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7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赛课导学案_20.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302979 上传时间:2021-05-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7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赛课导学案_2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7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赛课导学案_2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7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赛课导学案_2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7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赛课导学案_2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7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赛课导学案_2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7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赛课导学案_2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7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赛课导学案_20.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过程与方法:1、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豁达、乐观的心境。二、教学重点:抓住景物描写特征,掌握描写景物的表现手法,和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三、教学难点:景物描写,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四、教具准备:录音 PPT课件五、教学时间:一个课时六、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过程有一定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要配合恰当的板书。

2、(2)、提问法:一方面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问具有目的性、有效性和启发性。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家还记得在本学期第二单元我们学过信客吧,它的作者余秋雨在他另一篇散文中曾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黄州是他人生中重要的驿站,正是因为苏轼的到来,在他随后近一千年间无数的文人墨客仰慕苏轼的美名而到黄州追寻他的足迹,黄州正因此而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符号,所以说苏轼成就了黄州。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经历遭际塑造了他的性格,他参悟了人生,同时也是在这里达到了自己的创作高峰,所有又说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何许人也,黄州乃何地?两者到底有着怎么千丝万缕的联系,老师呢,在这

3、里先买个关子,首先,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了解他在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扫清字词句理解障碍,并朗读课文。1、这是一篇文言文,首先我们必须疏通字词,掌握文章的大意。上课之前已经让大家预习过课文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文哪些字词的理解需要我们注意的。(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强调)读准字音: 相与(y) 解( ji )衣 藻荇( zo )( xng ) 遂( su )至 未寝( qn ) 柏( bi ) 重点词语(可联系以前学过的文言文课文):1 色入户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木兰当户织) 欣然起行 高兴地(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念无与为乐者 思考、想到 者:的人。 遂至承天

4、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盖竹柏影也 原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木兰诗) 罢了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清闲的人。11)盖:表示推测,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12)耳:语气词,“罢了”。补充: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伤仲永古今异义: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2、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3、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4、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

5、: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读5、盖: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指导学生朗读)2、听录音范读课文。大家注意听清字音和朗读的节奏。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试着模仿范读,读出感情。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同学们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前面的字词理解翻译课文,不懂的同桌谈论一下。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强调重点句子:重点句子:(1)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

6、,想;遂,于是,便;至,到。)译文: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地面上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B、学生逐句翻译。3、翻译全文翻译全文: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发现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就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交错纵横,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

7、这样的闲人罢了。4、全班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我们知道苏轼他们在干嘛呢?那苏轼的字里行间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答,老师补充。(淡雅:寺中漫步 佛门清净之地 闲适: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用文章中的词回答。(欣然)、精细研读l 叙事部分既然是夜游承天寺,那么作者必然会交代时间地点等信息,文章中有没有交代?哪些句子是在叙述这一件事情的经过呢?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地点:承天寺的庭院中(位于湖北省黄冈市) 人物:苏轼和张怀民(苏轼的朋友)原因:月色入户 无与为乐者我们归纳起来就是:见月起行,寻友共赏。(板书:叙事见月起行

8、,寻友共赏)苏轼叙事的语言可以说相当的简练啊,只言片语,就已经交代清楚事情的过程,这是我们平时写作中需要学习的。l 写景部分1、我们刚刚讲到课文的前两句,苏轼用叙述的语言交代了和张怀民一起赏月的时间、地点等信息。让我们梦回北宋的黄州,到承天寺中,和苏轼他们一起欣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个夜晚的月夜。2、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一起学过哪些写月、月色、月夜的诗句?(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3、看来古代的文人们都热衷于写月,苏轼也不例外。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苏轼笔下的月夜。大家一起告诉老师,课文哪里是在写月色?(板书:

9、写景-月色)(学生回答: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对夜月景色的整体把握。1、那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月色呢?我请一位同学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一下,好吗?(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并补充和完善)2、通过老师的补充、完善和进一步描绘,整体感知月夜的氛围。(板书:月光澄澈、树影斑驳、宁静祥和的月夜)对比喻和侧面描写手法的把握,及咀嚼具体字词表达。1、又是庭院,又是积水,又是藻荇,又是竹柏,大家可以看到苏轼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完善)(板书:比喻:庭中地面-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2、那同学们还能找出苏轼在表现手法上的高明之处吗?那我问同学们,这句话有没有一个“月“字

10、?没有一个月字但却能把月夜描写地如此之美算不算高明呢?(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完善)他并不直接描写月亮的皎洁,而是从侧面通过描绘竹柏的影子凸显出月色正浓。这种表现手法我们叫侧面描写。(板书:侧面描写)3、下面呢?老师想把这句话改写一个字,大家看老师改的好不好。“是”字好不好?(学生回答不好)老师追问,为什么你们觉得不好?“盖”字好在哪里呢?(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完善)“盖”字用得好。庭中的美景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呀,给人一种沉浸月色美景之中然后恍然大悟之感。是因为月光太皎洁、太明朗了,竹柏的影子倒影在地面上,实在是逼真极了,使苏轼产生一种错觉,更加增添了这月夜的韵味。同时,这个“盖”字与“是”字比较而言

11、,语气更为强烈,更能传达出作者赏月看到这种不期而至的景致时内心的欣喜。再次体会景色描写。苏轼不愧是一位大文学家,平常的月光被他用寥寥数语描绘地如此生动形象,如此具有神韵,引人入胜。好的,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听一遍录音,再次感受一下这月色之美吧。我相信大家一定充分感受到美轮美奂的一幅山寺月夜美景图,这诵读中的姣好月夜,一定在你们心中荡漾着些许情思。我们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描绘出什么样的景致,最终的落脚点都在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上。那苏轼大晚上睡不着觉出来赏月,除了月色入户那份欣喜还有怎样的心情?发出怎样的感慨呢?抒情部分1、看着这样的美景,苏轼发了什么感慨?(板书:抒情)明确:“何夜无月?何处

12、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怎么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作者说,哪里没有月色,哪里没有竹柏,(也就是说哪里都有月色、竹柏,)这“月色”,“竹柏影”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哪里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美景,美景无处不在。3、再看后一句感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为何意?(闲人:闲情逸致的人)苏轼和朋友很悠闲吗?为什么会这样的悠闲,发出这样的感慨呢?4、上课之前老师卖了个关子,并未介绍作者苏轼和他的朋友张怀民。大家对苏轼了解多少?(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完善,并着重介绍苏轼的文学地位和在黄州的经历,写作背景。)苏轼是我国古代(北宋)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家之一,诗文画都有很高的成就。记承

13、天寺夜游写于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宋代官员被贬是到一些边远地区,当任一些有名无实的“闲官”说好听的是“闲官”,说不好听的是“软禁”。被贬官意味着苏轼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对于作者发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感叹?结合写作背景,说出你对这一感慨的理解。明确:这句话的理解要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学生回答,老师点评总结。 “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这种感慨透露出苏轼什么样的

14、心境呢?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还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5、被贬黄州,仕途遭遇挫折,还能如此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苏轼怎样的性格?(学生回答,老师点评补充)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从文章中,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朗读我们解读了文本,也了解到苏轼写作的背景,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体会苏轼面对逆境的那种豁达和乐观,表达对苏轼这种人格魅力的崇敬。 八、布置作业1、从苏轼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写到笔记本上。2、背诵、默写记承天寺夜游,积累文言词汇。九、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北宋)叙事: 见月起行,寻友同赏写景: 月光澄澈、树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月光(侧面描写) 庭院地面积水空明(比喻) 竹柏影 水中藻荇交横抒情: 贬谪的失意和落寞乐观豁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