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方式和密度对小麦植株农艺性状和光合特性的影响.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319113 上传时间:2021-07-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8.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播种方式和密度对小麦植株农艺性状和光合特性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播种方式和密度对小麦植株农艺性状和光合特性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播种方式和密度对小麦植株农艺性状和光合特性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播种方式和密度对小麦植株农艺性状和光合特性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播种方式和密度对小麦植株农艺性状和光合特性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播种方式和密度对小麦植株农艺性状和光合特性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播种方式和密度对小麦植株农艺性状和光合特性的影响.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播种方式和密度对小麦植株农艺性状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摘要:为明确立体匀播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选用冬小麦品种新冬46号为材料,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 主区设立体匀播和常规条播2种播种方式, 副区设375万、300万、225万和150万株.hm-24种种植密度, 测定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冬小麦分蘖数、茎粗、叶片数、叶绿素相对含量 (SPAD) 、净光合速率 (Pn) 、产量及其构成。结果表明, 在条播条件下, 随种植密度的增加, 冬小麦穗数呈先降后增的趋势, 穗粒数、千粒重、产量、主茎叶数、分蘖茎叶数、分蘖穗长、分蘖穗小穗数、叶片SPAD值和Pn呈先增后降的趋势, 其中产量在225

2、万株.hm-2条件下最高, 分蘖数、主茎粗、分蘖茎粗、主茎穗长和主茎穗小穗数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立体匀播条件下, 随种植密度的增加, 冬小麦穗数呈增加的趋势, 千粒重、分蘖数、主茎粗、叶片SPAD值和Pn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穗粒数、产量、主茎叶数、分蘖茎叶数、分蘖茎粗和分蘖穗小穗数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 主茎穗长、分蘖穗长和主茎穗小穗数呈先增后降的趋势, 其中产量在150万株.hm-2条件下最高。立体匀播的小麦平均产量、穗数、分蘖数、叶片SPAD值和Pn较条播分别增加9.84%、17.68%、21.40%、7.52%和13.14%.综合来看, 立体匀播较条播更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净光合速率的

3、提高, 从而实现高产, 与之配套的适宜种植密度为150万株.hm-2.关键词:冬小麦; 立体匀播; 种植密度; 农艺性状; 光合特性;中国传统农业正在不断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化农业过渡1, 小麦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其种植方式也由传统平作优化调整为条播、宽窄行条播、穴播、垄上和匀播等方式2.小麦立体匀播较其他种植方式能使种子在土壤中均匀合理分布, 并将常规条播小麦田间分布的“一维行距”改为“二维株距”, 其麦苗呈现“点聚面”的分布, 有效增加个体的生长优势和优化群体结构, 从而更能有效利用土壤、光照、水分等资源, 进而实现高产3.种植方式是作物植株在时间、空间和平面上

4、的有机组合, 能够影响作物群体内个体发展及其资源分布状况4.新疆属于冬春麦兼播区, 应用合适的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是提高小麦产量、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径。小麦立体匀播通过建立良好的群体结构, 使小麦单株呈均匀分布, 可降低株间营养竞争, 促进光合作用, 实现高产5,6.研究发现, 耕层优化双行匀播技术对小麦地上部生长发育及产量有正向效应, 可提高群体光合面积和叶片光合能力, 促进小麦植株生长和增产7.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与种植密度密切相关。在籽粒灌浆期, 低种植密度下小麦叶片衰老速度缓慢, 光合作用与生物量增长较快8.关于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和光合特性方面的研究, 前人多是在常规条播种植模式下进行的

5、9,10, 而针对立体匀播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光合特性的影响鲜见报道。本研究选用冬小麦品种新冬46号, 设置两种播种方式和四种种植密度, 比较分析了播种方式和密度对小麦植株主要农艺性状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以期为冬小麦立体匀播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试验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在新疆农业科学院奇台麦类试验站进行。该站地处东经89°13′91°22′, 北纬43°25′45°29′, 无霜期约155d左右, 试验地土壤为灌溉灰漠土, 试验前020cm土层pH为8.25, 有机

6、质含量23.22g.kg-1, 全氮3.21 g.kg-1, 碱解氮91.34mg.kg-1, 速效磷10.1 mg.kg-1速效钾235.7mg.kg-1.播前基施纯氮300kg.hm-2, P2O5150kg.hm-2.翻耕前统一施基肥磷酸二铵 (含N 18%、P2O546%) 180kg.hm-2.供试品种为新冬46, 于2016年10月2日播种, 前茬作物为玉米。1.2 试验方法1.2.1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裂区设计, 主区为立体匀播 (UN) 和常规条播 (DR) 两种播种方式;副区为种植密度, 设375万、300万、225万和150万株.hm-24个水平, 分别用D375、D300、

7、D225和D150表示。共8个处理, 重复三次, 小区面积10 m2 (5 m2m) .小麦采用人工播种, 立体匀播小区播种深度、株距均保持一致。试验地四周设置保护行, 灌水及其他管理措施与大田管理一致。1.2.2 测定项目(1) 农艺性状测定:于成熟期, 在各个小区的标记区内随机选取10株长势相同的小麦植株, 量取主茎高度及每一节间长度, 调查有效分蘖数、主茎穗及分蘖穗小穗数、穗长、叶数 (抽穗期) .(2) 旗叶净光合速率和SPAD值测定:用英国Hansatech公司生产的TPS-2光合仪, 在5月28日至6月25日, 每隔7d测定一次。于11:00-13:00时间内选择晴朗无云的天气,

8、每处理测定具有代表性的植株5株, 测定主茎旗叶净光合速率。用SPAD-502叶绿素仪, 在测定净光合速率的同时, 每小区选具有代表性的植株10株, 测定主茎旗叶SPAD值。(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测定:成熟期每小区取1m2样方进行计产, 小麦风干、脱粒后测产并进行室内考种。1.3 数据分析数据用MS Excel 201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初步分析和表格制作, 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采用新复极差多重比较法 (Duncan) 进行差异显着性检验 (α=0.05) .2 结果与分析2.1 播种方式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播种方式、种植密度及二者互作对冬小麦

9、产量及其构成均有一定影响 (表1) .在条播条件下, 随种植密度的增加, 冬小麦穗数呈先降后增的趋势, 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 其中D225的产量较D300、D375、D150分别增加2.29%、6.81%、7.84%;在立体匀播下, 随种植密度的增加, 冬小麦穗数呈增加的趋势, 不同种植密度间差异显着, 而千粒重逐渐降低, 穗粒数和产量呈先降后增的趋势, 其中D150的产量最高, 较D225、D375、D300分别增加3.93%、10.20%、13.18%.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 立体匀播的平均穗数和产量较条播分别增加17.68%和9.84%, 平均穗粒数、千粒重分别降低0.

10、55%、4.75%.这说明在条播条件下, 适当提高种植密度有利于获得较高产量, 在立体匀播种下, 适当稀植有利于获得较高产量。在相同种植密度下, 立体匀播较条播能获得较多的穗数, 有利于获得高产。2.2 播种方式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2.2.1 播种方式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株高的影响播种方式、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株高存在交互效应 (表2) .在两种播种方式下, 小麦株高和倒一节间长度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后降的趋势, 在条播条件下表现为D300>D375>D225>D150, 在立体匀播条件下表现为D225>D300>D375>D150.倒二节间至

11、倒五节间长度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总体上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相同密度条件下, 立体匀播的平均株高较条播降低2.53%, 倒一节间长度降低5.09%, 说明播种方式及种植密度对小麦茎秆生长有一定的调节效应。表1 不同处理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差异表2 不同处理冬小麦株高及节间长度的差异2.2.2 播种方式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由表3可知, 在条播条件下, 随种植密度的增加, 单株分蘖数、主茎粗、分蘖茎粗、主茎穗长和主茎穗小穗数基本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主茎叶数、分蘖茎叶数、分蘖穗长和分蘖穗小穗数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立体匀播条件下, 随种植密度的增加, 单株分蘖数和主茎粗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12、 主茎叶数、分蘖茎叶数、分蘖茎粗和分蘖穗小穗数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 主茎穗长、分蘖穗长和主茎穗小穗数基本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相同密度条件下, 立体匀播的平均单株分蘖数、主茎叶数、分蘖茎叶数、分蘖茎粗、分蘖穗长和分蘖穗小穗数较条播分别增加2 1.4 0%、5.7 7%、3.2 1%、4.3 6%、5.15%和4.04%, 平均主茎粗、主茎穗长和主茎穗小穗数较条播分别降低6.36%、4.35%和2.92%.以上结果表明, 通过调整播种方式和种植密度可对冬小麦的农艺性状进行调控, 从而改善冬小麦群个体性状, 促进产量形成。表3 不同处理冬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2.3 播种方式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旗叶光

13、合特性的影响2.3.1 播种方式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旗叶SPAD值的影响随生育进程的推进, 冬小麦旗叶SPAD值逐渐降低 (图1) .在条播条件下, 开花期 (5月28日) 之后,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 旗叶SPAD值总体上呈先增后降的趋势, 在开花期表现为D225>D300>D375>D150, 且不同种植密度间差异显着;在立体匀播下, 开花期之后,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 旗叶SPAD值总体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在开花期表现为D150>D225>D300>D375.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 花后28d时, 立体匀播种的旗叶SPAD值较条播平均增加7.52%.由

14、此可见, 播种方式及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叶绿素含量有一定影响, 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立体匀播较有利于减缓小麦开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下降。图1 不同处理冬小麦旗叶SPAD值的差异2.3.2 播种方式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播种方式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 (Pn) 均有显着影响 (图2) .从开花期开始, 随生育进程的推进, Pn值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条播条件下,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 冬小麦旗叶Pn值总体上呈先增后降的趋势, 在开花期表现为D225>D300>D375>D150, 且不同种植密度间差异显着, 其中D225的Pn值较D300、D375和D150分别增

15、加3.58%、8.20%和22.23%;在立体匀播下,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 冬小麦旗叶Pn值总体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在开花期不同种植密度间差异显着, 其中D150的Pn值较D225、D375和D300分别增加5.39%、15.77%和21.65%;在开花期后的四个不同时期, 立体匀播的平均Pn值较条播依次分别提高42.34%、3.15%、0.84%和6.23%.综上所述, 在条播条件下, 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有利于Pn值的提高, 而在立体匀播下, 稀植有利于Pn值的提高;立体匀播较条播有利于提高小麦的Pn值。图2 不同处理冬小麦旗叶Pn的差异3 讨论3.1 立体匀播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

16、产量的影响小麦株高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 而穗长变化不大11.本试验结果表明, 在条播和立体匀播下, 冬小麦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后降的趋势, 而穗长在条播下呈不断降低的趋势, 在立体匀播下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不尽相同, 可能是由于种植密度设置、品种类型以及种植方式不同所致。分蘖质量和数量是小麦高产栽培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 立体匀播能够有效促进小麦分蘖;在条播下麦苗成行, 植株个体所占空间小, 因而分蘖数也少12.本试验结果也表明, 立体匀播有利于小麦分蘖, 其单株分蘖数较条播增加21.40%, 因此立体匀播可通过促进冬小麦分蘖来增加穗数, 从而提高籽粒产量。有研究指

17、出, 播种方式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均有较大影响13, 也会影响主茎叶数14.本试验中, 立体匀播下主茎叶数较条播增加5.77%, 进一步证实了前人的结论。3.2 立体匀播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是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的重要评价指标, 促进和延长灌浆期间的群体光合作用有利于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15,16.改变种植方式可提高小麦产量的原因是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速率的提高17.本试验结果显示, 播种方式及种植密度对小麦叶片SPAD值存在一定影响, 在相同种植密度下立体匀播可获得较高的叶片SPAD值。石玉华18研究表明, 种植方式对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影响显着。本试验中, 播种方式

18、及种植密度显着影响小麦Pn, 从开花期开始,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 立体匀播的Pn较条播提高0.84%42.34%, 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王之杰等19研究发现, 小麦生育后期旗叶Pn随种植密度增加的变化规律不明显。而有研究认为, 小麦旗叶的Pn随种植密度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20,21,22.本研究表明, 在条播下,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 冬小麦旗叶Pn基本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立体匀播下,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 冬小麦旗叶Pn基本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这与后者研究结果20,21,22基本一致。参考文献1赵其国, 段增强。中国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及其技术体系J.土壤学报, 2010, 47 (6)

19、:1249.ZHAO Q G, DUAN Z Q.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technical system of high value eco agriculture in ChinaJ.Acta Pedologica Sinica, 2010, 47 (6) :1249.2 刘金海, 党占平, 曹卫贤, 等。不同覆盖和播种方式对渭北旱地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 2005, 25 (4) :91.LIU J H, DANG Z P, CAO W X, et al.Effects of different mulching and sowing met

20、hods on wheat yield and soil moisture in Weibei drylandJ.Journal of Triticeae Crops, 2005, 25 (4) :91.3郝德有, 郝志青。小麦机械化匀播无垄栽培理论与技术J.北京农业, 2014 (21) :15.HAO D Y, HAO Z Q.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wheat mechanized uniform planting without ridge cultivationJ.Beijing Agriculture, 2014 (21) :15.4 高会军。种植方式与施

21、氮量对冬小麦水、氮利用及产量的影响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10:1-2.GAO H J.Effects of planting methods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on water and nitrogen use and yield of winter wheatD.Taian: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0:1-2.5赵广才。中国小麦种植区划研究 (二) J.麦类作物学报, 2010, 30 (6) :1140.ZHAO G C, Study on wheat planting regionaliz

22、ation in China (II) J.Journal of Triticeae Crops, 2010, 30 (6) :1140.6赵广才, 郝德有, 常旭虹, 等。小麦立体匀播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15 (7) :184.ZHAO G C, HAO D Y, CHANG X H, et al.Wheat stereoscopic sowing technologyJ.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2015 (7) :184.7 李华伟, 司纪升, 徐月, 等。耕层优化双行匀播对小麦产量及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J

23、.麦类作物学报, 2014, 34 (6) :802.LI H W, SI J S, XU Y, et al.Effects of optimized row planting on wheat yield and leaf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J.Journal of Triticeae Crops, 2014, 34 (6) :802.8 王文鑫。不同密度下苗带宽度对冬小麦产量调控的生理基础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16:1-2.WANG W X.Physiological basis of winter wheat yield regulate

24、d by seedling width under different densitiesD.Taian: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6:1-2.9 姜东, 李永庚, 余松烈, 等。高产小麦营养器官临时贮存物质积运及其对粒重的贡献J.作物学报, 2003, 29 (1) :31.JIANG D, LI Y K, YU S L, et al.Temporary storage of substances in vegetative organs of high yield wheat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grain w

25、eightJ.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3, 29 (1) :31.10 DRECCER M F, HERWAARDEN A F V, CHAPMAN S C.Grain number and grain weight in wheat lines contrasting for stem 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 concentrationJ.Field Crops Research, 2009, 112 (1) :43.11 杨健。不同播期与密度对小麦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1-2.YANG J.E

26、ffects of different sowing dates and densities on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of wheatD.Yangling:Northwest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2011:1-2.12 杨飞, 张战胜, 陈永伟, 等。匀播滴灌对小麦分蘖消长规律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 2018 (2) :12.YANG F, ZHANG Z S, CHEN Y W, et al.Effect of uniform drip irrigation on whea

27、t tiller growth and yield and three factors of yieldJ.Tillage and Cultivation, 2018 (2) :12.13吴新胜, 何景瑞, 陈之政, 等。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对比试验J.江苏农业科学, 2012, 40 (7) :66.WU X S, HE J R, CHEN Z Z, et al.Comparative experiment on different sowing methods of winter wheat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 2012, 40 (7) :66.14

28、 罗宏博, 海江波, 白银萍, 等。穴播栽培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 2016, 25 (6) :841.LUO H B, HAI J B, BAI Y P, et al.Effects of hill drop planting on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of winter wheatJ.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occidentalis Sinica, 2016, 25 (6) :841.15董树亭。高产冬小麦群体光合能力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

29、作物学报, 1991, 17 (6) :461.DONG S T.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and yield in high yield winter wheatJ.Acta Agronomica Sinica, 1991, 17 (6) :461.16 郭明明, 赵广才, 郭文善, 等。播期对不同筋力型小麦旗叶光合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 2015, 35 (2) :192.GUO M M, ZHAO G C, GUO W S, et al.Effects of sowing date on

30、 flag leaf photosynthesis and grain filling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gluten types of wheatJ.Journal of Triticeae Crops, 2015, 35 (2) :192.17李邦发。不同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小麦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36) :55.LI B F.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and nitrogen levels on photosynthesis and yield of whe

31、atJ.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4, 30 (36) :55.18 石玉华。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光能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11:1-3.SHI Y H.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systems on yield and quality of winter wheat and water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D.Taian: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1:1-3.19 王之杰,

32、郭天财, 王化岑, 等。种植密度对超高产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 2001, 21 (3) :64.WANG Z J, GUO T C, WANG H C, et al.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on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of super high yield wheat at late growth stageJ.Journal of Triticeae Crops, 2001, 21 (3) :64.20 张永丽, 肖凯, 李雁鸣。种植密度对杂种小麦C6-38/Py85-1

33、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调控效应及其生理机制J.作物学报, 2005, 31 (4) :498.ZHANG Y L, XIAO K, LI Y M.Effects of plant density on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of flag leaf of hybrid wheat C6-38/Py85-1and its physiological mechanismJ.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5, 31 (4) :498.21 张向前, 陈欢, 赵竹, 等。密度和行距对早播小麦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

34、作物学报, 2015, 35 (1) :86.ZHANG X Q, CHEN H, ZHAO Z, et al.Effects of density and row spacing on growth, photosynthesis and yield of early sown wheatJ.Journal of Triticeae Crops, 2015, 35 (1) :86.22 朱亚, 杨攀, 王伟, 等。种植密度对小麦生长期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 2018, 64 (7) :13.ZHU Y, YANG P, WANG W, et al.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on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wheat at growth stageJ.Shaanx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8, 64 (7)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