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15.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优质课教案_10.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245741 上传时间:2021-05-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15.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优质课教案_1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15.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优质课教案_1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15.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优质课教案_1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15.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优质课教案_1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15.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优质课教案_1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15.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优质课教案_1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15.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优质课教案_10.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天净沙秋思教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有关文体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及背诵此曲; 3理解曲意,感受意境; 4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5学习写作特色,探究情与景的关系;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所表达的背井离乡的游子的心境。教学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中所运用的意象及作用,探究情与景的关系。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语同学们,你们有过长时间离开家的经历吗?那时候是什么心情呢?是不是特别想家啊?.在现代这个社会我们已经拥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先进的通讯,我们可以用这些东西来缓解我们对亲人的思念,但是你们知道在古代如果背井离乡的人想家了该怎么办吗?对,他

2、们没有汽车没有电话,只能靠书信或者是诗词等一些东西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古人是怎样用诗词寄托思家之情的,请打开书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2简单介绍诗人,写作背景及题材。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它的题材是“曲”,曲: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

3、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58字以下)。这首诗的名字其实只有“秋思”两个字,而天净沙只是一个词牌名(词的曲调,格式的名称,而多数词牌与词题无关。)在元曲中还有许多的曲牌名,如:阳春曲寄生草3齐读全曲,感受曲的韵律感。请学生给此曲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再感受一下。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

4、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4讲解意象的概念。同学们,请看一下这首曲,是不是有大量的景物,这些事物都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它们就叫作意象。下面,请同学们识记一下这个概念,它将会经常出现我们以后学的诗中。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5讨论以下问题:(老师适当点拨,提学生回答)(1)曲中都有哪些意象描写,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

5、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师:通过这些意象可以看出这是一幅悲凉秋景图,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设想一下诗人当时的情景,一生不得志,长久漂泊在外,他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

6、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2)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这些意象用自己的话对这样的景色进行描述。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而行。6、请同学们根据咱们的讲解,总结一下这首小令的特色:(1)运用对

7、比映衬的手法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彩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漂泊之苦(2)语言极为精炼确切,富有特色7、找几位同学尝试背诵这首词。8、课下作业扩展阅读: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它的思乡之情。通过本首词的学习,写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记叙文散文皆可。板书设计(词牌名)天净沙秋思(诗名)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曲状元”枯藤老树昏鸦“a” 小桥流水人家ia 古道西风瘦马“a” 夕阳西下ia 断肠人在天涯“a” 意象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悲凉秋景图夕阳 表达方式: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中心句: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羁旅之悲,游子的悲苦与心酸 天净沙秋思教案 院系:文法学院 专业:对外汉语 班级:112 姓名:石萌 学号:20111344217蒹葭教案 院系:文法学院专业:对外汉语班级:112姓名:钱丽芳学号:201113442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