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雁门太守行》研讨课教案_8.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284635 上传时间:2021-05-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雁门太守行》研讨课教案_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雁门太守行》研讨课教案_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雁门太守行》研讨课教案_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雁门太守行》研讨课教案_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雁门太守行》研讨课教案_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雁门太守行》研讨课教案_8.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诗意。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4、赏析本诗艺术特色,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请听题:唐代年少早逝诗鬼”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李贺)二、作者与背景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

2、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作此诗李贺仅17岁。三、初读,体味韵律美。1、听读后,生自由朗读。2、学生齐读。四、精读,感受意境美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白天傍晚夜里。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

3、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4、这句中哪些字用得好,更加突出了紧张的氛围?“压”是“逼迫”的

4、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5.你能用你的语言,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描绘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吗?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6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激战过后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作者

5、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塞上”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或长城附近。“燕脂”,即胭脂,形容边塞土地的颜色。“夜紫”指紫色的晚霞。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7、作者是又通过什么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景物描写。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8、能否用你的语言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

6、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画面?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9、时间从傍晚到深夜,官军夜袭敌军阵地。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

7、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10、“临易水”点名了什么?你联想到什么?“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11、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诗歌的后两联各用了一个典故,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

8、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12、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从这首诗中找出作者利用的色彩,说说有什么作用?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小结: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五、拓展延伸1、边塞诗积累2、想象扩写诗歌是想像的果实。现在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要求:展开合理想像,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字数在150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