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204754 上传时间:2021-07-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山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老山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老山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老山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老山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山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山界》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老山界教学设计(1) 设计思路老山界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 这篇文章选自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叙述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故事。作者陆定一(19601996 )在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他以朴实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进行记叙描写,条理清晰,内涵丰富,写法新颖,很适合中学生学习。根据文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写作特色及其表现中心思想的手法,在教学时,应将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按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进行叙事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将体味红军乐观顽强的精神、学习通过精彩的环境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难点。学生在学课文之前, 自行查找并阅读

2、有关 “长征” 的历史资料, 观看 2001 年央视拍的 长征, 让学生了解长征这一历史事件, 从中感受长征的伟大意义和其中红军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这样,有了情感铺垫,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总结归纳、探究发现,达到充分学习的目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锻造探究问题品味文章的能力。(2) 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观看长征片段,感受长征精神。影片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历史并感受那个年代的艰苦岁月,这样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体味和品析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讨论交流的时候,问题和课文精华就可以水到渠成出来了。2 预习课文并查阅

3、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三)教学步骤1 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课文线索,把握全文内容;掌握文中生字词,并画出自认为好的词、句、段;找出文中不理解的或有疑问需要讨论的地方,圈点批注。按照循序渐进的步骤进行教与学。( 1 )巩固旧知,自然过渡让学生齐背本单元刚刚学过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巩固旧知,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2 )了解作者情况,明确写作背景。学生在查阅资料时了解到陆定一是参加过长征的人,教师提示:亲身经历的事情,写起来特别真实而细腻,注意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感情,作者的感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当时红军的真实感受。( 3 )整体感知

4、全文内容,理清课文叙事脉络。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后,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本 步骤设计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a.这篇课文是什么体裁?找出记叙的六要素。明确体裁是记叙文,找出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是阅读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是把握课文内容的首要步骤。 学生可合作在文中快速找到答案,从中可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效率。b.找出表示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语言标志。这篇课文叙事有一个明显特点:顺序清楚,有条不紊。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很快地在原文中找出时间变化的标志及其相应的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认识到本文的叙事顺序:顺叙。这样学生进一步明确了

5、课文的叙事脉络。教师适时提示:学习本文的叙事写作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文章的层次结构。讨论话题: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的时间?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时间变化归纳出翻越老山界的时间:整整一天时间。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从中看到老山界之险峻难走,认识到红军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和乐观的生活观念。c.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哪些困难?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讨论交流,通过自己的语言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四方面的困难: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教师引导学生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讨论话题: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态度如何?学生联系课文中具体的阅句思

6、考,并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从细节描写、阅言描写等入手,如与瑶民攀谈并送之与米、红军战士的阅言描写及作者自身的真切体会等) 。 本步骤设计的目的, 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意识地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为下步设计奠定基础。2、研读赏析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学交流。 (同学交流后,由学生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这样,充分营造一个自由轻松而有研讨氛围的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并提高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主要归纳为二个精彩片段。( 1 ) 精彩片段一赏析讨论话题:我们

7、想象一下“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连接起来”这一奇观,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战士的风趣阅言,感受红军在困难面前的幽默和乐观,看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从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精彩片段二赏析讨论话题:a 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阅言进行描述?b 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勾画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让学生理解到作者的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本步骤设计的意图是希望通过分析和赏析精彩

8、片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能养成“苦中也有乐”的良好心态。3、归纳总结( 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创意地表达)( 2)让学生同位间讨论本课的写作艺术目的是培养学生及时总结归纳学过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加深对课文的深层理解,教师也可及时从中了解到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便不断改进教学质量。最后,教师以前面学过的毛泽东诗作结: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难闲)二、精彩片段师: “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有人认为,这些描写是非常真实、生动的,但也可见红军中有不文明、不守秩序的现象,你是

9、怎么看到呢?生:红军也是有血有肉的,饿了,急了,骂一两句,抢饭碗吃,这是很自然的事,不能说是不文明。生:我觉得这种行为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不能代表整个红军队伍。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能从实际出发看问题,作者正是用这种真实的笔触进行叙事描写,使文章显得真实可信,而红军的形象也显得栩栩如生。师:文章310自然段花了大量篇幅写与瑶民“攀谈”的事,这不是离题了吗?生:这是作者真实地叙事的表现。生:红军为了宣传,以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生:让读者看到红军爱民的一面。师:同学们理解得不错,红军不是为长征而长征的,它是为了根本改变人民受苦受难的。红军爱民的思想让我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你们知道吗?生

10、: (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师:聪明,在这里作者运用了陪衬的手法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师:大家细心体会“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这一段,充满诗情画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一段作者的所见所闻集中写出了什么?生:所见写出了山势的高峻、陡峭。生:所闻是作者在静夜所听到的那些细微的声响。师: 所见突出了环境的艰苦, 那么所闻你们能用一个词形容当时作者的真切感受吗?生:寂静或恬静师:那为什么作者写了声响呢?生:呃,只有在寂静的环境里才能听得到细微的声响,而且由于是山谷很深,反响回荡,声音自然比较响。师:作者写静却写了动,这是什么写法?你能说出这种写法的例子来吗?生:是以动写静,侧面描写的手法。例

11、子:教室里很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见。生:还有就是王唯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师: 非常好的例句! 我们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把深夜的山谷声响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试体会这段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生:可以看出作者乐观的生活情趣。师:不错的,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声响,既要一定的自然条件,比如寂静,更要一个以苦为乐、心态平和的人才能体会到这优美的境界。正如秋夜的月亮,有人看到团聚,而有人看到了凄凉。 “眼中月是心底月” ,你们能明白其中的意味吗?生: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景物。生:就是老师说过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很好。罗丹有一句著名的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12、而是”生: (齐) “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师:正是。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在大自然当中感受美,学会欣赏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我们能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赞美别人,并把别人的优点变为自己的优点,这就是创造美的行动!师:那么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生:表现了山的高大险峻,这样更突出了翻山的艰难。生:突出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蔑视困难的英雄气概,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师:老师也是这样理解的,我们理解文中的深层含义,往往要联系文章主旨进行分析。在以后的阅读理解中,我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的!三、教学反思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

13、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 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 , 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 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 (如以动写静) 、 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 、 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 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 “欢迎质疑” 、 “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 、 “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 ,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