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老龄问题及对策.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0363985 上传时间:2021-05-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老龄问题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老龄问题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老龄问题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老龄问题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老龄问题及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老龄问题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老龄问题及对策.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老龄问题及对策【摘要】 在人口老龄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改革面临新的挑战。中国在城乡二元化的背景下,其养老机制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首先提出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健康、情感等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关键词】 农村老年人 问题 对策1999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了总人口的10%,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1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了1.78亿,占人口总数的12.8%,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70%,农村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速度快于城市。在农村的家庭结构

2、、代际关系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农村养老问题尤为突出,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使得农村留守老人成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加之我国长期执行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农村留守老人的老年生活难以得到保障。显然,这个问题仅依靠农村地区自行解决是不现实的,应当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入手,全面统筹考虑,争取在现有资源配置下,让农村留守老人安享晚年。一、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儿防老是中国人千百年以来的传统思维,家庭式养老一直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不二选择。但是,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

3、村之间的差距日益显现。为了谋求生计,得到更多的机会,或者是提升生活水平,更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始向大中城市转移,而且也有部分农村子女在城市求学之后,选择在城市工作定居。这些人口、劳动力的转移,势必造成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加剧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劳动力进城,缓和了城乡劳动力供求缺口,拉近了城乡差距,但是,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难以得到照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另外,我国二十多年以来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同时也使家庭规模小型化。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由四个老人,两个青壮年人和一个未成年人组成的家庭结构模式,日渐成为了我国家庭模式的主流,两个青壮年人要供养

4、和照顾七个人的生活并非易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家庭模式的转变,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很多农村留守老人在家庭养老保障缺失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在地里辛苦劳作以维持生计,一旦患病,必陷入窘境。就重庆本地区来看,大多数农村的留守老人还通过从事农业或其他副业来进行自养。个人自养是目前留守老人最普遍、也是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形式。但是,留守老人通过自己劳动获得的收入普遍较少,自养能力有限。目前有80%以上的留守老人仍然从事农业生产,但由于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投入大,而农产品的价格又相对较低,土地的经营收益低,多数留守老人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但是,由于留守老人多数年事已高,劳动能力大不如年轻人,遇到

5、如今年的旱灾年就只能束手无策。由于缺乏劳动力,加上雨水不足,错过水稻种植季节,造成不小的损失。(二)医疗保障不完善 从前年开始,重庆市开始试点实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到去年,已基本覆盖全市农村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但是,在我国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留守老人的健康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由于年事已高,各项身体机能下降,加上长期辛苦劳作,留守老人易犯病,特别是犯慢性病的几率增加。而他们的子女长期在外务工,难以照料其生活起居,往往使小病拖成大病。虽然新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全县农村,但是农村留守老人的医疗保障收效甚微。新农合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6、主要关注大病给农民带来的经济困扰,而事实上留守老人日常困难更多的来自于小病产生的门诊费、药费等,因此农民的实际受益不如预期中多。另外,新农合的医疗登记程序和理赔程序繁琐,医疗费用不能在就诊时直接抵扣,给留守老人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另外,由于地域条件和资金等的限制,农村医疗条件往往不尽如人意。乡村卫生室在一定程度上与农民的需求还存在距离。如医疗设施不完善,医务人员不齐备等。(三)情感寄托缺失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不但需要物质上的保障,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交流,尤其是对“空巢”老人而言,子女的精神慰藉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许多子女都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慰藉和关怀。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

7、,农村“空巢”老人的比重占到40%左右,如果考虑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因素,农村“空巢”化更加严重。由于子女长期在外务工,农村留守老人往往独居,很少有情感交流,常年仅靠电话与子女联络,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亲情上的疏离。老年人情感上失去了依靠和寄托,无法享受过去大家庭的天伦之乐,精神世界比较空虚,心理上显得孤独无助,容易造成内心的抑郁。正是基于这些原因,部分留守老人在陷入病痛时,为不拖累子女,选择轻生。再者,老年人在农村少有娱乐活动,通常除了看电视、打牌外没有别的娱乐方式,而且,因为语言不通的关系,很多老人根本不愿意看电视。有些在外有较好收入的子女往往给予父母金钱上的抚慰,但事实上这并不能真正带给

8、他们内心的抚慰。二、解决方案(一)倡导家庭养老传统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尤其对于当前因外出务工而使得亲情疏离的农村家庭,更加需要倡导对留守老人的关爱。一直以来,家庭养老都是农村主导的养老方式,我国农村社会正处于城市化起步阶段,传统养老方式必然受到挑战。但是,在当前社会养老保障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支柱,这一点不容置疑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出相关的,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和鼓励外出务工求学的农村青年回乡创业、工作。这些优惠政策,一方面可以将大量人才留在农村,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为建设新农村添砖加瓦;另一方面外出青年回乡,也方便照料留守老人的日常起居,促进了与老人之间

9、的情感交流,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二)完善新农合,提升农村医疗水平医疗保障是否完善,与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息息相关。针对目前新农合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此加以改进。首先,加大新农合中政府补贴的力度,报销一定比例的门诊、医药费用,在关注大病的同时不应忽略小病;其次,简化繁琐的索赔程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就诊时就抵扣相关费用,节省索赔成本。在改进新农合的同时,农村配套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应进行改革。首先,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把城市富余闲置的医疗卫生资源向乡村转移,支持农村卫生室建设;其次,改革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推行乡村卫生机构管理一体化

10、,向老年人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再次,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补贴,要侧重于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适用型人才,可以考虑定期邀请专家医师到农村医院交流讲学,以提高农村医院的医疗水平。(三)建立和完善农村老年人组织 ,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由于子女长期在外务工、求学,农村留守老人长期得不到家人的关怀,缺乏与家人的情感交流,长期下去不利于其身心健康。事实上,老年人在精神上、心理上更渴望被关怀,更期望得到帮助,而实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和完善农村老年人组织。一方面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情感释放的平台,避免抑郁情绪的堆积;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老年人的娱

11、乐生活,找到在家庭之外的感情寄托。目前,我国农村大多数并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组织,很多农村的老年人组织只是流于形式,空有一个名号,没有实质上的内容,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要把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组织工作纳入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充分发挥老年人工作委员会、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会等老年人组织的作用,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例如,可以考虑构建类似于城市中老年大学模式的农村老年人组织,将农村的留守老人集中起来开展各种活动,老年人也可以通过组织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农村老年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他们的文化生活丰富与否是衡量社会是

12、否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 可以使农村老年人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接受新事物, 与时俱进, 从而融洽他们与亲朋邻里的感情,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农村老年人的法制观念,大大减少农村老年人实施的违法犯罪以及侵害他们权益的违法犯罪事件, 促进农村的安定团结; 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 还可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对全社会形成爱科学、 用科学的社会风气, 加强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参考文献:1董翠娥. 农村养老保险发展问题初探 J .武汉金融, 2009. 7.2蒋蔷.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行模式的制约因素与发展思路 J . 中国乡镇企业, 2007. 4.3戴卫东.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述评 J .中国农村观察, 2007. 1.4万安娜.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推行实践中的思考 J . 大众商务, 2009.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