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公开课课件_5.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0864997 上传时间:2021-06-09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公开课课件_5.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公开课课件_5.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公开课课件_5.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公开课课件_5.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公开课课件_5.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公开课课件_5.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公开课课件_5.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表诗 人有 例如我们学过杨炯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相同题材的诗歌 ,即岑参的 高适、岑参、王昌龄 作者简介 岑参: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郡 望南阳。曾祖父文本、伯祖长倩、伯 父羲皆以文辞致位宰相。参少孤,从 兄读书,能自砥砺。天宝三载进士及 第,因曾做过嘉州刺史,所以世称“ 岑嘉州”,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 读之使人感激。”(沧浪诗话) 背景 这首诗是岑参任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 的。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 。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 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 少诗歌来反映。有一次,封常清出兵 去征播仙,曾参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 。 走马川行奉送

2、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 3.扣住“风”这一主体景物来赏析边塞风光 及战士精神。 4.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意境和形象。 5.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 满地石乱走

3、 出征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讲的是什么内容?请用词 语概括。 天气恶劣,飞沙走石 1前3句写景其实暗写了哪种边塞的代表事物 ,采用什么视角?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风 “茫茫”暗写狂风卷着飞沙的迷蒙景象;“黄 入天”写大漠风沙的颜色,写风沙直入天际 的情景。这是白天的风。远景风色 2“吼”“乱”写了风的什么特点,怎 样进行描写?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 满地石乱走。”近景风声 “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 “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 使用了夸张手法 第二节讲了什么内容?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 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 如

4、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 草檄砚水凝。 将士冒着寒风夜行军的情景 风雪夜行,军容严整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 将西出师。 1此次出征的原因与高适燕歌行中 出征的原因有何不同? 敌人利有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进攻。敌人 发动的侵略战争。“汉家大将”出师西征, 是为了保卫国家,反抗侵略,是正义的。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 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 水凝。 1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 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请找 出细节描写的地方。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2这部分细节描写使

5、用了什么手法?对于 塑造唐军将士的形象有何作用? 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 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 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 紧张气氛。 写马的斗风傲雪是为了衬托战士的意气风 华,斗志昂扬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 ,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 斗豪情。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1.这一节交代了什么内容? 2思考诗人预祝胜利的理由。 敌军破胆,胜利在望 唐军将士战胜严寒、斗志昂扬 的战斗精神是胜利的原因 拓展延伸 阅读王昌龄的诗歌回答问题。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阅

6、读思考 1.诗歌前两句写的什么内容? 边塞环境的险恶,形势的险恶 。 诗歌后两句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 么情感?全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战争频繁,战事惨烈 歌颂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 高精神的 反衬 诗人的高明之处还表现在借宾定主,用前 三句反衬第四句。 环境险恶,能不怕苦?战斗频仍,能不厌 战?金甲已穿,能不思归? 就在作好如许铺垫之后, 用将士们保卫祖国的钢铁誓言回答了人 们的悬念:“不破楼兰终不还!”大声铿锵 ,豪情喷涌,这是盛唐边塞诗的最强音。 这首诗与岑参的是有何相同和?不同 之处 相同之处: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 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 张环境的恶劣,来突

7、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 神,和昂扬的战斗精神。 不同之处:岑参诗歌没有提到战争场面, 王昌龄的诗歌没有写到行军, 三艺术特色 1艺术技巧:夸张、反衬和细节描写,以环境的艰苦 反衬战士的斗志。 2: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他的边塞诗,这 一特色非常突出。诵读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找 出其中的“奇语”,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杜甫在溪陂行中写道:“岑参兄弟皆好奇。”这 种好奇的诗心使岑参发现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美学意义, 而且使他选择了“三句连韵”这种非常适宜军事题材的独 特的诗歌样式。这样,诗句的内韵犹如音乐中的“三连 音”,愈见急促和奇峭,使得作品通体散发出激越、酣 畅的行军气势和战斗精神! 4风格:雄浑豪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