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 言错误!未定义书签。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3.1风险13.2风险识别13.3风险评价23.4事故隐患23.5隐患排查23.6隐患治理24职责24.1企业主要负责人24.2分管负责人24.3安全管理部门24.4业务管理部门24.5基层单位25安全风险分级管控35.1风险识别35.2风险分析与评价45.3风险控制115.4风险告知与培训126事故隐患排查治理126.1隐患排查形式及频次126.2隐患排查内容146.3隐患分析166.4事故隐患分级176.5事故隐患治理176.6隐患治理验收196.7事故隐患上报196.8文件管理196.9隐患排查的效果206.10持续改进20
2、注:该表适用于采用风险度法评估风险;L表示危害造成后果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等级,S表示后果严重性等级,R表示风险度。表6工作安全分析表(二)记录编号:日期:单位JSA组长分析人员工作任务简述新工作任务已做过工作任务 交叉作业 承包商作业口许可作业步骤编号工作步骤描述潜在危害后果与影响人员风险评价现有控制措施建议措施剩余风险是否可接收措施落实人完成日期与签名可能性L暴露频率E严重性C风险D注:该表适用于采用LEC方法评估风险。表中可能性表示危害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性与暴露频率的乘积表示危害造成后果事件发生的可能性。5. 2. 2风险评价企业应对分析出的风险进行评价,计算每项风险的危险程度(即风险度或
3、危险性),将危险程度量化,分析判断并确定风险等级。风险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四个等级,分别为红、橙、黄、蓝色。常用的危险性分析法有: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风险度法等。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选用适用的风险等级划分方法。5. 2. 2. 1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本方法的风险度由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及事故事件后果严重性大小决定。其风险等级(值)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进行评价分级。该方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害因素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用于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危害性。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
4、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d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 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cl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取值可参考表7、8、9o表7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0完全可以预料(1+次/周)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1次/20年)6相当可能(1次/6个月)0.2极不可能(1次/大于20年)3可能,但不经常(1次/3年)0. 1实
5、际不可能1可能性小(次/10年)表8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10连续暴露2每月一次暴露6每天工作时间暴露1每年几次暴露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0. 5非常罕见的暴露(1次/年)表9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严重性(C)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7严重重伤或造成较小的财产损失(损工事件)403-9人死11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4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医疗处理(限工事件)151人死亡,造成一定财产损失1引人注目,危害人员安全健康要求(急救事件)评估小组专家共同
6、确定每一危险源的LEC各项分值,然后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大小即D=LXEXCo根据表10进行风险等级划分。表10风险级别划分风险度等级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160重大风险不能继续作业70 160较大风险要立即整改20 70一般风险一般危险,需要注意100重大国内影响4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截肢、烧伤、丧失劳动能力50行业内、省内影响3不符合上级公司或行业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10地区影响2不符合公司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轻微受伤、间歇不舒服10公司及周边范围1完全符合无伤亡无损失形象没有受损表13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R风险度等级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7、实施期限20 25重大风险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停止使用、立刻整改15 16较大风险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加强管理、立即整改912一般风险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采取措施、近期整改组织技术人员分析/析小是否能整制定整改措施立即整改-记录整改情况I基层班组建立隐I改/5患排查治理台帐I否上报基层单位组织技术人员分析记录整改情况是否上报企业业务主管部门、安全管理部门否能整以制定组织整改措施实施分析是基层班组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帐基层班组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帐图3日常隐患治理流程图6. 5. 2. 2综合性隐患治理
8、流程图4综合性隐患治理流程图6. 5. 2. 3专项隐患治理流程图5专项隐患治理流程图6.5.3重大隐患治理6. 5. 3. 1对于重大事故隐患,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确定风险可接受标准,评估隐患的风险等级。6. 5. 3. 2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应满足以下要求:a)当风险处于很高风险区域时,应立即采取充分的风险控制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同时编制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尽快进行隐患治理,必要时立即停业治理。b)当风险处于一般高风险区域时,企业应采取充分的风险控制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并编制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隐患治理。c)对于处于中风险的重大事故隐患,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
9、进行成本一效益分析,编制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隐患治理,尽可能将其降低到低风险。6. 5. 3. 3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包括:a)事故隐患的影响范围和程度。b)治理的目标和任务。c)采取的方法和措施。d)治理资金和物资的来源及其保障措施。e)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f)治理的时限和要求。g)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6.5. 3.4事故隐患治理方案、整改完成情况、验收报告等应及时归入事故隐患档案。隐患档案应包括以下信息:隐患名称、隐患内容、隐患编号、隐患所在单位、专业分类、归属职能部门、评估等级、整改期限、治理
10、方案、整改完成情况、验收报告等。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形成的传真、会议纪要、正式文件等,也应归入事故隐患档案。6. 5. 3.5企业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事故发生。a)在制定事故隐患控制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到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b)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及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暂时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并设置警示标志,必要时应当指派专人值守;对难以停止使用的相关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监护,防止事故发生。C)事故隐患涉及相邻地区、单位或者公众安全的,应当及时报告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告
11、知相关单位采取适当方式加以明示,并加强对治理工作的协调。d)对因自然灾害可能引发事故的隐患,应当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接到自然灾害预报后,应当及时发出预警通知;发生自然灾害可能危及单位和人员安全时,应当及时采取停止作业、撤离人员、加强监测等措施。6. 5. 3. 6隐患治理资金来源企业应当建立隐患排查治理资金专项使用制度,保证隐患治理费用的投入。6. 6隐患治理验收隐患治理验收执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各级主管部门负责验收隐患整改的实施情况,评估其有效性,确认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的要求。验收采用现场检查验收和记录相结合的方式,验收人员对验证结论签字确认,必要时,还应收集措施实施及效
12、果的相关证据。验收主管部门还应对同类隐患的整改验收负责。重大隐患治理应组织验收或者委托依法设立的安全生产服务机构进行验收。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企业应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隐患治理情况进行验收,并召开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效果的评估会议,可聘请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或相关专业的专家参与评估工作,保证治理效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隐患治理实施后,主管单位应及时告知相关人员,并做好记录。岗位人员可对本岗位的事故隐患进行共享,分析隐患发生的原因,确认隐患存在的各种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缺陷以及环境的不安全条件,防止同类隐患的再次发生。6.7事故隐患上报企业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报
13、告和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发动职工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鼓励社会公众举报。任何企业和个人发现事故隐患的,均有权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基层单位、各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治理信息台账,及时将识别出的事故隐患纳入台账,每月对本单位、部门事故隐患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报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事故隐患治理信息台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a)事故隐患排查的时间、具体部位或者场所。b)发现事故隐患的数量、级别和具体情况。c)参加事故隐患排查的人员及其签字。d)风险评估记录。e)事故隐患治理方案。f)事故隐患治理情况和复查验收时间、结论、人员及其签字。g)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14、统计信息报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台账应当保存2年以上。6. 7. 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重大事故隐患登记建档,每月对企业事故隐患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每月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向属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报送隐患统计汇总及存在的重大隐患情况。6.7.2对于重大事故隐患,企业除依照前款规定报送外,应当及时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a)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b)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c)隐患的治理方案。企业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策划、实施及持续改进过程中,应完整保存体现隐患排查全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应包括:
15、a)隐患排查治理制度。b)隐患排查治理台账。c)隐患排查项目清单等内容的文件成果。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评估记录,隐患整改复查验收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6. 9隐患排查的效果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a)风险控制措施全面持续有效。b)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和提升。c)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d)各级排查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e)员工隐患排查水平进一步提高。f)对隐患频率较高的风险重新进行评价、分级,并制定完善控制措施。g)生产安全事故明显减少。h)职业健康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6.10持续改进6. 10. 1评审企业应适时和定期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审,以
16、确保其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体系改进的可能性和对体系进行修改的需求。每年评审一次,当发生更新时应及时组织评审。应保存评审记录。6.10.2更新企业应主动根据以下情况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影响,及时更新隐患排查治理的范围、隐患等级和类别、隐患信息等内容,主要包括:a)法律法规及标准规程变化或更新。b)政府规范性文件提出新要求。c)企业组织机构及安全管理机制发生变化。d)企业设备设施增减变化等。e)企业自身提出更高要求。f)事故事件、紧急情况或应急预案演练结果反馈的需求。g)其它情形出现应当进行评审。6. 10. 3 沟通企业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沟通机
17、制,及时有效传递隐患信息,提rWj隐患排查治理的效果和效率。企业应主动识别内部各级人员隐患排查治理相关培训需求,并纳入企业培训计划,组织相关培训。企业应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能力,使其熟悉、掌握隐患排查的方法,消除各类隐患,有效控制岗位风险,减少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保证安全生产。烟花爆竹经营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构建实施指南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烟花爆竹经营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构建的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企业各部门及所属基层单位、外部项目单位相关业务过程安全风险识别、评价、管控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0077危险化学品单位应急救援物资配备要求GB 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50161烟花爆竹工程设计安全规范GB 11652烟花爆竹作业安全技术规范GB 10631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