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州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黄岩区)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黄岩区旅游资源普查总报告黄岩区人民政府 台州学院旅游系2003、12、28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领导小组 顾问:魏小安、尹泽生 组长:纪根立 副组长:张志顺 肖歌 成 员:各市分管市长、市旅游局局长、林震华、金炳雄 专家组: A陈纲、林正秋、傅文伟、刘正官、方龙龙、竺国强、常杰、唐代剑、程玉申、周宣森、王昆欣 B各相关厅局高工或相关业务处长(省政府办公厅:、省计委、财政厅、建设厅、国土资源厅、文化 厅、水利厅、环保局、林业局、海洋渔业局、气象局、农业局、交通厅) 台州市旅游资源普查领导小组组长:陈连清副组长:张华、周明瑶、颜邦林 成员:各县(市、
2、区)分管县(市、区)长、旅游局局长、张成、叶飞、许世勇 黄岩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相关部门领导 黄岩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组组长:林智理 主要成员:朱红良、俞红玲、吴妍瑜、芦利丹、王月月。 目 录序第一章 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概况第二章 区域旅游环境第一节 自然与生态环境一、地质地貌条件二、气候条件三、水文条件四、生态环境条件第二节 历史与人文环境一、境域变化与建制沿革二、时代变迁与文化积淀三、人居环境与地方风俗第三节 社会与经济背景一、行政区划与人口结构二、经济水平与产业特色三、发展规划与战略目标第三章 旅游资源总体评价第一节 评价依据与方法一、评价依据二、评价方法第
3、二节 旅游资源丰度一、类型丰度及其构成二、储量丰度及其构成第三节 旅游资源品质一、资源平均品质及分类差异二、优良级资源及其分类构成第四节 旅游资源分布一、 资源丰度的空间差异二、 资源品质的空间差异第五节 总体评价结论第四章 旅游资源分类评价第一节 地文景观类资源一、资源丰度二、资源品质三、资源富集区第二节 水域风光类资源第三节 生物景观类资源第四节 天象与气候景观类资源第五节 遗址遗迹类资源第六节 建筑与设施类资源第七节 旅游商品类资源第八节 人文活动类资源第五章 旅游资源分区评价第一节 东部区第二节 中部区第三节 西部区第六章 旅游资源集合体评价第一节 旅游资源集合区简述一、划岩山风景名胜
4、区二、九峰山风景名胜区三、上郑风景名胜区四、松岩山风景名胜区第二节 旅游资源集合区总体评价第七章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第一节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成绩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二节 旅游资源保护与问题一、保护与开发的主要成绩二、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节 旅游资源保护的主要任务第四节 旅游资源保护的政策措施第五节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思路附录一:旅游资源单体汇总表附录二:旅游资源单体简介序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现代体验经济的代表产业。从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旅游活动开始到现在,在短短的10
5、0多年时间里,旅游业从无到有,时至今日,已经与石油、钢铁、汽车等传统工业部门并驾齐驱,成为全球支柱产业之一。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也成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一项极具生机活力的强劲行业。各地方层招迭出,不失时机推出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然而,受思想认识和产业结构的影响,黄岩旅游业步履维艰,至今仍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起步,这是我们肩负的压力和历史使命。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黄岩旅游资源的认识、挖掘、整合和创新显得尤为急迫而重要。我们对旅游资源的基本认识是:第一、凡是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价值的因素和条件,均可称为旅游资源。第二、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特殊的效用。旅
6、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凭借。第三、旅游资源是发展变化、不断创新的。这不仅就旅游资源的数量上是如此,而且就旅游资源的质量和内容上也是如此。旅游资源普查基本原则是:实地评价原则,发展评价原则,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集体评价原则,兼顾经济、环境、社会三效益原则。本文是普查组首次全面对黄岩旅游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和归纳总结。本次旅游资源普查,接受省市旅游主管部门和省市旅游资源普查专家们的领导和指导,建立严密的组织结构和明确的职能分工,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估国家标准,采用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方式,对黄岩每个资源单体逐一进行访问、观察、测量、记录、绘图、摄影,通过普查,建立起200多个资源单体信
7、息档案,形成若中个符合黄岩实际的课题研究报告,并对黄岩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这对于摸清黄岩旅游资源现状,构建旅游资源信息库,加强资源整合和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对黄岩旅游资源的充分保护和有序开发起到很好的作用。突出一点是:实事求是评价了“黄岩蜜桔”这一特等级资源品牌,提出黄岩发展旅游的主攻方向;首次发现了上郑乡很有影响力的瀑布群,提高了当地资源的品质内涵,加快了西部开发旅游的步伐。本次普查,正值50年一遇高温肆虐,承接此项目的台州学院黄岩区旅游资源普查组在组长林智理同志的带领下,顶烈日,冒酷暑,克服每位队员连续中暑一二次的种种困难,坚毅不拔,知难而进,高质量完成了本次普查,这是人
8、生的一种历练,更是人文精神在黄岩山水的一种辐射,风景因此而生动。本次普查,得到了省市旅游主管部门和省市旅游资源普查专家组的支持和帮助,也得了黄岩区各部门各乡镇鼎力支持和默契配合,在此一并表示诚挚感谢。再次感谢台州学院黄岩旅游资源普查组全体成员。黄岩区旅游局第一章 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概况 第一节 组织领导与课题组分工旅游资源普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程序复杂、工作琐碎、任务繁重,并且技术要求很高,因此普查的组织工作十分重要,它影响到普查内容的全面性、成果的准确性、结论的科学性。台州旅游资源普查受省旅游局领导与专家组指导和台州市旅游局统一安排,对台州九个县、市、区全面进行普查。黄岩旅游资源普查是台州
9、市旅游资源普查的一个组织部分。黄岩旅游资源普查具体的组织工作由黄岩区旅游局统一出面协调,实行“双结构”组织模式,即普查任务明确以后,同时成立两个普查小组,一个是由政府牵头的地方普查协调小组,一个是由专家与技术人员组织的专业普查小组。普查协调小组由分管市长挂帅,市政府办公室和市旅游局总协调,由各相关部门和各镇(街道)共同组成,并建立基层工作组一直延伸至相关村。这一组织形式全面协调了各相关部门的关系,并将工作层层落实到最小的行政单位。专业普查组由台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1人、学生5人组成,根据黄岩的行政区划以及现有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分成1个实地普查小组,普查小组的后勤保障由市旅游局统一安排。每个小组
10、的技术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实施科学、规范、全面的旅游资源普查。 第二节 普查工作的基本技术依据普查基本技术依据为国家标准,即严格根据标准中规定的资源分类方法、单体描述方法、单体评价方法、成果要求等对黄岩各类资源进行资料、数据收集,各资源单体的实地验证,反复核对和修正基本资料与数据,使普查成果科学、客观、准确,并最终形成了一套单体、图表、报告、数据等完整的普查文本和图件。坚持利用先进设备和最新成果,更好地达到标准的技术要求。普查中使用了GPS定位、数码照相机、测高仪、网络收集、资源单体特征数值实地丈量核实,并采用了计算机录入、数据库管理方式,以保证资料的快捷与准确。第三节 普
11、查的技术方法与工作程序本次普查工作分8个阶段进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工作重点、技术要求与技术方法,具体为:一、普查参与人员培训1全体普查人员专业培训,由省专家讲授。2资料计算机输入培训。3摄影摄像技术培训。4其它普查量测技术培训。二、普查人员到天台现场培训和对天台试点普查1对黄岩普查前,在天台进行集体试点培训,进一步明确标准中的技术要求,让每一个普查成员明确自己的任务。2熟练仪器操作,规范照片数量、清晰度,GPS位置等。3由省专家当晚对所调查的单体进行点评,并统一认识。三、普查组对资料进行收集1基层人员进行基础资料收集。2专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的资料收集。四、填写草表资料查阅和相关资料的计算机预先
12、输入,并填写各镇(街道)可能的旅游资源单体的草表,形成一张各镇(街道)旅游资源汇总表。五、野外勘探1分镇(街道)对普查区进行野外勘探,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实地拍照、定位、信息采集和特征数字补充。2发现并填写新的单体表。六、完成单体表1根据时候勘探,最终完成规范单体表2对遗漏的补报单体进行再次现场补充七、资料汇总及整理1各镇(街道)资源单体分类和汇总2黄岩全境的资源单体分类和汇总八、成果制作1完成总报告和专题报告2完成普查成果展示版3完成各类图件九、成果公示1展出普查成果2再次征求部门、市民意见十、成果完善1当地专家评审2普查组完善个性成果以上每个阶段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保证整个普查工作的严谨性与
13、规范性。在这10个阶段中,培训是关键性的第一步,因为新出台的标准对旅游资源有规范性的定义、分类、评价,普查人员必须在充分理解标准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将对资源的认识、具体的操作方法统一到标准的技术要求之中。黄岩旅游资源普查的特点就是在于对人员培训的高度重视,除了对专业人员的培训以外,特别重视对当地相关部门和镇(街道)分管领导和基层具体操作人员的培训,使其能更好地协助专业普查小组进行资料的收集、线索的提供等,并保证了资料的准确性。通过以上严密的组织与制度化的管理,旅游资源普查基本上做到了资料收集整理的准确性与针对性、野外勘探线路选择的合理性、单体数据与信息补充的一步到位性、单体评价的科学性与均衡性等
14、避免了每一个环节的重复劳动,不但保质保量,而且减少错误率,提高工作效率。第四节 普查工作成果及其特点 一、普查工作成果 普查组成员紧密合作,顶烈日、冒酷暑,经历对天台试点的实地培训与二天的室内资料收集整理和不间断的20天野外调查、1天的补充调查,以及近2个月的室内资料汇总与整理,按照标准初步完成了黄岩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主要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就:第一,摸清了黄岩旅游资源的家底。通过规范、科学的普查,掌握了黄岩镇、街道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气象与特殊景象、遗址、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八个方面旅游资源的位置、规模、特点、品质、保护利用现状,为黄岩及其
15、各镇、街道建设旅游资源数据库和新世纪的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了基础资料。第二,通过普查,发现了一大批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单体,为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地和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环境保护、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尤其是为旅游产品整合与更新,为把黄岩建设成旅游大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本次普查是标准正式颁布后的一次县市级城市的资源普查,通过大胆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于县市级旅游资源普查的模式,即走当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与地方旅游部门相结合,使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也为学校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达到了“双赢”。对全国旅游资源普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从普查的具体成果看,除了取
16、得了标准规定的成果外,本次普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黄岩的旅游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资源普查的宣传效应,对普查成果内容进行延伸、丰富与完善。具体有: 1标准规定成果 (1)黄岩旅游资源单体表;(2)黄岩旅游资源普查总报告;(3)黄岩旅游资源分布图和优良级资源分布图。2延伸成果(1)黄岩旅游资源集合区调查;(2)黄岩旅游资源单体、集合体网上填写;(3)黄岩旅游资源普查成果展版;(4)黄岩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图片集;(5)包含上述内容的数码照片、文本、图件组成的光盘。二、普查工作特点(一)全面细致的单体“搜索”旅游资源单体表的填写是普查的核心工作,为了保证单体不被遗漏,严格按照以下操作规范进行资源单体搜
17、索:第一,由最熟悉当地情况的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初步摸底整理,提供较为系统的单体信息;第二,专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各类地方志、景区介绍、已有的规划、乡土材料、各相关部门的资料、各种网站)收集旅游资源单体信息,填写单体初表;第三,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已有的单体信息,发动全社会力量提供旅游资源单体的信息与线索;第四,野外勘探中,通过当地向导与当地村(居)民提供的各种信息,普查人员特有的专业敏感性再一次挖掘新的单体线索,增填新的单体表;第五,普查过程中,特别是野外普查结束后,向有关部门进行交流与征求意见,做好单体的最后补充。(二)质量至上的管理为了保证旅游资源普查的质量,本次普查十分强调制度化管理,从5个方
18、面给予严格的质量把关。1初表填写制:专业调查人员根据新标准,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单体整理,填写单体初表,对调查区域的资源单体情况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对每一个单体缺少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保证野外工作的有序开展,尽量不遗漏单体表填写中所需要规范的信息内容。2集中试点制:在普查小组分别开展野外勘探前进行集中试点,通过实地操作与点评,对标准中的各项技术指标做进一步的技术统一,并能熟练使用各类仪器。3明确内容制:第一个普查小组必须在前一天晚上对第二天勘探的单体内容进行整理与熟悉,进一步明确需要查漏补缺的单体信息与特征数据,并确定合理的勘探线路。4当天完成制:当天普查勘探的单体实行当天完成制度,即要完成单体的
19、信息归类,包括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单体的评价等,避免单体信息产生混淆。5组长例会制:为了便于各普查小组进行工作交流与技术交流,确保普查技术指标的统一性,减少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误差,及时对各组发现的优良级单体进行小组间通报与评议。为此在野外勘探阶段,采取设立一个固定的大本营,各普查小组白天分散野外勘查,晚上召开例会进行交流的模式,确保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性和信息交流的及时性。第五节 普查课题组的工作体会与思考一、普查体会黄岩旅游资源普查之所以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关键在于普查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三大结合。(一)政府部门(地方组)与普查组的结合政府重视与积极参与是黄岩旅游资源普查中最值得推广的经验之一。
20、黄岩区政府并没有因为把普查工作交给专业普查组后将自己变成旁观者,相反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参与者的位置,对普查工作进行了积极的协调与配合。从召开全市动员大会、相关部门和镇(街道)分管领导的工作培训,到快速组建协调普查组织网络,充分体现了市政府对普查工作的重视,极大地促进了各级政府与各相关部门对旅游资源普查的重视。黄岩区政府的参与与支持,在推动普查工作上带来以下积极作用。第一,协调了各相关部门的关系,使各部门对普查资料收集和实地的勘探都能积极配合;第二,黄岩区政府启用统计部门已经深入到各镇、街道工作站的成熟的统计网络,成立全市旅游资源资料收集网络,保证资料收集完整;同时由各镇(街道)领导、工作站统计
21、员和各村村民组成的基层队伍,为专业普查人员实地勘探提供有效帮助;第三,调动舆论工具,为旅游资源普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摸底统计与专业普查的结合黄岩区政府启动了原有的成熟的统计系统网络,首先对各基层统计(会计)人员进行标准培训,再由统计人员对各村相关人员进行动员并开展信息、资料的收集,确保旅游资源单体信息收集工作深入到每一个村,为专业普查提供系统全面的单体信息。(三)新闻舆论与普查工作的结合从普查动员大会的新闻报导,对普查过程的跟踪采访,到普查阶段性成果汇报与征求意见等,黄岩的各种新闻媒体始终对普查工作给予极大的关注与及时报导,让广大市民知道旅游资源普查这一全市正在进行的大事,并通过媒体向
22、各界人士征求资源单体意见,鼓励市民提供线索,积极参与。二、普查意义本次普查是台州旅游发展事业上的第一次普查,也是台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首次规模较大的走向社会的一次大行动。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普查的经验都不足,再由于时间匆匆,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资料准备和认识很显不足,调查时间也非常匆促,6人的普查组,仅仅化了20天的时间,对黄岩全境进行普查,实感困难。但我们本着重点突出的原则,对全境优良级的旅游资源,在此次普查中没有遗漏,而对普通级旅游资源可能会有漏查。但无论如何,这次普查取得了预期的成果。不仅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完备的基础资料,为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政府出台旅游政策和管理措施等提供依据,而
23、且对黄岩地方经济的发展意义很大。(一)为全国县市级旅游资源普查树立了范式县市级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分流城市旅游、增加城市居民的休闲场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县市级旅游业面临着第二次大发展的大好机遇,因此,摸清资源家底、明确竞争优势、制定发展战略已迫在眉睫。黄岩在标准颁布的第一时间进行了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出“领导重视、舆论引导、部门配合、公众参与”的“黄岩模式”,这在全国大规范实行旅游资源普查前夕,无疑为县市级旅游资源的普查提供了借鉴范式。(二)宣传、提升黄岩旅游形象通过区政府的普查总动员,相关部门与基层资料收集人员的培训,各部门、旅游景区(点)、各镇
24、街道的协助与具体参与,加上舆论宣传,使黄岩相当多的部门和各级政府更加了解旅游业,更加关心旅游业,客观上扩大了旅游产业的影响力,提升旅游产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三)增加市民的旅游意识通过这次大规模的、全方位的普查工作,特别是通过从最基层单体摸底、资料收集,到层层统计、资料汇总,专业普查小组走村串巷,地毯式的勘探以及勘探过程与当地居民接触,使越来越多的市民、村民开始了解自己所居住环境中的旅游资源,使社会各界人士对旅游业开发更加理解,更加关注,更加支持。(四)推进旅游资源的保护本次普查范围包括大量的散落在各地的处于原始状态的未开发旅游资源单体,以往当地群众都没有给予较大的关注,通过普查活动
25、使当地群众意识到资源的存在,资源的价值,从而增加对旅游资源及所处环境保护的自觉性。第二章 调查区域旅游环境第一节 自然与生态环境黄岩,位于浙江黄金海岸线的中部,东邻台州市椒江区,南界台州市路桥区、温岭市、乐清市,西连仙居县和永嘉县,北接临海市,区域范围位于东径1214712140,北纬28272844之间,区域面积为988平方公里,是台州市的主城区之一。一、 地质地貌条件黄岩地属我国东南部新华厦构造体系二级隆起带临海海温州槽凹区,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频繁,火山活动始于 纪侏,终于第三纪。在新地质构造喜马拉雅期运动之后,形成西升东降的地质格局。西部山区呈年轻山地特征,海拔400500米的平田乡有
26、3万亩平岗缓坡,为山区台前剥蚀平原残部,出露地层多为侏罗纪火山岩,以侏罗纪凝灰岩、熔凝灰岩、晶屑玻屑凝灰岩为主,颜色深灰和灰褐色,岩性致密坚硬,多含石英晶屑,不易风化,耸立为陡峻山岭。东部为下降区,有百余米疏松第四纪(约二三百万年前)沉积物,经期沼变迁、草旬土变迁而成海积平原,上层2030米是冰后期(约1万年前)一次广泛海侵浅海沉积物,为水相沉积的砂页岩、砂砾岩等。而中部为断陷盆地(长潭一焦坑),堆积白纪时期紫红色砂页岩,系沉积相或喷发沉积相岩面,无石灰性,岩性松软,易风化。境内构造以断裂为主,辅有平缓的褶曲及盆地构造。黄岩地形狭长,东西长约75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山
27、括苍山支脉自西入境,主峰大寺基海拔1252米,经宁溪、头陀,至马鞍山,雁荡山支脉自西入境在院桥。中、东部平原广阔丰腴,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全区山地面积占68%,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二、 气候条件黄岩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海润,雨水充沛,日照适宜,四季分明。平年均气温约17,极端最低温为-6.8,极端最高温为38.1,无霜期235280天,年平均降水量约1675毫米,年平均相对温度为82%。常年多东南风,四五月间以东北偏东风为主,六七月份以西南偏南风为主,在时间上存在着两个雨季,即56月梅雨期和78月台风期。受地形影响,降水东西相差明显,西部山区,年降水量1800毫米以上;中部丘陵、
28、平原区为16001800毫米;东部沿海为1500毫米左右。因地形差异,气温东西相差也明显,地势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4,冬春季递减率小于夏季,200米高程以上,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49/100米,海拔200米左右的长潭水库周围,有一个气温偏高区的逆温层,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1/100米,在气温较低的15月份,反而随海拔高程增高而略有递增。三、 水文条件黄岩境内大小溪流近百条,其中,永宁江为第一大河,发源于括苍山脉大寺基,境内长度约70公里,流域面积400余平方公里,平均流量为37.8米3/秒,其最大支流西江长度为22km。由于受到地形、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黄岩水文状况存在
29、一定的区域差异。西部山区溪流主要有柔极溪、黄岩溪、丰岭溪、小坑溪等等,这此山区性河流,河床陡峻,源短流急,河道蜿蜒盘绕,水质清净,即使在干旱时节,也溪水淙淙。而东部平原性河流,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因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水质较差。除河流以外,黄岩还有颇具特色的湖泊,最典型的天然湖泊是鉴洋湖,由古海湾演变而成的上下两泻湖,湖面长2500米,宽500米,面积达1000余亩,放养鲢、鳙、青、草四大家鱼,为台州城区的最大天然湖泊。规模最大的人工湖泊是长潭水库。总库容6.91亿立方米,正常库容4.57亿立方米,是浙江省内仅次于千岛湖的第二大水库,水面碧波浩瀚,水光潋艳。此外还有富山水库、秀岭水库和佛岭
30、水库等。四、 生态环境条件黄岩区内山、林、水有机结合,交相辉映,波澜起伏的群山,林木葱郁,构成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形成了黄岩区的主要景观构架。境内有林地面积10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森林覆盖率为70%,高于全省平均54%的水平,为全省首批绿化合格县。其中西部地区的屿头乡森林覆盖率为88.7%,富山乡森林覆盖率为83%。1993年以来,灯盏山、大寺基先后被列为省级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方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植物种类繁多,类型丰富多样,具有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竹林、矮林灌丛等40多科700多种,花卉品种145种。在低山丘陵和平原区,果林茂盛,柑桔、批杷、杨梅、桃、李、杏、梅、猕猴
31、桃、葡萄等多种果树连绵分布,构成独特的生态景观。总体上,黄岩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尤其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基本上呈现原始性的生态特征,污染少,景观生态稳定是名符其实的台州城区的“后花园”。第二节 历史与人文环境一、境域变化与建制沿革黄岩故地在夏、商、周为东瓯地,春秋战国为东瓯王国,秦代属闽中部,汉代属回浦县、章安县、永宁县,三国、两晋至南朝属临海县。唐代上元二年(675年)析临海县南部置永宁县。唐天授元年(690年),改永宁为黄岩县,以县西上郑乡黄岩山命名。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因户口达5万,升为黄岩州。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复为县。明成化五年(1469年),析南部太平、繁昌、方岩3乡是太平
32、县(今温岭市)。1980年,海门区、海门镇、大陈镇和山东公社划出,成立海门特区。19821984年,三甲、洪家西区和金清农场划归椒江市。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1994年台州撤地设市,黄岩撤市设区,路桥从黄岩划出后,黄岩面积从1262平方公里,减为988平方公里。从历史过程看,黄岩建制几经更迭,境域面积变化明显。二、时代变迁与文化积淀黄岩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在小里灰、岭下吉等地挖掘出了新石器时期许多生产生活石具,是一个有5000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中国密桔之乡”。自唐宋以来,黄岩文化昌盛,人文荟萃,名人辈出,留下了南宋理学家朱熹、明礼部尚书黄绾等名人足迹;涌现
33、了杜范、曾铣、方国珍、杜浒、戴复古、严蕊等名人志士,流传着高宗皇帝到上辇、康王隐居、五兽落详、石大人与石夫人等美丽传说。自宋至清代,黄岩进士258人,宋、清武进士18人,史有“十八进士共一家”之盛。黄岩名列“二十五史”有25人,中国人名大辞典81人。黄岩古建筑文化底蕴深厚,古有“三十六街七十二巷”之称。保存于砚池巷的“奉常弟”,原是慈喜太后身边军机处领班章京王韬夫的古居,台门两侧对联均出自吴昌硕手迹;有方国珍领导打响元未农民起义全国第一枪的鸣钟巷,明中叶兵部侍朗曾铣故居曾铣巷,历史沧桑的省文物保护单位五洞桥,至今保存完好省文物保护单位瑞隆感应塔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沙埠青瓷古窑群在五代和北宋
34、已有大量精美青瓷生产,并远销东南亚各国,现在日本和埃及都发现有珍藏沙埠青瓷及其残片,被认为是“海上丝路”的源头。黄岩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源远流长,且地位显赫。在1700年前的三国赤乌二年间,正当雄武的孙吴大帝目光投向台湾百越的时候,黄岩是他的一个前哨基地,这里兴起了广化寺等六座寺院,出现过连王都建康(南京)都没有的盛况;有当今日本佛教最大流派曹洞宗的祖庭瑞岩寺;也有溶建筑艺术、雕刻艺术、书法艺术为一体的常寂寺。更有道教第二洞天的委羽山大有宫,距今已有1700多年,宫内珍藏文物很多,有宋徽宗赐道士范锜的镛,明代宣德年间雕塑的神象玉皇大帝,还有宋代丹井、瑞井等,并于1933年举行全真龙门登箓仪式,来
35、自全国十多个省近200人的高道参与,影响范围极广。黄岩作为柑桔之乡,世界柑桔始祖地,形成了非常有地方特色的柑桔文化。从初唐的贡桔到毛泽东赞美黄岩蜜桔的佳话,大批学者、教授、文人墨客对黄岩蜜桔旁博引,挥毫泼墨,留下大量无与伦比的宝贵材料,并在民间流传着与桔相关的许多美丽的传说。近现代,在文化科技界有书画家陈叔亮,当代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罗宗洛、陈芳允、柯俊等;1962年省体委命名新前乡为“武术之乡”,次年省体委、省文化厅、共青团省委联合命名为“体育之乡”;1988年1992年,黄岩文化馆连续四年获国家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授予“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集体”称号;1996年国家体委命名黄岩为“全国武术之
36、乡”,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1998年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三、人居环境与地方风俗黄岩属于亚热带季风气侯,年平均气温17,平均无霜期为245天,年降水量为1675毫米,气候十分适宜居住、生活。黄岩物产资源丰富,常绿涧叶林、草木植物,野生药用植物等十分丰富。农副产品主要有柑桔、杨梅、枇杷、茶叶等。黄岩山川秀丽,民间淳朴、环境优良,是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宝库。黄岩充分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山区,依山造势,沿河而建,就地取材等方式建造一些全透、两透、三透等住宅,并常在村口、路旁、屋边种植柑桔等经济林木,也有的利用页岩建成了别具一格的石板房。而在平原地区,典
37、型了住宅是面街临河,临街开店,内部内作起居室,后部临水作厨房,朝河一面利用局部底层屋顶三角形空间并向水面稍稍挑出,作卧室或储存室,这充分体现了江南水乡的建筑特色。同时,从门柱上的雕花,台梁穿斗式结构,屋前的石雕,看出当时工匠极尽精工细造之能事,也从细腻的建筑风格中透路出一种江南水乡的气息。黄岩民风淳厚古朴,形成了特定的风俗习惯。除了一些传统的习俗外,黄岩还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黄岩桔文化源远流长,早在2300年前,就把桔子视为吉祥之物,由之形成了丰富多采、五花八门的桔乡风俗,除了作为供奉天神祖宗外,诸如新屋上梁、新婚拜堂、春祭等喜庆都要例行抛桔子;正月半点间间亮,桔园里插烛点香,以求丰
38、收;正月半打生,祈求早生贵子;做桔保安,以供奉神灵保佑;请令旗,以求除虫灭害;做桔福祈求来年柑桔丰收;另外还有做桔篮,放桔灯,挂桔球等民俗风情。在宁溪,农历二月二闹花灯,家家户户贴春联,挂彩灯,还要吹鼓手、赛锣鼓、迎灯、演戏、舞龙舞狮、迎神、作铜锣等,是集民间歌舞、民间器乐合奏、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杂技、民间游戏等民间艺术活动的大会事,吸引台州、温州两地的民众来此参加迎灯。第三节 社会经济背景一、 行政区域与人口结构新中国成立后,黄岩境内的行政区划分有调整。1950年11月,设11区129个乡镇。1951年8月,区域设置调整为12区128乡镇。1956年春,撤区并乡,设置60个乡镇。195
39、8年,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成立10个人民公社,下辖65个大队。1959年,大队改称管理区。1961年,恢复区建制,管理区改为公社,加上建设长潭水库的需要,全县有77个公社,1088个大队。1980年,海门成立特区。1983年,实行政社分设,至次年3月,分3批改乡人民政府。1984年,三甲、洪家区及其11个乡和金清农场划椒江市。1985年,桐屿、院桥、新桥、横街、宁溪、头陀6乡改区属建制镇。1986年,北洋、蓬街乡改区属建制镇。1988年,澄江区红旗、鼓屿、镇东3乡划入城关镇,并设西江、九峰办事处。至1988年,全县有2个直属镇(城关镇、路桥镇),7个区,47个乡,9个区属镇。1989年黄岩撤
40、县设市。1992年撤区并乡,全市共设26个乡镇。1994年,黄岩撤市设区,10个乡镇划出成立台州市路桥区,黄岩区辖9镇7乡541个行政村和42个居民委员会。2001年,配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乡镇行政区划进行重大调整,现辖8个街道办事处、5个镇、6个乡、550个行政村、北边面积988平方公里,人口为572653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580人,少数民族约300人(2001年)。各区镇镇情况见表2.1:表2.1 黄岩区土地面积、人口行政区域土地面积(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人)黄岩区988572653东城街道1659642西城街道2459853南城街道1721610北城街道3231155江口街
41、道31.330739澄江街道35.430332新前街道46.638930高桥街道2022006宁溪镇88.634676北洋镇6833460头陀镇58.535503沙埠镇44.0123213院桥镇80.467403富山乡5412047上郑乡93.313319屿头乡98.214596上垟乡67.617939茅畲乡29.613684平田乡40.269979二、经济水平与产业特色黄岩经济迅速崛起,经济繁荣社会进步,1992年进入全国乡镇工业百强县之列,1992年和1994年连续两届跨入全国工业产值百强县(市)和中国农村综合百强县(市)行列,跻身“中国明星县(市)”,获“浙江省小康县(区)。”黄岩工业经济繁荣兴旺,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起步较早,是中国股份合作经济重要发源地之一,曾连续两届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县(市)”行列。现已逐步形成以医药化工、模具机械、塑料制品、食品饮料、工艺美术、纺织服装、摩托车等七大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素称“精细化工王国”和“中国模具之乡”,也是全国汽摩塑料配件重要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踏板车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