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庆祝国庆60周年征文:春风荡漾的夜晚.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115066 上传时间:2018-12-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庆祝国庆60周年征文:春风荡漾的夜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村庆祝国庆60周年征文:春风荡漾的夜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村庆祝国庆60周年征文:春风荡漾的夜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庆祝国庆60周年征文:春风荡漾的夜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庆祝国庆60周年征文:春风荡漾的夜晚.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农村庆祝国庆60周年征文:春风荡漾的夜晚 农村庆祝国庆60周年征文:春风荡漾的夜晚一九七五年秋收冬种后的一天上午,在村头的黑板上,生产队长写下这样一则通知:今天晚上七点半,召开社员大会,并会带来特大的惊喜,务请大家(地富反坏右除外)准时参加。我的老家在偏僻的农村,全队三十来户,一百四十多口人,每次生产队开大会基本上是在一个破旧的祠堂里,遇到刮风下雨,常常还要更改开会时间或地点。社员们要自带椅子,否则只有站在那里。这天晚上,天气有些阴冷,还下着零星小雨,但社员们陆陆续续都到来了。队长坐在“主席台”一张长条形的桌子前,昏暗的马灯下,他脸上总是笑笑的。进来的每一位社员,几乎会问队长

2、同一个问题:今天开会是什么内容,有什么惊喜。队长摆摆手,回答的总是那句话:先坐下,等下再说。看着队长这神态,神神秘秘地,大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或将要发生什么事,心里七上八下的。祠堂里静静地,气氛也显得比较凝重、沉闷。开会的社员到齐后,队长看了一下自带的小闹钟,说,好,现在开会了。说了这两句,队长便叫会计上前来。于是,大家的眼光都齐刷刷地盯着会计,认为他有什么问题,或是要批斗他。然而,会计却从身上背的绿色挎包里拿出一样东西交给队长,黑色的,形状像块砖。队长站起身,把那东西高高举过头顶,然后大声说:大家看看,这是什么?!一时间,社员们站起来,伸长脖子,瞪大眼睛,渐渐地还围了过去。十几秒钟后,队长接

3、着说:看清了吗,这是“红灯牌”收音机,上海出厂,请人在省城南昌买回来的,一百六十多块钱啊!随后他打开开关,音质不好,嘈杂声很大,里面正在唱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大多数社员是第一次听收音机,顿时欢呼跳跃,把队长挤了个水泄不通,这个要看看,那个要摸摸,抢的抢、夺的夺。队长怕弄坏收音机,左护右挡,手忙脚乱,忙得不可开交,嘴里不停地告诫道:要小心、要小心,损坏了可赔不起啊!按照习惯,生产队里开社员大会,如没有特殊的情况,一般一户只派一个代表去,这次也不例外,可随着收音机的唱声、祠堂的笑闹声在传播扩散,背着抱着牵着孩子的、扶着老人的、打着拐杖的,不管男女老幼,大部份家人闻讯都先后赶来了,有的是开会的人回家

4、去喊来的,有的还是别个生产队的社员。听啊聊啊闹啊,在那时,社员们忘记了忧愁烦恼,祠堂里沸腾了,直到深夜一点多钟,队长说不要影响了白天的劳动,明天晚上再来听。大家意犹未尽,个个都是恋恋不舍地回去。现有,收音机已是平常之物,品种、质量、价格、音质也今非昔比,每家几台的情况比比皆是,不少人散步、钓鱼、出差甚至放牛娃都会带一个收音机在身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几十年来,许多事情都已淡忘,但那个晚上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印在心里。这是春风荡漾的夜晚,带来了文明的气息,让山里人有了温暖的感觉。 公司职工庆祝建国60年优秀征文公司职工庆祝建国60年优秀征文天涯若比邻

5、上世纪七十年代,二哥从*去老家滨海度暑假。没多久,*到处传言要地震,父亲想通知二哥别回来。老家是个偏僻的小村庄,电话打不去,寄信的速度,少说也得十天八天,能否收到还说不准。父亲发封加急电报:“留滨勿归”。二哥接了电报一路车船,火速赶回。父亲不解,原来电报走了样,变成“离滨速归”,让人啼笑皆非。那时电报认字数收费,加急电报还加倍。由于内容简练,电报稿还要译成电报码拍发,目的地还需译码成字,于是,一般电报内容都是“速归”。几经折腾,阴差阳错也就见怪不怪。随着通讯信息的飞速发展,九十年代电报开始逐步淘汰,名存实亡。 八十年代初,我去盐城读书时和家里的通讯联系,写信是唯一的方式。一封家书,一个来回要七

6、八天时间。若生活费不精打细算,用过了头,写封信回去,一来一去真够呛。无奈何,先向同学借款用,来了汇单再还。毕业后,我分配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经常要了解乡镇农业生产情况,向上级部门汇报。那时的通讯工具只有电话。办公室的一台黑色电话机,得用手捺住电话拚命地摇“把子”,打通总机转到对方。本县的电话还算好,打长途可就麻烦了,跟总机“挂号”后,就是慢长地等待。一旦总机忙碌,等上半大天,常有的事,最糟的就是等也没踪影。唉!我最怕的就是打电话。直至90年代初,有了直拔电话,我才松了口气。九十年代中期,我居所未定,一直未能安装电话。经常下乡很是不便,就买了部中文寻呼机(bp机),真行,无论身处哪个角落

7、,都能呼到。缺点本身是个“哑巴”,还需找电话打过去。有时寻呼机一响,找不着电话干着急,或是千辛万苦找着电话,对方早不耐烦走人。一次,我去无锡办事,下了车就办理寻呼漫游。锡惠公园游玩时,寻呼机嘀嘀嗒嗒响起来,瞎转悠好一会,别人手持“大哥大”派头十足,心里痒痒的,好眼馋。出了公园才有公用电话打过去,对方礼貌有余:“对不起,呼错了号码”,真会捉弄人,哭笑不得。本世纪初,寻呼机也退出了历史舞台,销声匿迹。 1999年,我搬进商品房,第一件事就是安装程控电话,添置手机,生活一下子充实起来。手机好神,随时随地拔接电话、收发短信,联系亲戚朋友,一时间电话不断,方便至极。谁知手机双向收费,几个月下来,一笔不小

8、的开支,只好悠着点用。20xx年电信部门推出小灵通业务,收费标准等同固定电话。我立马办部小灵通,话费一下子降低许多。小灵通盲区多,不方便。整天口袋还鼓鼓囊囊,又是手机,又是小灵通。一旦两机同时响起,约好似的耍弄我,真烦。近年来,“贵族”消费平民化,手机话费不仅单向收费,还不断下浮,我让小灵通 “下岗”。20xx年,女儿去苏南读书,我送她一款多功能手机,集摄影、上网、听音乐、玩游戏之大成。联系起来很方便,能够及时了解她的学习和生活,若有急事从速知道,及早办成。如今,互联网成为最广泛沟通方式,我特地给家里的电脑安装了宽带,旋即注册信箱和qq,若要给女儿写家信,以电子邮件发过去,几秒钟的时间就能收到

9、,还能发送图片。若要和女儿视频聊天,预先发短信,约好时间登陆,她的音容笑貌尽显眼前,就象坐在身边一样,真是 “天涯”若比邻。光阴荏苒,转瞬三十年。亲历通讯工具从电报、信件、电话、寻呼机、小灵通、手机到电子邮件、网络视频的巨大飞跃,我为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科学技术、社会经济腾飞的伟大成就喝彩。 工厂职工国庆60周年献礼征文1960年的理想1960年,国家困难时期,我在读初中。那时学校很注重引导学生谈理想。理想很神圣也很简单,就是你将来打算干什么。同学中普遍打算是当作家、工程师、新闻记者、人民教师,起码也要当个工人。而罗同学的理想出人意料:要当炊事员。 罗同学是初二下学期从邻县转

10、来插班的。当是我是班长,班主任要我多关心他,让他感受新集体的温暖。相处中较多了解了他的情况,据说他有点背景,是邻县县长的儿子。但人很厚道随和,较少干部子女的习气。他的衣着打扮、生活习惯在班上高人一档,但肚子问题却解决不了。那时粮食极其短缺,县长儿子一样受着煎熬。加上他个头大,消耗多,常常喊饿。 那年深秋的一天,我家里两只羊因误食芘麻叶死了。母亲带信来要我请假回去“解解馋”。这件事不知怎的传出去了,在学校里成了新闻。罗同学找到我,一脸的庄重,要我无论如何带点羊肉来“卖给他”。那年头,粮食紧缺,肉食更成稀罕之物,市面上有钱也买不到,他摇着我的臂膀再三“拜托”。我望着他那高我半头的个子,一张菜色的面

11、孔,听着那近乎恳求的语调,心里酸酸的。 带着承诺回到家,发现事情远出乎我的意料。那时,农户的口粮一天只有四两,成月不闻荤腥,好多人患了浮肿病。我家死了两只羊,轰动全村。队长提出,你们反正吃不完,一只分给有病的,先打白条,以后算账。另一只也有三姨娘六舅母们盯着,你家一刀他家一块,眨眼功夫,只剩一个羊头和一副内脏。这点东西全家没够吃一顿晚饭。我带着一肚子的不安回到学校,罗两个空洞般的眼睛填满了怀疑和不满,额上小蚯蚓般的青筋扑扑直跳,样子有点吓人。为这事,整整一个礼拜没跟我说话。 罗一直喊饿。体育课长跑,他常常落在最后,学校组织劳动,他常常请假。平时一副没精打彩的样子,看书常常敲着头喊难受。有些同学

12、说他是干部子女娇气,甚至把他打入“另册”。我知道内情,不怪他。他离家远,不可能常回家作一点补充,靠学校这点伙食定量,很难撑下去。 初冬时节,学校里组织去江边割芦苇。才割了两节课时辰,他越割越慢,后来竟斜躺在苇堆上呜呜哭了。晚饭后我以班长的身份说了他几句,要他注意点表现。他很认真地说,“我也恨自己呢,可肚子不争气呀。”还是肚子问题,我半天说不出话来。我把晚饭剩下的一只小山芋递给他吃了,他情绪才渐渐好转。我们一边欣赏着长江夜景,一边聊开了人生、理想。我问他初中毕业后有什么打算,考高中再上大学呢,还是上个师范早点出来工作?他想了想脱口而出:“我什么都不想干,只想去当个炊事员!”说得很认真很郑重,“我

13、看了,这年头没有哪个行当不锇肚子,而食堂炊事员总少不了自己一碗。” 在那个烹调还算不上技术,烧饭行当很少有人感兴趣的年代,寒窗苦熬竟为了当个炊事员,在同学中恐怕绝无仅有了。我愣愣地望着他好久:“是心里话吗?”他叹口气:“我何尝不想将来做点大事,但是饭都吃不饱又能干个啥呢?” 后来我念高二时偶尔读到鲁迅先生为青年人设计的目标:“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不由想起罗同学几年前的理想,虽然有点消极,却不无道理。真想把新的感悟告诉他,可惜早断了音讯。初三第二学期的一个周末,罗请假回家,从此再也没有回来。铺盖、箱子什么的,是他家里托人来取走的。据说他转学了,后来又传说他病倒了,病得很重。我想,果真病倒,肯定是饿坏的。罗在我们班连头搭尾才两个学期,很难说与大家有多深的相处,不几年,便在老同学记忆中淡出。我却不然。在那个饿了整个民族的年代里,罗在我头脑里打下了深深印记。之后许多年,每每想起罗的理想,总会引起心的震颤,总会引起一些思考:一个民族,天灾要抗,“人祸”也要防,历史终于在曲折中前进,但教训永远不能忘。 7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