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穴处方.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0122608 上传时间:2021-04-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配穴处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针灸配穴处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针灸配穴处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针灸配穴处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针灸配穴处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针灸配穴处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配穴处方.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针灸配穴处方针灸配穴处方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选取适当的腧穴和刺灸方法组合而成。是针灸治病取得疗效的关键。针灸治病主要是通过针刺、艾灸等刺激某些穴位来完成的。针灸临床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针灸处方是能否取得疗效的关键。因此,选取适当的腧穴位并合理地配合,采用正确的刺灸方法,是针灸配穴处方的主要内容。一、选穴原则针灸临床选穴的基本原则是循经选穴。在循经选穴的基础上,常用的选穴方法有近部选穴、远道选穴、对症选穴。(一)近部选穴近部选穴是指在病症的局部或邻近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又称“局部选穴”。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症这

2、一普遍规律提出的。多用于治疗病位较局限和体表部位反应较为明显的病症。如鼻塞选迎香;口歪选颊车、地仓;胃痛选中脘、梁门;肩痛选肩髎、肩髃;眼病选睛明、瞳子髎;耳病选耳门、听宫等。(二)远部选穴远部选穴是指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又称“远道选穴”。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人体的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症。其临床应用时有本经选穴和异经选穴。1本经选穴 是指经脉循行的部位(包括脏腑、组织器官和体表诸部位)发生疾病,就在其经脉上选取腧穴进行治疗,故称之为“本经选穴”。如肺病选太渊、尺泽;脾病

3、选三阴交、太白;胃病选足三里、内庭;心病选内关、大陵;肾病选太溪、阴谷;肝病选太冲、曲泉;腰痛选委中、昆仑等。2异经选穴 是指某经或其所属的脏腑器官发生病变,选取其相表里经脉或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进行治疗。其中包括表里经选穴、同名经选穴、相关经选穴等。如胃痛取足三里,或取与胃相表里的脾经穴公孙,与胃有关经脉的腧穴如肝经太冲,心包经的内关等。再如外感咳嗽选合谷、列缺,属表里经选穴;胸胁疼痛选支沟、阳陵泉,属同名经选穴。木横克土之呕吐选太冲、足三里,肝肾亏虚选太冲、太溪,则属相关经选穴。(三)对症选穴对症选穴,亦称随症选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的方法。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中

4、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来的,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往往难以明确其病变部位,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对于这一类病证,可以按照对症选穴的原则选取适当腧穴。如发热选大椎、曲池、合谷;昏迷选人中、十宣;虚脱选关元、神阙;自汗选足三里、关元;盗汁选阴郄、复溜;气病选膻中;血病选血海;筋病选阳陵泉等。二、配穴方法配穴方法是在选穴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证治疗的需要,选择具有协同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腧穴同时配合应用的方法。配穴是选穴原则的具体应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并总结出多种行之有效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

5、右配穴等。配穴时要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一)本经配穴法本经配穴法源于内经,是以经络循行分布特点为配穴依据的方法。即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取某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此法多用于治疗单一的脏腑、经脉病证。如肺病咳嗽选中府、中泽、太渊等;灵枢厥病载:“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等,均属本法的应用。(二)表里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是指以脏腑经络的阴阳表里的关系为配穴依据的方法。即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专选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此法多用于治疗相表里的脏腑、经络病证。在临证应用时,既可单选其表经腧穴,也可单选里经腧穴

6、,或表里两经配合均可。如灵枢厥病载:“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选京骨、昆仑。”这是里病选表经腧穴。灵枢厥病载:“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这是表证选里经腧穴。灵枢五邪载:“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这是表里经配合应用。特定穴应用中的原络配穴法,也是本法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三)前后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又叫腹背阴阳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腰背。前后腧穴配合使用,谓之前后配穴法。此法多用于治疗脏腑病证。如胃脘痛,前选中脘、建里,后选胃俞、脊中;心胸疾病前取巨阙,后取心俞;肺虚咳嗽前取中府,后取肺俞等。灵枢官针所指的“偶刺法”

7、及特定穴应用中的俞募配穴法等均属于本法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四)左右配穴法左右配穴法是根据经脉循行交叉的道理,左病可以右取,右病可以左取,还可以左右同时并取的方法。左右配穴法源于内经中的“巨刺”、“缪刺”,多用于治疗头面、四肢、脏腑的病证。如左侧面瘫取右侧合谷,右侧面瘫取左侧合谷;左侧偏头痛取右侧阳陵泉、侠溪,右侧偏头痛取左侧阳陵泉、侠溪;心悸取双侧内关;胃痛取双侧足三里等。(五)上下配穴法上下配穴法是指上部腧穴与下部腧穴同时配伍组方治疗疾病的方法。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的腧穴;下,指下肢和腰部以下的腧穴。此法临证应用较广,可治疗头面、四肢、躯干、脏腑病证。如偏头痛,上肢取外关,下肢取丘墟;头项

8、强痛上取天柱,下取昆仑;胸胁痛上取支沟,下取阳陵泉;偏瘫上取肩髃、曲池、合谷,下取环跳、足三里、解溪;胃痛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百症赋载:“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观其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天元太乙歌:“心痛手颤少海间,欲要除根针阴市。”此外,特定穴中的八脉交会穴的配合应用,也是本法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六)远近配穴法远近配穴法是以病变部位为依据,在病变的近部和远部同时选穴配伍成方的方法。此法临床应用较广,可治疗头面、四肢、躯干、脏腑病证。如胃病取中脘、足三里;鼻塞取迎香、合谷;头晕取百会、太冲;腰痛取肾俞、大肠俞、委中等。三、组成变化针灸的配穴处方固然有一定的原则,但在临床应用时,

9、虽用同一个腧穴处方,由于针灸补泻、施术的先后、针刺的深浅、腧穴的加减、留针的长短等不同作用,因而所产生的效果也就有所不同。在运用针灸处方时,不能固执成方,必须通过配穴处方组成变化来适合病情的需要。组成变化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针刺手法的变化针刺的深浅与处方的作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如临床上常用同一处方,由于针刺的深浅不同,而所起的疗效就有显著的差别。灵枢官针就明确指出“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疾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因此据方施治时,一方面要考虑不同腧穴部位针刺深浅不同,而另一方面还必须因病、因时、因人的不同而灵活施术。针刺方向除了与穴位所在部位有关外,还与病情有关。内经中的合

10、谷刺、关刺等各种刺法的变化对处方作用的影响值得重视。针刺补泻,作用有别。补与泻是针灸施治的基本法则,其操作方法和它的作用彼此完全不同。灵枢终始说:“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由于补泻操作不同,在同一个腧穴处方中,可以起完全相反的作用。如临床上补合谷,泻三阴交,有行气活血、通经化瘀之效,用以治血滞经闭;反之若泻合谷,补三阴交,则有理气养血固经之效,而治疗月经过多或崩漏之疾。所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补泻反则病益笃”。(二) 施术先后的变化针灸处方有主次之分,施术有先后之别。灵枢五色曰:“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

11、治其内,反者益甚”。灵枢周痹也说:“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后刺其下以脱之”。临床施术时一般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先背后腹,先头面躯干后四肢。但在特殊情况下,就应考虑施术的先后。(三) 腧穴加减的变化一个处方中的腧穴增减不仅关系到治疗效果,而且会改变处方的主治作用。一般来说,处方中的主穴不变,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加减腧穴。如临床上取合谷为主,配曲池为理上焦的要方,若与三阴交相配,则可行气活血,调理月经,若与复溜相配,则可发汗、止汗,若与太冲相配,则可镇静、镇痛,治疗痹证,中风口喎。这种种不同作用则在于腧穴的加减变化。(四) 刺灸方法的变化针与灸虽然同属于外治法,但其作用并不尽同。在临床应用上也有所区别:“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临床应用时应根据具体病情,酌情施术,考虑用针、用灸或针灸并用,或多灸少针,或多针少灸,或刺络拔罐,或点刺出血等,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针灸配穴处方考核表考核内容分值得分选穴原则1、近部选穴8分2、远部选穴8分3、对症选穴8分配穴方法1、本经配穴法6分2、表里经配穴法6分3、前后配穴法6分4、左右配穴法6分5、上下配穴法6分6、远近配穴法6分组成变化1、针刺手法的变化10分2、施术先后的变化10分3、腧穴加减的变化10分4、刺灸方法的变化10分总分10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