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在水面上的《六国论》 .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0115751 上传时间:2021-04-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漂在水面上的《六国论》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漂在水面上的《六国论》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漂在水面上的《六国论》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漂在水面上的《六国论》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漂在水面上的《六国论》 .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漂在水面上的六国论看了两堂六国论录像课,最大的感觉就是课堂漂在水面上,没有“沉”下去,没有“沉”到课文内里去。崂山一中的李红梅老师运用“四步诵读法”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后一步诵读是要让学生领会到作者的情感和思辨的力量,然而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却没有到位。李老师只是说要表达出敬佩及可惜的情感,但如何通过适当的停顿和重读来表现这种情感并没有给学生恰当的指导,尽管老师范读了一遍,但学生似乎很难深入领悟。这是“漂”的理由之一。以诵读领起课堂教学,教师自己必须具备较强的朗诵本领以及指导学生朗诵的能力,否则就会索然无味,流于形式。苏州十中的杨丽老师的课先讲了一点文言知识,然后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等。在

2、分析文章时,完全不再涉及语言知识,几乎把六国论完全当作一篇白话文来分析了。学生学习这一课,语言上能收获多少?若语言上障碍频频,对内容的理解又能有多深?若内容理解不到位,即使讲一堆论证方法学生又能领悟多少?这样讲文言文,我认为言文分离,重文轻言,已经是矫枉过正了。这是“漂”的理由之二。在ppt上列出一系列问题,然后逐一讨论答案,对老师而言比较省事,对学生而言得到的只是知识而没有感悟,这是有悖于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的。语文教学必须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逐步引进课文的内里,才能体现语文的魅力所在,才可能在短短的45分钟里实现三维目标。评课时,专家认为杨老师的课应该将议论文中的对比手法与记叙文,如廉蔺列传中

3、的对比手法做一个比较分析,我个人认为这实在有些不了解高中教学的实际要求。对于高中生而言,45分钟,若能够把一篇六国论读透已经是极难得的事情了,不要说再引进别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求紧扣文本,不可随意拓展。所以说这两节六国论讲得“漂”,评课也很“漂”。这是“漂”的理由之三。上面讲了三条“漂”的理由,然则何谓“沉”呢?我认为六国论的经典之处不是只靠分析总论点、分论点以及各种论证方法就能体现出来的。苏洵这篇文章最大的妙处在于思维严谨、结构清晰、语言精练、情理兼备。而要让学生领会到这些妙处,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比如第二段,苏洵先做了比较,而比较之中最有说服力的是“其实百倍”中的数字。这个句子本来也

4、是语言上的难点,老师可以先讲清楚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然后让学生体会“百倍”在这里所体现出的强大的说服力,这个数字一摆,让人恍然大悟,原来他们的土地是这样丢失的呀。然后苏洵用了既形象又简练的描述,仅仅几个字就将祖先的辛苦和子孙的败落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不禁扼腕叹息,这可谓动之以情;接着以“然则”一转,从道理上分析三国颠覆,理固宜然,这可谓晓之以理。最后再引用古人的话更兼用恰当生动的比喻,让读者不得不信服苏洵的观点。这样的论证过程可谓情理兼具,步步加强,没有一字多余,实在难得。如果不引导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如何能让学生体会得到呢?至于第三段的例证,苏洵特别强调了以武力抗秦的国家是因为出现了特别的情况,又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才最终被秦吞掉的,这才能证明他的论点的正确。这里也是需要引导学生深入领会的,在此不再赘述。以上是个人的浅见。总之,我觉得文言文中言文是相辅相成的,言文并重,以文带言,以言托文,才不会游离于文章之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