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区域配置与产业集群.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766610 上传时间:2021-06-03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投资区域配置与产业集群.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投资区域配置与产业集群.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投资区域配置与产业集群.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投资区域配置与产业集群.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投资区域配置与产业集群.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投资区域配置与产业集群.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投资区域配置与产业集群.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投资学理论与实务,投资区域配置 与产业集群,第一节 投资区域配置 第二节 产业集群 引导案例: 中国汽车产业项目 投资区域配置,第一节 投资区域配置,一、投资区域配置的含义与原则 二、投资区域配置的模式与规律 三、中国投资区域配置的演变 四、投资区域配置向产业集群转换,(一)投资区域配置的含义 投资区域配置是指投资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区域分布和以这种分布为基础的组合配置。 它是一个动态和连续的过程,既包括投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配置状态,又包括以这种配置为前提所形成的区域间投资关系。,一、投资区域配置的含义与原则,(二)投资区域配置的原则 1、均衡配置的原则 2、效益导向原则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生态平衡的原则) 4、国防安全的原则,一、投资区域配置的含义与原则,(二)投资区域配置的原则 1、均衡配置的原则 该原则是指投资在各个地区的配置应尽可能均匀、平衡。这里所说的均匀、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按均衡配置的原则进行投资区域布局,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沿海与内地的关系; 资源优势与技术优势的关系: 新经济区与老经济区的关系等,一、投资区域配置的含义与原则,(二)投资区域配置的原则 2、效益导向原则 该原则是指投资区域配置应把谋求总体经济效益的增长作为目标,由效益比较来引导投资区域布局。按照效益导向的原则进行配置,应该做到: 把资金配置在生产成本最低的地域: 应兼顾近期效益

3、和长期效益等,一、投资区域配置的含义与原则,(二)投资区域配置的原则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生态平衡的原则) 保持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 4、国防安全的原则 处理好前沿地区与战略腹地的关系; 力争做军民结合、平战结合。 既要考虑到战时需要,也要讲求经济效益,一、投资区域配置的含义与原则,二、投资区域配置的模式与规律,1、投资区域配置的空间层次模式 国内外关于投资区域配置的空间层次模式可归纳为: (1) 四层次模式 (2) 三层次模式等,二、投资区域配置的模式与规律,1、投资区域配置的空间层次模式 (1)四层次模式 第一层次:世界范围内的投资区域配置。 第二层次:全国范围内的投资区域配置。 第

4、三层次:地方投资区域配置。 第四层次:项目投资区域配置。 该模式的最大特点:投资布局的空间超出国界,以全球为范围,层次多,空间组合关系复杂。,二、投资区域配置的模式,1、投资区域配置的空间层次模式 (2)三层次模式 第一层次为本国范围内经济区域投资配置。 第二层次为地方投资区域配置。 第三层次为项目投资区域配置。 该投资模式的特点是:投资区域配置的空间范围限于国内,整个投资区域配置格局与国际经济的要求基本或完全无关联。 (中国:3 4),二、投资区域配置的模式与规律,2、投资区域配置的空间扩展模式 (1)梯度模式: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推进的模式 (2)反梯度模式: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推进的模式

5、。 (3)跳跃模式:是指大跨度地进行投资区域配置,通过在一个地域大量投资,使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4)投资极点模式:选择一个合适地点、大量投资、形成经济重心并向四周辐射,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二、投资区域配置的模式与规律,3、投资区域配置的规律 (1)投资区域配置受自然资源分布、人口及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及国防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投资区域配置合理化的先决条件是制度变革和市场的统一; (3)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投资区域配置合理化的基本力量;,二、投资区域配置的模式与规律,3、投资区域配置的规律 (4)优化投资区域配置往往以基础设施投资为先导; (5)投资区域配置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紧密相连

6、; (6)投资区域配置涉及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 (7)对外开放程度对投资区域配置有着重要影响。,三、中国投资区域配置的演变,(一)历史演变 (二)现在存在的问题 (三)未来发展的趋势,四、投资区域配置向产业集群的转换,1、投资区域配置与产业集群的区别 (1)投资区域配置(投资布局):宏观的概念;计划模式下更多提及,强调全国一盘棋,政府的规划作用。 (2)产业集群:微观的概念;市场模式下更多提及,强调市场的自发作用。,四、投资区域配置向产业集群的转换,2、投资区域配置向产业集群转换的理论指导-钻石理论模型 迈克尔.波特 美国哈佛大学,第二节 产业集群,一、产业集群的概念 二、产业集群的特点 三、

7、产业集群的发展类型 四、产业集群的作用 五、引领中国发展的产业集群,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1990年迈克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从产业结构和产

8、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意义讲,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产业群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某个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纵向一体化的发展。 如果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二者结合起来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指产业成 群、围成一圈集聚发展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区内或地区间形成的某种产业链或某些产业链。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产业集群的特点,总体来说,考察产业集群的特征,有这

9、样六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每个地理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基本围绕统一产业、或者相关产业、或有限的几个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 第二,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具有某个或某几个显著的产业特征作为联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分工。,二、产业集群的特点,第三,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连结,实现采购本地化,形成整个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 第四,产业内部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是整个集群却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 第五,集群产品销售具有极强的市场渗透力,部分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和地区专业市场互动发展的局面。市场渗透能力强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尤其是在

10、集群快速成长时期。,二、产业集群的特点,第六,发展过程特征。 考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基本从自发起步,依靠当地一批精英带动,逐渐形成某一种产业雏形,当形成一定气候后,政府部门再给予适当扶持,不断培育和发展其成为具有当地规模的中小企业集群。调通过竞争来促进集群产业的效率和创新,从而推动市场的不断拓展,繁荣区域和地方经济。 案例:广州中大纺织布料产业集群,三、产业集群的发展类型,(一)创新型产业集群 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以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产业集群。 与模仿型产业集群相比,其创新程度较高;与劳动密集型产业

11、集群相比,它属于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现代产业集群。,三、产业集群的发展类型,(一)创新型产业集群 创新型产业集群按照不同标准还可进一步进行分类: 按照产业类型可分为传统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也就是说,创新型产业集群不仅存在于高新技术产业,也存在于传统产业。 按照创新类型可分为产品或技术主导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商业模式主导创新型产业集群,也就是说,创新型产业集群中的创新是多种含义的,不仅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渠道创新、品牌创新等。,三、产业集群的发展类型,(一)创新型产业集群 根据上述定义和特征,美国的“硅谷”、台湾的

12、新竹、印度的班加罗尔、北京的“中关村”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另外,被誉为“东方纽扣之都”的温州桥头镇的钮扣产业集群、绍兴嵊州的领带产业集群、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广东中山古镇的灯饰产业集群、苏州吴江盛泽镇的丝绸纺织产业集群、被授予“中国鞋都”的福建晋江的制鞋产业集群、河北邢台清河的羊绒产业集群、青岛的家电产业集群、西安的民办教育产业集群等,也都是创新型产业集群。,三、产业集群的发展类型,(二)、资源型产业集群 资源型产业集群立足于资源型产业,是以资源型产业发展为前提的。资源型产业是以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和依托的产业。 在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构成中,自然资源占据主体核心地位

13、。资源型产业体系和贸易体系甚至城镇发展都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由资源优势所决定的资源型经济循环体系成为其显著特征。,三、产业集群的发展类型,(二)、资源型产业集群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结合资源型产业的特殊性,人们认为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以资源生产加工为纽带,具有产业内在联系,且在地域上集中的产业群落可称为资源型产业集群。如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生产基地等 资源型产业集群结构的局限性叠加上政府对资源型产业的强烈干预,使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产业集群乃至资源型地区的发展受到很大约束。如中国许多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国家经济分工格局中被定位为能源重化工基地,这种定位和格局正是中西部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滞

14、后的直接原因之一。,四、产业集群的作用,1、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对于该国或该地区资源禀赋结构(比较优势)和市场环境的反映和调整能力。同一产业相关的企业群居在一起,相互竞争和协作,对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 波特教授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四、产业集群的作用,2、发挥了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 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因此,产业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企

15、业、相应辅助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都会在空间上相应集聚,形成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构成了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如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手表等,四、产业集群的作用,3、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产业集群依靠内部联系网络,有力推动了当地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提高了区域竞争力,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中国部分沿海地区开始形成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五、引领中国发展的产业集群,1、电子信

16、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以高于GDP23倍的速度快速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三位。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彩电、彩色显示器、激光视盘和收录机等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与发达国家比,中国信息产业大而不强,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落后,软硬件比例失衡,涉及关键技术的软硬件完全依赖进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增加值率仅为18.3,远低于美国58的水平。,五、引领中国发展的产业集群,2、大型装备制造业 重大装备制造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是机械科学、制造技术、信息处理与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材料技术等工业和技术门类的综合、交叉与提升。加快重大技术装备业

17、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满足现代化建设一系列工程的需要、增强国际整体竞争力和维护国家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要依托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加快设备自主制造的进程,力求未来在大型高效发电、高效输变电、高速轨道交通、数控机床以及石化、冶金、采掘、轻工、纺织等重要行业和领域的关键技术设备上取得突破,实现和基本实现国产化。,五、引领中国发展的产业集群,3、运输装备制造业 随着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为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包括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飞机制造业、高速铁路设备制造业都应当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在这些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制造能力,并有一批具有相当水平的技术队伍,要通过

18、运输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高中国机械制造业的水平,改变主要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五、引领中国发展的产业集群,4、生物技术和中医药产业 生物技术产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和影响最深远的先导性高技术产业,也是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小,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赶超的领域。加快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应不断加大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重点研究开发生物芯片,功能基因组、遗传改良动植物、基因工程药物及疫苗、环保生物、生物新材料、生物育种、生物化肥、生物农药、生物医药等产业。,五、引领中国发展的产业集群,5、新材料工业 新材料工业技术

19、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涉及技术范围广,是推进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新材料相对于传统材料性能高、成本低、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加快发展新材料工业将为中国重化工业产业升级和实现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提供重要的原材料支撑。要把发展稀土材料、高温材料、超导材料、陶瓷材料、激光材料、生物材料等高性能的新型材料作为战略重点,加快发展。,五、引领中国发展的产业集群,6、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产业包括除石化能源和大型水利发电之外的风能、太阳能、核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海洋能、氢能、燃料电池、生物液体燃料等可持续使用的能源资源。中国新能源资源极其丰富,几乎用之不竭,对环境损害少,开发利用新能源,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对于缓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能源约束、保证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加大对新能源发展的扶持,不断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优化能源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