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8).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270955 上传时间:2021-07-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8).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8).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8).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执教者唐山市丰南区王兰庄镇岔道口小学董秀云课时第二课时所属教材目录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 25 课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学生可以先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学生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深入阅读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志向

2、,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难点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学习方法:

3、1、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能力;2、读中感悟,感知文中的意象美;3、入境促说,训练观察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整 体 感 知,提 出 问 题(2分钟)二、问 题 引 领、分 步 落 实(5分钟)三、汇报交流、抒发感悟(20分钟)四、整体 收 获、归 纳 总 结、(5分钟)五、达 标 检 测、应 用 扩 展(5分钟)(一)、谈话激趣。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4、呢?你想提出哪些问题?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引导学生体会:抓住了重点语段,展开合理想象,让学生用和教师配合读、配乐读的形式,再次体会周恩来为什么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

5、,他一定要弄个明白。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学习

6、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3、汇报上面的问题。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7读最后一段。8、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

7、报交流。1、学生谈听后的感受。2、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juq mfn xnjn( ) ( )( ) chnch knqin d u( ) ( ) ( )二、小小变色龙(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轧()()喝()()挣()()嚷()()三、词海抬贝(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疑()不()() 武()威左()右()衣衫()()()()非凡铿锵()()()红()绿得意()()四、我送鸽子飞回家(选词填空)。坚定坚强坚决1看来他的态度很(),尽管我们和他谈了利害

8、关系,可是他立场坚定,始终不动摇。2他是一个()的人,从不向敌人屈服,从不向困难低头。3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欺凌欺侮欺压4他绝不允许小同学受人()。5他老是仗势()人,所以大家都很恨他。6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就要振兴中华。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大声读课文。(小组汇报)一边读课文,一边做记号,把找到的语句画下来。学生自由读课文分角色朗读第一段。(生小组交流、讨论)抓住课文中重点词语小组里交流,自读品味。(学生讨论、评论)学生读出感情(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境练习。(2)选派代表进行评说。学

9、生根据重点词语说。 “清晰而坚定”“铿锵有力”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他立志的决心很坚定,不会有丝毫动摇。指名学生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情感、兴趣。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给学生留下最深印象的句子,就是文章的精彩之所在,也是文本最值得研究的重点处。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让学生自主阅读,弄懂课文大意,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津津有味。让学生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10、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比如妇女的哭诉,洋人的得意扬扬同样也是通过对比描写,并让学生站在妇女的角度通过演一演体会她的伤心、悲痛,还有帮着外国人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以及围观者的“紧握着拳头”“只能”体会出他们虽然很愤怒,但仍敢怒不敢言,通过一个反问句“谁又能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的形式,体会这个句式更能强烈地表达出国人的情感。加上适时地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恰当的评议、鼓励。这样,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应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给足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读、感悟、理解、体会、交流,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11、,习得阅读方法。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想象画面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想象洋人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的情景。同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课堂小结2分钟小结: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布置作业1分钟修改病句。1妈妈尽可能地竭尽全力支持我上学。2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进步很快。3会场上飘着鲜红的彩旗。 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我在教学第一课时时就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课文主要讲了三

12、件事,第一件事周恩来初到东北从伯父口中得知中华不振,第二件事是周恩来闯进了租界,从租界地发生的事中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三件事就是修身课立志。三件事之间又互有联系,正是因为不明白中华为何不振才会驱使周恩来闯进租界,又是因为真正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才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于是,我决定抓住“中华不振”这条主线进行教学,七、八两个自然段是我这节课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从这两个自然段中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且激起他们的愤怒,使得他们心中能树立起为强大祖国而读书的愿望。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首先我引导学生找出租界景象的句子,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租界内洋人的生活,和租界外中

13、国百姓的困苦生活,形成对比从中体会中华不振,并以一个问题: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中华不振引入下一个重点段落,这个段落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不同人的不同反应,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比如妇女的哭诉,洋人的得意扬扬同样也是通过对比描写,并让学生站在妇女的角度通过演一演体会她的伤心、悲痛,还有帮着外国人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以及围观者的“紧握着拳头”“只能”体会出他们虽然很愤怒,但仍敢怒不敢言,通过一个反问句“谁又能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的形式,体会这个句式更能强烈地表达出国人的情感。从这一系列人的反应中,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周恩来立志的段落,我先让学生通过想象思

14、考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在沉思什么,很明显他是在想为什么中华会不振,怎样才能振兴中华等问题,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校长的周恩来的对话,让他们在读中仔细体会周恩来立志的过程,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之后立下的,并且从“清晰而坚定”“铿锵有力”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他立志的决心很坚定,不会有丝毫动摇。周恩来立下的志向和其他同学的志向不同,通过这种对比,学生就能明白正是因为周恩来少年时期立下为祖国强大而读书的志向,将来才能有所作为,激发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为自己定下一个学习目标。一堂课之后,我觉得对课文内容的教学,还有重难点的把握还是都比较到位的,特别是重点七、八段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激起了他们的愤怒之情,让他们想为中国强大而读书。只是中年级的训练点我并没有抓住,这个单元的一个训练点就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我反复思考应在开课前让学生就课题提出质疑,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远大志向?中华不振,是什么事情让他真正明白中华不振,直接引入重点段,始终紧扣中华不振教学,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处理也稍欠妥当,应以“周恩来立下了怎样的志向,他是用怎样的语气说的?校长是怎样的反应?”等一系列问题贯穿,总之这堂课使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