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圆的理解》说课材料.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219662 上传时间:2021-07-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圆的理解》说课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六年级上册《圆的理解》说课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六年级上册《圆的理解》说课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圆的理解》说课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圆的理解》说课材料.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上册圆的理解说课材料 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圆的理解,圆是学生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行后所要理解的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种图形。本课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主动研究、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水平,为继续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椎的表面积和体积做好铺垫。 二、 教学目标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圆的个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和画圆的方法。2.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推理出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点和数学交流水平。3.通

2、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圆的存有与作用,感受其神奇与蕴涵的美学价值,进而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目标设置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多媒体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教学难点是掌握圆的特征,能熟练的画圆。三、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确定教法为情境创设法,演示法,讲授法,学法为活动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尝试法和操作法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四、教学流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一)激趣导入 (二)探究新知(三)应用拓展(四)总结全课下面我就各个环节说一说:(一)激趣导入: 这

3、个环节的设计思路是:从情境图和日常生活中找圆设疑过度,引出课题。1.从情景图中找圆形物体,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景图,让学生找出圆形的物体。2.从日常生活中找圆形物体还见过哪些圆形的物体?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圆形物体。 3.设疑过渡,引出课题 待学生举例后,向学生提出“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呢?”这个问题。学生现有的知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我趁同学们跃跃欲试的时候,跟同学们说:其中的奥秘就在这节课的知识里,(板书:圆的理解)你们有信心去探索出这个奥秘吗?这个环节的设计,使用了弗赖登塔尔的教学理论“生活化”。这样设计,能有效地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

4、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探究新知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老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实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此过程设计为五步,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近,第一步学生摸圆,感知;第二步尝试画圆;第三步引导学生剪圆、反复对折、观察、发现、,汇报;第四步,以自学提示为指导,小组探究,互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同步演示羊吃草等精彩课件,让圆心、半径、直径、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等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直观展示,让学生的探究结果更形象,更明确,学生体验

5、到成就感。第五步,师生合作,引导画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准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把本人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协助学生去实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个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做(活动)中学,做做、想想,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说一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三、应用拓展这个环节, 有机地配合新知的学习,精选适量的联系生活的,形式多样的习题,如:选择、判断、动物赛车比赛、太极阴阳图所含知识的提炼等, 讲练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习题发展学生思维水平的作用,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练习的最后适时提问,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应用新知解释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回应课初的疑问,做到首尾呼应,使学生再次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四、总结全课最后向学生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最想说什么?”通过引导学生总结评价,协助他们梳理知识脉络,同时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