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城市更新和城镇人居环境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田海滨 文档编号:570078 上传时间:2025-07-30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9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五”城市更新和城镇人居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十五五”城市更新和城镇人居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十五五”城市更新和城镇人居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十五五”城市更新和城镇人居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十五五”城市更新和城镇人居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十五五”城市更新和城镇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十四五”时期取得的成就“十四五”时期,市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不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一是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推动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共实施基础设施项目586个、完成投资643.23亿元。全市新建改造城市道路410.6千米,打通了75条断头路、卡脖路,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6.85平方米。供水普及率达98%,天然气普及率达98.6%,供热普及率达98.6%。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平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人居环境水平大幅提升。中心城区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计划安置套数132814

2、套,基本建成15824套,竣工验收16567套,交付使用15675套。开工棚户区改造项目152个、132814套,基本建成69440套。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06万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75%、绿地率36.3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平方米。2018年,老马颊河全面消除黑臭。三是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整合“老李服务热线”和“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职能,建设“为民服务平台”,提供咨询、缴费、受理投诉等便民服务。网上可办率、“最多跑一次”实现率均达到100%。连续6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工作优秀市,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第二节发展机遇当前,国家更加注重完善城镇化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

3、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为我市城市更新和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郑济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即将建成,为我市高质量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难得机遇;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兴起,为我市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以及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孕育了重大机遇。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城市

4、更新和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加快建设富强、生态、创新、幸福,加快打造中部地区创新开放高地、豫鲁冀省际区域中心,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第二节基本原则政府主导,规划引领;以人为本,多方参与;绿色生态,低碳发展;注重品质,精细管理;改革创新,完善机制。第三节发展目标到2030年,全市城镇人居环境整体改善,基础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历史文化保护和风貌彰显能力进一步提升。展望2035年,市城市更新和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全面提升,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成熟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5、化基本实现,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健康、安全、宜居的人居环境。第四节指标体系专栏1市“十五五”城市更新和城镇人居环境建设规划主要指标指标202520302035属性城市城市、县城公共供水普及率(%)95,8597,9099,95约束性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10%以下9.6%以下9%以下约束性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市中心城区75%,县城4%市中心城区三80%,县级城市270%,或者在现状基础上增加10%市中心城区三85%,县城三75%约束性再生水利用率(%)中心城区231.2%,其他县城三29.5%中心城区三35%,其他县城三30%中心城区三40%,其他县城三35%

6、约束性城市建成区易涝积水点消除比例(%)100100约束性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城市98%,县城87%城市100%,县城92%城市100%,县城95%约束性城市道路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3.989预期性管道燃气普及率()城市97.5,县城60城市99,县城75城市99,县城85预期性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城市20%,县城10%城市65%,县城45%城市85%,县城80%预期性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63840预期性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1516预期性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55%预期性住房棚改安置房新开工和基本建成“十四五”期间新开工12.30万套、基本建成6.94万套“十五

7、五”期间新开工3.61万套、基本建成2.42万套预期性老旧小区改造“十四五”期间,老旧小区改造3.06万户“十五五”期间,老旧小区改造5.03万户约束性住房公积金归集总额(亿元)213565预期性住房公积金便捷化服务一网通办、零跑腿办结率45.73%住房公积金全部业务(除贷款外)全部实现网上办理住房公积金数字化服务基本实现,全部业务一网通办预期性第三章主要任务第一节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构建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落实国家和区域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黄河生态带建设。依托濮清南城镇发展轴、濮范台城镇发展轴,大力发展都市协同发展区、沿黄农旅发

8、展区、高效农业发展区。以金堤河、引黄入冀补淀一卫河(大运河)、马颊河(第一濮清南)、第二濮清南等主要河流为骨架,打造四条生态廊道。加快构建“一带、两轴、三区、四廊”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加快推进濮濮清一体化。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增长极培育和重要发展区域提升。有序实现城市“中心集聚、北进东扩、南连西调”战略,推动濮濮、濮清一体化,实现市城区与县城区完全融合,形成清丰县城区和东部化工功能区两个市域副中心,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积极引导重点区域更新。以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地为目标,鼓励市县级重点区域融合城市更新对存量用地的二次开发,鼓励集中连片实施更新,推进市城区内老城区、油田生活区、开发区濮水河、

9、东南东片区改造,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优化,促进片区功能整体提升。“十五五”期间,对市城区建成区内局部片区更新改造,基本消除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居住条件较差的区域。各县有序推进老城区部片区更新改造,全面提升县城形象。图1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合理控制建设密度。控制住宅建筑密度,新建住宅建筑密度控制在30%以下。落实规划环评要求和防噪声距离。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加大公共开敞空间“挖潜”供给力度。合理控制各类历史风貌保护地段的住宅建筑密度。严格管控建筑高度。结合区位、功能分区等划定不同的建设高度控制区,严格管控建筑高度,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新建I(X)米以上的建筑应相对

10、集中布局,并与城市规模和空间尺度相适宜。严格执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制度,对超限高层建筑要严格论证技术经济可行性,强化风貌管控,并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严格管控住宅建筑高度,市市辖区新建住宅建筑高度原则不超过26层。限制县城民用建筑高度,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6层及以下住宅建筑面积占比应不低于70%o二、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存量低效空间产业提效推进中心城区范围内老旧厂区改造,引导规模小、低效率、能耗大、停产的企业业态转型。制定土地置换政策,引导分散但效益较好、环境影响低的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化工企业向新型化工基地集中。挖掘石油文化遗址价值,完善建筑功能和配套服务设施,拓展文化生活空间

11、推动市县产业集聚区的提质增效,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保障产业用地及相关服务配套设施供给,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激活老旧厂区新活力。改造提质中心城区内老旧商业区,注重与周边资源有机融合、良性互动,将现代化商业设施建设与特色文化融为一体,建设新型消费场景。盘活低效用地,结合科教资源优势培育创业、创新、创意产业。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营造全龄友好包容社会加强城市医疗卫生、养老、教育、体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美好生活需求。积极拓展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

12、实施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工程,根据群众就近健身需要,规划建设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小型健身运动场地和足球场等设施。每万人城市文化建筑面积增加500平方米。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强无障碍和适老化设施建设,推进公共设施和老旧小区无障碍提质改造。补齐城镇无障碍环境建设短板,着力改善残疾人、老年人无障碍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覆盖率。加强养老设施建设。建设连锁化、标准化、网络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满足提供失能照护及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等服务的要求。推进公共场所、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加强对失能失智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推进未成年人救

13、助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儿童之家”、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推进城市街区、社区以及学校、医疗机构、公园、图书馆、绿地等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适幼化改造,推进儿童友好型服务设施、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和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四、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十五五”期间,将老旧小区改造与完整社区、绿色社区有机结合,实现基本功能得到完善、居住环境明显好转、社区治理体系趋向完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积极开展适老化改造,建设无障碍设施,推动老旧住宅楼加装电梯,利用现状房屋和小区公共空间补充配套设施、增加停车设施。“十五五”期间,实施509个

14、2039栋楼、50278户老旧小区改造提质,全面完成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提质任务,有选择地改造部分20002005年建成的老旧小区。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以“六有”(有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有健全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有完备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有全覆盖的物业服务、有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为目标,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新建大型居住小区独立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便民商业服务和公共活动空间等设施。鼓励新建小型居住小区和老旧小区将存量用房和周边用房提供给所在街道、社区,用于小型居住小区、老旧小区养老托幼、医疗卫生等

15、配套服务,充分利用现有周边街区承担便民商业服务功能。推进绿色居住社区创建行动。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统筹推进绿色社区创建行动,以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方式,推进居住社区人居环境建设整治,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社区设计、建设、管理和服务全过程,“十五五”期间,市新增绿色社区150个。专栏1城市更新专项行动L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十五五”期间,对中心城区内老城区、油田生活区、开发区濮水河、东南东片区更新片区实施城市更新。老城区更新片区:东至京开大道、西至濮上北路、北至黄河西路、南至建设中路。正大建材更新片区:东至长庆中路、西至京开大道、北至中原西路、南至黄河东路。油田生活区更新

16、片区:东至文明路、西至大庆中路、北至中原西路、南至江汉路。开发区濮水河更新片区:东至华安路、西至濮水路、南至益华街、北至中原西路。东南东片区更新区:东至106国道、西至大庆路、北至胜利路、南至站前路。2.老旧小区改造“十五五”期间,实施509个、2039栋楼、50278户老旧小区改造提质,全面完成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提质任务,有选择地改造部分2000年一2005年建成的老旧小区。第二节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特色风貌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全面开展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普查摸底工作。重点关注“龙源、杂技、京杭大运河和黄河”四大文化主题和红色革命文化,进一步挖掘具有一定保护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历

17、史文化遗存,注重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使具有明显地域和历史文化特色的传统建筑、优秀近代建筑、历史街区做到应保尽保。建立常态化体检评估与监督问责机制,初步形成保护对象的全过程保护管理机制。有序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和挂牌工作。2026年底前完成历史建筑的测绘、建档及公布挂牌工作。2022年全面完成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建筑普查和确定工作,2030年末,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挂牌保护率达到100%O建档内容包括:建筑艺术特征、历史特征、建设年代及稀有程度,建筑的有关技术资料,建筑的使用现状和权属变化,建筑的修缮、装饰装修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纸、图片、影像等资料,建筑的测绘信息记录等,并提出

18、保护利用的内容和要求,制定改造利用技术导则。最大程度避免自主改造不当。建议历史建筑须先列入历史建筑再进行挂牌建档保护。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保护。有机更新历史文化街区,采用微改造的“绣花”“织补”方式,以小规模、渐进式节奏,维护整修历史建筑,持续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活力。支持和鼓励在保持外观风貌、典型构件基础上,赋予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当代功能,与城市和城区生活有机融合,恢复并彰显历史风貌,以用促保,避免大拆大建,挖掘机会空间,防止过度商业化。推行“拯救老屋”行动,加快修缮有价值的古民居,恢复传统街巷院落风貌。二、健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立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管理机

19、制,全面提升市及各县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扩充保护对象名录,初步构建多层级多要素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积极开展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体系规划的编制探索,统筹全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到2030年,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初步构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活化利用经验,建设性破坏行为得到明显遏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乡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三传承历史文化文脉推动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利用传承。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和历史文化街区综合环境提升工程。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引导鼓励对历史建筑进行合理利用,以点带面带动历史城区、历史文化

20、街区人居环境改善。对于产权不明、资金缺乏、现状维护较差的历史建筑,实行试点修缮活化逐一推进,前期选取区位优越、特色鲜明的建筑单体或院落。2030年末,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保护修缮率达60%以上,城市历史建筑的空置率不超过10%。统筹保护与开发,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对于商业型和商住混合型历史文化段,注重保护历史名店和传统技艺,避免过度商业化和景观现代化;对居住型历史文化段,不能违背群众意愿搬空原住民进行商业、旅游开发,尽量保持传统生活氛围。控制腾退比例,留住真正原住民,延续社会结构与社群完整性。创新推进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在符合历史建筑的核心历史文化价值前提下开展多功能使用,居住、文化、商业、宗教及

21、公共服务类的历史建筑使用功能一般不做变更;其他使用功能的历史建筑,结合建筑特色进行单独利用,鼓励发展公共服务、文化展示、文化创意办公以及公益性办公等功能。引入社会力量和资本,加强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对国有历史建筑,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符合要求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出租或出让,给予减免国有历史建筑租金、放宽国有历史建筑承租年限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参与保护工作;非国有历史建筑以收购、产权置换等方式鼓励、支持保护责任人通过功能置换、兼容使用、经营权转让、合作入股等多种形式促进其活化利用。建立全民参与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平台,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专栏2开展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项行动1 .推进城乡历

22、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工作。持续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挖掘,重点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普查认定工作,对认定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及时开展标志牌设计和挂牌保护工作,完成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建立保护对象数据库。2 .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市目前有十字街和御井街2处历史文化街区,13处历史建筑和3处推荐历史建筑。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选取试点作为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保护活化利用经验。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编号类别名称年代地点1豫北传统民居民居清县和平西街2豫北传统民居民居清县东新街21号3近代建筑米仓民国县国庆西路90号院4近

23、代建筑原新华街大队门楼1949年1979年县西街5近代建筑原中国农业银行1949年1979年县御井街6近代建筑牌坊1949年1979年县红星街7豫北传统民居民居1949年1979年县马场街3号8近代建筑2层办公楼民国县民生街4号9豫北传统民居民居民国县民生街4号10豫北传统民居民居1949年一1979年县和平西街208号11古建筑民居清县和平西街42号12豫北传统民居民居1949年1979年县和平西街25号13豫北传统民居民居1949年1979年县南凤街84号市建议历JI建筑保护名录编号类别名称年代地点1大众路井房大众路井房县大众路2国庆路居民国庆路居民县国庆路3近代建筑回族清真寺南乐县城关镇

24、北关村注:建议历史建筑在公布批准前,按照历史建筑标准进行保护。四、加强城市和建筑风貌管控加强城市总体特色风貌塑造,科学划定城市景观风貌分区。合理规划城市开敞空间,严禁乱占耕地、挖湖造景等破坏自然生态系统行为。按照市风貌分区引导管控要求,完善公共建筑及住宅建筑的风貌形象。加强主次干道沿线、城郊结合部、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存量用地的环境整治,提高美化水平。结合东站等交通枢纽建设及周边片区更新,打造具有特色的门户形象。全面开展总体城市设计。深入分析区域自然、历史、人文环境特征,依据自然环境特征和城市发展脉络,对全域全要素特色资源进行识别和评估,提炼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元素,明确区域整体特色定位,通过城市

25、设计划定城市成长坐标,构建“城水相依、错落有致、疏密有度、疏朗大气”的城市总体空间格局。加强城市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对县历史文化街区、市石油风貌区、市高铁片区、市东北片区、清丰县商务区、旧城更新区以及历史风貌与遗产保护区等城市重点地区,应单独编制城市设计,并结合自然资源、历史人文等特色资源,构建特色空间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加强场所营造、公共空间与建筑设计引导。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不得破坏地形地貌和古树名木。鼓励公众参与城市设计,鼓励社区全过程参与微更新微改造设计,提高城镇空间的场所感、认同感和功能性。强化建筑设计管控和管理。严禁建设“贪大、媚洋、求怪”建筑和雕像。创新设

26、计方案优选机制,吸引高水平设计单位和设计大师参与城市和重要建筑设计。鼓励省内设计单位与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合作开展城市与建筑设计。重要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要通过公开竞标等方式优先选择设计单位。第三节促进绿化增量提质,打造绿色宜居空间一、高质量建设城市生态网络系统推进城市生态廊道建设。打造金堤河生态廊道、晋豫鲁铁路生态廊道、濮范高速生态廊道、G342生态廊道、引黄入冀补淀生态廊道、开发区生态廊道、G106生态廊道、工业园区生态廊道8条生态廊道,制定严格的空间管制措施。在政策允许条件下,适度拓展廊道功能,结合城区廊道内部或郊野公园,可开展都市农业休闲、农耕文化体验活动,丰富市民的生活体验。推进城市生态

27、景观带建设。依托城市水系,以“水际森岸、生生不息”为设计理念,对河道沿岸的空间、环境等进行规划提升,沿线建设生态绿色公共活动空间,不同地段融入标志性的主题雕塑、互动艺术装置等元素。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设计雨水径流收集净化系统,运用三重绿化造景,兼具景观效果提升及生态文明环保效用。按照不同河流的防洪标准设计堤岸,凸显为民利民服务功能与休闲游憩人文功能。重点打造马颊河生态景观带、老马颊河一御龙河生态景观带、郑济高铁生态防护带、潴龙河生态景观带、第二濮清南干渠景观带、卫都河生态景观带、濮水一引潴入马河生态景观带、赵北沟+清河生态景观带。专栏3城市生态廊道景观绿带建设项目1 .城市生态廊道项目管控濮

28、范高速、晋豫鲁铁路、G342基础设施廊防护空间,对廊道内违法建设用地进行清退,廊道内重点建设林带。畅通金堤河、引黄入冀补淀渠、G106生态廊道、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生态走廊,廊道内现状村庄基础设施、公服设施、建筑里面可适度进行改造、严禁新增建设用地,廊道内农林用地可适度开发都市农业项目。2 .城市生态景观带建设项目对马颊河、濮水河、顺河沟局部段进行拓宽,结合节点湖面丰富游憩空间。对城区滨水岸线老旧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对景观绿化进行品质提升,增加市民休闲空间。二高标准建设城市公园构建“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的公园体系,打造生态、舒适、可达的高品质开敞空间。城市公园规划布局“综合公园一社区公园一专类公园一

29、带状公园一街头游园”五类,其中,综合公园10处(市级5处、区级5处),对社区公园、专类公园作出指引,结合街头游园、口袋公园的布局,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2千米见林带”的目标;结合水系湖面打造5处郊野公园,将中心城区打造成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自然融合”的绿色公园格局。见缝插绿重塑城市绿色新空间。结合城市更新,改造提升单位、社区、老旧小区绿地,加大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破墙透绿力度。增加口袋公园、街头游园等小微绿地,完善城市公园体系建设。推广生态屋顶、立体花园、绿化墙体等,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到2030年,市城区新建街头游园15处。专栏4城市公园建设项目1 .综合公园建设项

30、目市级公园:新建盘锦公园,提质濮上园、湖滨公园、濮东公园和戚城公园。区级公园:新建教育公园(市一高新校区北侧)、主题公园(卫都大街与文明路交叉口东北角),提质绿色庄园、市民公园、昆吾园。2 .社区公园建设项目濮上路东侧绿地、开州路西侧绿地、大华公园。3 .游园建设项目卫都大街北侧绿地、祥源北路东侧绿地、百米绿廊、学林街南侧绿地、进水渠两侧绿地、引黄入冀南干渠两侧绿地(学林街至龙门北路)、开州游园、石化路滨河游园、老马颊河滨河游园。4 .郊野公园建设马颊河湿地公园、顺河湿地公园,提质龙山公园、西环公园、濮水公园。三、高质量建设城市绿道系统构建以区域绿道为骨干,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为补充,结构合理、

31、衔接有序、连通便捷、配套完善的绿道网络体系。建设不同风格的绿道系统,打造“一路一景、一街一景”的特色景观,构建城市绿色网络。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绿地率达到38%。第四节完善交通设施布局,畅享绿色便捷出行一、加快推进城市路网畅通工程建设按照“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高标准建设中心城区“十纵九横四环绕多连接”路网体系,打造濮上路、建设路、石化路、绿城路等连接各片区的快速通道,提高路网密度,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区“待贯道路”“瓶颈路”“断头路”。2030年城市道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二、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贯彻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以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

32、设示范城市为目标,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机动化交通中的主体地位,着力完善城市公交线网结构,构建以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汽车为补充,无缝对接城乡、城际公交以及长途客运网络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十五五”期间市城区建成黄河路中原路、京开大道2条“十字”快线公交走廊。三优化慢行交通系统格局推行绿色、低碳的交通出行模式,积极开展步行道、自行车道和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完善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慢行交通体系,城市新建、改造道路红线内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空间比例达到30%以上。四、加强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城市静态交通体系。按照“建管并举”的原则,以公共设施、商业设施集中地段、重要发展地段等为重点建设区域,加快推进公共

33、停车设施建设盾。鼓励智能化机械停车库等新型停车设施的建设,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企业、居住小区等土地使用权者挖掘潜力,增建新型停车设施,对平面停车设施进行机械化、立体化改造,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3789个。专栏5道路交通建设项目L城市路网项目昆吾路南延下穿瓦日铁路立交工程、市绿城快速路一期工程、华安路(开德路一卫都路)、工业大道(创达南路一濮瑞路)、商丘路(兴工路一濮工路)、中原路(S209一濮工路)、蓝海路(建设路一黄河路)、濮工路(建设路一中原路)、胜利路(龙乡路一昌湖路)、建设路(龙乡路一濮工路)、石化路(G106清河路)、常青路(大庆路一扶余路)、扶余路(胜利路一建设路)、绿城路西延(

34、342国道龙门路)2 .Gl06片区路网项目任丘路(盘锦路一林荫路)、五一路(东濮路一林荫路)、东濮路(绿城路中原路)、林荫路(龙泽大街一黄河路)、东濮路(龙泽大街一绿城路)3 .东南片区综合开发路网项目安居路(长庆路一滨河东路)、平安街(建设路一站前路)、戚城路(长庆路一马颊河)、文体东路(长庆路一滨河东路)、公园东路(石化路一站前路)、幸福路(石化路一站前路)、站前路(大庆路一马颊河)、玉门路(建设路一站前路)4 .东北片区路网项目大庆路北延(绿城路一澧州大街)、澧州大街(京开大道一文化路)、龙泽大街(京开大道一文化路)、卫都路东延(马颊河G106)5 .濮清一体化路网项目濮瑞路(卫都大街

35、一张仪路)、濮上路北延3亶州大街一G342)、金堤路北延3亶州大街一G342)、智诚路(龙泽大街一固双线)、盘锦路北段(苏北路一固双线)6 .濮濮一体化路网项目石化路(G106大庆路)、建设路(G106大庆路)、站南路(G106濮上路)、文明路(龙苑路一胜利路段)、滨河西路项目(石化路一龙苑路)、盘锦路南段(胜利路一站南路)、龙乡路(建设路一铁丘路)7 .快速路网项目龙乡路(苏北路一中原路)、绿城路(大庆路G106)高架、绿城路(大广高速一濮上路)高架、绿城路与龙乡路互通、石化路(濮瑞路一濮上路)改造提升、濮上路拓宽改造8 .路网优化及断头路打通项目建设路等17条道路养护工程、绿城路等13条道

36、路养护、市石化路等10条道(公)路下穿郑济高铁立交工程、五一路(濮瑞路一濮上路)、黄河路(内黄界一大广高速)改扩建、开州路(G342濮范高速)市政化改造提升、文化路(龙泽大街一绿城路)、黄河东路改造提升工程、长安路(342国道龙乡路)第五节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市民幸福指数一、推进城市给排水设施建设加强供水设施建设,保障供水安全。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保护,完善供水系统检测,建立风险评估与管控体系,确保水质安全。到2030年,市区、县城公共供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7%、90%以上。加强老旧供水管网改造,鼓励开展分区计量管理,控制管网漏损,市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到9.6%以下。开展节水降损和节水型城

37、市创建行动,市区和县城再生水利用率分别达到35%、30%以上。市城区实施中心城区自来水管网建设改造、污水处理厂改扩建、中心城区污雨水管网更新改造、再生水利用、污泥综合处置、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等项目。县城区新建改造供水管网606千米。专栏6供水工程建设项目L建设再生水利用工程依托市第一(包含油田基地)、第二、第三污水处理厂尾水,建设再生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24万立方米/天,同时在绿城路、黄河路、濮瑞路、长庆路、106国道等道路铺设再生水管道72000米,以及与再生水利用相关的附属设施等。2 .自来水管网建设改造工程项目新建供水管道85850米,改造供水管道3200米,共计供水管道89050米;新建

38、东南片区调峰泵1座及水厂升级改造。加强排水设施建设,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加快雨污分流、混接错接改造,努力实现雨污水管网全覆盖。“十五五”末,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压减污泥填埋规模,鼓励采用“生物质利用+焚烧”等处置模式,将垃圾焚烧发电厂、水泥窑、燃煤电厂等协同处置方式作为补充,城市、县城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分别达到I(X)%、92%o市城区实施中心城区自来水管网建设改造工程、污水处理厂改扩建、中心城区污雨水管网更新改造、再生水利用、污泥综合处置、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等项目。县城区新建改造污水设施283千米、雨水管网426千米。专栏7排水工程建设项目L污水处理厂建设一污搬迁工程,新建油田生活区

39、地下污水处理厂、市西南地下污水处理Fo3 .市城区污水管网更新改造工程改造18处雨污混接点(濮瑞路黄河路路口、中原路香山路附近、昆吾路益民路路口、开州路益民路路口、开州路胜利路路口、开州路人民路路口、胜利路帝丘路路口、帝丘路油田第五小学门口、胜利路马颊河桥处、五一路长庆路路口、五一路富泉花园门口、玉门路任丘路路口、盘锦路四季果岭门口、任丘路四季果岭东门、绿城路盘锦路附近、长庆路江汉路路口、长庆路南海路附近、长庆路大庆路附近),对市城区污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清淤疏,对断头管进行完善。4 .主城区排水泵站改造工程对开州南雨(污)水泵站、胜利小区雨水泵站、胜利路马颊河西雨(污)水泵站等11座雨水泵站

40、中原站(安庄)污水泵站,开州北污水站等8座污水泵站进行改造提升。5 .市城区雨水管网更新改造工程包含澧州大街(京开大道G106)、卫都路(马颊河G106)、龙乡路(中原路黄河路)、扶余路(胜利路建设路)、常青路(大庆路扶余路)、文体东路(长庆路一滨河东路)、戚城路(长庆路一马颊河)、平安街(建设路一站前路)、安居路(长庆路一滨河东路)、幸福路(石化路一站前路)、玉门路(石化路一站前路)、公园东路(石化路一站前路)等12条道路雨污水管网。6 .市雨水蓄排系统建设工程市西部城区雨水蓄排系统。利用规划中的西部防护林带(北至西湖、南至福民路、东至濮上路、西至华安路)内西汉黄河故道砂质土壤优良渗透条件

41、建设海绵城市蓄排工程,收纳西部城区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缓解地下水漏斗区发展。市南部城区雨水蓄排系统。利用铁路防护林带(东至昌湖路、西至华安路、南至站南路、北至晋豫鲁铁路)的有利条件,建设戚城河一颛顼河一平邑河及尾水处理湿地链工程,形成一系列的雨水蓄排海绵体,收纳南部城区雨水,利用人工湿地系统净化县污水处理厂及扩容项目的尾水,补充城市生态用水。市东部城区雨水蓄排系统。利用赵村东南方向是市高程最低点的条件,建设蓄排系统,收纳东部城区雨水进行调蓄,补充生态用水和城市绿化给水,联通初期雨水和末端雨水系统,建设东部城区大海绵体系。包括卫都路雨水蓄排系统,106国道雨水蓄排系统,咸城湖雨水湿地,御龙河、

42、老马颊河雨水排涝系统。7 .主城区排水防涝补短板一期工程对长庆路、黄河路、中原路等路段管径较小的雨水管道进行改造提升。8 .窖井盖综合治理工程对市城区污雨水井盖进行破损更新、加装标签、智慧化提升等更新改造。初步统计污雨水井盖30000座。9 .建设市污泥处置综合利用工程采用与豫能电厂协同掺烧工艺,规划设计处理规模300吨/天,建设污泥干化系统、蒸汽系统、循环水系统、废气处理系统、废水处理系统等。二完善城市能源系统,保障城市能源安全推进燃气工程建设,保障城镇燃气供应能力。合理配置天然气资源,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城乡燃气均衡化发展,着力完善天然气输配系统,提高调峰能力;着力优化用气结构,加强需求侧管

43、理;着力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加强市场监管,提高服务质量;着力培育燃气行业科技、管理创新,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有序推进燃气管网向乡镇和农村拓展延伸,2030年城市、县城管道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9%、75%o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利用,保障城镇供热能源供应。创新供暖体制和方式,对集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以外的区域,鼓励各地结合能源状况,采用工业余热、地热能、空气源热泵等清洁能源供暖。市城区实施建设和改造热力站工程,新增、改造城市供热管网和燃气管网,提升智慧热网平台系统。县城区建设热力站55座,新增供热管网588千米;建设城市燃气管网375千米,改造燃气管网40千米,新增功能照明6510盏。专栏8中心城区燃气、供

44、热能源工程建设项目L改造升级集中供热智慧供热系统平台。2 .建设和改造热力站58座,新增城市供热管网52.17千米,改造老旧供热管网56.73千米。3 .解决未供热小区85万平方米和城中村300万平方米。4 .集中供热高温水管网扩建二期工程,建设高温水管网DN900350总长52千米。5 .新增城市燃气管网184.5千米,改造老旧燃气管网51千米。推进电力工程建设,建立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体系。实施骨干电网工程建设,建设各电压等级灵活调配、多元化负荷安全接入的坚强智能电网。改造照明设施,提升节能环保水平。改造现有高耗能照明设施,“十五五”末,城市节能照明比例达到70%以上。建设多功能智能灯杆系统

45、建立完善城市照明建设管理标准,规范景观照明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照明信息化水平。专栏9中心城区电力与照明工程建设项目1.电力保障工程项目实施计划建设工业园区2x45万千瓦天然气调峰发电项目。建成国电1x5万千瓦背压式发电机组项目。推进仓颉500千伏变电站迁建工程。新建铁丘变、化工变等220千伏变电站6座,新增变电容量2200兆伏安。新建康庄变等110千伏变电站21座,新增变电容量1500兆伏安。城区配电网工程。包含中心城区电力电缆入地改造,充电桩设置;京开大道以东、高阳大街以南、209省道以西、石化路以北区域10千伏管廊建设,8位、12位、16位、24位电缆排管,共41.95千米;幸福路以东、绿

46、城路以南、京开大道以西、铁丘路站南路以北区域10千伏管廊建设,8位、12位、16位、24位电缆排管,共145.61千米;高铁存车场线路迁改、逐鹿至翟庄线路土建、逐鹿送出土建、逐鹿至龙乡土建、东部电网完善土建等110千伏管廊建设;充电桩布设。2.照明工程项目实施计划市城区景观亮化更新改造项目。对市城区机关单位、公共建筑、商业建筑等建筑单体,黄河路开州路、中原路京开大道等道路交叉口,以及中心广场、高速引线等城区主要节点进行亮化更新提升。马颊河河道亮化更新改造项目。对马颊河河道(石化路一绿城路)段现有亮化进行提升改造。对市城区现有路灯进行智能化改造,更换智能化灯杆,更换节能灯具,赋予灯杆广告、智慧停

47、车、5G信号、环境监测、充电桩等功能,实现多杆合一、一杆多能。三、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管理实施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加大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力度,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廊、地下综合体等工程的统筹建设与有效衔接。开展各类市政基础设施情况普查,2023年底,基本完成市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普查,2030年底,市县基本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全覆盖。强化地下空间综合利用。高标准编制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完善地下空间功能布局,加大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力度,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廊、轨道交通、地下综合体等工程的统筹建设与有效衔接。推动城市道路、公共停车场、污水处理厂等交通、市政设施逐步地下化。建立和完善城市地下空间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依托平台加强对城市地下空间管理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划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