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258948 上传时间:2021-07-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六组课文的主题是“人间真情” ,精读课文古诗两首安排了两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其中的一首。 本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开元盛世,阳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楼,繁华都会这样的创作背景使盛唐诗人笔下的这次离别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少年人青春昂扬的气息,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色彩明丽,体现了盛唐独有的精神风貌。因此,在“送别诗”中独放异彩,是历来传颂的名篇。 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对象是农村四年级学生,借班上课,平时与学生没有接触。 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数量的语

2、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 孩子能收集相关语文学习材料,但面不广,收集材料较散。平时能积极发言,但公开课上表达欲望和自信心不稳定。知识面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对城镇孩子较弱,在语言感悟方面深度不够,语感一般。平时缺少不断总结学法,培养自学能力的意识。 设计思路: 1、根据学情,放弃原先上组诗的想法。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之中选学色彩明丽、语浅意深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

3、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3、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读懂诗题、读通诗句、理解诗意、体验诗情”四个步骤做成卡片,每个步骤结束时及时总结并贴在黑板上,成为板书的一部分。 4、注重氛围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4、 教学重难点: 1、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2、热身活动:分两队,小队长领着赛背李白的诗。 (启用哪种背景音乐,确定什么课前活动内容,是经过了考虑和挑选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李白诗篇万古传。“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前的一切准备都只为了让学生进入和谐的感性氛围。) 一、谈话激趣: 1、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诗人、作家、科学家,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2、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他是 (课件李白图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本人课件的设计:窗外一轮皎洁的明月把酒问青天的狂放身影镜头推进后李白半

5、身头像写真,四幅颇具概括性的图片缓慢推出,意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李白的诗歌世界。) 3、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课件出示课题) (课件呈现的除课题,底色是古香古色的明黄,背景是一唱一和的两个吟诗人。看似无意,实则有心。)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1、读准题目 题目中有生字(出示卡片“广陵”),谁来读一读? (教师注意倾听并评价“陵”的后鼻音读法) 大家一起读。 (出示卡片“孟浩然”)谁来读一读?( 教师注意倾听并评价“孟”的

6、后鼻音读法)全班一起来. 孟的第一笔是什么(横撇)。我们一起写写这个字(板演) (读懂题目第一层要求:读准音。) (先个体后整体,四年级的语基训练既不放松也不刻意。不放松是因为对方言区的孩子来讲,正音要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不刻意是因为不能因技能训练而影响了情感熏陶。) 2、 个性读题 (1) 题目共有十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试着读一读吧,同学们。 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想看看黄鹤楼吗?(课件)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 对,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李

7、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 “之”是什么意思? (2)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 (鼓励学生,只要是自己的思考,就大胆地说出来,大声地读出来。不怕重复,也不怕与别人不同。) (3) 同学们,你读懂了题目了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读懂题目第二层要求: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理解诗题字面上的意思。) 3、 感性读题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

8、一别。名是著名的名。(手指课题)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年龄差距不是问题,一样的酷爱自由,一样的潇洒飘逸,使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诗才出众,使他们相间恨晚,无话不谈,不再寂寞。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 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 (贴卡片“读懂诗题”) (读懂题目第三层要求:体会诗人的感受,读出诗题背后的故事。有必要时,老师范读。) 总结学古诗的步骤: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

9、读准题目个性读题感性读题,三个小环节层层递进,感情不断升华。知人论诗,整体观照,了解了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创作背景,有了充分的个体思考与体验,才称得上真正“读懂诗题”。 题目为文眼, “读题目”的环节是要舍得花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真正“读懂诗题”,才能自如走进诗境。) 三、自主学习,读通诗句。 (出示卡片)“读通诗句”。 1、自由读 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同学们能做到吗? 带着要求,读一读诗句。 2、指名读 (强调“倾听”,教师也要专心与学生一起倾听,一起评价 。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随时随地培养。) 3、读出诗的节奏感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

10、谁能接着往下读?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 (初读诗歌的目标十分明确,一是面向全体,提出“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基本要求。二是读出诗的节奏,初步感受诗韵律美。两个目标简单易行,增加读诗学诗的兴味。)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出示卡片:“理解诗意”。) 同学们,先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等一下老师可要考考你们呀! 2、抽查对重点词的理解,借助重点词说说诗句大意。 (强调“借助注释读懂古诗” 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

11、诗的能力。本环节目的在于方法指导,切忌吹毛求疵,要求过严。学生能说出大意就行,学习时间不宜长,应有重感悟,轻理解的诗歌学习意识。 学习方式是生生合作交流后指名发言,这样能充分兼顾到每一个个体。) 五、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1、进入诗境。 (师边板画边解说:)滚滚长江水由西向东流,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边的黄鹤楼(板),要到东边去(板),这就叫“ ”。 (拿出黄鹤楼图片和扬州图片)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它们的位置? (黄鹤楼简笔画) (扬州简笔画) (板画板演的直观性让学生真实体会“西辞”的方位,而不是停留于对词语字面上的解释。) 三月的扬州是什么样的?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烟花三月) 想不想跟着孟

12、浩然到扬州去游玩?(课件:扬州春景,古筝乐曲) 啊,能到扬州去玩,多么令人 !(师范读前两句诗) 大家一起读。(齐读) 指名读。 (教师要用心倾听,注意通过评语挖掘学生内心感受,引导读出祝福,读出欣羡,读出不舍,读出诗情,读出诗韵。此时,悠扬的音乐,醉人的画面,倾心的想象,动情的朗诵,拉近了孩子与诗人的距离。) 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板画孤帆,书写“帆尽”) 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板画众帆,突出孤帆。) “我的心里只有你孟浩然。 江帆点点,只见一帆,船不见了,我看着帆,帆不见了,我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

13、。” (师范读后两句)真是帆尽,“情未尽”(板书)。 2、多元感悟。 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心里话想对孟浩然说呀!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 (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这两句诗中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却表达了何其深挚的友情。不合常理的“孤”与“唯”,充满主观感觉的“流”依依惜别的深情巧妙地寄托在对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值得回味,值得再三品读!) 3、感情升华。 (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范读,生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长江天际流。 (音乐“高山流水”)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音乐停) 4、 融会贯通。 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 (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来到黄鹤楼上,文字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诗人的心灵直接交流。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 六、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