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计划.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220762 上传时间:2021-04-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计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师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计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师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计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计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计划.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师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计划目录一、认识教师的心理问题二、教师认知问题的自我调适三、教师情感问题的自我调适四、教师个性问题的自我调适五、教师行为问题的自我调适六、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的自我调适一、认识教师的心理问题(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1、残酷的现实呼唤教师心理健康2、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的心理健康3、教师的自身发展需要心理健康4、学校发展需要心理健康的教师队伍(二)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1、发展性心理问题2、适应性心理问题3、障碍性心理问题二、教师认知问题的自我调适教师对自我的不良认知:高估自我(自负)低估自我(自卑)(二)自卑指教师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

2、重的心理状态。其实质是自我评价过低。自卑的表现:总感到各方面低人一等,缺乏自信,悲观失望,心境恶劣。思想消沉,情绪压抑,心理不稳定,性格内向,孤独不合群,敏感脆弱。 自卑的自我调适:1、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卑,建立积极的合理的自我评价观念。2、认清自我,悦纳自我。3、修正理想中的我,改变不合理信念,降低自己的期望水平。4、通过补偿与升华克服自卑心理。5、加强人际交往也是消除自卑心理的有效途径。(二)自负指那些自我中心强烈,优越感极强,藐视和不主动同他人交际的心理现象。自负的表现?1、自视过高,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别人都不行。2、看不起别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唯我独尊。3、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

3、妒心。自负的自我调适:1、接受批评是根治自负的最佳办法。2、与人平等相处。3、提高自我认识。4、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三、教师情感问题的自我调适教师常见的情绪情感问题:焦虑 抑郁(一)焦虑一般称焦虑状态或焦虑反应,是面临威胁是表现出的一种情绪反应。焦虑的表现?1、心理方面的症状:(1)心烦意乱,坐卧不宁,看书及备课时无法专注,效率很低;(2)丢三拉四,记忆减退;(3)思维迟滞,大脑麻木;(4)容易激怒,爱发无名火。(5)情绪方面,包含紧张、不安、压力感等主观的不适感受。2、生理方面的症状:(1)入眠困难,醒得很早,恶梦连连,醒后觉得身体疲倦,四肢沉重;(2)头晕、头疼、耳鸣,在不熬夜的情况下,

4、眼睛有酸痛肿胀的感觉;(3)缺少食欲;(4)心慌气短,血压升高,尿频尿急,总有便感。 焦虑的自我调适:1、充分认识自我,了解并接纳自我;2、能很好的面对现实;3、学会自我放松,可以采用深呼吸、肌肉放松法、意念法等;4、为自己分散压力,工作尽量有计划性。5、在有效率的教学中,得到成就感。(二)抑郁是一种悲哀、沮丧、郁闷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表 情苦闷、行动迟缓,常感到力不从心、思维迟钝、联想缓慢,因而语言减少、语速缓慢、语音低沉或是整日沉默不语。抑郁的具体表现:感到情绪沮丧、郁闷,经常想哭,夜间睡眠不好,感到体重减轻,无辜感到疲劳,坐卧不安、难以保持平静,比平时更容易激怒,觉得生活没有

5、意义,觉得自己死了别人会过得更好。抑郁的自我调适1、遵守生活秩序,从稳定规律的生活中领会自身的情趣。2、主动吸收新知识,学会主动接受矛盾。3、即使是小事,也要采取合乎情理的行动;即使你心情烦闷,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让自己合乎生活情理。4、将日常生活中美好的事记录下来,并反复欣赏。 四、教师个性问题的自我调适 教师常见的个性心理问题:冲动紧张(一)冲动冲动是指由外界刺激引起,爆发突然,缺乏理智而带有盲目性, 对后果缺乏清醒认识的不良行为方式。冲动的表现? (1)一发火就骂人、砸东西,甚至打人。(2)情绪反应十分简单,缺乏幽默感。(3)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心理防御的方式只有发泄。(4)对很小的事也沉不住气。(5)一点就着,不能自控,事后又特后悔。(6)听不进任何人的劝说。 冲动的自我调适:1、调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2、用暗示、转移注意法。3、在冷静下来后,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4、平时可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自己的耐性。5、化解冲动要注意提醒自己。 (二)紧张 紧张的表现?1、情绪亢奋或躁动、活动力增加、身心能量损耗较快。2、忧郁或烦闷情绪、身心能量耗竭、免疫力下降、思考与记忆力减退。 紧张的自我调适:1、针对压力源造成的问题本身去处理;2、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3、采用压力管理策略:社会支持策略、认知改善策略、问题解决策略、职业发展策略、目标管理策略、放松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