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八年级语文秋学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语文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281322 上传时间:2021-07-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八年级语文秋学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2年八年级语文秋学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2年八年级语文秋学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2年八年级语文秋学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八年级语文秋学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语文版.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理解古人写景的方法。2. 反复诵读,仔细品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特色。3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教学重点:1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学习写景抒情的写法。3朗读、背诵。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预习1.学生自读课文,2.解释下列词语。念无与乐者: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念,想。与乐者,共同游乐的人。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一同,共同。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这里是形容月光充满了庭院。藻荇:泛指水草。藻:水草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盖:表示推测。二、导入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指名

2、背诵诗词)这位大文豪才华出众,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却非常豁达,所写文章如诗如画。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三、体裁、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断,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种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这篇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耐人寻味。四、朗读课文,读准字音1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互相解决疑难。2听录音:听清生字读音

3、及难读句的节奏,标注在书上。 点拨: 划分朗读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4组织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五、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1学生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并口头翻译课文。2画出疑难字词,准备交流。3组织交流:先小组交流,共同讨论,后全班交流解疑。4学生当堂笔译。 点拨: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全文寥寥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

4、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并不平淡,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明确: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明确:发挥奇特的想像,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确:“月色人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的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明确:这句话的理解要考虑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

5、。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七、小结 这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因而才能在“月色入户”之时“欣然起行”,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人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3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