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课间训练.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413680 上传时间:2021-08-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课间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课间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课间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课间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课间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课间训练.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课间训练班级:_ 姓名:_1. 对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1下列对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A.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B.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C.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D.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2村晚为我们展示了一幅_图,牧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_图。右边这幅图可以用诗句“_,_”来概括,我能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把诗句中的情景描绘出来:_。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异同点分

2、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描写了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塑造了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B.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其中村晚把草、池塘、山、落日等融合起来,构成了一幅幽静美丽的图画;牧童则通过“六七里”“三四声”等写出了原野的广阔、傍晚的宁静。C.两首诗都表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但牧童还通过“不脱蓑衣”让我们体会到了牧童放牧一天的劳累。D.两首诗都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的,诗中有景、有人、有声,流露出作者对悠然自得的乡村生活的向往。4笛声悠扬悦耳,笛子也分为好多种,你认识下面的笛子吗?选一选,填一填。A长笛B风笛C竖笛D陶笛 (_) (_) (_) (_)2. 阅读理解

3、。纸船寄母亲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在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1这首诗的作者是_。2“妄弃”的意思是_。3画“”的句子中“它到的地方”是指_。4你对“无端”的理解是:_。5最后一句中“她”是指_,“悲哀”是指_。3. 古诗鉴赏。题临安邸_,_?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1补充诗句。2这首诗是_代诗人_写的。3最后两句表达的诗

4、人情感是_。4.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闺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_5. 课外阅读。咏柳唐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1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似_( )_( )2“绿丝绦”指的是_,“剪刀”指的是_。3诗中描写柳枝的诗句是_,写柳叶的诗句是_,设问句是_。4请你再写出一句写柳有关的诗词或俗语_。5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杨柳,形成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除“咏柳”外,那

5、你还知道柳文化中的什么内容,试举一例。_。6. 日积月累。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_。_,非是藉秋风。1这是一首咏物诗,句句写得是蝉的_、_和_,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_的品行志趣。2把诗句补充完整。7.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乡村四月翁卷_,子规声里雨如烟。_,才了蚕桑又插田。(注)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1把诗人所处的朝代和诗句填写完整。2请你发挥想象,描绘“子规声里雨如烟”所展示的优美画面。_3第四句中的“蚕桑”照应上面“_”,“插田”照应上面的“_”,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勾画出乡村四月农家的_。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8. 阅读古诗,完成习题。鸟鸣涧唐

6、王维人闲桂花落,_。_,时鸣春涧中。1把诗句补充完整。2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描写了_(填季节)时的_、_、_、_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山涧的_。9. 阅读理解。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注释安仁: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1稚子弄冰一诗中,与舟过安仁中的“小童”意思相近的词是_。稚子弄冰的过程是取冰、穿冰、_。两首诗都让我们看到了_的儿童。2舟过安仁中“无雨都张伞”的原因是“_。(用原句作答)3

7、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写出了两个孩子巧用计策,借风行船的奇思妙想。B.稚子弄冰围绕“弄”字,突出“稚”字。炽热的童心让孩子们忘记严寒,保持了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C.“怪生”和“忽作”两词,暗藏着杨万里对天性顽劣的孩子制造恶作剧的不满与责怪。4用自己的话说说“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的意思。_10.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题临安邸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1“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_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_11. 古诗阅读。乡村四月子 _

8、,子规声里雨如烟。_,才了蚕桑又插田。1补全古诗。2这首诗描绘的是_(季节)的景象。3诗的前两句写了绿原、_、_、_等景物;后两句着重写了“_”的劳动画面。4“才”和“又”写出了乡村四月_的氛围。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之情。12. 阅读与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译文)清晨我进入古寺,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曲折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此时此刻各种声响都没有了,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1诗人出游的时间是_,地点是_。诗中最能体现环境氛

9、围的两个字是_和_。2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1)清晨入古寺(_) 进入 参加 合乎(2)曲径通幽处(_) 传达 通向 通晓,懂得(3)禅房花木深(_) 时间久 距离大 繁茂(4)但余钟磬音(_) 留下 零头 我3分别找出诗中的一句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静态描写:_动态描写:_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哪一项是错误的( )A.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常建游历破山寺时所写的一首题壁诗。B.全诗描写了古寺凄清、寂寥、荒凉的环境特点。C.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游览破山寺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D.诗的最后两句以钟磬音轻轻回荡来衬托破山寺宁静的气氛。5诗中有两句以声衬静的诗句,即用声音来衬托环境的幽静,这两句

10、诗是:_,_。6以下哪句诗句与上题答案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后面( )里打“”。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C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D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3. 阅读与理解。江畔独步寻花唐 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注释) 蹊:小路。 留连:同“流连”,舍不得离去。1诗人赏花的地点是_。2诗中侧面表现花朵繁盛的句子是:_,_。3诗中最能表现花朵繁盛的两个字是( )A.满 蹊B.千 万C.满 低D.压 低4诗中静态描写是(_),动态描写是(_)。A一、二句 B三、四句 C一、三句 D二、四

11、句5我还知道带有动态描写的诗句:_,_。14. 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填空。(1)清平乐 村居是一首词,其中“”是词牌名,“”是题目。词作者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全词通过对农村的环境的描写,对的刻画,抒发了作者的感情。(2)作者将、等人和景色巧妙结合在一幅画面中,构成了淡雅、质朴的艺术境界,恰似一个桃花源,令人神往。15. 快乐阅读。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1将诗句补充完整。2这首诗作者是_时期_(填人名),题目的意思是_。3解释以下词语的意思。竹喧_。王孙:_。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诗中的静态描写是“_”,动态描写是“_”。先_后_(视觉听觉感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5“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诗的句序是倒置的,请你试着写出正常的句序。_,_6写出下面的诗句所描绘的景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_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