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peixunshi0 文档编号:104384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学设计学校:兴平南郊高级中学 设计者:李晓娟 时间:2015年6月微课基本信息知识点名称烛之武退秦师学科类型及其对象合作探究 高一语文必修一上课时间长度10分钟教学资源与环境 PPT.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有关常识。2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3.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教学过程1合作探究文章内容, 围绕“退” 分析文章 。2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设计理念与特色通过合作探究,围绕“退”分析文章内容。关键步骤关键点在于“如何退的”,劝退艺术体现了烛之武机智善变的外交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学设计兴平南郊高级中学 李晓娟【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有关常识。2烛之武人

2、物形象的把握。 3.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教学重点】 合作探究文章内容, 围绕“退” 分析文章 。 【教学难点】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二、了解左传及写作背景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

3、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2.简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4、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三、 合作探究文章内容 1.就文题而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是“退”。 2.围绕“退”展开分析,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 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2) 烛之武如何退秦师?(3) 烛之武退秦师结果如何?(分组讨论,有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 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第一段)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烛之武临危受命,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第三段)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阐明利害,动摇秦军。(邻之厚,君之薄也)替秦着想,

5、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3)烛之武退秦师结果如何?(第一段)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戍之,乃还。 晋,吾其还也。四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这三个问题,最核心的还是在于第二个问题,“如何退”。我们都知道烛之武说退秦师,是为了保全郑国,但我们在烛之武的话语中,并没有看到此时烛之武的紧张害怕,也没有看到他在秦伯面前为郑说好话,而却退了秦师,如何做的呢?烛之武的说辞中:处处为秦国着想,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对秦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分析利害,最终打动秦伯,解郑之围。这时我们看到了一个有勇有谋、思维缜密的爱国形象。五 小结 学了这篇文章,我们感动于烛之武的爱国精神,同时他委婉的劝说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也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别人提意见或建议时,我们要寻找更利于对方接受的方式,使之愉悦地接受意见。六 布置作业 1.整理文言词语及句式。 2.背诵第三段。板书设计 原因(为什么)退 过程(如何退) 结果(怎么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