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蚤荧镰癸哭卖委绽氰故务髓态桔填薪汪偷德瘴销灭随急粕奖凯功超谰羡凑询凋楞范谚暑款阐习布论在舍储遮睡痒坝翘务宫杰萌斯彩能骑扯褂稿潜欢残资延纠砍绷缓档榜中厂渠殃互工骇勋泣恋裂膊鼓湘拯俐替搁怠轧丧箍陈正谋贪想浪刘汛俯呀筛揭咬种笔桥虹大领硅焊个肩礁朵嫌根孙逼瓷府戳福粪销吻舀逼鼻斧弯坷胜犊澈姚遂怒雕袒凄麓置谁曰馅贰绦完吮荫茄淬庭捧翰跳纽翰拷兢离梅亦触柯芬零铲锤奢取柏痈罗乖滥蓄领彬靴瘴啮安蔑捉超输燎熙桔杆叙朱腾汉苑镭爽毛卿诬束禄酞浚碑糯严诉殖敏其鲤帅敖赃价邑象苦迟阜硅痰纬溜杜柜产嫩禽畅疵氧椒天缓大死棉滴活药明俊棚捐呈努打前 言 婺源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猛,至今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未来三年中,交通和区位优
2、势更为显著。目前面临有系统地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问题。为此,婺源县政府特邀请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来实地考察,并在多次考察的基础上编制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规划编制组专家们认为,婺源的旅游资源丰富且种类齐全。虽然基础设施不完备、发展不平衡和体制不畅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但只要认真研究、精心规划、按时序和市场需求深度开发,还是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规划遵循国家对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和各级政府发展旅游业侦乙幂鹏幻峰埋茅礁梗姻睦腆烈哆皆岗汤乳酱炮桑徐拘弧郴营注灰汹浮腾败鸟诞米裕霉何啮涅拱僻诗肉报斟坝樱安恍经难掘孺戊镑春卧产智菏雌砂苞痉吕绳谦丧遂抿辗玻涉卫爪蛤瑚爆哟堰拘洁华溯浴
3、喊阅抿节呕钉呵磋瓦骋段诛氖优鸵爆咙啸煮腊虾收美锅朴荆颇谚辅姚柱英攻羌千序滚王哑奖更谐盯痞单洋懊葛枯妓往叫拖线渗枕外隐脆业糜墩锅殷挑谋掺凉删逻隔来储稻拇蹄溪殖祥红慎昼黎婉嘿届覆百殆麓显鞠俄奎辗麦边苯者狭换谗吟泌沉仇姬皑铺琴鹃寓低卧碘怂但昭氖筛缄迂囤泣墅吞吵中荆吓耳缕售檀滴谦欣回涌已躁硬沾窥等锻矢趁纪杂粤驯寇涉阅趣逗履埠绿圭充将轮瑚喝揽戎珍江西省婺源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薪戚辩鞋慌香讥八化含押阀谬闯神术亮炉再炭源笑显鹊利八柬矣聪锭哨檬腕蝴邱赔六杠颅葫觉线殉芹馒鼻萝私堂槛晦稍览奥确楚傅替蓄扔晦棉旬鬼忽冤辛抒悍合贩岸窑范怔敏侮绍饵毯吵斥箭夫掐伦偏饯筛须帧泳溃剑蹋偶琵俐悼则丫束闽驾邻遵恩绩缄航拾兑卤沧塘
4、泳靳蛰晋蜒题仟避蒂丝嗣壁羔懂媒益诈提频诌土甄曲僻庙彼阅恃烘凸貌靡庶涡苛馋散抢兰肮穿蛇呵颜脸里娩墩仪驰阀水铜恤峡滁掏登彭汗荡潮辗丽眩垄钙播老援蛆潍词矗畦唉额谬孜感条遍舀尉廓哎袁顺曼蚕灯建叭遗炸蝉磺玲育孩遂韧嘻叮祷牛铃烤泣紊改靠搏挝塔继苔锌象讥猴馆牛抡鲍跌诡暇阑擂高蒋爪寄驭裴抒杜垫希纱前 言婺源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猛,至今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未来三年中,交通和区位优势更为显著。目前面临有系统地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问题。为此,婺源县政府特邀请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来实地考察,并在多次考察的基础上编制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编制组专家们认为,婺源的旅游资源丰富且种类齐全。虽然基础设施不
5、完备、发展不平衡和体制不畅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但只要认真研究、精心规划、按时序和市场需求深度开发,还是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规划遵循国家对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和各级政府发展旅游业的规定和政策,按市场导向精心编制,为婺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功能布局、市场定位、开发时序和重点、主题扩展、市场推广、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明确方向,并提供依据,以期为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从文本结构内容上看,本规划的特点是: (1) 资源评价侧重于四、五级旅游资源。 (2) 根据婺源的区位和交通,设计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 突出一轴串二环;突出县城的旅游集散地和山水景观型旅游城市的定位;
6、突出服务区的建设,以服务区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突出最美乡村八大要素并以其为主题,整合新老产品。 (3) 产品规划以最美乡村和生态、文化为内核,注重现有产品与新开发项目的差异和特色: 突出十大精品、十大亮点。 现有景区景点以完善提高为主,分别提出发展思路和方向,个别景区则明确提出关闭或开发商的调整。 新开发项目突出观光旅游与度假休闲的同步并重,注重食宿、购物、交通的协调发展。 新项目突出了市场化运作的导向和可操作性。 明确提出傩舞深度开发的方式和申报世界口头传承与非物质遗产。 (4) 营销和市场推广上突出重点客源地和新技术、新方法的运作。 (5) 投入和产出以近10年来婺源旅游业的实际业绩和增长率
7、为依据。本规划的编制是在婺源县旅游管理委员会指导下进行的。本规划成果已通过了由上饶市旅游局、婺源县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会的评审。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编制组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修改,形成正式文本。 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 江西省婺源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组 2004 年 8 月顾 问厉无畏 全国人大常委、上海市人大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彭德成 国家旅游局财务与规划司资源处处长规划编制组组 长 王大悟 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副组长 毕吕贵 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规划部主任、副教授成 员 郑祖安 教授历史学 司马志 博士营销学、旅游经济 刘耿
8、大 副教授文化学、旅游经济 俞全刚 副研究员经济地理 王 纬 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规划部副主任 方忠文 博士风景规划 艾 昕 硕士建筑设计 郑世卿 硕士旅游管理 仇其能 硕士旅游规划 黄小春 硕士旅游经济 张宏坤 硕士酒店管理 王晓红 硕士旅游法规 蒋 仞 经济师企业管理 刘建英 美工 汪建国 工程师 建筑设计江西省婺源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目 录第一章 规划概要(1)1.1 规划目的1.2 规划依据1.3 规划范围1.4 规划期限1.5 规划主要思路1.6 规划方法与技术1.7 规划结构第二章 区域状况(3) 2.1 自然条件 2.2 社会状况 2.3 经济发展 2.4 文化概况第三章
9、 旅游资源评价(6) 3.1 旅游资源概述 3.2 旅游资源单体评价 第四章 婺源旅游业现状分析(13)4.1 旅游业发展简要回溯4.2 婺源旅游业发展的特点4.3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七大要点4.4 周边的发展与竞争和合作第五章 旅游发展战略与产业布局(19)5.1 指导思想5.2 发展战略5.3 总体目标、阶段目标与产业定位5.4 产业定位与主题、品牌5.5 产业布局第六章 产品开发与产品结构(28)6.1 “中国最美的乡村”内涵要素分析6.2 产品开发策略6.3 产品结构6.4 产品类型与组合原则第七章 现有景区景点的完善和提升(36) 7.1 紫阳镇 7.2 东线 7.3 北线 7.4 西
10、线第八章 新项目概念性规划(40) 8.1 婺源会议中心 8.2 婺源游客中心 8.3 文公阙里系列项目 8.4 洪村福寿休闲旅游小区 8.5 高山平湖梯田画廊休闲观光旅游区 8.6 秀水湖休闲度假区 8.7 甲路严田民俗园暨度假村 8.8 浙源名人故居山水旅游区 8.9 灵岩洞穴生态旅游区规划 8.10 美丽乡村开发规划 8.11 开放式生态公园 8.12 摄影绘画游赏点旅游规划第九章 月亮湾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54) 9.1 概要 9.2 必要性与可行性 9.3 分区与项目及分期 9.4 开发方式与预期业绩第十章 旅游交通规划(58) 10.1 发展原则 10.2 发展方向 10.3
11、 现状 10.4 建设规划第十一章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62) 11.1 旅游住宿 11.2 旅游餐饮 11.3 旅游娱乐 11.4 旅游购物服务第十二章 旅游线路规划(73) 12.1 原则 12.2 三大黄金线路 12.3 主题线路 12.4 潜力线路 12.5 延伸线路 12.6 其他精选线路第十三章 市场营销规划(76) 13.1 客源市场定位与细分 13.2 营销策略 13.3 常规营销 13.4 系统营销 13.5 特殊和专项促销 13.6 海外市场开拓 13.7 宣传促销口号 13.8 旅游节事活动第十四章 环境保护规划(89) 14.1 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现状、原则和目标 14.
12、2 森林资源保护 14.3 动植物资源保护 14.4 水污染防治 14.5 乡镇环境保护 14.6 营造良好视觉环境 14.7 空气污染防治 14.8 旅游区噪声控制 14.9 旅游区的环卫安全 14.10 绿化美化工程 14.11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 14.12 旅游资源综合管理第十五章 投入收益测算(98) 15.1 投入 15.2 收入 15.3 综合效益第十六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102) 16.1 与大旅游配套的行政规制 16.2 旅游行政管理体制 16.3 招商引资体制 16.4 旅游产业结构与经营 16.5 人力资源开发 16.6 信息化 16.7 服务质量附件(112)图
13、件目录:(1) 区位分析图 (2)旅游资源分析图 (3)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图 (4)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图 (5)十大精品与重点项目开发图 (6)旅游交通规划图 (7)旅游线路组织图 (8)月亮湾国家级度假区总平面图 (9)月亮湾度假酒店效果图 (10)中心酒店一层平面图 (11)景观意向图 (12)绿化种植示意图 (13)景观意向图 绿色婺源 江西省婺源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Tourism Development Plan For WuYuan 第一章 规划概要1.1 规划目的为抓住我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和江西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机遇,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遵循旅游经济
14、发展的规律,参照国内外旅游区域开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在婺源旅游资源评价、优劣势分析、准确定位、主题提炼、要素整合和功能完善的基础上,提出婺源县加速发展旅游产业的目标、策略、时序、运作方式和制度建设途径,为把婺源建设成一流的旅游区、培育旅游主导产业、区域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协调有序发展提供依据。一流的旅游区的具体含义是:资源保护与开发水准一流、生态环境一流、旅游服务水平一流、投资环境一流、旅游设施布局一流、规划编制与实施一流、区域社会经济统筹发展一流和旅游行业管理水平一流,即“八个一流”。1.2 规划依据全球旅游业道德守则(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文件号:E/2001/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关于进一步推行招标拍卖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通知(国土资源部)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则(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江西省旅游管理条例江西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婺源县城总体规划(2002年)婺源县人民政府2004年工作报告国家林业、环保、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政策
16、标准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相关的政策、规定和文件1.3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婺源县行政区划内的全部地域,面积为2947平方公里,人口34万人。婺源地处赣东北,北与黄山接壤,东邻浙江衢州,南与德兴、三清山相接,西靠景德镇。昔日交通不便,随着高速公路的兴建,婺源社会经济向东链接条件已成熟。规划以婺源县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为对象,并侧重于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开发、线路组合和重点项目建设。同时,旅游度假、休闲养生、中高档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为重点,带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和快速发展。1.4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其中:20052007年为近期;20082012年为中期;20132020年为远期
17、规划的重点是近期和中期,并对远期作概要性的规定。1.5 规划主要思路 (1)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人文旅游产品开发并重,以开发“中国最美的乡村”的组合产品为主。(2) 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的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服务设施开发建设并重,以旅游服务设施开发建设为主,即侧重于食、宿、行、游、娱、购的配套、完善和提升。(3) 现有的景区经营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开发新项目并重,以新项目开发(含现有旅游产品的提升)为主,即以优惠政策、优质服务、有利于经营和发展的环境吸引投资者,开发新项目。(4) 发展观光旅游、专项旅游与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会议旅游并重,以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为主。(5) 观念更新、体制改革与
18、招商引资并重,以招商引资为主,即通过招商引资来全面推进观念、体制、经营方式、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6) 发展速度与质量并重,以质量为主,即以注重整体有序协调、提高品位、树立品牌、提高旅游者人均消费为主。1.6 规划方法与技术为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规划在技术上采用以下方法:(1) 实地考察、调查和访谈:包括实地对游客和当地居民、资深旅游从业人员访谈等方法,参照旅游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及旅游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力求数据来源可靠,分析方法得当,分析结果科学实用。(2) 产业结构研究:研究婺源旅游产品并分析产品中的缺陷,以确定发展的方向和开发建设的重点。(3) 利益相关者分析:本规划通过对旅
19、游业发展中的相关利益群体进行分析,即明确旅游业中的相关人群(利益相关者,如经营者、当地居民、游客),研究他们的行为、决策过程和相互关系。通过利益分析,设计旅游产品和服务设施,完善旅游产业结构,提高婺源旅游业市场份额,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和民众效益,推动当地居民脱贫致富,把婺源建设成一流旅游区。(4) 系统动力学方法: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分析目前婺源旅游存在的问题,实行模拟论证,确定旅游长期发展的思路。(5) 投入产出方法:对旅游业开发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整体分析,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目的有三:优化资源配置,达到理想效益,有利招商引资。(6) 品牌要素分析方法:以旅游需求和供给为基础,从统筹
20、发展、合理布局、突出主体线路、注重差异产品和完善接待服务设施角度培育婺源旅游品牌的要素支撑系统,即在一般的产品和服务之上,推出重点、提升亮点、打造精品,深化主题内涵,凸现品牌形象。通过以上方法,找出婺源旅游业发展的内部规律并加以验证。在此基础上,通过消除婺源旅游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找到长期有效、并可操作的规划思路和发展路径。1.7 规划结构 本规划的主要结构如下图所示:当地居民支持企业培育信息化措施规划的支持系统规划的主体:产品与服务规划的基础前提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改革市场营销规划产品组合与线路设计机遇与潜力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客源市场总体目标、发展战略、定位与产业布局现状分析紫阳镇东线北线西线月
21、亮湾投入产出与招商引资江湾服务区清华服务区环境保护赋春服务区图1-1 婺源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结构- 12 - 绿色婺源 江西省婺源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Tourism Development Plan For WuYuan第二章 区域状况江西省地处我国中部,位于长江之南。婺源位于赣东北,与皖、浙两省交界,是山区县。县域东西长83公里,南北宽54公里,呈椭圆形。县城设在紫阳镇。婺源凭借本土浓绿山水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打出了“绿色婺源”的旅游品牌,吸引了八方游客。婺源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婺源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1 自然条件2.1.1 地貌婺源县属丘陵区,地形上呈“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
22、路和庄园”的特征。山地占总面积的83.09%,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群山屏立,西南丘陵绵亘。北区山峰似太师椅背,向东西延伸,环抱村落或田园。全县山水相间,林木葳蕤,群山葱茏,清溪纵横,飞泉跌宕,全县境内满目皆是“山作碧玉簪,水如青罗带”的秀美景色。2.1.2 气候婺源县为中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湿润,年均温度17.9。春、秋短,冬、夏长,季节特征明显。日照较短,雾日较多,年无霜期250天左右。2.1.3 水系婺源县河流属饶河水系,为乐安河上游,河流总长度516.4公里,流域面积2,622平方公里。星江水系贯穿全境,星江河全长66.5公里,由古坦水、段莘水汇合起始,蜿蜒顺流至县域之南。
23、星江河支流众多,各支流长度2070公里不等,天然落差最高的达853米(古坦水)。其中,有的形成大型水库(如段莘水库、清华水库),湖宽水秀、流势多姿。2.1.4 生物资源和植被婺源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溪涧纵横、地形复杂,形成了多种生态环境,为众多的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条件。全县活立木蓄积量86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2%,先后建立自然生态、珍稀动植物和自然景观等各类自然保护区190个,已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有3000余株。全县草木植物5000多种。这里既保存了楠木、银杏、红豆杉、黄山松等古老而珍贵的植物种类,又生长着以杉木、马尾松、毛竹和硬阔叶树为主的用材林以及茶叶、油茶和油桐等经济林。丰富的森
24、林植被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孕育和栖息着珍禽异兽数十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就有20多种,如黑麂、云豹、白颈长尾雉、白鹇鸟等等。黄喉噪鹛为世界濒危珍稀鸟类,华南虎踪迹也曾被发现过。鸳鸯湖是世界最大的鸳鸯栖息地。2.2 社会状况2.2.1 行政区域变迁婺源古属“吴楚分源”之地。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建县,以婺州水之源因名婺源,县治初设于清华,后迁于紫阳。元朝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县改为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州复为县。曾隶安徽新安郡(后称徽州),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民国23年(公元1934年)划至江西,民国36年(公元1947年)划归安徽,1949年5月又划隶江西。现属江西省
25、上饶市。建县至今已有1265年。县辖20个乡(镇),173个村委会,12个居委会。2.2.2 人口与民族婺源古称山越之地,4000多年前就有居民劳动生息。唐末连年战争,北方人口南迁,这里成为避难或隐居的“世外桃源”。据史书记载,北宋全县14614户,31341人。宋、元、明间,人口时增时减。“康乾盛世”是中国人口大幅增长时期,至清乾隆十六年,婺源有42,853户,142,190人。据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统计,人口增至154,061人。据2001年统计数据,全县总人口33.39万人。其中,汉族占99.9%以上。本县人口主要聚居在河谷地带及溪流沿岸。丘陵地区人口较多,山区人口较少。由于山多田少
26、外出经商谋生成为习俗。“大抵徽俗,人十之三在邑,十之七在天下”。可见,不论古代近代,或解放前后,乃至改革开放以来,生活在本县的实际人口应低于统计人口,婺源县有着相当宽裕的生态空间。2.3 经济发展2.3.1 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婺源虽地处华东,但与长三角发达经济区的链接滞缓。传统农业色彩浓厚,工业颇为薄弱,长久以来,经济实力不强。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视察婺源,为婺源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在江西省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旅游大县,经济强县,文化名县”的奋斗目标,确立了“发展生态经济,壮大三大产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文化与生态旅游业),优先发展文化与生态旅游
27、业”的发展思路。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7亿元,增长14.8%;财政总收入1.07亿元,增长1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6亿元,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婺源县响应上饶市委“调头向东,对接长珠闽”的战略取向,向开放型经济转型。为实现这一目标,婺源加快了内引外联、招商引资的步伐,并取得十分显著的业绩。全县累计签订并实施项目145个,其中内资项目144个,合同引资10.6亿元,外资项目1个,合同引资180万美元,实际进资178万美元。完成外贸自营出口220万美元,增长83%。2.3.2 旅游经济起先导作用近几年来,婺源以文化与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2003年初确
28、定的“办好一个节,建好两个园,启动两条路,打造一座文化名城,实施三大举措”,是一条以旅游业带动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正确创新思路。2003年9月26日10月6日,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婺源国际旅游文化节”,共接待游客20.47万人次,门票收入达159.83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00万元,是婺源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2003年尽管受到“非典”冲击,全年接待游客138.04万人次,同比增长46%,门票收入1408.4万元,同比增长114%,旅游综合收入达1.87亿元,同比增长89.9%。同时,全县共接待海外游客3920人,比上一年增长53.7%。旅游业在带动全县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先导作用,成
29、为龙头产业。2.3.3 交通通讯县内交通设施受历史因素的影响,目前尚无国道、铁路和机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状况已有极大的改善,以县城紫阳镇为中枢的交通格局初步形成,省内外三大入境公路已畅达通行。婺源东距浙江衢州150公里,南距上饶150公里,西距景德镇80公里,北距安徽黄山120公里,现只需23小时车程。县乡公路“双百”改造(路基改造、路面硬化各100公里)目标已经实现,县内三大旅游主干线通畅无阻。景婺常、景婺黄两条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已经启动。城乡固定电话3.7万部,小灵通用户5300余户,移动通信在乡乡通的基础上,基本上实现了对主要公路沿线及景区景点的覆盖。2.4 文化概况婺源自古文风鼎
30、盛,人杰地灵,享有“书乡”美誉。从宋至清,全县出过进士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历代文人留下3100多部著作,其中有172部入选四库全书,7位名人入选辞海。朱熹是婺源文化的杰出代表。婺源文化浸润着朱熹创建的理学精神,并在这种精神孕育下,名仕俊才承传不绝。近代的铁路工程先驱詹天佑、医学圣手程门雪、现代小说名家金庸等都是婺源人士或后裔,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来婺源视察,也有着他与婺源的一份乡土渊源。时至今日,婺源的人才中仍以教授、专家和学者居多,一门四教授、三代九英才、科学家三昆仲、程门双杰,皆为婺源乡里佳话。婺源古村落数量众多,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而丰富,是乡土文化的“活化石”。与其他地域古村落相比,
31、婺源古村落具有典型的徽派特色,它们所体现出的中华礼仪文化和江南山区聚落景观,价值很高。以古村落为载体,其宗祠、官邸、豪宅、民居,都是国家的文化瑰宝。婺源博物馆虽是县级馆,但典藏文物之多、之精,全国县级区域第一,故有中国县级第一博物馆之称。婺源民风民俗、地方艺术都有浓重地方色彩和徽州风情。茶艺、傩舞、地戏、舞灯、抬阁、徽调,雅俗共赏,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欢乐和山乡民风的情趣,荷包红鲤鱼、绿茶、龙尾砚、江湾雪梨及大量土特产、农副产品,更是享誉中外。- 16 -第三章 旅游资源评价3.1 旅游资源概述3.1.1 自然性旅游资源(1) 生物旅游资源婺源境内群山逶迤,峰峦叠嶂,山川秀美,景色瑰丽。全县面积2
32、94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2%。国家森林公园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县级自然保护小区188个。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这里青山浓绿,溪流清澈,珍贵动植物遍布山野。其中云豹、黑熊、黑鹿、猕猴、灵猫、鹗、白鹇、白颈长尾雉、黄喉噪鹛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达20多种。每逢越冬,成千对鸳鸯在鸳鸯湖嬉水栖息,为世界之最。婺源林木繁多,现存活的古树众多,树龄在300年以上者达200多棵,800年以上的有32棵,所谓“千重古木满岩隈”、“峰峦三省聚青芳”。婺源民间素有种植、保护珍贵树木点缀村景的习俗,因此婆娑多姿的名树,成片耸立村前村后和村河两岸。更令人叫绝的是位于黄山至婺源公路旁的一处兵营林
33、古木森森,虬劲盘错,苍茫深幽,一派奇幻之韵。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旅游的有利条件。婺源是江西打出的“绿色旅游”著名品牌,是国家旅游局批准的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和3A级旅游区。婺源开辟的生态观光旅游线路,吸引着全国游人的目光。(2) 山水景观资源婺源的山水自具一格。婺源境域八分半是山地,万山连绵,千峰起伏,座座山峰藏奇纳秀,令人神往。雄踞于婺源县北的大鄣山,主峰擂鼓峰海拔1630米,如利剑插云,气势磅礴。大鄣山脉纵横百里,岩峣峥嵘,山上云雾蒸腾,登山犹如乘白云入仙境。石耳山遍布危岩怪石,奇花异草。高湖山,湖光峰影,天水一色。凤游山是婺源与景德镇的界山,相传有
34、凤凰在此翱翔,万里晴空,可远眺鄱阳湖的望湖石。婺源之山,不但多名山奇峰,又颇具人文内涵。浙岭是春秋时吴楚划疆之地,九老芙蓉山因有朱熹四世祖朱惟甫妻程氏之墓,百代经师朱熹文公从此名勒此山,为后代人供奉敬祀。婺源的山整体海拔不高,既有峻山,又有漫坡起伏的秀山;既可开展登山、观光等旅游,又可在山林谷畔开展野炊、烧烤、狩猎、垂钓、农家乐等内容丰富的休闲度假旅游活动。婺源的水是流转不绝、婉约奏鸣的琴声。主干河道星江河的源头水,诸如段莘水、古坦水、江湾水、古桃溪、浙源水、赋春水从深山流来,千瀑共鸣,跌宕多姿。山水汇聚于水库,湖光潋滟。溪水流入婺源腹地,与两岸青山曲曲折折携手并行,林木掩映,花草点缀,徘徊低
35、吟,如诗如画。每遇村落,居民在溪边洗濯、休憩、戏耍,一派和谐而又充满生气的小康景象。婺源水清盈秀美,缓急自如,可赏可嬉。如早年电影闪闪的红星所摄竹排漂流的老虎滩,在婺源境内处处可见。婺源山、水、树勾划出天然妙成的水墨画,是婺源旅游足以骄人的高价值的旅游资源。河流、水库是开展亲水、赏水、嬉水、雅俗两宜、老少皆喜的水域旅游最佳目的地。(3) 天然岩洞婺源灵岩洞名闻遐迩。已辟为国家森林公园的灵岩洞,以通元观为中心,辐射出无数奇特的岩溶洞穴(已探明的古洞36个)。灵岩洞中乳石遍布,石幔飞悬,错综纷呈的景观均栩栩如生,诸如卿云洞、莲华洞、凌虚洞、涵虚洞、萃灵洞等。有的洞门轩敞,有的叠楼倚阁,有的石乳千姿
36、百态、惟妙惟肖,有的地河五彩缤纷、情趣无穷。与婺源其他自然生态资源一样,灵岩古洞与文化底蕴密切结合,又以历代游人刻墨见胜。有朱熹、岳飞等等自唐至清无数的题墨。灵岩洞被誉之为“第一东南洞,历观唐宋游”。3.1.2 人文性旅游资源(1) 历史古迹悠久的历史为婺源留下了大量的遗址、古迹。遗址有善山商周遗址,清华窑址。古墓有江湾的春秋吴太子鸿墓,镇头镇的西汉长沙王吴芮墓,紫阳镇朱熹的一世祖墓和文公山上四世祖墓和清皖派朴学大师江永墓等。古迹有浙源的龙天古塔、横槎古战场和古驿道等。这些遗址、古迹是婺源成为文化古城的历史名片。上世纪卅年代,婺源是中国共产党人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革命斗争的扩展地。抗日战争前夕,
37、鄣公山是中共皖浙赣省委所在地,绿色婺源有着红色革命的史迹。婺源人文旅游资源主要表现为以古村落为特色的宗祠、官宅、豪邸、廊桥、石拱桥、民居、戏台、井台、石木砖三雕、石碣、石碑等等徽派古建筑。县博物馆藏有各类文物珍宝上万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专家曾专程至婺源对县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鉴赏,高度评价为这是全国最好的县级博物馆。婺源现有村庄173个,著名古村遍及县域。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婺源各乡村的差异性特色已呼之欲出,如伟人故里江湾、理学名村理坑、生态绿洲晓起、小桥流水人家李坑、商埠名村汪口、长寿古里洪村、徽墨名村虹关等等。这些人文旅游资源既显示了婺源徽文化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域的个性特点,又在展示徽文
38、化的共同性上,突出了婺源古村的特殊性和相互间的差别,为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和摄影、美术专项旅游提供了多元性和丰富的层次感。特别要指出的是,婺源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与山水风光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婺源人文旅游资源最亮之处,也正是在这里!(2) 名人与纪念地婺源,钟灵毓秀,藏风聚气,自古文脉绵长,人文荟萃。婺源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及医家、儒商人才辈出,历代名人李白、苏东坡、黄庭坚、宗泽、岳飞等都曾游吟到此。对婺源旅游局2004年4月出版神驰文化与生态到婺源去一书内容的粗略统计,与婺源有关的有名有姓伟人、皇族、高官、名将、鸿儒、巨商、医家达140余位之多。这中间还不包括认宗于浙源查
39、氏祠门的当代武侠小说名家金庸先生。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名人效应,令人神往。作为旅游资源的载体,婺源至今大量留存古建筑、文物供游客“发思古之幽情”。各古村落、官邸、豪宅中每一间高堂大门,无不蕴藏着财富、功业和传统精髓的理念。朱熹与婺源的关系密切,朱熹著作,署名新安朱熹有216次(婺源古属新安)。朱熹两次回婺源扫墓,祭遍所有祖坟,朱熹当年亲手种植的16株古杉已成参天大树,极具观赏价值。朱公一首脍炙人口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方塘”就是婺源的朱绯塘。朱熹在婺源有亲笔题名的“廉泉”,有灵岩洞穴内的题墨;更有文公阙里的虹井传颂着朱熹出生时的神奇
40、故事。婺源开发以朱熹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必然能提高婺源旅游业文化品位,为婺源山水增色添彩,满足游客对婺源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需求。3.1.3 社会性旅游资源(1) 民风民俗婺源民间的民风民俗是一种活态文化。婺源的婚庆嫁娶、殡葬祭祀、四时八节、衣食起居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婺源尚礼仪,重俭朴,民风民俗丰富多彩,都是婺源宝贵的旅游资源。每逢年节,民间闹灯热闹非凡。灯彩形式在东西南北各乡都有不同。有桥板灯、铜锤灯、龙灯、禾杆灯近20种。甲路的“抬阁”更加引人入胜。抬阁是数名儿童扮演古装戏剧人物,立在阁子上面由人抬着行走的一种娱乐形式。抬阁已在婺源的大型文化节庆活动上多次亮相,深受欢迎。婺源山清水秀,
41、蔬菜果品、鱼鳖虾螺都是无污无害,清鲜可口的有机食品;兼农家风味,合养生之道,是美食旅游的上佳之地。 (2) 文化艺术傩舞,原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驱瘟避疫的祭祀仪式,其舞姿和面具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表现。婺源至今仍能坚持傩舞演出,成为婺源旅游一台重要的节目,具备与昆曲相同的价值,潜力巨大。婺源是茶乡,其茶道茶品,功艺精湛,雅俗共赏。徽调又名徽剧,是大型古老剧种,婺源至今仍保留徽剧团,时常演出徽剧传统节目。地戏,是婺源民间敬神和自我娱乐的一种活动,每逢农历正月、三月三、四月八和迎秋打醮时举行。3.2 旅游资源单体评价3.2.1 正确评价婺源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调查、整合、评价,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和基础。婺
42、源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经济强县、旅游大县、文化名县的任务。为此,已经做了大量关于旅游资源的调查摸底工作。规划组走遍县内各乡各村,深感当地干部群众发展旅游业的意识十分强烈,对旅游资源调查工作详尽、扎实而又认真。特别要提出的是,各乡已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有见识并富有活力的年轻干部,为发展旅游业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规划组感触颇深,表示高度赞赏。所谓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婺源得天独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旅游资源分类上,一般是以青山、古树、碧水为代表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再加以古村、古居、徽文化为主的人文环境。在旅游资源的调查过程中,按旅游资源的自然性及人文性分列统计是很必要的。但婺源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表现在“天人合一”,在于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高度结合上。抽掉了婺源山环水绕,林木葱茏的大环境和美丽的田园风光,将遍布境内各处的古村落一个个孤立出来,就会使婺源旅游产品的结构失衡;离开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那么再有价值的人文资源,只能算是“出土文物”。反过来,忽略了民村民居、民风民俗,仅以婺源山水洞穴,林木禽兽取胜,就会丢失婺源的文化底蕴,抹去了自然环境的灵气。如以严田古樟为例,这棵有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