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思维的培养.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0066678 上传时间:2021-04-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思维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翻译思维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翻译思维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翻译思维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译思维的培养.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摘要:翻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高翻译思维能力,其前提是对翻译思维的研究认识。本文借鉴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思维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对翻译思维过程的特征、翻译转换思维的类型、翻译思维的品质和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根据最新实证翻译研究的成果分析了翻译初学者和熟练译者翻译思维结构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教学需要重点培养译者优化的思维习惯和监控思维能力,并提出教学建议作为具体教学实践的指导。关键词:认知视角;翻译思维;翻译教学1引言随着翻译学科的建立和翻译人才紧缺的社会现实日益凸显,翻译教学研究日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者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翻译教学体系的逐步完善促进了对翻译教学的层次细化研究

2、,研究视角也从传统单一的经验性教学法研究,到多元的理论化选题,并开始关注翻译过程、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翻译教学跨学科研究方面同语言学结合多,与其它学科,特别是心理学、教育学、认知科学等交叉研究少(郑晔、穆雷2007:61)。根据笔者对近年来翻译教学研究的关注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对学习者本身的关注力度不够,尤其是对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翻译思维过程缺乏足够的了解和研究。翻译过程同时也是译者复杂的思维过程(ShreveK0by 2003:xi;Dimitrova 2005:2;Neubert 1991:25),而且“一个成熟和理想的译者,必定经历一个前期的思维训练阶段,而在

3、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已有的理性思维模式时刻影响着这一进程”(屠国元、李志奇2007:16)。从思维发展心理学来看,教育是思维发展中的主导性因素,实践是思维发展的直接基础和源泉(朱智贤、林崇德1986:102)。所以译者的思维是可以在一定的教学环境里逐步优化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知识同样重要。前人关于翻译思维的研究已有不少,归纳而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思维科学和翻译学结合的宏观考虑(方梦之1992);2)从翻译过程的角度论述各种思维形式和特点(冯百才1994);3)探讨语言思维差异并指导翻译实践(张光明2001;王秉钦1992;王玉章2001);4)

4、翻译教学中翻译思维能力的培养(安新奎2001;温建平2006;曾利沙2006)。尽管前三个方面联系翻译教学的论述很少,但其研究成果对翻译教学具有指导作用。第四方面现阶段只限于局部技术性的讨论,缺乏整体的指导理念和目标。笔者以为,各种层次的翻译教学尽管各具特点,但都不应忽视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和目标,即在教学过程中思考如何提高学习者的翻译思维能力。提高翻译思维能力的途径是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形成监控思维能力,而对翻译思维的研究认识则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2翻译思维过程的特征分析2.1翻译的认知心理模型思维属于认知活动。思维心理学认为,思维是认知活动的最高级形式,因为它包括了感觉、知觉和记忆等低级认知

5、形式,同时又具备新的质,能完成低级认知形式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概括规律、推断未知(邵志芳2007:1)。现代思维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包括格式塔学派(思维是“完形”的不断改组)、行为主义学派(思维是无声的语言,是行为)、信息加工学派(思维是对信息的序列加工过程)和联结主义学派(思维是神经网络对信息的并行处理)。近年来影响较大的是信息加工学派和联结主义学派,二者在认知心理学和思维心理学中都彰显出重要地位。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控制论、信息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加工(information processing)范式成为研究人类认知的最好方法。因而从信息加工模式来思考翻译的认知或思维过程成为一个重要

6、的研究思路。图1即为翻译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型图 图1中的双箭头表明了理解、生成与认知系统交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长时记忆和工作记忆与表征之间存在同样的交互作用和影响(同上:4)。翻译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型是一个以认知系统为依托的从理解到生成的转换和构建过程,其中转化和构建构成了翻译认知过程不同于一般认知过程的明显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认知心理学的联结主义(COilnectionism)模式(又称人工神经网络)盛行。与信息加工模式关注信息的序列处理不同,联结主义模式强调语言信息的并行处理而非线性移动。联结主义神经网络模型共有三层神经单元群: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其结构可定义为拓扑的,其实质是确定

7、神经元之间的互联结构(同上:10)。联结主义模式下的翻译认知过程如图2(同上:16)所示。图2表明,翻译神经网络的层单元(输出层、转换层、接收层)构成了信息加工流程。但这种流程体现的是层级分工和层级交互同时作用的特点。三种不同的线条链接(虚线、细线、宽线)反映了单元层之间的链接权重由小到大的变化差异,表明层级间的单元既有兴奋性的链接,又有抑制性的链接。另外,同一般联结主义神经网络模型一样,翻译过程的神经网络结构也表现出分布表征、并行加工和单元互补的特点(同上:17-19)。2.2翻译思维过程的特征以上两种翻译认知心理模型作为两种不同的原型性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翻译的思

8、维过程。其实,国外一些学者如贝尔(Bell 1991:81)的翻译过程模式、基拉里(Kiraly 1997:156)的翻译过程的心理语言学模式,及丹克斯和格里芬(DanksGriffin1997:174)的翻译过程模式和莫瑟尔(Moser-Mercer 1997:180-81)的口译过程的信息处理模式可以看作是以上两种原型性理论模式的细化发展(包括了具体的操作细节)。分析翻译的思维过程可得出如下翻译思维特征:首先,翻译思维过程有一定的序列性。从源文信息的输入开始(源语感知),到复杂的转换过程(长时记忆、工作记忆、语义表征单向序列),再到译文语言的形成,经历了信息的序列处理过程。其次,翻译思维过

9、程是不断反复的复杂思维过程。从理解(源语感知)到复杂的转换过程(长时记忆、工作记忆、语义表征双向序列),再到生成(译语合成)同时也是一个可逆过程,体现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同时进行的交互思维过程,尽管在不同阶段这个过程的发生并不均衡。国外已有学者(BuchweitzeAlves 2006)在实证研究中论证了翻译思维过程的反复性特征。此外,翻译思维在不同层级和单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既有积极的作用(兴奋性的链接),亦有消极的作用(抑制性的链接)。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对两种普遍心理模型模仿而成 的这两种翻译思维模式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即它难以清晰地反映出双语转换不同于单语信息处理的独特性。尽管两种模式都有

10、转换一环,但图1并未明确是何种转换,图2只是认为是符号与概念之间的转换。事实上“概念”之说所指宽泛,对分析翻译思维益处不大。而翻译转换问题对翻译思维过程至关重要,会影响到对翻译思维本质的理解。在翻译转换思维方面,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的格姆里奇(Gornmlich 1997)谈到了译者翻译心理过程中同时存在与源语和译语相对应的两种不同的表现视角(representational perspective)。他认为,“表现视角是语言当中反应出来的文化状况”(同上:62),它“属于影响语言使用的文化情境中的一组基本因素,它和文本产生的基本认知过程紧密交织在一起”(同上:65-66)。因此,“表现视角”实际上是指影响语言表达特点的文化情境及与之相连的思维方式。他还认为,译者需要具备从语言L1到L2的典型的表现视角转换能力(同上:67)。这表明,翻译所涉及的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同时也是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转换,而不同的思维方式是与特定的文化情境分不开的。事实上,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密切相关性已经表明,与特定文化情境密切相关的思维方式、特征和风格上的差异,成为语言差异的深层次、最具有支配性的初始因素。翻译转换过程表层是不同语言的转换,深层的心理机制则是不同思维方式的转换。因而,与单语信息处理的思维过程不同,翻译思维过程最重要的特点乃是双语交互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