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村基层治理典型材料XX村位于XX县XX镇东南部,距县城23公里,距XX市5公里,占地面积2.39平方公里,耕地1620亩下辖8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489户2028人,少数民族人口17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6%。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2020年XX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州党建培训示范基地;2021年被评为“全州农村基层党建示范点”“州级文明村”“全州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州民族团结示范村”“XX地质公园科普社区2023年被评为“甘肃省文明村”。一、着力提升文明素质,把村民素质提升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抓手一是加强党建引领工作,提升组织领导力
2、在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我村时刻把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选准配强村两委班子,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注重抓好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等教育阵地,开展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等学习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为村民多办实事、好事的决心和信心,树立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有效增强村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切实提升了村级服务水平。二是加强村民道德教育,完善乡风文明。我们一直把村民道德建设当作一项大事来抓,建设“家风长廊”,印制了道德建设标语,进一步推动了创建文明村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并把评选文明农户、“五好家庭”标准发放
3、到了各家各户,要求各家各户认真学习,遵照执行,以此来不断规范村民们的言行举止,引导广大村民争做“四有”新人。三是抓依法治村,保持社会稳定。为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我们一方面在全村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做到学法、用法、遵法、守法;另一方面,坚持依法进行民主选举、突出民主决策、实行民主监督、搞好民主测评,认真落实“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等制度,大大提高了广大村民的参政议政能力,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政治上的民主权利。二、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把基层党建作为建设文明新村的有力组织保障XX村坚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党建工作水平,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
4、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强化理论武装、厚植群众基础、汇聚各方力量,努力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农村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在工作中,干部要走在前,干在前,不接受吃请,不以权谋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围绕经济建设,积极开动脑盘,出谋划策,真正当好村民的“领头雁”,真正为群众当好家、理好财。三、着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改善村容村貌作为文明村建设的关键环节近年来,XX村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促进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民仅仅在经济上的富裕是不完整的,更是不完美的,只有精神家园得到了升华,才是真正意义上富裕
5、基于这样的理念,村两委抢抓历史机遇,全面改造自来水管网,饮水更安全,自来水入户率达100%;经过电网改造升级,实现通动力电100%;硬化拓宽村社道路2.8公里,门台巷道0.6公里,泥土路全部变成了水泥路,全村道路硬化率达100%;安装古典风格路灯400盏,路灯覆盖率达100%;累计实施住房改造286户,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群众居住环境得到大幅提升。宽带网络、4G和5G信号、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有效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四、着力打造宜居秀美乡村,深入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近年来,XX村按照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州创建的目标要求和县上关于农村环境
6、卫生集中整治的总体部署要求,及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以各社为单位,以公路沿线、农村卫生死角为重点,全面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重点解决农村人居环境“路面乱堆乱放、村社垃圾成堆、渠道杂树杂草丛生”等环境问题,同时,按照安全、经济、够用、舒适的原则,累计投入550余万元,完成棚户区改造项目187户,人居环境提升改造217户,“3+1+1”清零改造4户,精准化推进风貌改造、户内抓“十改”、户外治“八乱”,掀起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全域无垃圾等环境集中整治的新高潮,实现了应改尽改。此外,鼓励群众在前庭后院种菜种花种果树,发展庭院经济,对主干道两侧实施绿化美化,使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实现了“
7、家在林中、人在花中”的宜居目标。五、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把农民增收作为文明村建设的有力支撑经济发展是文明村建设的基础,“主业突出,多业并举”是农民增收的主攻策略,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布鞋加工、劳务输出是XX村发展经济的四大支柱。一是为发展乡村旅游,XX村新建文化广场3处,观景亭台14座,休闲啤酒广场11处,防护栏杆7.4公里,游览步道6.5公里,文化长廊34间,停车场3座,旅游厕所2座,安装古典风格路灯400盏,星光灯Ie)C)O盏。通过政府部门积极招商引资,投资3000余万元先后建成180米的5D玻璃观光桥、恐龙主题公园,年产值400余万元;投资1200万元建成丝路明珠旅游休闲文化展示馆等特色
8、景点,帮助村民新开办古榆山庄、XX人家等农家乐26家,年产值2600余万元,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旅游业年收入突破3000万元。二是XX村依托XX镇嫄上嫄下一体化的发展总布局,引进燎原、百益农业龙头企业2家,流转土地1329亩,新建燎原奶牛养殖场,建成新型饲料性玉米基地、油桃啤特果基地和牡丹芍药花卉基地,年产值达100O多余万元。通过土地流转,村内农田得到合理利用,重新恢复生机,农户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租金,收入稳步提升。同时,吸纳138名群众就近就业,并有效促进土地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集中,使农业生产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三是2023年全村有劳动力1098人,输转
9、688名,主要从事建筑、餐饮、家政服务等工作,劳务收入占家庭经济收入的比重从2013年的27%增长到现在的92%o同时,充分挖掘劳动力潜力,成立XX布鞋加工协会,建成长新布鞋厂,吸纳42户贫困家庭妇女,月产布鞋6000双,年销售额达100万元,生产的千层底、胶皮底布鞋畅销西宁、兰州、甘南等地区,真正实现了“顾家、增收“两不误。六、着力社会保障全覆盖,把建设幸福村庄作为文明村创建的终极目标“村美、民富、人文明”是幸福文明新村的建设目标,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是文明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XX村有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一人辍学。有一座标准化卫生室,配备了1名合格村医和必要的医药设备。大
10、病、慢病患者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全覆盖。2023年,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全面实现了基本医疗有保障,已真正实现“幼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此外,XX村积极施行兜底保障政策,全村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60周岁及以上老人,均享有相对应的政策补贴,使老百姓心里更踏实,感恩奋进、致富奔小康的精气神越来越足。七、着力强化和创新社会治理,是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有效途径一是建立了网格化管理机制,及时受理、交办、转送和督办网格服务管理事项,对群众诉求、矛盾纠纷和网格事项,运用“六单联办”工作办法进行办理,建立完整的网格事项办理过程资料,设立专职网格员两名负责整理村工作资料和台账,每周召开1次网格(员
11、工作例会、民情分析会或工作碰头会,点评工作情况、汇总数据信息、梳理存在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办法、安排重点工作,确保网格内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见效,每周组织开展1次辖区网格服务管理工作检查,积极配合县级包村领导开展监督检查,对发现问题、重大安全隐患或违法违规行为,及时上报乡镇,村便民服务站实现教育、医疗、社保等一站式办公,XX村通过建章立制,建立村级事务运行各项制度,形成了村级组织运行的良性循环,完善了会议记录、产业发展、经济合同等基本资料,做到了家底清,情况明,并存放有序,让工作人员能够快捷的为民办事。二是通过阵地、制度、档案等方面的建设,优化班子增强战斗力,鼓励和吸引致富能手参与到村支两委班子中
12、来,挖掘优秀退伍军人,选进村两委班子,干部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得到了优化组合,强化了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主体,XX村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增强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坚持“还权于民、还情于民,让老百姓说了算”,对涉及乡村振兴政策落实、产业培育、项目建设等重大事项,及时召开知情大会,与群众共同商议、集体研究决定,并对重大事项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实行网格化管理,设立了岗位台,公布了网格员信息,发放为民服务联系卡,明确服务项目、代办事项等,进一步提高了为民办事效率。驻村干部和村社干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持续开展“数家珍、说变化、话未来”活动,引导群众掀起“说变化、感党恩、爱家乡”的舆论宣传。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社区工作法为工作指导,坚持以为民办实事为工作目的,把重点聚焦在提高为民办事质量,提升意见水平,提高落实效果和强化监督反馈等方面,不断创新,大胆探索,努力为提升全村治理水平贡献智慧和力量,将全村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提上一个新台阶,更好的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