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看见》读后感(精品课件).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274031 上传时间:2021-05-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柴静《看见》读后感(精品课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柴静《看见》读后感(精品课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柴静《看见》读后感(精品课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柴静《看见》读后感(精品课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柴静《看见》读后感(精品课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柴静《看见》读后感(精品课件).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未忘初衷 读看见有感 一个春风沉醉的傍晚,我从语文老师口中得知了看见,得知了柴静。我想一个主持人、一个记者能看见什么呢。自己在心中揣测:她一定是向读者介绍一些采访背后的故事,教育引导我们该如何去看待记者,看待新闻。 直到后来,我庆幸的买到了这本书,带着探究的心理读完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自己的揣测是多么的片面和浅显。看见确实向我们介绍了一些采访背后的故事,但柴静并没有想去教育、改正、统一我们对新闻的看法。正如她所说,她只是尽最大可能诚实的描述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事件背后的人。 一本书,二百八十八页纸,二十六万字,能描述些什么。很私人的觉得它描述了柴静在央视十年的历程,既是她个人成长的告白书,在一定程

2、度上又是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陈虻说:“ 想要了解一个事件,先要了解事件中的人”。我很恨自己之前怎么会不知道这样一个人。一个钟情于围巾,外表似邻家女孩般清秀,但柔和的声音中透露着坚持与不可退让的央视主持人。我恨自己整日埋头在学习和玩耍之间,却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的态度。当柴静面对华南虎事件,面对学术造假,面对上海倒楼,以一名新闻记者的良知与正义,剥丝去茧,退去一层层伪饰的泡沫,向观众呈现事实真相的时候,我在干什么?或许在抱怨课堂的枯燥,或许在为一点点小成绩沾沾自喜。当她在非典前线冒着生命危险采访,在汶川地震中的杨柳坪村体验着死亡的伤痛时,我在干什么?我在上学。后来想想其实也没什么,柴静的初

3、衷一直是真实客观的报道新闻,报道新闻中的人;而我的初衷在考上大学之前都是好好学习,考上一个自己喜欢的大学。我们只是在各自的年纪干着各自的事,坚守着各自的初衷。 当还未踏足新闻记者行业的时候,二十三四岁的柴静面对高高在上的陈虻坚定地说,“我关心新闻中的人”。确实十年历程她都坚守了自己的初衷。看见中也到处体现着人性的矛盾与光辉,体现着人性中本能的善与恶。 在看见中我了解了社会最隐私角落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事。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之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当多年的隐忍与承受终于在那一刻海啸般爆发时,往往是施暴者结束了生命,被施暴者走向了监狱

4、,从此各自灰暗的人生更加灰暗。我看见了李阳将自己的家庭暴力归咎于民族文化中的大男子主义,看见了人们对家庭暴力的习以为常。施暴者有时候会后悔但这阻挡不了他们下次的暴力。正如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善与恶,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倘若我们的法律能更加完善从而严格的制约家庭暴力,或者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会不会少一些家庭暴力,少一些因为家庭暴力有心理疾病或走上歧途的孩子。人性中的善会不会变的比恶多一点,至少我们不会助长恶的火焰,从而给善一个生长的环境。 如书中所说:“没有夯实的报道为基础,评论只是沙中筑塔”,人生亦是如此。通过看见我认识到一个人终将在经历过

5、各种各样的事情之后,才会真正的成长起来,而我们个人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反思和完善自己。而且我们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就算是某些错误的想法,如果我们不付诸行动怎么才能让别人来纠正自己或者是通过别人的反应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呢?如果这种错误不能及时被改正,那正确的想法就永远不会产生。就像书中药家鑫的父亲一直认为自己强硬的教育方式是对的,直到这种教育方式间接导致药家鑫杀人惨案发生后,他才开始带着沉痛的心情和深深地悔意去反思自己。而也是因为反思和完善才使柴静从开始的冷冰冰,见谁就灭谁,咄咄逼人的采访风格改变成现在这种宽容、理解、准确的采访风格。一个以揭露真相为己任的新闻记者,面临的诱惑与威胁绝不会少,这也是现在各种假报道泛滥真相越埋越深的原因。庆幸的是我们在看见中看见了许多真相,在面对金钱与威胁而面不改色的柴静身上看见了新闻职业人的操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只有我们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初衷,我们才能坚守自己的道路,不为各种诱惑所扰。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我对看见的理解可能达不到它所想要达到的高度,但书中对人性的挖掘、对自己成长的突破让我受益匪浅。十年前,柴静说:她关心新闻中的人;十年后,她做到了。她没有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我们呢,是否还记得自己的初衷?十年后敢不敢对自己说:我曾有梦,未忘初衷! 【感谢您的阅览,下载后可自由编辑和修改,关注我 每天更新】感谢您的阅览以及下载,关注我,每天更新4 /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