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预防楼梯间拥挤踩踏事故应急预案.docx

上传人:peixunshi0 文档编号:111651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预防楼梯间拥挤踩踏事故应急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小学预防楼梯间拥挤踩踏事故应急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小学预防楼梯间拥挤踩踏事故应急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小学预防楼梯间拥挤踩踏事故应急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小学预防楼梯间拥挤踩踏事故应急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小学预防楼梯间拥挤踩踏事故应急预案总则一、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校园楼梯间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建立“预防为主、快速响应、科学处置”的应急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够迅速、有序地实施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师生生命安全,维护校园正常秩序,特制定本预案。二、工作原则1 .预防优先,教育先行:通过常态化安全教育和行为规范培养,从源头降低踩踏风险,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学校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形成高效协同的应急体系。3 .快速反应,科学处置:一旦发生拥挤踩踏迹象或事故,迅速启动应急程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

2、发展,避免次生灾害。4 .家校协同,全员参与: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协作,动员全体师生共同参与预防工作,营造安全有序的校园环境。本预案适用于学校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场所的楼梯间,以及上下课、集会、放学、运动会等人员密集时段,因人员过度聚集、通行不畅、突发意外等引发的拥挤踩踏风险预警及事故处置。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分工一、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校长(全面统筹预防及处置工作,决定启动应急响应,协调外部救援资源)副组长:分管安全副校长、德育处主任(具体落实预防措施,指挥现场应急处置,跟踪事故进展)成员:总务处主任(负责楼梯设施检查维护、应急物资保障)校医(承担现场医疗急救、联系外部医疗机构)各年级组长、班主任

3、负责班级安全教育、学生疏导及家校沟通)保卫科科长、后勤人员(维护现场秩序、设置警戒区域、引导救援通道)二、职责分工1 .预防阶段:校长牵头制定年度预防方案,每学期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工作;德育处组织班级安全主题教育,制定集会行进路线图;总务处每周检查楼梯设施,确保照明、防滑条、警示标识完好;班主任落实每日课间巡视,培养学生有序通行习惯。2 .应急阶段:组长下达应急指令,协调派出所、医院等外部支援;副组长现场指挥疏导,调度教师到岗维护秩序;校医第一时间开展医疗救助,保卫科封锁危险区域,后勤人员保障通道畅通。预防措施一、安全教育常态化1 .分层主题教育:低年级:通过儿歌(如“楼梯歌:右单行,脚步轻,

4、不推不挤讲文明)、情景游戏(模拟“排队小火车”)培养靠右行走、有序上下楼的习惯;高年级:结合真实案例(如“某学校楼梯踩踏事故分析”),讲解逆向行走、突然停步的危害,学习“摔倒护头蜷身法”(双手抱头,膝盖蜷至胸前,侧卧护胸)。全校覆盖:每周班会课开展“楼梯安全”专题教育,播放踩踏事故警示视频,强调“三不原则”:不追逐打闹、不低头看手机、不并排挡道。2 .自救技能培训:每学期组织1次防踩踏应急演练,模拟楼道拥挤场景,训练学生:发现前方摔倒时,立即停下呼喊“有人摔倒”,双臂交叉护胸,侧身靠墙引导后方停步;人流中保持重心稳定,随人群移动不逆流,若被推挤,一手握拳护胸,另一手握住握拳手,形成保护空间。校

5、医现场演示踩踏中骨折、窒息的预防方法,普及“保持呼吸节奏,避免弯腰捡物”等实用技巧。二、设施检查与环境优化1 .硬件安全保障:定期检修:总务处每周检查楼梯间,重点查看:照明系统:声控灯、应急灯是否正常(断电后30秒内自动点亮),损坏灯具24小时内更换;通行条件:楼梯宽度不低于L4米,台阶高度15-17厘米,清除油渍、水渍,加装防滑条(楼梯边缘每级必装);防护设施:护栏高度不低于Ll米,拐角处安装广角镜,墙面张贴“轻声慢步靠右行”“禁止停留”荧光标识,地面画箭头指示行进方向。应急照明:楼梯间每20米安装应急灯,停电时自动启动,后勤处每月测试续航时间(230分钟)。2 .路线规划与错峰管理:制定集

6、会行进路线图:不同年级分时段、分楼梯通行(如低年级走东侧楼梯,高年级走西侧楼梯),避免交叉;错峰安排:大课间、放学等高峰时段,通过校园广播引导班级分批行动(如一班先出发,二班5分钟后跟进),每层楼梯口控制流量(每分钟不超过40人)。三、动态监管与行为规范1 .值日制度落实:每日上下课、集会、放学前5分钟,值日领导(校长、主任)和值周教师到楼梯口值班,重点检查:学生是否右侧单行,有无推操、奔跑、逆向行走;楼梯间是否通畅,护栏、防滑条是否完好,填写楼梯安全值日记录,发现问题立即通知班主任整改。教师课间巡逻:禁止学生在楼梯间玩耍(如蹲坐台阶、扔纸团),发现追逐打闹行为,当场制止并进行批评教育。2 .

7、行为规范要求:上下楼梯必须“右侧单行”,最多2人并行,禁止中途突然停步(系鞋带需到楼道宽敞处);集会、放学时,班级成单列纵队行进,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在队首带队,班长在队尾提醒“保持间距”。应急处置程序一、风险预警与现场控制1 .前兆识别与干预:教师发现楼梯间出现拥挤趋势(如学生步伐加快、推挤、呼喊),立即站到楼梯中间,高举手臂大声指挥:“停!不要动!右侧同学靠墙站!”若有学生摔倒,就近教师迅速挤到前排,弯腰护住摔倒学生头部,大喊:“后面同学停下!退半步!“,同时组织附近学生帮忙将伤者转移至楼道宽阔处。2 .紧急报告与响应:现场教师1分钟内通过校园对讲机或电话报告校长:“二楼西楼梯出现拥挤,有学生

8、摔倒,请求支援!”校长立即启动应急广播:“全体老师注意!二楼西楼梯发生状况,离楼梯最近的老师迅速前往疏导,其他班级原地等待指令!”后勤人员迅速关闭该楼梯通行,拉警戒线或摆放“禁止通行”警示牌,引导楼上学生从另一侧楼梯下楼,楼下学生改道其他通道。二、分级救治与外部支援1 .受伤学生处置:轻伤(擦伤、扭伤):校医携带急救箱5分钟内到达现场,消毒包扎后,由班主任陪同到休息室观察,电话告知家长:“孩子在楼梯间轻微扭伤,校医已处理,无大碍,可正常放学J重伤(骨折、昏迷、呼吸困难):教师立即拨打120(说明“XX学校XX楼梯间发生踩踏,有学生昏迷/出血,地址XX路XX号”),同时用干净衣物按压止血、固定骨

9、折部位(如用书本固定手臂),等待医护人员。2 .医疗急救与通道开辟:校医对昏迷学生进行初步检查,若呼吸微弱,立即实施心肺复苏(胸外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重复至专业医护人员到达);保卫科协助开辟急救通道,引导救护车到校门口,后勤人员提供最近的楼梯路线,必要时联系派出所增派警力维持秩序。三、家校沟通与秩序恢复1 .信息通报与安抚:班主任第一时间联系受伤学生家长:“您孩子在楼梯间不慎摔倒,已送往XX医院,目前意识清醒,我们有老师陪同,您尽快赶来。”通过班级群、校园广播向其他学生说明:“刚刚楼梯间有小意外,受伤同学已送医,学校会加强楼梯疏导,请大家不要恐慌,上下楼时听从老师指挥。”2 .心理疏导与

10、后续管理:事故当天,班主任组织主题班会,通过故事分享、视频观看等方式安抚学生情绪,讲解“如何保护自己”,消除恐慌心理;后续一周,增加楼梯间值周教师人数(每层楼梯口2人),延长疏导时间(提前10分钟到岗),校医对受伤学生跟踪回访,关注身体和心理恢复情况。后期处理一、事故调查与责任认定1 .应急领导小组联合保卫科、总务处调查事故原因,形成事故调查报告,内容包括:事发经过、伤亡情况、直接原因(如设施故障、学生违规行为)、间接原因(如监管不到位、教育不足);责任划分:对未履行值日职责的教师、未及时修复设施的后勤人员,按校规处理;涉嫌失职渎职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二、整改措施与预案修订2 .针对事故暴露

11、的问题,立即整改:设施问题:24小时内修复损坏的防滑条、照明设备,加装更多警示标识;管理问题:调整错峰方案,增加楼梯间值日频次,开展专项行为规范强化训练。3 .每学期末进行预案演练效果评估,结合实际事故处置经验,修订完善预防和应急流程,确保预案科学有效。保障措施一、人员保障1 .每学年组织全体教职工参加防踩踏专项培训,重点学习应急指挥、心理疏导、急救技能,确保90%以上教师掌握心肺复苏术;2 .建立“楼梯安全应急预备队”,由年轻教师、后勤人员组成,随时待命参与现场疏导和救援。二、物资保障1 .校医室配备标准化急救箱(含夹板、止血带、急救包)、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每季度检查药品和设备有效期;2

12、 .后勤处储备警戒带、警示牌、应急手电筒等物资,存放于楼梯间附近指定位置,确保3分钟内可取用。三、通讯保障1 .建立应急联络表,张贴于校医室、门卫室、教师办公室,包含校领导、校医、附近医院、派出所的24小时联系电话;2 .校园对讲机、教师手机保持24小时畅通,确保紧急指令1分钟内传达至相关人员。附则一、预案实施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各班级、部门须组织师生学习,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实战演练,确保人人熟悉预防措施和应急流程。二、解释与修订本预案由学校应急领导小组负责解释,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上级要求及时修订,修订后报教育局备案。通过“教育预防、设施保障、动态监管、科学处置”的全链条管理,构建校园楼梯间安全防线,为师生创造安全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