶叶、 绿叶无公害蔬菜、 花卉苗木、特色水产和优质肉蛋生产基地, 发展都市型、 生态型

31、观光型农业, 满足当地居民日常生活、 农业科普、休闲体验等多元需求。 江淮农业区。 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 积极发展 高效特色农业和外向农业, 重点建设优质粳稻、 中强筋小麦、 双低油菜、花卉苗木、蔬菜、特色畜禽和水产品生产基地,成为全省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化生产区域渠北农业区。 加快农田水利综合治理, 改造低产田, 完善农田林网, 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和设施化水平, 重点建 设优质稻米、 中强筋小麦、 绿色蔬菜、 优质水果、 花卉苗木、 畜牧产品生产基地, 成为重要的商品生产基地和特色农产品 出口基地。构建 “两横两纵 ”为主体的生态空间格局。 按照大江大 河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的要求, 结合我

32、省自然地形格局和重 要生态功能区分布,形成 “两横两纵” 的生态保护屏障 (图 16)。 “两横” 是指长江和洪泽湖 -淮河入海水道两条水 生态廊道。 长江是江苏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 是江苏人民赖 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河;洪泽湖 -淮河入海水道是连接海洋 和西部丘陵湖荡屏障的重要纽带, 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物种交 汇、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区域。“两纵” 是指海岸带和西部丘陵湖荡屏障。 广阔的 近海水域和海岸带,是江苏重要的“蓝色国土” 。西部丘陵 湖荡屏障,主要由骆马湖、高邮湖、邵伯湖、淮北丘岗、江 淮丘陵、 宁镇山地、 宜溧山地等构成, 是江苏大江大河的重 要水源涵养区, 也是全省重要的蓄滞洪区和

33、灾害控制区, 对 于我省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减灾防灾等具有重要作用。第三篇 主体功能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必须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 限制开发、 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 发展目标 和发展方向。第五章 主体功能区划分综合运用指数评价法和主导因素法, 对省辖市城区和县 (市、区)确定主体功能(图17-25 )。明确优化开发区域面积 1.84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17.5%;重点开 发区域面积 2.04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19.4% ; 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面积 6.63 万平方公里,占 全省国土面积的 63.1%(图 26)。我省优化开发区域指长三角 (

34、北翼) 核心区, 也是国家 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 的大部分地区及南通、扬州、泰州的城区,人口和 GDP 分 别占全省的 39%和 60%(图 27)。我省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沿东陇海的徐州、 连云港市 区和沿海地区、苏中沿江地区以及淮安、宿迁的部分地区, 也包括点状分布于限制开发区域内的县城镇和部分重点中 心镇,人口和 GDP 分别占全省的 18%和 13%。其中东陇海 地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 其他区域为省级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图 28)限制开发区域指除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以外 的地区,人口和 GDP 分别占全省的 43%和 27%,其中国家 产粮

35、大县为国家层面农产品主产区, 其他均为省级农产品主 产区(图 29)。禁止开发区域指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和省 级风景名胜区、 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 国家地质公园、 饮 用水源区和保护区、 重要渔业水域、 清水通道维护区。 其中,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国家森林公园、 国 家地质公园等为国家级禁止开发区域; 其他区域为省级禁止 开发区域(图 30)。未来一段时期, 是我省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 并率先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根据主体功能定位推动我省经 济社会发展, 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是坚持把发 展作为第一要务。 推进形成定位明确、 布局合理、

36、功能清晰 的主体功能区, 将进一步优化我省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使发 展条件优越、承载能力较强的城镇化地区进一步集聚生产要 素、提高开发效率、 增强综合实力; 使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 得到有效保护, 要求更加明确, 功能更加清晰; 使全省城乡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基本公共服务更趋均衡, 资源利用更趋 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增强, 使“两个率先” 的各 项目标在空间上得到有效落实, 以科学开发引领未来更加长远的发展21第六章 优化开发区域 第一节 功能定位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最高、创新能力最强、 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 建成具 有国际影响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

37、造业基地, 全国重要的创 新基地; 亚太地区的重要国际门户, 辐射带动长江流域发展 的重要区域; 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江苏率先基 本实现现代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实现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先行区。第二节 发展方向优化开发区域要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国土空间 开发结构,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增强高端要素的集聚能力, 全面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到 2020 年,建 设空间适度增长, 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 生态空间基本稳定; 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进一步提高, 主城区人口密度不低于每 平方公里 10000 人。 优化建设空间结构。 按照“控制增量、盘活存量、

38、集约高效”的要求,促进集中、 集聚和集约发展, 不断提高 经济开发密度与产出效率; 控制建设用地增长, 适度减少制 造业建设空间,减少农村生活空间,扩大服务业、 交通、 城 市居住、公共设施空间; 加大主城区存量土地结构调整力度, 全面实施“退二进三” ,大力发展金融、商务、软件、外包 等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提升城市空间利用效率。 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 高效、高附 加值转变, 明显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 造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突出发 展生产服务业, 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 比重提高、 结构提升, 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大

39、力发展拥有自主知 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业, 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展规模,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 优化人口分布。 进一步增强人口集聚功能, 形成与 经济规模相适应的人口规模; 提高人口整体素质, 着重培育 和吸引知识型、 技能型高端人才; 优化主城区人口分布, 引 导人口均衡布局。 优化城市布局。 加快城镇化进程, 提高城市综合承 载力;发挥南京在长江中下游承东启西枢纽城市作用, 加快 宁镇扬同城化步伐, 强化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重要门户 作用。 发挥苏州、 无锡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 积极融入 上海,密切与苏中、苏北、浙北地区的联系, 提升在长三角 城市群中的地位。加快常州、镇

40、江等中心城市建设。 优化农业结构。 着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 积极构 建现代农业体系,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 标准化、 集约化和信息化水平;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 优化种植 结构,积极建设城郊绿色无公害蔬菜区和畜禽生产基地, 推 进水果、 花卉等作物标准化生产和畜禽养殖, 保持主要 “菜 篮子” 产品的自给率, 合理控制畜禽养殖规模; 发展水产品 生态高效工厂化养殖; 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设施农业、 都市 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满足城市多元化的农产品需求; 大力 推广农业先进技术, 运用农业现代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 水平, 运用信息技术培育发展智能农业、 精确农业, 提高农 业生产效

41、率和农产品质量;积极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深加 工,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基地; 推广示范循环型生态农 业,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加强农业国际合作, 拓展外向型农 业广度和深度。 优化生态系统格局。 加强生态修复, 维护生态系统 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 加强生态建设, 适度增加城市绿色空 间,构建城市之间绿色开敞空间, 改善人居环境; 加大污染 物排放总量削减力度, 提高排放标准, 加强环境治理, 重点 推进太湖、 长江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 提高水资源和水环 境质量;切实做好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第七章 重点开发区域第一节 功能定位作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 该区域 的功能定位是

42、 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具有较强 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具有全国影响的新型城镇密集 带;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我国重要 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我国重要的高效农业示 范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区。第二节 发展方向重点开发区域要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 增强吸纳要 素和资源的能力, 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 服务和带动中西 部地区发展, 提高对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到 2020 年,建设空间稳步增长, 控制农业空间过快减少, 保证基本 农田面积不减少,生态空间基本稳定。 统筹安排建设空间。 适度增加建设用地空间, 适度 增加服务业和城

43、市居住空间、 交通空间、 公共设施空间, 稳 定制造业空间,加大制造业空间存量调整,推进集中布局, 提高空间产出效益; 合理进行农村居民点整合, 推进集中居 住,减少农村居住空间; 加大土地后备资源整理和开发力度, 拓展发展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 进制造业, 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 提升集聚集 约发展水平;引导大型石化和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向沿海地 区转移和布局,积极发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海洋产业; 运用高新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 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 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重点发展现代物流、 科技研发、 创意设计等生

44、产服务业, 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 制造业的互动并进。 推进城镇化进程。 发展壮大中心城市, 提升县(市) 城镇发展水平。 发挥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徐州和东方桥头堡 连云港的龙头和带动作用, 加快东陇海城镇轴建设, 提高对 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力。发挥南通滨江临海的独特区位优势, 提高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的地位, 加快扬州、 泰州中心城市 建设, 提升区域竞争能力。 建设盐城区域性中心城市, 加快 沿海城镇轴建设, 有效沟通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 加快淮安 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升宿迁城市发展水平。 促进人口加快集聚。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 务,加强城市功能建设, 增强大规模吸纳人口的能力; 创造

45、更多的就业岗位, 消除农民进城的制度障碍, 为农村人口进 入城镇创造条件。 稳定农业生产。 加快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 提高农 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稳定提高粮食产量, 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合理有效配 置农业生产要素,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建设特色农产品 生产及加工基地, 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 业带,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 推进 畜牧业规模化、 标准化养殖, 稳定增加畜产品产量; 进一步 壮大渔业产业, 建设沿海现代渔业产业带; 加快农业科技进 步,加大沿海和黄泛平原等地区中低产田改造力度, 提高土 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

46、率; 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业, 鼓励发展 生产资料供应、 农业机械、科技推广、 信息咨询等农业产前、 产中、产后服务业。 保护生态环境。 重点保护近海、 河湖等生态廊道和 生态空间, 加强采煤塌陷区和开山采石区的生态恢复, 加强 地质灾害防治, 保证生态功能不退化; 在城镇和开发区周围, 留有开敞式的绿色生态空间,建设生态隔离带或生态廊道, 在沿海、 主要河流两侧和水源保护区建设生态林带; 实施严 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和资源化利用, 推进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园区和 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减少工业化、 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第八章 农产品主产区第一节 功能定位 作为基本农田和生态功能保护区集中分布的区域, 该区 域的功能定位是: 全省农产品供给的重要保障区, 农产品加 工生产基地,生态功能维护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第二节 发展方向 农产品主产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完善农业生产、 经 营、流通体系,巩固和提高在全省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积极发展旅游等服务经济,推进工业向有限区域集中布局。 到 2020 年,适度增加农业和生态空间,严格控制新增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划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