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物价上涨成因及对策分析.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195106 上传时间:2021-04-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物价上涨成因及对策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探究物价上涨成因及对策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探究物价上涨成因及对策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探究物价上涨成因及对策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探究物价上涨成因及对策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究物价上涨成因及对策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物价上涨成因及对策分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探究物价上涨成因及对策分析摘要 近期,我国物价上涨,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持续上涨,货币供应量过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所致.其应对措施是通过宏观调控、依法治价,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改善宏观调控手段,控制物价上涨。关键词 物价上涨成因;对策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2010年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城镇新增就业超额完成目标、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宏观调控的三大目标得以较好完成,但对物价水平的调控不尽如人意.就目前形势看,2011年物价上涨,普通百姓难以接受.可以说物价上涨既有国际因素又有国内因素.(一) 食品价格持续上涨是物价高企的主要因素自2000年以来,

2、我国经历了四轮周期性的物价波动。第一轮从2000年1月至2002年4月,CPI由-0.2%上升到1.7%,上升阶段持续17个月;第二轮从2002年4月至2004年7月,CPI由-1.3%上涨至5.2%,上涨阶段持续28个月;第三轮从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CPI由1.2%上升至8.5%,上升阶段持续25个月;第四轮从2009年8月至今,目前正在经历第四轮波动的上升阶段,已持续15个月。从结构看,每次CPI出现持续大幅度上涨,均是由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拉动的。在2010年CPI同比上涨3.3%中,食品拉动CPI上涨2.42个百分点,占同期CPI涨幅的73.4%,居住拉动CPI上涨0.61个

3、百分点,占同期CPI涨幅的18.4%,食品和居住对CPI的拉动占CPI涨幅的91.8%,表现为明显的结构性上涨特征。2011年八大类商品的权数经过调整后,食品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居住所占的比重有所升高。2011年1月份,CPI上涨4.9%,食品拉动CPI上涨3.46个百分点,占CPI涨幅比重的70.6%,居住拉动CPI上涨0.92个百分点,占同期CPI涨幅比重的18.8%,食品和居住对CPI的拉动占同期CPI涨幅的89.4%。成本、供求关系和货币是推动我国食品价格周期性上涨的内在因素。我国食品价格的上涨具有明显的成本推动型特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0.9%,

4、特别是粮食生产价格涨幅高于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达到13.3%。而居民消费中的食品价格上涨7.2%,低于农产品生产价格。因此,农产品生产价格的上涨部分要农民自行消化,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价格的上涨又会推动养殖成本的上升,引致肉类产品和水产品价格上涨。从2010年7月底开始,猪粮比价一直高于6.0的盈亏平衡点,截止到2011年2月26日,猪粮比价已经达到6.76。从今年的情况看,灾害性天气成为推动我国粮价上涨的又一重要因素,让我国以食品价格为核心的CPI体系面临更大的压力。从内部因素看,2010年10月以来黄淮、华北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导致山东、河南等小麦主产区含情严重,持续干旱背景下,

5、粮价上涨预期开始蔓延。从外部因素看,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延续高涨的势头。主要进口农产品中,大豆、玉米、棉花均出现环比上涨,受受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警中国北方旱情严重可能影响冬小麦产量消息的影响,美国小麦期货创下30个月来的新高。而巴西、澳大利亚等地的灾害性天气造成的物价上涨局面仍在继续。农产品在供给冲击下造成的上涨加上生产资料、人力成本和不良天气等在内的因素推动,使得本轮通胀的惯性明显加强。(二) 货币供应量过多是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当前物价明显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首先是巨额外汇储备的人民币占款。我国外汇储备从2006年的1万亿美元猛增至2010年底的2.8473万

6、亿美元,4年间净增1.8473万亿美元。按平均7.21汇率计算,即投入市场约13.3万亿元人民币。其次,为应对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干预政策,投入巨资“救市”。2009年除投入4万亿财政资金外,还增加了9.6万亿信贷资金,其数额之大几乎超过了上年新增贷款额5万亿元的1倍;2010年又继续新增贷款7.95万亿元,虽比上年少增1.65万亿元,但仍超过2008年新增5万亿的59%。如此巨额资金投入市场,对缓解金融危机,刺激经济迅速复苏和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加也造成了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不仅如此,西方各国政府为摆脱金融危机纷纷增发货币,对我国也产生了较大

7、负面影响。2008年,西方各国投入数以万亿计的美元、欧元,大大增加了世界市场的流动性,从而推高了全球物价水平。据估计,近两年来有上千亿美元的“热钱”涌入股市、楼市、农产品等领域兴风作浪,干扰我国经济。(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1.国际能源价格上涨。能源是一切生产企业都必需的燃料和重要成本构成因素。国际油价的涨落对我国影响很大。在油价上涨的同时,与石油有互替关系的电、煤等能源的价格也随之上升。例如2010年3月国际炼焦煤的价格同比上涨55%;我国去年的煤炭价格亦大幅上涨,在10月份就比上月上升50%以上。2.国际矿产价格上涨。矿产品是钢铁、金属产品的主要原料和主要成本因素。我国现已成为世界钢产

8、量最大的国家,2009年粗钢达5.678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7%。但我国铁矿石十分缺乏,有一半以上需要进口,而且从2003年开始就成为了世界进口铁矿石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进口总量的25.9%,2009年进口6.28亿吨。由于国际铁矿石受三大国际垄断公司(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和澳大利亚力拓、必和必拓公司)的垄断和各需求国家的竞购,甚至国内各钢铁公司之间也相互抬价竞购,使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甚至不断攀升。据计算,2001-2008年我国铁矿石的进口价格上涨了3倍多。铜是工业企业的又一重要原料,它可用于管道、供暖、电线和通信缆线,是我国每年需要进口的重要物资之一。由于世界最大产铜国智利在2010年初发生

9、大地震,使铜价上涨4.5%,达到每吨7522美元。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各国对铜的需求增加,加之去年冬智利发生工人罢工,都进一步推高了铜价。据报道,2010年6月以来的三四个月之间铜价飙升约50%。综上所述,造成物价上涨的因素较为复杂,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针对不同时期国际国内经济特点,综合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控。建立健全价格调控的政策建议:(1)完善农产品供给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市场有效供应首先,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蔬菜基地建设,加大对生猪养殖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做好生猪疫病防控。其次,健全适应市场变化的农产品综合调控体系。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

10、价;完善国家粮食储备调控制度,加强对农户、收储、加工、流通各环节的统筹调节,进一步完善猪肉收储政策;积极调剂区域间农产品的供需余缺,尤其要有效保障一季度的市场供应。第三,加强农产品市场化配套服务机制建设。加大对农业种植及养殖户的信贷和风险管理服务,对部分条件成熟的产品,适时考虑设立期货交易,分散农产品市场风险。最后,着力构建满足我国需要的全球粮食资源供应链体系。通过兼并收购、直接投资等方式增强对国际大宗商品生产控制和定价权,减轻输入型通胀压力。(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在目前的情况下应从紧,加强控制。同时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控制信贷规模,加强利率、汇率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保持人民币

11、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加强资金的回收,控制银行的信贷,提高贷款利息,提高法定准备金,减少市场中流通的基础货币。(3)做好对价格的监测分析及运用工作。价格部门作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职能部门,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价格监测分析工作是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的前提,要密切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并运用网络媒体等平台,及时发布价格信息,以达到指导生产和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的目的。宏观经济政策应以稳定物价为优先目标,针对结构性物价上涨所反映出的深层次矛盾,着重理顺体制,建立健全保障供求基本平衡和稳定物价的长效机制。我们相信,只要各部门科学地认识物价形成的诸多客观因素,积极行动并通力合作,物价上涨的幅度是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的,对我国总体经济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不会产生严重影响的。 参考文献 (1)、国家级学术期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