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0121026 上传时间:2021-04-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该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认识分米和毫米,是日常生活中测量的需要,是对以前知识的补充。它有助于学生比较全面的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并为以后学习千米打下基础。教材十分注重联系以前的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直尺,体会新知分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画、估、数、比、量等多种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

2、,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能力目标: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作长度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

3、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课件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

4、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 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

5、,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

6、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

7、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1毫米。 (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约1毫米。 (5)用手势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的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思想。 版块3、小结 我由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

8、节课的收获。 第三阶段:实践应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5面练习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然后,让学生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单位) 接着,要求学生估一估课本中的纸多少页的厚度是1毫米?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意图,是想通过估计、测量、验证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毫米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毫米长度观念的形成,不仅培养了学生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体验了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有利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数学书的厚度解决了学生先前遇到的问题,也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最后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