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亭》观后感.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342767 上传时间:2021-07-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风亭》观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清风亭》观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清风亭》观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清风亭》观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清风亭》观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风亭》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风亭》观后感.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清风亭观后感甄选清风亭观后感甄选 清风亭是一部经典的中国传统戏曲剧目,在清代花部乱弹中便早已有之。剧说 花部农谭 缀白裘等戏曲文献,对其也有记载。在京剧、蒲剧、豫剧、晋剧、徽剧、湘剧、川剧等剧种也有该剧目,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道德观念,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在2021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中,重庆市永川区带来了一部根据传统川剧雷打张继保改编的清风亭 。该剧是以胡琴腔为音乐特色的剧目,地域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郁,旋律优美、舞美简洁。仅从舞台表演的几个方面,就能看出其鲜明的传统意味,体现了主创团队对川剧传统的挖掘和继承,及其在此基础上的出新。 清风亭有许多新

2、的舞台形式,让观众耳目一新 ,这里仅举两例: 其一,是扮下台的运用。扮下台 ,顾名思义,多是指舞台上剧中角色在某一个时刻,跳出剧情,到观众中间去,与观众进行互动,使观众一道参与剧情的推进。在本剧中,有两处:一处是描写山东大旱,百姓四处讨饭一节时,张文秀夫妇出其不意地在灯光投射中,从观众席起身,边乞讨边走上舞台;二是夫妇两人劝说被张继保毒打之后的王三哥时,王三哥为了躲开他们,直接从舞台上冲到了观众席,继而下场。这样的设置,无疑让观众对如此的观演关系产生了新奇感。 其二,是打杂师的设置。两位身着黑色长衫的打杂师,常常出现在剧情发展的紧要关头,或摆放、撤下道具,或交代自己身份,完成相应道具的工作,或

3、替观众代言,表达对剧中人物的好恶等,或交代剧情,或让人发笑,或令人深思。如第一场,当张文秀夫妇与两位打杂师会面时,打杂师自我介绍说,我不是你们时代的人,我是这个戏的打杂师,端板凳是应该的;再如,面对恶毒的大夫人,打杂师爱憎分明,果断抽掉了大夫人所坐的椅子,使她狠狠地摔在地上,并且还要举起椅子砸向她,只是在仆人的阻拦下,并未实施。打杂师的跳进跳出 ,让观众感受到了不同于惯常的审美体验。 据该剧导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夏庭光说,不管是扮下台 ,还是打杂师 ,都是川剧旧有的传统特色,本次改编,只是特意将这些旧传统恢复了回来,并且做了一定的改变,如打杂师在舞台上职责范围的扩展等。不得不说

4、,它们的确让观众们从审美层面体会到了别样的新鲜感。 为何如此?这是因为,包括笔者在内的当下观众的认知和审美,已经被多元化的舞台形式形塑了,而对传统的精髓及价值的认知还不够,对于那些优秀的传统,更是存在大量的知识盲区。故而,当那些曾经被替换掉的旧传统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就被绝大部分观众定义为新 ,或因其异于当下而被赋予现代性审美价值。不可否认,该剧的舞台呈现,虽然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创新 ,但是,其达到的审美意义告诉我们,任何创新 ,总离不开对传统的挖掘和继承。 还需指出的是,在该剧中,两个新形式的运用,恰到好处,与剧情的发展形成了有机统一,这也是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原因之一。 夏庭光导演在保护和传

5、承川剧的过程中,一直坚持对川剧在音乐、表演和舞美等方面传统特色的挖掘、继承和创新,他认为,这才是一个剧种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本剧的音乐设计,不仅有着清晰的川剧音乐特点开场采用了传统三吹三打的形式,而且在场景音乐和唱腔音乐上,体现了新的戏曲音乐创作思维。 该剧在特色乐器与戏剧情节互动的设计上别具匠心。如二夫人交代弃儿过程及当时情景一节,伴奏音乐主要用的是笙与鼓的结合,笙演奏员断奏式一吹一吸的旋律,恰好合乎张文秀得知对方果真是张继保生母时那种吃惊状的呼吸节奏,是从声音层面模拟了他的反应,增强了戏剧效果。接下来,张文秀拖着沉重的脚步,亦步亦趋地向下场门走去,当他马上要掀帘下场时,伴随着他突然的回

6、头与大声的疾呼,乐队中小唢呐同时奏响了哭泣的音调,虽然只有仅仅数音,但那凄惨、悲切的声音效果进一步加剧了失去儿子后的极度不舍与失落的情绪,让观众亦为之动容。 在唱腔设计上,该剧也适时地设计了二重唱的形式,这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人物间情感张力的塑造,都有较新颖的呈现。主演陈仲科与王丽娜,在唱和做功上,均有不俗的表现,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一对因溺爱儿子而最终自食悲剧苦果的夫妇形象。 尽管该剧在某些情节的设置、演员的演唱和表演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但是,主创团队及永川川剧团的艺术实践,体现了他们对待传统和创新的态度,具有较强的剧种意识,再现了川剧传统的魅力,更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永不退色的生命力和作为地方剧种传承根基的核心价值。进一步而言,如果在一个剧种的新创剧目中看不到其传统的存在,那恐怕不全是传统的问题,而是主创团队对传统的敬畏不够、挖掘不够。所以,可以说川剧清风亭的上演,也为当下基层院团如何保护和传承地方剧种艺术,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生动案例。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