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市域经济发展_1.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094832 上传时间:2018-12-0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市域经济发展_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市域经济发展_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市域经济发展_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市域经济发展_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市域经济发展_1.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市域经济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市域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市域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是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实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发展县(市)域经济,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把握市情,科学确定思路,突出发展重点,遵循发展规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工农、城乡、人与自然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全面把握市情,科学谋划发展思路坚持用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科学谋划市域经济发展思路。一是从全局的角度定位市域经济发展方向。坚持通观全局、把握大局,综合审视沱江地理区位、发展态势和人文特点,找准优势和不足,从区域经济

2、体系的角度合理定位。沱江是三峡和三峡的东大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工业发展条件好,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在三峡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沱江发展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我们立足湖北和三峡发展的大格局,努力把沱江建设成湖北新兴的工业强市、粮棉油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大市、依托三峡的现代化卫星城市。二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确定市域经济发展战略。在制定市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时,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来考虑,统筹兼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一主三化”之路,制定和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环境兴市、诚信建市、开放活市、法德治市”发展战略,切实

3、做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二、突出工作重点,着力培育发展优势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兼顾发展的各个方面,但是不能对各项工作平均使用力量。在统揽全局时,必须正确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发展重点,着力培育发展新优势。(一)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工业主导型经济强市。针对沱江过去是农业大市、工业不发达的实际,把项目建设特别是工业项目摆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的发展强市富民。近两年市财政安排5000万元资金扶持工业项目建设,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配套。近年来,全市共开工建设项目198个,

4、已完成投资38.1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3个。今年以来,全市已竣工和在建项目62个,累计完成投资18.1亿元。在今年已开工建设的项目中,投资过亿元的10个,投资5000万元至1亿元的8个,投资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29个。项目建设拉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可完成工业总产值35亿元,同比增长31.6;其中市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可完成工业总产值28.4亿元,增长26.2;实现销售收入24.1亿元,增长26.2;实现利税总额2亿元,增长29.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68家,其中17家是去年以来新增的企业。预计经过35年的努力,全市可培养税收过亿元的企业1个以上,税收

5、过千万元的企业10个以上,税收过500万元的企业20个以上,税收过100万元的企业50个以上。一批项目的引进投产,壮大了财源,增强了财政实力,20xx年至20xx年,全市镇级财政收入因政策性减收,由11392万元调减至6660万元,下降4732万元,而全市财政收入由22464万元增长至30538万元,增加8074万元,主要是新增工商税收支撑了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二)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当前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农业发展。我市全面落实党的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今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到68.6万亩,增长8.4;预计全市粮食总产26.9万

6、吨,增长11.2。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市优质粮、优质棉、双低油、水果、畜禽、蔬菜、水产、速生丰产林八大优势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在抓好当前增收项目的同时,着眼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坚持以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6家,带动农业生产基地50多万亩,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12700多人;全市优质黄桃、柑桔、蘑菇等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今年又着手推进5万亩速生丰产林、10万平方米蘑菇、1万亩黄桃、5万亩砂梨品改等农业十大工程,目前进展顺利。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沱江时,对我市农业和粮食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加快中心城区建设

7、步伐,以建设现代化工业城市为目标,拓展城市骨架,配套基础设施。按城市道路要求高标准完成了江汉大道改造工程、迎宾大道马家店至董市段改造工程;城北变电站、双林变电站投入运行;有线电视光纤网络改造、城镇电网改造缧派枋莞脑旎?就瓿桑汇?恢小腥嗣褚皆喊崆唐舳?;?平?钦蚪瑁?哺抡虮涣腥牍?壹吨氐阏颍?拾舱颉?倮镏拚虻缺皇?范?行恼颉帕嘤?钦蚓?没?。?哺抡蚬?呒庸?籽笳蚯降刈纳?姓蛩芤导庸咝翘蛴椭?庸拾舱蚧?斯怠砑业杲职旆闹?啦募庸染?研纬筛骶咛厣?牟?等禾濉?姓蚰瓴?倒?00万元的企业已达14家,工商税收占该镇镇级收入的比重达80以上。三、着眼可持续发展,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

8、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着眼可持续发展,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切实注重经济质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经济质效为重心不动摇,把加快发展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在工业发展上,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出发,通过招商引进培育新兴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市培育了食品、化工、纺织、建材、电子材料五大支柱产业,形成了化肥、水泥、优质米、优质棉产品、白酒、精炼食用油、高比容化成箔、高密度纤维板、高档墙地砖、食品罐头等优质产品。在农业发展上,坚持不懈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农业精品名牌,

9、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项目引进上,坚持招商引资与结构调整结合,着力引进环保型、财源型、规模型项目,增强了发展后劲,优化了财源结构。(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深入推进各项改革。一是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20xx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全市农民负担总额为5157.45万元,比1999年下降49.56,比20xx年下降35.47;20xx年再次下降5.54;今年我市严格执行粮食主产区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的政策,全市农民负担总额2883.45万元,下降40.81,亩平负担45.82元,减少31.21元,人平负担77.2元,减少52.69元。税改工作经省考核验收被评为优秀等次。二是全面推进

10、企业改革。对市属409家国有集体企业彻底推进民营化改革,全面完成改革改制任务。今年重点对三棉(东大)、宏达码垛等下放企业和市啤酒厂进行改革改制。三是扎实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20xx年全市在职财政供养人员由10384人减至8727人,减幅15.96;清退非在编人员1121人,减少财政支出930万元;全面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核定教职工编制3881人,改革中聘用3784人,有489名教师待聘。(三)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切实注重环境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环境,构建投资洼地,增强县(市)域经济发展的感召力。一是着眼于亲商和商,在服务内涵上拓展与延伸。做到发展无“禁区”,只要国家没有明令

11、禁止,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就允许发展、一路绿灯。做到建设无障碍,对重大项目坚持“一个市级领导联系,一个专班服务,一个奖惩责任”,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做到经营无干扰,对工业企业收费实行定项目、定标准、定时间,集中统一管理,严格执行“两证两卡一书”(收费许可证、收费员证、企业缴费登记卡、企业缴费明白卡、进企业收费批准通知书)制度。二是着眼于制度建设,在服务机制上拓展与延伸。从制度创新入手,组建“一组三心”,即“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督查中心”、“保护投资环境法律服务调解中心”,形成政务质量找领导小组、投资报建找服务中心、投诉举报找

12、督查中心、矛盾纠纷找调解中心的全方位优质高效的管理服务体系。出台沱江市鼓励外来投资优惠办法,对各项投资优惠政策进行统一规范。 关于峄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报告近几年来,我区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拓宽就业空间,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积极培育就业载体,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目前,全区16.5万农村劳动力已有7.1万人转移到二三产业,其中外出务工人员2.3万人,农村非农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3.2%。(一)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村劳动力陈旧的就业观念。我区的城乡富余劳动

13、力转移就业,初期大多是以投靠亲友为主,属于小规模、零散的盲目流动,经济效益不明显。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思想落后、就业观念陈旧,对外出就业存有偏见、怕上当受骗、怕有风险,宁肯在家受苦受穷,也不敢走出去。虽然目前有所好转,但仍存在小富即安、不愿外出的观念。为改变这种陈旧的就业观念,区劳动、农业部门在全区范围内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采取发表电视讲话、现场采访、制作专题、开辟专栏等形式,宣传政府对外出就业的优惠政策和规定,打消人们外出务工的种种顾虑,鼓起他们走出家门的信心和勇气。今年110月份,共发放宣传单和用工信息30000余份,制作专题节目3期,

14、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亲自到场欢送外出务工人员5次。同时利用外出务工致富典型开展宣传活动,有计划地组织这些先进典型到城乡巡回报告,大力宣传外出务工致富和返乡创业的先进事迹,通过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从而在我区农村营造了“外出务工光荣,劳务输出致富”的浓厚舆论氛围。(二)打造经济平台,创造转移空间,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我区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积极培植就业岗位,加快农民非农化进程,作为促进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采取各种手段,引导更多的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一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地转移一批。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关键环节来抓,采取培强做大一批、引进

15、新上一批、巩固发展一批的办法,培植一批农字号农业龙头企业,全区现已形成源大实业、东方变性淀粉、海石花蜂蜜、小杂粮加工、天缘乳业、盛源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20余家,培育粉皮、地瓜枣等农产品加工专业村8个,专业户200余户,带动转移农村劳动力近1.3万人。二是壮大民营经济,就近转移一批。按照强产业、壮载体、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将民营经济发展与镇(街)企业改制、小城镇建设、招商引资有机结合起来,出台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今年110月份,全区新上招商引资项目109个,完成实际到位资金11.33亿元;全区新上及续建技改项目91个,累计投入资金4.64亿元;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00

16、0户,增加劳动力就业岗位12000余个。三是发展工业经济,吸纳转移一批。围绕工业兴区计划,坚持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膨胀经济规模的重要举措来抓,突出抓好续建和新建项目的落实。今年全区40个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38个,开工率95%,累计完成投资11.3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78.9%,其中过亿元的项目6个。截至目前,全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23亿元,同比增长31.81%;实现销售收入44.92亿元,同比增长72.61%。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今年以来,全区新增农村在岗职工1500人,其中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矿山企业的工人劳动力达1000余人。四是致力发展

17、服务业,拉动转移一批。把服务业作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行业,在加快发展餐饮、流通、维修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中介等新兴服务业。目前,全区从事商业、运输、餐饮的农民已近2.6万人,已形成运输专业村22个,商饮服务专业村19个,庭院经济专业村17个。五是建立健全农民中介协会,带动转移一批。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引导、规范运作、强化服务、促进发展”的原则和“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工作方针,不断加强农民中介组织建设,带动了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今年以来,全区新成立无公害蔬菜产销协会、养殖协会4个,全区已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2家,入社农户7143户,带动

18、农户30306户,帮助农户平均增收3900余元。(三)发展劳务输出机构,健全输出信息网络,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输出。一是规范本地劳务输出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通过市场就业,有效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建设要求,加大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在原峄城区劳务输出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人力资源合作中心,专门负责劳务代理和劳务输出的管理服务工作,实现内供与外输的合理配置,达到资源共享,有偿服务,互惠互利。推行了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劳务输出、失业登记等“一站式”服务,把人力资源市场建成了峄城区的人才和劳动

19、力的交易集市。严把民办中介机构资格审批关,实行劳务输出定期回访,建立劳务输出纠纷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外出务工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二是建立驻外劳务输出机构。在用工单位需求量大且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并健全驻外劳务输出服务机构,负责务工人员的跟踪管理,协调劳务关系,解决务工人员的一些实际困难,开拓新的用工市场,切实做到“输出有组织、流动有服务、权益有保障”。目前,我区已在黄岛、南京、苏州建立3处劳务输出基地。三是健全劳务输出信息网络。以区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以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为依托,以村级信息员和驻外劳务输出服务机构为延伸,充分发

20、挥镇(街)劳动保障事务所、村级信息员的作用,摸排富余劳动力情况,建档立卡,建立基本数据库,变以前的被动报名求职为主动推荐择业,形成了劳务接收地、劳务中介组织、劳力输出地之间互通信息、密切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输出信息网络。今年以来,除镇(街)保障所外,还在徐楼、桃花、邵楼三个村 (居)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截至目前,全区共聘任村级信息员423人,并为其颁发了信息员证。(四)整合教育资源,强化技能培训,打造峄城劳务品牌。劳动者素质偏低、技能单一是制约就业再就业的瓶颈。为此,我区一直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基础性措施来抓,制定了先培训后输送的输出机制,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

21、一是整合教育资源。今年以来,我区以实施国家级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为契机,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实行“订单”式培训,为农民提供实用技术、信息咨询服务,提高了农民就业和择业能力。围绕该工程实施,全区确定培训基地6个,规范劳务中介机构8个,设立劳动保障联系点7处,配备兼职联络员130人,形成了组织严密、功能齐全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网络。二是加强技能培训。进一步膨胀教育规模,加大职业教育力度,充分发挥职业中专培养专门实用人才方面的作用,根据企业和市场的用工需求,进行订单培训,实现了市场需要什么样劳动者,就培训什么样劳动者,企业需要什么工种,就培训什么工种。近年来,依托区就业训

22、练中心、区职业中专累计对1200余名务工人员进行了系统的技能培训,逐步实现了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培训农村劳动力2000人,就业安置率在到90%以上。其中,为无锡华丰公司培训的陶瓷彩工150人,月工资都在1000元左右。三是开展诚信教育。在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法律常识、择业观念、竞争意识、社会生存能力和安全知识教育培训的基础上,重点对输出人员进行诚实守信教育。区劳动保障局还编印了外出务工人员须知小册子,发给每个外出务工人员。通过狠抓以诚信为重点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了外出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峄城外出务工人员深受各用工单位的好评,先后有600余名获得先进生产者称号,180余人走上了生产班组

23、长、车间主任等重要工作岗位,树立了峄城外出务工人员的良好形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一)强化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体系。进一步膨胀职业教育规模、大力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充分发挥职业中专培养专门实用人才方面的作用,加强专业技术教育。充分利用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镇(街)成教中心学校等教育培训机构的场所、设备和师资力量,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岗位定向教育,争取使大多数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都能掌握一两门专业技能。鼓励引导各级培训机构和各类职业介绍所主动与当地及外地大中城市用工单位签订合同,确

24、定用工岗位,根据岗位工种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基本技能、技术操作规程等方面的培训,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二)广开输出渠道,努力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就业潜力。围绕培植蔬菜、林果、畜牧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运销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快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地得到就业。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进一步创造环境,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兴建劳动密集型企业,引导本地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加工制造、商贸餐饮、文化娱乐

25、、信息服务等农村二、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放开政策,放宽限制,扶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之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载体;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把小城镇同引导民营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村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繁荣城镇经济,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三是积极扩大劳务输出,切实畅通农民工异地就业渠道。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务输出管理服务网络,加强区域劳务协作,在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和我省青烟威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劳务输出机构,形成劳务接收地、劳务中介组织、劳务输出地之间互通信息、密切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积极引

26、导各类中介组织与外地劳动力市场建立合作关系,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力输出合同,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三)依法维护权益,保护和调动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认真做好农民工的维权工作,成立专门的农民工维权机构,认真清理对农民工的各种不合理收费,严禁乱收费和超标准收费;监督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规范有效的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规定农民工工资支付标准、支付形式、支付时间等内容。加大对侵害农民工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及时受理劳动争议,对招工后不办理用工手续、不签订劳动合同、恶意拖欠和克扣工资、随意延长工作时间的用工单位,依法严肃查处。(四)加强领导,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创造宽松环境。

27、牢固树立转移农村劳动力也是政绩的观念,加强对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领导,切实把劳动力转移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是落实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责任制。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业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大事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切实抓紧抓好。二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在积极申请省、部级项目,争取培训经费的基础上,集中使用现有科教兴农、农业标准化、土地复恳等资金,依托生产培训项目,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倾斜。研究切实可行的经济补偿机制,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实行补贴或奖励,对承担培训费用困难的农民,可区别情况采取减免培训费、就业取得收入后补交培训费、贴息贷款等方式支持其参加培训。三是积极搞好就业

28、服务。尽快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培训资料库等,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信息引导,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全方位服务。在户籍管理、承包地流转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降低农民进城入镇成本,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合理有序流动。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土地流转制度,维护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培育转移典型,加强分类指导,及时总结交流,示范推广,跟踪服务,推动农民转移致富。     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文化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事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越来越强烈,运行模式已打破了仅由“国办文化”一家的模式,形成了国家、集体、

29、社会、个人一齐上的格局。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现就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措施等方面作一汇报: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县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繁荣群众文化、丰富群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目前我县文化产业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市场比较繁荣。文化服务以商品形式进入象山经济流通领域已有近二十年,在这期间,我们始终本着“开放搞活、扶持疏导、面向群众

30、、供求两益”的原则,以“支持健康有益的、允许无害的、抵制低级庸俗的、取缔淫秽反动的”管理准则,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常经过努力,文化市场布局逐步从县城向乡镇延伸,经营项目也日趋多样化、现代化,初步形成了音像、娱乐、演出、电影、美术、文物、图书、游艺、网络文化、印刷业等综合性市场体系,呈现了投资主体社会化、经营成份多样化、市场功能效益化的新格局。到目前止,全县各类文化经营单位(户)651家,其中网吧87家,歌舞厅62家,卡拉ok音乐茶座25家,书报刊销售出租店108家,电子游戏机室7家,营业性演出团体(个人)11个,演艺场所12家,音像零售出租单位101家,录像放映厅8家,经营性体育项目65家,印

31、刷业164家(包括印刷企业、打字店),美术经营1家。文化市场的繁荣,既丰富了全县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县文化市场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每年直接为国家上缴利税数千万元,同时还明显促进了饮食、交通、宾服等其他三产的发展。    二是文化经营单位发展迅速。象山县新华书店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及时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技能,开展优质服务,在坚持图书门市销售的同时,组织人员送书下乡和送书到校,取得了较好的图书销售业绩,近几年年销售额均在1600万元以上,自身实力不断壮大。为培养文艺后备人才,

32、增强文化发展后劲,同时为发展文化产业,我们于1999年7月由社会力量投入近100万元创办了全市首家艺术类职业高中象山艺术学校,该校并于XX年升为职业中专,现学校开设了越剧表演、器乐演奏、声乐、舞蹈、宾服等专业,有学生120余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前几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今年更是呈现了火爆的局面,就业率达100%,优秀毕业生供不应求。县文化馆于XX年开办了艺术培训中心,开设美术、声乐、成人舞蹈等培训班,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县图书馆在1997年创办了以销售图书、音像制品、文具用品、打字复印为主的经济实体读者文化服务中心,4年来共创利26万元。在此基础上,县图书馆还自筹资金40余万元购置3

33、0台电脑,开设了计算机信息服务窗口东海网景(现已停业),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XX年3月,我们开办了象山半岛演出策划公司,为促进我县文化与外界的交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演出公司充分挖掘演出市场,发挥演出经纪机构职能,平均每年引进各种a类演出团体20余家。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相继引进了乌克兰斯拉夫人歌舞团、黑龙江大庆歌舞团、宁波小百花越剧团、长春长影乐团、朝鲜牡丹峰杂技团等,成功策划了“开渔节晚会”、“黑土情”、“税务之歌”等大型组台文艺晚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此外,我县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产业,利用我县是“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这一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目前正扩

34、大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兴建竹根雕艺术馆“德和堂”来进一步扩大影响;挖掘民间剪纸艺术,包装推出谢才华剪纸,剪纸作品产业化的路子已迈出坚实的步伐。    三是旅游与文化结合方兴未艾。歌舞厅、卡拉ok厅等曾经深受群众欢迎的娱乐场所已渐渐失去了吸引力,这些娱乐场所营日趋困难。而演艺市场在逐渐升温,特别是开放式、敞开式的露天广场文艺逐渐被群众接受。特别是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开发旅游业,以举办“开渔节”、“海鲜节”等具有丰富渔文化内涵的节会为载体,挖掘海景、海防遗址、游客参与度高的海上娱乐活动,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比较典型的有中国渔村(一期工程)的建成开放和石浦渔港

35、古镇的旅游保护开发,使我县旅游与文化得到了有机结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府缺乏较稳定的政策,使有些文化产业一哄而上,如电子游戏机室,XX年我县曾达89家,经过7、8、9三个月的专项整治,压减到26家,XX年又要求进行压缩和兼并,至XX年11月底,已关闭了电子游戏机营业场所19家,收缴整机271台,使全县电子游戏机经营场所压减至7家。对此,文化经营户纷纷反映政策不够稳定。对“网吧”的管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二是缺乏宏观调控和引导力度,几年来我县歌舞娱乐

36、市场经营结构呈现重复式、平面式的粗放型状态,如歌舞厅、卡拉ok厅、电子游戏机等都是一哄而上,导致多、弱、孝散的局面,最后以撤、扩、并整顿告终。    三是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缺乏文化产业经营和管理人才。    三、下步对策措施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在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能够为社会提高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也能够涵养税源、解决就业,同时也是促进文化

37、大县建设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从目前来说,我县的文化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积极为文化大市、文化大县建设服务。    一是加强文化产业规划,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十五”末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创新拓展边缘文化产业,初步形成行业门类齐全、内部结构合理、地域特色鲜明、整体效益显著的梯度文化产业体系。着力做好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文章,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半岛海洋资源,推出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

38、的旅游文化活动和文化旅游产品。改造提升影视娱乐业、演出业、体育健身业、图书音像发行业等传统文化产业,使之成为象山文化产业的支柱型产业。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力度,提高文化产业档次。目前我县文化经营单位存在规模孝档次低等现象,今后在审批过程中应注重这个问题,切实加强引导力度,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档次和水平。    二是深化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借鉴经济领域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有益做法,加大改革力度,激发内在动力。切实转变文化行政部门职能,理顺关系,实行政事分离、政企分开,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39、。区分性质,分类指导,积极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向文化市场主体转变,造就一批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管理科学的文化企业。将充分发挥市场化程度高、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民间资金充裕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和境外资金等社会民间力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    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维护市场经营秩序。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出版管理、文物保护、著作权、专利、版权保护和文化市场管理法规。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坚决扫除文化垃圾,净化文化市场,做到“以管理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同时加强对文化经营户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依法经营的自觉性;加强对文化市场管理执法人员的法制培训,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积极推进我县文化市场依法管理工作。    四是加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是搞好事业的关键,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要有一大批既懂文化管理又悉产业经营的人才,我们要注重这方面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工作。     19 /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