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油罐采样闪爆事故原因分析及其预防.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0574933 上传时间:2021-05-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起油罐采样闪爆事故原因分析及其预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起油罐采样闪爆事故原因分析及其预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起油罐采样闪爆事故原因分析及其预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一起油罐采样闪爆事故原因分析及其预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一起油罐采样闪爆事故原因分析及其预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起油罐采样闪爆事故原因分析及其预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起油罐采样闪爆事故原因分析及其预防.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起油罐采样闪爆事故原因分析及其预防 以某企业采样人员在油罐顶采样发生的闪爆事故为背景,通过分析这起轻微闪爆着火事故的成因,提出治理隐患、保证油罐采样安全的预防措施。0 前言多年来国内外石油工业的静电事故不断发生,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由于防静电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出台,操作人员当时认为并未违章反操作规定,往往查不出事故的原因,以致使人们对静电事故有一种神秘感。许多国家在石油防静电研究上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石油静电事故并未能完全杜绝。我国石油工业近年来发展得较快,伴随而来的静电事故也屡屡发生。值得注意的是,静电往往在油品储存和装卸两个环节,即在罐区和装卸车台中发生,从而引发油罐爆

2、炸事故。这些事故的发生,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石油静电知识的基本了解,以致对操作和管理不够科学,直接危及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静电事故原因虽不复杂,但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在管理上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005年春未,某企业采样人员在轻油罐顶采样时发生了一起轻微闪爆着火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和其他设备损坏。下面以此为例,具体分析一下这起事故发生的原因,以避免此类事故的重复发生。1 事故经过2005年春未,某企业采样人员携带1个样品瓶、1个铜质采样壶、1个采样筐(铁丝筐),在一化工轻油罐和罐顶进行采样作业。8时30分左右,当采集完罐下部和上部样品,将第二壶样品向样品瓶中倒完油时,采样绳挂扯了采样筐并

3、碰到了样品瓶,样品瓶内少量油品洒落到罐顶,为防止样品瓶翻倒,采样人员下意识去扶样品瓶,几乎同时,洒出的敞口及采样绳上吸附的油品发生着火,采样人员立即将罐顶采样口盖盖上,把已着火的采样壶和采样绳移至失梯口处,在罐顶呼喊罐下不远处供应部的人员报警,采样绳及油口燃尽后熄灭。尽管这次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坏,但是说明了在采样作业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事故隐患。如果不认真加以分析,今后就会发生更大的事故。2 闪爆着火原因分析闪爆着火事故发生后,经现场勘查,并向事故发生时在场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了解情况,认为静电是引起这次着火事故的直接原因,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2.1 静电的积聚本次事故,静电积聚

4、来源于以下三个过程:(1)采样人员没有控制提拉采样绳速度的意识,在采样作业时猛拉快提,使采样壶在与油品及空气频繁地快速摩擦中产生静电。(2)采样作业过程中,采样人员所戴橡胶手套与采样绳之间亦频繁摩擦产生静电,当采样壶时,橡胶手套上的静电传导至采样壶,并在壶的边沿部位积聚。(3)罐中油品表面积聚了一定数量的静电荷,在采样壶与其接触时传导至采样壶。2.2 静电的接地在采样作业过程中,静电的泄漏与消除主要是通过静电接地来完成的,即将设备(采样壶和油罐)通过金属导体和接地体与大地连通并形成等电位,并有符合规范要的电阻值,将设备上的静电荷迅速导入大地。根据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GB 13348-92

5、)及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GB 15599-95)的有关规定,油罐的设计时,不只是考虑防静电,其更主要的是考虑油罐的防雷电灾害。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和电气设备接地可以共用同一接地装置。规范规定的防畦电的冲击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0,而规定的防静电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00。由于防雷电接地要求比防静电要求高,在每年雷雨季节到来之前,企业对所有设备(包括所有油罐)的接地电阻进行防雷防静电测试,共用同一接地装置以满足防雷为主。事发油罐有接地专用的断接卡4个,接地电阻值的测试数据均小于1,在10-1数量级上,说明该油罐接地装置良好。根据调查,此罐封罐时间为前一天的23时,至事发当日8时30分,有将近9.

6、5h的静置时间。该罐为内浮顶罐,设有检尽井,当时满罐操作,浮顶充分接触油面,所以,油品表面积聚静电荷能够充分地被导走。说明罐中油品表面即使积聚了的静电荷,也不是静电积聚的主要来源。经现场考察,有以下2点,造成采样壶的前2个积累过程中静电难以消防。具体情况是:(1)在罐顶采样操作平台上,操作口的两侧没有供采样绳、检尽等工具接地用的接地端子,采样人员在采样作业时,采样壶、采样绳未采取任何接地措施,导致采样壶、采样绳上的静电无法及时导走。(2)采样壶为铜质材料,采样绳名为防静电绳,实为非金属的防静电绳,而非夹金属防静电绳,与铜质采样壶材质不同,导电性极差。两者的结合部是采样绳简单地在采样壶的提手上打

7、了一个普通的结扣。即使采样绳可靠接地,采样壶上的静电荷通过采样绳在短时间内也难以及时消防。2.3 静电放电当采样人员采完第二壶油样品,起身准备去采第三壶油样品时,由于采样绳挂扯了采样筐并碰到了样品瓶,为防止样品瓶翻倒,采样人员下意识去扶样品瓶,松开了手中的采样壶,采样壶与罐顶平台发生接触。由于采样壶积累了大量的静电荷,与接地的罐体相比,存在着较高的电位。在接触的瞬间,产生静电火花,引燃了样品瓶洒落的油样和采样绳。2.4 人体静电静电的积累多种多样,本次事故,虽不是人体静电引起的。但罐顶采样,人体静电是一个绝不可忽视的危险源。根据有关资料表明:人体一般对地电容C=200pF,人体电位为U=200

8、0V,则人体所带静电的能量(E=1/2CU20.4mJ)比石油蒸气混合物的引火极限0.2mJ高出了1倍。像这样带电的人,当触及接地导体或电容较大的导体时,就可把所带电能以放电火花的形式释放出来。这种放电火花对于易燃物质的安全操作是一个威胁。3 石化企业罐区类似爆炸事故的预防和对策发生闪爆着火,是可燃性气体、空气中的氧气、静电产生的放电火花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火灾和爆炸理论,必须满足3个条件:一是可燃气体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达到爆炸极限,二是要有点火源,三是点火源产生的能量足以引燃爆炸性混合气体。在油罐采样作业过程中,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是客观存在的。根据以上分析,从破坏火灾爆炸的条件着手,应

9、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在罐顶采样操作平台上,操作口的两侧应各设一组接地端板,以便采样绳索、检尺等工具接地用,操作前根据风向决定接地点。(2)采样绳索采用导电性优良的夹金属防静电绳,与金属采样器材质保持一致,并进行可靠连接。(3)人体静电的消除。采样人员按规定着装。正确使用各种静电防护用品(如防静电鞋、防静电工作服等),上罐采样作业前,应徒手触摸油罐梯子、鞋靴、帽子,不梳头等。(4)强化安全教育工作,提高职工安全素质。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防止静电危害的安全教育活动,使职工能够掌握防止静电危害的基本知识,使他们认识到静电的危害性,增强自我防范能力。(5)制定并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组织员工认真进行危害识别,认真落实防范措施,加强现场监护,防止事故的发生。4 结束语近年来,静电引发的火灾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由于静电火灾爆炸事故隐蔽性较强,一旦发生事故,将给企业造成意想不到的重大损失。完善有关防静电接地的硬件设施,建立有关防静电的规章制度,强化安全和安全考核,杜绝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对于企业的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