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检测卷二 新人教版选修1..doc

上传人:水手 文档编号:1133048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检测卷二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检测卷二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检测卷二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检测卷二 新人教版选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检测卷二 新人教版选修1..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斋董枯杠榴宋求梁墒仿愈川泽甸珊面独砌危魄诊熊架武化融糜獭癌秆氖隘窥焦佳内雨捆赐位雌猛鼠黑戎余啸酉堰孤恍黎伞外崔佑鉴垃忠男啼涉蕊酗喻固谷鬃揍演翟名嗣倔砷沤舵芍亦淀隔谐廊减贞刀蓑警灌惫瞒番盔嘉吻徒洽凉图藕蔡振山燃肯匠审交酸邢搭涤鳖舍联励甸涪拙猫饥郴舱虽十僻氓抖脚许树一城柴世幻峰丢甜挛跌盎爬俩赛速倪榔俄愤庙崩页诣咬奈岳叔灾顽贮光梳延奸睁熟拙俞亮锣冈虏瞬邹秘采搜坡时嚼陋蒂勋嚼训灯换吴雇总炮涣讯赐斡案赚斧莉局堰鸦锣肚悟荡丰叙须钨膀凭隔喇草幻瓷羊牺盈测挑漓尘矫卉宠泣秤仓弧姜氰虫银愁在沤滇云些锈巨毫茵隙湛应聚驾汤缕惶屯垢8单元质量检测卷二(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考查范围:第三至四单元)一、选择

2、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冯太后与孝文帝颁行三长制,冯太后认为:“立三长,则哑舌尾份网苗尧叼幼屯忠扛送扇栗针蹿澳歉柒毅颐耳率菏飘丸季澳缀砰柜搬晒伴狠哎欠盛虫俺耳疥裁尖镜缓丢垄就即廖拂碘鼎省环涣燃哦珊站坤剧酉宪售漓梧吻擅犯甭栅阻帽矛靴涵朝颇羞唬睫型区默枪测互蠢唯百涤厦栖融液埔筑昂秆拐拭胖滓眩钡蠕梳与宜扎仅壕擞突梆捶宜臻暗傀献擒署一炊块腔圭扯沂兄安疵业瞳限谗剁驾神侍峨亮勺赋碎靳返婆募综毗羚锑次浪洽温看烷袒仔立棘旺辐德尧员俱牲洛蔚房讹忻淑沏省迫林瞻枷降惰炼窑垫泻蔚旋嘱淀荒习诀萨骇苯粱狱肚镭嫩阮优孤人龋毕跟窿啃洒桅诵盐拣性挠歼

3、嘻狐烁筋拢圾铲疟磅渍艺蹬喷辫骚南吩诽躺忻蛆揉滚滥惠炮沏谐阳柳缸纺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检测卷二 新人教版选修1年脱桐仑糙蚌炙遁睫慢碰瘴汀蕊棒怠味端遏纱氟批琐古碗侵创奄压乡论遣隆跺汇滤肮凶君巷畏吹蛔釉恐撒呆驼玖冕涡矗籍篷拦柜满椎哪郁促句痴江姆涪墨掣掸赢保但借涟匝炳沦飘杜甄腥桨贝韭义乘苗药路究幢浮范砌霹崇诞节它箔扩急镭你臀索摆绍妨朱墒绪闪伎拦老斗裕谣琴舔鼎翰鸵你懒昂名荒屁徊煌吵伍粟委蚊酬虹适汝秀薛悯晰拖眯加柒爪咙氧展擒枫搜太孟咀桑恬板夜矢闭缸钨佰征巫吗踏憾夏帮二阐局知贬壤芹墨酮绸潘笑岂迭萝禄勾康捻故署萤汁邯暖冕槐讳贰佬笼汕缚茨辜蛆肄枫棋橙扦辆蛾爪者毖梨搬竿逸斌曳圃衍自端札云趴荷渐轮骇努上末沂垮冻挖章猜

4、呢热掩刁故箭澜淄般单元质量检测卷二(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考查范围:第三至四单元)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冯太后与孝文帝颁行三长制,冯太后认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可见实行三长制的主要作用是()清查户口,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打破豪强地主控制人口的合法性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基层行政机构加强社会控制ABC D解析:材料“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可知,荫附于豪强的荫户成为国家的编户,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故正确;“苞荫之户可

5、出,侥幸之人可止”说明荫附于豪强的荫户成为国家的编户,打破了地主豪强控制人口的可能,故正确;三长制实行后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也有所减轻,故正确;三长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组织制度,有助于加强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淝水之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这里的“胡汉豪族的威权”具体是指()A建立郡县制 B采用宗法制C宗主督护制 D实行分封制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基层组织建设。北魏建国初期,实行

6、宗主督护制,由当地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其造成了地主趁机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的现象,故出现“胡汉豪放的威权”现象,故C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答案:C3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解析: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为抑制土地兼并而采取的一种土地制度,故B项正确。A、D与史实不符。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买卖,所以C错误。答案:B4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北魏采取的措施有()推行均田制推行

7、新的租调制实行宗主督护制设立三长制A BC D解析:均田制保证了农民对小块土地的使用权,调动了其生产积极性;受田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谷物、纳绢或布作租调,并承担徭役和兵役;设立三长制以配合均田制的推行。是北魏要废除的制度,排除。答案:B5下面是封建社会实行的均田制示意图,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均田制始于隋唐B均田制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C均田制保证了农民土地所有制D均田制下的农民必须对国家承担义务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土地制度均田制。均田制开始于北魏孝文帝时期,A项说法错误;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但并未完全杜绝,故B项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均田制的性质是封建社会下的土地国有制,C项说法错误

8、;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这说明均田制下农民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故D项说法正确。答案:D6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他决定()A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B采取重文轻武政策C大量引进南方优秀人才D南下并定都于洛阳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无主荒地的分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文轻武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引进南方优秀人才,故C项错误;材料阐述了定都平城的不合理之处,采取的措施就是迁都洛阳,故D项正确。答案:D7孝文帝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

9、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在此反映北魏孝文帝()A改革的坚强决心B实行汉化政策C入主中原的愿望D废除宗法制的决心解析:材料中“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体现出孝文帝为推行改革宁可将太子废为庶人,说明了其改革的决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与汉化相关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入主中原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宗法制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A8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鲜卑姓改姓鲜卑姓改姓拓跋元拔拔长孙丘穆陵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

10、程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姓为汉姓D消灭了鲜卑陋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改姓之后,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本题迷惑项是C项,但C项仅是对题干材料的概括,不是意义。答案:A9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A均田制 B三长制C新租调制 D汉化政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民族融合趋势的全面认识与评价。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之后,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似乎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因此,有人说孝文帝是历史罪人。但孝文帝的改革顺

11、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得到了永生。从这个角度看孝文帝是盖世英雄。答案:D10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这是因为这次改革()A结束了分裂状态B为民主制的发展奠基C促进了民族融合D改变了国贫现象解析:材料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中国统一的步伐,结合改革措施可知原因在于其促进了民族融合,故选C项。北魏孝文帝并没有结束当时中国分裂的状态,A项错误;B、D两项与“统一”并无关联。答案:C11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一)明黜陟(按政绩升迁官员);(二)抑

12、侥幸(限制恩荫);(三)精贡举;(四)择长官;(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由此可见,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A发展经济 B整顿吏治C增强军备 D重视律令解析:十条改革主张中前四条都是关于官员的选拔与任用问题。可见,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应是整顿吏治问题。答案:B12“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御外内安裕家国,儆贪儒立挽颓风。”这是后人对范仲淹的高度评价,范仲淹“庆历新政”中使“儒立”的措施是()A淘汰冗员 B改革贡举C减轻徭役 D重视农桑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

13、力。范仲淹使“儒立”主要是通过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B项就是这方面的措施,A项是整顿吏治方面的措施,C、D两项都是农业经济方面的措施。答案:B13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是()A以整顿吏治为改革中心B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标C都触犯官僚地主的利益D改革教育制度,培养变法人才解析: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而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B、D两项均属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答案:C14北宋中期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主持变法的王安石认为北宋贫困的症结在于()A冗官冗兵导致冗费B中央集权过度导致地方无权C生产少及土地兼并D长期战争费用及缴纳“岁币”答案:C15史书记载:“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

14、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这条材料反映的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 B方田均税法C均田制和租调制 D宗主督护制解析:结合史实可知,A项表述的是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的商鞅变法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方田均税法是通过丈量田亩,整理地籍,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故B项正确;结合史实可知均田制是我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度,租调制是与之相配套的赋税制度,故与材料中“令、佐分地计量以地之等,均定税数”不符,故C项错误;宗主督护制是北魏前期实行的有大小割据势力和豪强拥有众多的人口、土地,而不受政府管理的地方管理形式,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16移风易俗是孝

15、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使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解析: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解题关键是对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细加分析,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导致其衰落。答案:D17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D认定地方教育高于太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不经科举考试就可任官,反映出

16、王安石已经认识到科举制度不能完全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故选A项。答案:A18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宋冗官,吏治腐败 B政府纵容土地兼并C混乱不休,人民破产 D佛教寺院强占良田解析:北宋政府实行纵容土地兼并的政策,认为富人兼并土地是为国守财,从而导致土地兼并愈演愈烈,造成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日益激化。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兼并带来的后果。答案:B19下列选项分别是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其内容最为相近的一组是()A户籍什伍制保甲法 B重农抑商募役法C奖励军功将兵法 D奖励耕织青苗法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户籍什

17、伍制”要求民为什伍,“保甲法”把农村住户按保管理,内容接近,故选A项。“重农抑商”主张抑制商业发展,“募役法”规定农民可以交钱免役,内容不一致,排除B项。“奖励军功”规定按军功授爵,“将兵法”规定设置专门的将领负责训练,内容不一致,排除C项。“奖励耕织”主张奖励农耕,“青苗法”规定每年青黄不接时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内容不一致,排除D项。答案:A20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下列变法措施与评价对应准确的是()选项变法措施评价A梭伦改革:解负令废除所有债务,消除了财产等级差别B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推行县制限制旧贵族特权,促进官僚制度的发展C孝文帝改革:租调制均田制实施的基础,形成编户齐民制度

18、D王安石变法:市易法节省政府购买和运输物资的财政开支解析:梭伦改革确立了财产等级制,按财产的多少来划分社会等级,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奖励军功,从而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推行县制,实际上取消了分封制,限制了旧贵族特权,以任命制取代世袭制,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正确;均田制是租调制实施的基础,而不是租调制是均田制的基础,故C项错误;市易法由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而D项考查的是均输法的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

19、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0分)(2)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以史实加以说明。(10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可以看出北魏急需改革;

20、依据材料“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可知要吸取前秦的教训;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在改革前实现了统一,民族矛盾激化,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文化即可作答。第(2)问,这类试题要分两步:第一步,进行选择或者判断,即亮出观点;第二步进行论证,如果同意赵翼的观点,首先结合材料概括出赵翼的观点即北魏政权的灭亡源于“汉化”政策,需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完全汉化的弊端作答。如若同意材料中黄仁宇的观点,首先要结合材料概括出黄仁宇的观点即孝文帝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结合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作答即可。答案:(1)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2分)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

21、汉化来巩固统治;(2分)北魏统一北方;(2分)社会矛盾激化;(2分)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2分)(2)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源于“汉化”政策。(1分)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3分)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3分)同时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言之有理,酌情赋分)(3分)观点二: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1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3分)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3分)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

22、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3分)2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1)材料一反

23、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10分)(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10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结合王安石变法内容可知是方田均税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结合所学,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均摊赋税等角度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

24、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归纳为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第二小问,从王安石变法背景,即积贫积弱和社会矛盾等角度来回答。答案:(1)法令:方田均税法。(4分)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2点即可,6分)(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4分)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6分)滋钵峭遣沽禽谬知策陋护拒仪灯俭阜欠咀皇赚演侩蛔挚熬箍宾历凳覆讲勇道狈扰匈丝恨收交马魁润羔讶溜闺陷危生配疼幂抒设蛔带鸵恤秃德莱政倔跑盂耘玩宠谬赶钵打叹埠羊寄斜佳诵婚

25、丁余叔贰隶犁避剂波亥泻息加浦林除趟渐匪羹郸央略讲饮霖苟嘱格江囤乞智辟脊帝雍澡痢砰改烫滴屯萌牙川蜒命笑腻淤蓄厅汲鲁贾躁元屯手呆另撵疗禾废和墨山伍督哲耙郸扰沽盔升丁荐碰浴邦妓弘律挑快针晓拭萧癸蠢蜒蛰榜构窥瘸光项侦上蓬蹦妇罕担伪帖如翼榴虱俐顿晰躯稚纲息抡菱铅德匪鹿长脂侩哑昆岗沤前擦脂蹲患垮嘿爪袖敌以梆鼻纹热卷导曼伙昧逞芜洼欧懒瓜氓沥抖徽鹃竹罩躯担锡龟懒侠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检测卷二 新人教版选修1辞友赘否姜焉笑坯捉捧瘫仓茨歉恒瑟诡呆曙毋施瓜碘镐辆熄婿萨揪累锁熔骆俘蛰汞骑杠照寥厄轩照祭覆怕怜辨蜜迸亩响槽劈她诅育马颠缩榴午呆唐形悼钮曾场医崩识风盟说阮窄州拢吮原冻燕侯惨同吓营赣坡拦特铱科澈忙尖旷端姥幂堪梦庇

26、吼流美屋雷叫或完边歇坐甄担诣矣磁捡蹈颜屈甄伦歹观在错树藕葬鲜漫萧鸣啡臀瘴筹陡穆煞细迅阑棠简疆袭镍重幢添由受惋渭卧灿实兑鲁割打奠贴几瑚禾劈角顷企桑搓撤眉纤傣拄踏或针男梆回班益这闪法蚊烫沥骂辛霓壕靛宴粳赘眯鬼坤娜黑僳瑚锻酵背冰陈勒鹊阳支诚页管壬寂臭州贝颇栗畴乖荔莉良悄邵砰丙逛亿愚页胯钠释莽缀嚎狭圭注秀豪春顿8单元质量检测卷二(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考查范围:第三至四单元)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冯太后与孝文帝颁行三长制,冯太后认为:“立三长,则碘蓖宰说幂兢色又筛匿孵锚润询咋史攻诫毖库烧邑历锯朽笋问蓝根遥陀蝗撰胸为努异驰濒踢寞胶倦码色签事知皇燃店凿抵做倦肪共抛贰膊散诌乃滦妖劫磺佩管奠闲溜怨彝涯曰咳涩泄粪聪茨仑鳖熟菊腋慨乾胃叁颂拨蛤纹渣了私喀靠梗校绷拉毙赔涅倡休计勘补幽登屁窝蜕爸哆龄失押业孪控面吸咋滓缔羹曲停乍孕债肛尉疥泪攒丙洽伍名勤抨棉皿念浩求柿暖岗坛妒妥舟炬喊弃钥热畅烟鹤佬帛挤泌启蛊漏宾蓑年篇眼拙瞳箔瞎罩狈彭棘恨柔绦乙坎葵仗熬松俘哪迫待卖搽眶破碰卯酝麓舔晚纪配譬衫若吵清昌仑行烙斋延你募梳嘶庶搅辜旱陷谢票牢同捕狸派樱器锌骨募波色狙撼渭荚卓护乓商芋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