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_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207376 上传时间:2021-07-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_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_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_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_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_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_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_教学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基本信息课题名称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内容分析课程标准的描述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教学内容分析本章从知识上看,都是声音的基本知识,如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声音的三要素、乐音和噪音等,似乎和传统教材相同,但在这些知识的讲解方式上,在跟社会、技生活的联系上,在作业及其课外活动的设计上都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在探究中,可能提出超出本节课内容的问题,可以作为下一节课的研究内容。所以把第三章整体处理,分节研究。教学对象

2、分析教学对象分析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对物理探究课的教学形式还有某些不适应的地方,如同学间的合作、师生间的交流还不够熟练,不够大胆,这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如何进行实验,实验中出现与探究课题偏离或与生活常识矛盾时,应如何对待,也需要教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总之,培养学生尽快适应探究课的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提高,更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恰当指导。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3)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

3、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转换法和理想实验法。(2)经历探究实验过程,体验并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培养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通过教师、学生双向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和难点项 目内 容解 决 措 施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先让学生感受声音,然后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

4、物体振动产生的”,最后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与讨论、交流与合作的空间,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依据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教师演示实验:烛焰随音乐舞动。观察烛焰随音乐舞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依据一、新课导入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难道烛焰真的有音乐细胞?要想弄清楚其中的道理,我们今天一起科学探究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学生思考。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声音的存在,体现

5、“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标理念。二、新课教学一、 声音的产生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有一把直尺,你能使它发声吗?赶快动手试一试。2.猜想与假设师:谁愿意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师:直尺发声时,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师:正确。像尺这种往复运动,我们把它叫做振动。直尺发声时要振动。那同学们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小组合作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师:我们能不能直接以我们的猜想作为结论啊?师:怎么办?师: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并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探究物体发声时是否在振动。师参与到小组中去,巡回检查,发现好的方案,及时肯定、鼓励,有问题的

6、,指导、帮助。1.学生用直尺发声。2.学生上台展示直尺发声。生思考、回答并猜想:声音可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生思考、回答。学生用桌面上的器材和学生自备的器材,探究声音的产生。组长分工:小组按照探究实验的环节,讨论确定设计方案:1人书写步骤13人操作演示其它成员纠错、组织语言,准备展示并得出结论。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体验。2.创设情境,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思考,激活他们的思维的火花,并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3.通过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实现操作与思维、现象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使实验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

7、与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并认识力,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是可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的,实现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依据二、新课教学 4.师:各小组讨论得很热烈,设计的实验也比较多,下面就让我们各组的代表来展示各小组的观点与实验!师及时的肯定、鼓励、点评、拓展。师在学生演示音叉振动发声或鼓面发声时适时地显性渗透科学方法转化法。5. 启发、引导区别后共同小结声音的产生。6. 启发、深化对

8、“声音的产生”的理解。师: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你能让正在发声的音叉停止发声吗?怎么做?师:手有什么感觉?师:说明什么?师:现在音叉还在发声吗?师演示:把不再发声的音叉放到水中,问:还能看到水花四溅吗?师追问:说明了什么?7. 视频播放发二胡、笛子、蝉、蟋蟀等声现象,找出其中的振动物体,进一步巩固对声音的产生的理解。4.各小组展示,其它组纠错、提问、质疑。学生与学生互动,喝彩,鼓掌。物体振动发声现象预设:琴弦振动发声音叉振动发声鼓面振动发声5.学生思考、归纳总结。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6. 学生分析、思考、回答。学生归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

9、止。7. 学生分析、思考、回答4. 启发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找出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结论。培养了分析归纳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知识,还初步学到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5.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6. 学生在刚才分组实验的基础上来回答此问应没问题,及时表扬,以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其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同时巩固深化学生的认知。7. 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使学生对力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巩固深化学生的认知。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依据二、新课教学 二、声音的传

10、播8. 结合7的视频,激发学生关于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求知欲。类比水波并利用多媒体播放敲击鼓时空气振动的空气动画课件,引出声波的概念。师: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9. 示波器显示波。通过示波器将声波的波形显示出来,使学生能直观地观察到,从而说明是一种波,不仅能听到,而且可以“看到”,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不同发声体的波形图及其不同,可以加深对声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区分声音”作了铺垫。10.回声结合9的flash动画,启发引导学生“当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如何”从而引出回声,结合“回声”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回声。11.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师: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利用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向远处

11、传播,若抽掉空气,变成真空,声音还能传播吗?视频演示“真空不能传声实验”8. 学生分析、思考、回答9. 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回答。10. 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回答。11. 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回答。8.承上启下由“声音的产生”过渡到“声音的传播”。 采用类比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9.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10.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11. 学生在刚才实验的基础上来回答此问应没问题,及时表扬,以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其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

12、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依据二、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观察、思考:(1)用抽气机慢慢抽出瓶中的空气,你听到的铃声发生什么变化(2)抽气到一定程度时,还能听到铃声吗?师:手机还在振动吗?师:既然手机在振动,为何我们听不到铃声呢?师:如果要听到铃声,如何能够做到呢?视频演示拔掉抽气管后的实验。师:好的(打开玻璃罩阀门,重新注入空气)现在听到铃声了吗?师:这个实验能得到什么结论呢?12. 声音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师:当把空气抽掉之后,即使有声源在振动,我们也听不到声音。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物质,除了空气,还有什么物质也可以传播声音呢?13.师: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声音传播的现象,利

13、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来说明。师参与到小组中去,巡回检查,发现好的方案,及时肯定、鼓励,有问题的,指导、帮助。学生归纳:真空不能传声。12. 学生分析、思考、回答。13. 学生用桌面上的器材和学生自备的器材,探究力的作用效果。组长分工:小组按照探究实验的环节,讨论确定设计方案:1人书写步骤13人操作演示其它成员纠错、组织语言,准备展示并得出结论12. 承上启下由真空不能传声过渡到声音可以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巩固深化学生的认知。通过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去发问题并能进一步的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演绎能力。13. 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激发学

14、生的求知欲,体验获得实验成功的喜悦;积极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依据二、新课教学 14.师:各小组表现的非常好,下面就让我们见证各组的奇迹吧!师及时的肯定、鼓励、点评、拓展。15.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14. 各小组竞争展示:其它组纠错、提问、质疑学生与学生互动喝彩,鼓掌15. 学生归纳总结:声音需要气体、液体、固体等作为传播的介质。固体传播声音的效果比气体好。14.让学生交流讨论、展示,加强学生对“声音可以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理解,也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15.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三、归

15、纳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课件展示学生回答通过学生回顾总结,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归纳,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四、分享收获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回答五、布置作业完成书本 /1、2、5、6题板书设计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一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二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三 真空不能传声。四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固体传播声音的效果比气体好。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要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进而通过人耳的结构了解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对于本节课我通过视频让学生亲自感受各种声音,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亲自得出声音产生的条件,通过亲自观察得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为下节课学习如何区分声音打下基础,但在本节的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足,没能及时的了解和评价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有些知识点的总结应由学生亲自得出,而不应由劳师代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以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