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于中心校四年级数学学科中心组组活动总结.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382017 上传时间:2021-08-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于中心校四年级数学学科中心组组活动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东于中心校四年级数学学科中心组组活动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东于中心校四年级数学学科中心组组活动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东于中心校四年级数学学科中心组组活动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东于中心校四年级数学学科中心组组活动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东于中心校四年级数学学科中心组组活动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于中心校四年级数学学科中心组组活动总结.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东于中心校四年级数学学科中心组活动总结 本学期我们四年级数学学科中心组依照中心校出台的“依点驱动、四步落实”的教研模式并结合我组的实际情况扎实、细致、有效地展开了教研活动。除中心校组织的一次教材培训外,我们又活动了4次。4月26日、5月4日的两次活动分别由双高小学的郭峰老师和东于小学的马英娟老师于不同时做了同一课乘法分配律。4月20日、5月18日的两次教研活动我们进行了确定位置的研讨课。4 月20日正好赶上国培送教下乡在东于小学举行,其中有两节四年级的确定位置,活动后专家们都给予了针对性的指导与高层次的引领,故我们选定了这课于5月18日由水校的逯晓玲老师再次作课,并进行了非常细致地研讨与总结。

2、活动任务安排(观察点的分配)如下:胡秀荣: 表一( 教师教学目标与达标测试题的有效性) 4次全程参与郭 峰: 表二(学生习惯养成) 4次全程参与(3次观课议课、1次执教)逯晓玲: 表三 (学生参与活动情况) 4次全程参与(3次观课议课、1次执教)马英娟: 表四 (自主、合作、展示交流) 3次全程参与(2次观课议课、1次执教)罗少华: 表五 (教师问题设计与教学互动) 1次全程参与(1次观课议课)活动效果总结:以点议课,将议课细化到点,既是对观课议课的要求与引领,同时又是对讲课教师备课、上课的要求与引领,所有参与者都有“拐杖”可依了。在这4次活动中可看出教师依点设计导学过程,依点组织课堂教学,依

3、点观课议课的思想意识逐渐清晰起来,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地方。但,由于人手过少,除了讲课人只有三两位甚至一两位教师观课,五个表都没有全部起用到。建议下学期要合并组以加大人手确保每个观察点至少有一人,最好有两人观察,确保五个表都有人去观察、去思考、去实践。虽然观察表运用率不高,但丝毫不影响课的研讨。下面重点谈谈四次活动后我们对课达成的共识。乘法分配率教学关键:1、尽可能调动起学生的已有认知、已有经验,利用已有认知经历建构乘法分配律的过程。2、充分利用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率,能解决相关的问题。教学思路:一、复习旧知,引出研究话题。1、用字母表示已学乘法运算率。2、谈话引起研究话题。今天研究的这个运算

4、率也是从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数学现象中提取出来的,一起看看生活中的这些数学现象。3、出示例题:一张桌子65元,一把椅子35元,学校购置34套课桌椅一共花了多少钱?二、引导学生经历建构乘法分配律的过程。1、独立完成: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上面例题。(提供65*34、 65*35、 34*35的积)2、展示学生的两种解答方法。(独立完成后先同桌两人小组交流解题思路,请一生展示解题方法。)(65+35)*34 65 * 34 + 35 * 34=100 * 34 =2210 + 1190=3400 (元) =3400(元)3、组织全班交流、比较两种思路及算法,得出等式,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模型。等式左

5、边; 34个100元,先求和再求积。等式右边:分别先算34个65、34个35各多少,再相加,先求积再求和。4、回忆已有认知经验举出生活中的这一数学现象并归纳这一数学现象的共同之处,即乘法分配率的模型。(1)举出生活中的这一数学现象(小组尝试举例,教师巡视,全班交流)。(上衣单价 +下衣单价)*购买 数量=上衣单价 * 购买数量 +下衣单价*购买数量 (长 + 宽) * 2 = 长 * 2 + 宽 * 2(2)归纳这一数学现象的共同之处。(小组尝试归纳,教师巡视,全班交流)两个数的和 乘一个数 等于 用两个加数分别去乘这个数,再把两个积相加。告诉学生:这就是乘法分配律。三、尝试运用并通过验证渗透

6、利用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 1、填空并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体会到利用乘法的意义验证要省事得多,达到学生人人愿意用乘法的意义去验证)( 40 + 4 ) * 25 =( 40 * 25 + 4 * 25 ) 【 44 个 25 40 个 25 】 + 4 个 25 44 个 25 最终学生达到能利用上面的方法去验证等式的成立。 ( 79 + 1) * 35 =( ) ( 125 + 75 ) * 75 =( ) 45 * ( 100 + 2 ) =( )( a + b )* c = ( )【 指出这就是用字母表示的乘法分配率;用文字表述乘法分配率;体会感受用字母表达的简洁明了性。】2、填空

7、并说明理由。 65 * 72 + 35 * 72 = ( ) 100 * 45 + 45 * 2 = ( ) 40 * 50 + 50 * 50 = ( )3、尝试练习 (拓展性练习) 79 * 35 + 35 = ( ) 165 * 28 65 * 28 = ( ) 102 * 45 2 * 45 = ( )四、结课谈谈本节的收获(小组先说一说再全班交流)确定位置教学思路一、在利用已有认知介绍情境图中一生位置的过程中,产生需统一规则的心理需求。二、借助圆圈图讲解“列”、“行”的含义及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定,统一描述位置的方法并熟练之。三、在描述一个个同学位置的过程中,感到用文字描述太麻烦,提出

8、如何简洁、清楚地描述位置,学生尝试找捷近。(引导学生尝试创造用数对描述位置的方法)并熟练之。四、用数对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位置,强化学生对用数对描述 位置的认识。1、引导得出描述位置的又一规则。描述我们班班长的位置,起初学生都是以自己的左右做判断,产生矛盾冲突后引导学生回忆之前观察图的方法,给出描述位置的又一规则,即观测者的位置(面对面地观察)2、引导消化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明确列、行后,用数对表示班长、各科课代表的位置。3、利用小游戏巩固强化、深化认识。 用数对写出自己的位置,按老师的指令完成各项任务。(1)出示学生写好的用数对表示自己位置的纸条请本人起立,其他同学判断对否。(重点检查学困生)(2)出示(3 , 5) (5 , 3)本人起立,其余生做判断。明确数对中的两个数不能调换。(3)体会同列、同行数对的特点。 总结一个数对代表一个同学,一个同学的位置只能用一个数对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5 , )这个数对该谁起立呢?( ,5 )呢?五、据时间情况或做书上一些习题或结课。 四年级数学学科中心组 二一五年六月四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